第28頁
到了今天,學科門類愈益繁多,新知識瀕於爆炸,文人學士不像從前的人那樣有餘裕來鑽研中國古代典籍。他們很多人也忙於載道。載的當然不會像古代那樣是孔孟之道,而只能是近代外國聖人和當今中國聖人之道,如臨深履薄,唯恐跨越雷池一步,致遭重譴。可以想像,這樣的文章是不會有文采的,也不敢有文采的。其他不以載道為專業的學者,寫文章也往往不注意修辭,沒有多少文采。有個別自命為作家的人,不甚讀書,又偏愛在辭藻上下“苦”工夫,結果是,寫出來的文章流光溢彩,但不知所云,如八寶樓台,拆散開來,不成片段。有的詞句,由於生制硬造,佶屈聱牙,介於通與不通之間。
中國當前文壇和學壇的情況,大體上就是這樣。我的看法,不敢說毫無偏頗之處,唯願讀者諒之。
郭偉川先生,出自名家大師門下,學有素養,又是一個有心人。他在最近給我的信中說:“今年計劃中,想出版《著名學者散文精選》一書。所以專取學者文,蓋一段從事學術研究的人,真正能文者如鳳毛麟角,所謂罕而見珍也。而文得學養,則蓋見深度,可臻文質並茂之境。此則一般文章家未必能至者,亦足成學者文之特色也。”這一段話雖不長,但對寫文章與學術研究之關係,說得極為透徹而又深刻,十分敬佩。偉川先生鑲拙文濫竽其中,既感且愧。他索序於我,敢不應命,因略述鄙見如上。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談東方文學(1)
一
近幾年來,在廣大的讀者中間,特別是在文學愛好者中間,更特別是在愛好文學的青年中間,對東方文學的愛好日益強烈。我個人認為,這是一件很值得祝賀的事情。這並不是因為我自己也算是一個東方文學研究者和愛好者,出於對東方文學的偏愛才有這樣的意見,而是因為為了糾正過去的偏頗,讓中國的外國文學愛好者能夠全面地理解外國文學,達到借鑑的目的,更好地創造我們自己的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新文學,我才熱誠讚頌這種新風。
為什麼說是糾正過去的偏頗呢?我說的偏頗是指抬高西方文學,貶低東方文學。只要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實事求是地看一看,誰都承認這種偏頗是存在的。在一些文章中,特別是在一些談話或講演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讀到一些有意無意貶低東方文學的論調,特別是在個別的在文學界比較負責的同志們的言論中,有這樣的意見,其影響更大,更有害。我並不想提倡“東風壓倒西風”,我只是想給東西方文學各以其應有的實事求是的評價,讓讀者們真能兼容並蓄,吸取必要的營養,如此而已。
回顧一下將近一百年來中國介紹外國文學的歷史,是頗有啟發的。林紓介紹的外國文學幾乎全是西方文學,其中並無深奧不測的原因:林紓自己,我想並不一定有什麼明確的東西方的概念,只是同他合作的人都是通英法文的,林紓必須仰仗這些人才能翻譯,其結果就是他所介紹的都是通過英法文而譯出來的西方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林紓在天之靈有福了,我們直到今天還要感謝他。
到了魯迅時代,情況有了改變。魯迅自己對文學有明確的界限,他的界限與其說是東方和西方,毋寧說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而被壓迫者偏偏多在東方。魯迅希望被壓迫者能發出聲音,中國在當時也是沒有聲音的,所謂“無聲的中國”者便是,印度的聲音也不多。魯迅希望這些沒有聲音的民族發出聲音,並且讓這聲音昭告世界,震聾發聵,讓被壓迫者都能挺起身來,艱苦鬥爭,求得解放。因此他介紹的文學不限於東方,只要是被壓迫者他全希望介紹,當然東方也包括在裡面。我認為,魯迅在介紹外國文學方面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魯迅的精神不朽了。我不說魯迅在天之靈,因為他是不信這一套的。直到今天我們還蒙受其利,直到今天我們也都感謝他。
解放以後,介紹外國文學開創了一個新時代。三十五年以來,我們做了大量的翻譯、介紹、研究、闡釋的工作,成績輝煌,遠邁前古。介紹的作品,既有西方也有東方,既有古代也有現代。這大大地提高了我們外國文學研究的水平,大大地擴大了外國文學愛好者的眼界,對建設精神文明有極大的裨益。
但是,美中也有不足,主要是對東方文學的介紹還不夠普遍,不夠深入。在這個領域內,不論古代或是近現代,都有不少的空白點。嚴格一點說,我們的讀者對東方文學還沒有看到全貌,對東方文學的價值還不能全面評價。其影響就是中國人民對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思想與感情,憧憬與希望,都缺乏實事求是的了解,從而影響了我們之間思想交流和友誼增長,也可以說是不利於我們的團結。
特別是在某一些同志心目中那種鄙視東方文學的看法,更不利於東方文學的介紹與研究。我不願意扣什麼帽子,但如果說這些同志還有點歐洲中心論的殘餘,難道還不能算是恰如其分嗎?
