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孟真先生的軼事很多,我只能根據傳說講上幾件。他在南京時,開始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他待人寬厚,而要求極嚴。當時有一位廣東籍的研究員,此人脾氣古怪,雙耳重聽,形單影隻,不大與人往來,但讀書頗多,著述極豐。每天到所,用鉛筆在稿紙上寫上兩千字,便以為完成了任務,可以交卷了,於是悄然離所,打道回府。他所愛極廣,隋唐史和黃河史,都有著述,洋洋數十萬言。對歷史地理特感興趣,尤嗜對音。他不但不通梵文,看樣子連印度天城體字母都不認識。在他手中,字母仿佛成了積木,可以任意挪動。放在前面,與對音不合,就改放在後面。
這樣產生出來的對音,有時極為荒誕離奇,那就在所難免了。但是,這位老先生自我感覺極為良好,別人也無可奈何。有一次,他在所里做了一個學術報告,說《史記》中的“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不得”二字是buddha(佛陀)的對音,佛教在秦代已輸入中國了。實際上,“禁不得”這樣的字眼兒在漢代是通用的。老先生不知怎樣一時糊塗,提出了這樣的意見。在他以前,一位頗負盛名的日本漢學家藤田豐八已有此說。老先生不一定看到過。孤明獨發,鬧出了笑話。不意此時遠在美國的孟真先生,聽到了這個信息,大為震怒,打電話給所里,要這位老先生檢討,否則就炒魷魚。老先生不肯,於是便捲鋪蓋離開了史語所,老死不明真相。
但是,孟真先生是異常重視人才的,特別是年輕的優秀人才。他獎勵扶掖,不遺餘力。他心中有一張年輕有為的學者的名單。對於這一些人,他盡力提供或創造條件,讓他們能安心研究,幫助他們出國留學,學成回國後仍來所里工作。他還盡力延攬著名學者,禮遇有加。他創辦的《史語所集刊》在幾十年內都是國內外最有權威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刊物。一登龍門,身價十倍,能在上面發表文章,是十分光榮的事。這個刊物至今仍在繼續刊行,舊的部分有人多方搜求,甚至影印,為20世紀中國學術界所僅見。
孟真先生有其金剛怒目的一面,也有其菩薩慈眉的一面。當年在大後方昆明,西南聯大的教師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研究員,有時住在同一所宿舍里。在靛花巷宿舍里,陳寅恪先生住在樓上,一些年紀比較輕的教員和研究員住在樓下。有一天晚上,孟真先生和一些年輕學者在樓下屋子裡閒談。說到得意處,忍不住縱聲大笑。他們樂以忘憂,興會淋漓,忘記了時光的流逝。猛然間,樓上發出手杖搗地板的聲音。孟真先生輕聲說:“樓上的老先生發火了。”“老先生”指的當然就是寅恪先生。從此就有人說,傅斯年誰都不怕,連蔣介石也不放在眼中,惟獨怕陳寅恪。我想,在這裡,這個“怕”字不妥,改為“尊敬”就更好了。
這一次,我由於一個不期而遇的機會,來到了台北,又聽到了一些孟真先生的軼事。原來他離開大陸後,來到台灣,仍然擔任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同時兼任台灣大學的校長。他這一位大炮,大概仍然是炮聲隆隆。據說有一次蔣介石對自己的親信說:“那裡(指台大)的事,我們管不了!”可見孟真先生仍然保留著他那一副剛正不阿的錚錚鐵骨,他真正繼承了中國歷代知識分子最優秀的傳統。
根據我上面的瑣碎的回憶,我對孟真先生是見得少,聽得多。我同他最重要的一次接觸,就是我進北大時,他正是代校長,是他把我引進北大來的。據說——又是據說,他代表胡適之先生接管北大。當時日寇侵略者剛剛投降。北大,正確說是“偽北大”教員可以說都是為日本服務的。但是每個人情況又各有不同,有少數人認賊作父,覥顏事仇,喪盡了國格和人格。大多數則是不得已而為之。二者應該區別對待。孟真先生說,適之先生為人厚道,經不起別人的懇求與勸說,可能良莠不分,一律留下在北大任教。這個“壞人”必須他做。他於是大刀闊斧,不留情面,把問題嚴重的教授一律解聘,他說,這是為適之先生掃清道路,清除垃圾,還北大一片淨土,讓他的老師胡適之先生怡然、安然地打道回校。我就是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到北大來的。我對孟真先生有知遇之感,難道不是很自然的嗎?