實際上,有這種想法的同志們,並不一定都精通東方文學,“東方”這個詞兒,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其廣無垠,民族、語言、宗教、哲學,各不相同,歷史長短也大相逕庭,文學造詣當然更是懸殊極大,誰也無法全部了解其文學成就,再加上我們介紹不夠,只是給讀者以一斑,而沒能給他們以全貌,產生這樣的誤會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理解並不是一切,我們要糾正錯誤的理解,加深正確的理解。能勝任偷快地做這種工作的只有研究東方文學的同志們自己。我知道,這方面的同志們正在努力,成果一天比一天增加,成績一天比一天昭著。但茲事體大,決非一朝一夕,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一蹴而就的。我們還要繼續努力,還要等待。眼前編選的這一部《東方文學作品選》就可以說是在這方面一個努力的表現。
我祝賀這一部書的出版,我希望它能夠給東方文學愛好者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糧,給那極少數還懷偏見的同志們提供一個衡量的標準。我希望這一部書帶著我的和我們的祝賀走向廣大讀者群中去。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談東方文學(2)
二
1978年以來,我們介紹東方國家的文學作品日益增多。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受到全國外國文學愛好者的熱烈歡迎。
但是,也有美中不足之處:介紹得不很平衡,有的國家介紹得多,有的國家介紹得少。這很容易給讀者一種不正確的印象,以為介紹作品少的國家,優秀的值得向我國介紹的作品不多。事實當然不是這個樣子。這種現象之所以產生,主要是由於我國研究東方文學的人才按國別來說,不夠平衡。其中有一些國家,至今還基本上是一個空白點,你能說這些國家根本沒有文學嗎?
我們的友好鄰邦巴基斯坦就屬於介紹得少的國家。
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上,中國同今天巴基斯坦所在的地區有過頻繁的文化、政治、經濟、宗教、藝術等等方面的交流關係。這種交流對雙方都起了有益的作用,它豐富了彼此的文化,加深了彼此的了解,為今天我們兩國根深蒂固的友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當前文壇和學壇的情況,大體上就是這樣。我的看法,不敢說毫無偏頗之處,唯願讀者諒之。
郭偉川先生,出自名家大師門下,學有素養,又是一個有心人。他在最近給我的信中說:“今年計劃中,想出版《著名學者散文精選》一書。所以專取學者文,蓋一段從事學術研究的人,真正能文者如鳳毛麟角,所謂罕而見珍也。而文得學養,則蓋見深度,可臻文質並茂之境。此則一般文章家未必能至者,亦足成學者文之特色也。”這一段話雖不長,但對寫文章與學術研究之關係,說得極為透徹而又深刻,十分敬佩。偉川先生鑲拙文濫竽其中,既感且愧。他索序於我,敢不應命,因略述鄙見如上。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談東方文學(1)
一
近幾年來,在廣大的讀者中間,特別是在文學愛好者中間,更特別是在愛好文學的青年中間,對東方文學的愛好日益強烈。我個人認為,這是一件很值得祝賀的事情。這並不是因為我自己也算是一個東方文學研究者和愛好者,出於對東方文學的偏愛才有這樣的意見,而是因為為了糾正過去的偏頗,讓中國的外國文學愛好者能夠全面地理解外國文學,達到借鑑的目的,更好地創造我們自己的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新文學,我才熱誠讚頌這種新風。
為什麼說是糾正過去的偏頗呢?我說的偏頗是指抬高西方文學,貶低東方文學。只要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實事求是地看一看,誰都承認這種偏頗是存在的。在一些文章中,特別是在一些談話或講演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讀到一些有意無意貶低東方文學的論調,特別是在個別的在文學界比較負責的同志們的言論中,有這樣的意見,其影響更大,更有害。我並不想提倡“東風壓倒西風”,我只是想給東西方文學各以其應有的實事求是的評價,讓讀者們真能兼容並蓄,吸取必要的營養,如此而已。
回顧一下將近一百年來中國介紹外國文學的歷史,是頗有啟發的。林紓介紹的外國文學幾乎全是西方文學,其中並無深奧不測的原因:林紓自己,我想並不一定有什麼明確的東西方的概念,只是同他合作的人都是通英法文的,林紓必須仰仗這些人才能翻譯,其結果就是他所介紹的都是通過英法文而譯出來的西方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林紓在天之靈有福了,我們直到今天還要感謝他。
到了魯迅時代,情況有了改變。魯迅自己對文學有明確的界限,他的界限與其說是東方和西方,毋寧說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而被壓迫者偏偏多在東方。魯迅希望被壓迫者能發出聲音,中國在當時也是沒有聲音的,所謂“無聲的中國”者便是,印度的聲音也不多。魯迅希望這些沒有聲音的民族發出聲音,並且讓這聲音昭告世界,震聾發聵,讓被壓迫者都能挺起身來,艱苦鬥爭,求得解放。因此他介紹的文學不限於東方,只要是被壓迫者他全希望介紹,當然東方也包括在裡面。我認為,魯迅在介紹外國文學方面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魯迅的精神不朽了。我不說魯迅在天之靈,因為他是不信這一套的。直到今天我們還蒙受其利,直到今天我們也都感謝他。
解放以後,介紹外國文學開創了一個新時代。三十五年以來,我們做了大量的翻譯、介紹、研究、闡釋的工作,成績輝煌,遠邁前古。介紹的作品,既有西方也有東方,既有古代也有現代。這大大地提高了我們外國文學研究的水平,大大地擴大了外國文學愛好者的眼界,對建設精神文明有極大的裨益。
但是,美中也有不足,主要是對東方文學的介紹還不夠普遍,不夠深入。在這個領域內,不論古代或是近現代,都有不少的空白點。嚴格一點說,我們的讀者對東方文學還沒有看到全貌,對東方文學的價值還不能全面評價。其影響就是中國人民對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思想與感情,憧憬與希望,都缺乏實事求是的了解,從而影響了我們之間思想交流和友誼增長,也可以說是不利於我們的團結。
特別是在某一些同志心目中那種鄙視東方文學的看法,更不利於東方文學的介紹與研究。我不願意扣什麼帽子,但如果說這些同志還有點歐洲中心論的殘餘,難道還不能算是恰如其分嗎?
實際上,有這種想法的同志們,並不一定都精通東方文學,“東方”這個詞兒,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其廣無垠,民族、語言、宗教、哲學,各不相同,歷史長短也大相逕庭,文學造詣當然更是懸殊極大,誰也無法全部了解其文學成就,再加上我們介紹不夠,只是給讀者以一斑,而沒能給他們以全貌,產生這樣的誤會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理解並不是一切,我們要糾正錯誤的理解,加深正確的理解。能勝任偷快地做這種工作的只有研究東方文學的同志們自己。我知道,這方面的同志們正在努力,成果一天比一天增加,成績一天比一天昭著。但茲事體大,決非一朝一夕,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一蹴而就的。我們還要繼續努力,還要等待。眼前編選的這一部《東方文學作品選》就可以說是在這方面一個努力的表現。
我祝賀這一部書的出版,我希望它能夠給東方文學愛好者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糧,給那極少數還懷偏見的同志們提供一個衡量的標準。我希望這一部書帶著我的和我們的祝賀走向廣大讀者群中去。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談東方文學(2)
二
1978年以來,我們介紹東方國家的文學作品日益增多。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受到全國外國文學愛好者的熱烈歡迎。
但是,也有美中不足之處:介紹得不很平衡,有的國家介紹得多,有的國家介紹得少。這很容易給讀者一種不正確的印象,以為介紹作品少的國家,優秀的值得向我國介紹的作品不多。事實當然不是這個樣子。這種現象之所以產生,主要是由於我國研究東方文學的人才按國別來說,不夠平衡。其中有一些國家,至今還基本上是一個空白點,你能說這些國家根本沒有文學嗎?
我們的友好鄰邦巴基斯坦就屬於介紹得少的國家。
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上,中國同今天巴基斯坦所在的地區有過頻繁的文化、政治、經濟、宗教、藝術等等方面的交流關係。這種交流對雙方都起了有益的作用,它豐富了彼此的文化,加深了彼此的了解,為今天我們兩國根深蒂固的友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