這一次我們三個北大人來到了台灣。台灣有清華分校,為什麼獨獨沒有北大分校呢?有人說,傅斯年擔任校長的台灣大學就是北大分校。這個說法被認為是完全正確的。我們三個人中,除我以外,他們倆既沒有見過胡適之,也沒有見過傅孟真。但是,胡、傅兩位畢竟是北大的老校長,我們不遠千里而來,為他們二位掃墓,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我們謹以鮮花一束,放在墓穴上,用以寄託我們的哀思。我在孟真先生墓前行禮的時候,心裡想了很多很多。兩岸人民有手足之情,人為地被迫分開了五十多年,難道現在和好統一的時機還沒有到嗎?本是同根生,見面卻如參與商,一定要先到香港才能再飛台灣。這樣人為的悲劇難道還不應該結束嗎?北大與台大難道還不應該統一起來嗎?我希望,我們下一次再來掃孟真先生墓時,這一出人間悲劇能夠結束。
1999年5月5日
第57章 哭馮至先生
對我來說,真像是晴空一聲霹靂:馮至先生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
要說我一點都沒有想到,也不是的。他畢竟已是達到了米壽高齡的人了。但是,僅僅在一個多月以前,我去看他。我看他身體和精神都很好,心中暗暗欣慰。他告訴我說,他不大喜歡有一些人去拜訪他,但我是例外。他再三想把我留住,情真意切,見於辭色。可是我還有別的事,下了狠心辭別。我同他約好,待到春暖花開之時,接他到燕園裡住上幾天,會一會老朋友,在園子裡漫遊一番,賞一賞他似曾相識的花草樹木。我哪裡會想到,這是我們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友誼的最後一次談話。如果我當時意識到的話,就是天大的事,我也會推掉的,陪他談上幾個小時。可是我離開了他。如今一切都成為過去。晚了,晚了,悔之晚矣!我將抱恨終天了!
我認識馮至先生的過程,現在回想起來,仿佛已經成了歷史。他長我六歲,我們不可能是同學,因此在國內沒有見過面。當我到德國去的時候,他已經離開那裡,因此在國外也沒有能見面。但是,我在大學念書的時候,就讀過他的抒情詩,對那一些形神俱臻絕妙的詩句,我無限嚮往,無比喜愛。魯迅先生讚譽他為中國最優秀的抒情詩人,我始終認為這是至理名言。因此,對抒情詩人的馮至先生,我真是心儀已久了。
但是,一直到1946年,我們才見了面。這時,我從德國回來,在北京大學東語系任教,馮先生在西語系,兩系的辦公室挨著,見面的機會就多了。
在這期間,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北大的北樓,而是中德學會所在地,一所三進或四進的大四合院。這裡房屋建築,古色古香。雖無曲徑通幽之趣,但迴廊重門也自有奇趣。院子很深,“庭院深深深幾許”,把市聲都阻擋在大門外面,院子裡靜如古寺,一走進來,就讓人覺得幽寂怡性。馮至先生同我,還有一些別的人,在這裡開過許多次會。我在這裡遇到了許多人,比如畢華德、張星、袁同禮、向達等等,現在都已作古。但是,對這一段時間的回憶,卻永遠不會消逝。
這樣產生出來的對音,有時極為荒誕離奇,那就在所難免了。但是,這位老先生自我感覺極為良好,別人也無可奈何。有一次,他在所里做了一個學術報告,說《史記》中的“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不得”二字是buddha(佛陀)的對音,佛教在秦代已輸入中國了。實際上,“禁不得”這樣的字眼兒在漢代是通用的。老先生不知怎樣一時糊塗,提出了這樣的意見。在他以前,一位頗負盛名的日本漢學家藤田豐八已有此說。老先生不一定看到過。孤明獨發,鬧出了笑話。不意此時遠在美國的孟真先生,聽到了這個信息,大為震怒,打電話給所里,要這位老先生檢討,否則就炒魷魚。老先生不肯,於是便捲鋪蓋離開了史語所,老死不明真相。
但是,孟真先生是異常重視人才的,特別是年輕的優秀人才。他獎勵扶掖,不遺餘力。他心中有一張年輕有為的學者的名單。對於這一些人,他盡力提供或創造條件,讓他們能安心研究,幫助他們出國留學,學成回國後仍來所里工作。他還盡力延攬著名學者,禮遇有加。他創辦的《史語所集刊》在幾十年內都是國內外最有權威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刊物。一登龍門,身價十倍,能在上面發表文章,是十分光榮的事。這個刊物至今仍在繼續刊行,舊的部分有人多方搜求,甚至影印,為20世紀中國學術界所僅見。
孟真先生有其金剛怒目的一面,也有其菩薩慈眉的一面。當年在大後方昆明,西南聯大的教師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研究員,有時住在同一所宿舍里。在靛花巷宿舍里,陳寅恪先生住在樓上,一些年紀比較輕的教員和研究員住在樓下。有一天晚上,孟真先生和一些年輕學者在樓下屋子裡閒談。說到得意處,忍不住縱聲大笑。他們樂以忘憂,興會淋漓,忘記了時光的流逝。猛然間,樓上發出手杖搗地板的聲音。孟真先生輕聲說:“樓上的老先生發火了。”“老先生”指的當然就是寅恪先生。從此就有人說,傅斯年誰都不怕,連蔣介石也不放在眼中,惟獨怕陳寅恪。我想,在這裡,這個“怕”字不妥,改為“尊敬”就更好了。
這一次,我由於一個不期而遇的機會,來到了台北,又聽到了一些孟真先生的軼事。原來他離開大陸後,來到台灣,仍然擔任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同時兼任台灣大學的校長。他這一位大炮,大概仍然是炮聲隆隆。據說有一次蔣介石對自己的親信說:“那裡(指台大)的事,我們管不了!”可見孟真先生仍然保留著他那一副剛正不阿的錚錚鐵骨,他真正繼承了中國歷代知識分子最優秀的傳統。
根據我上面的瑣碎的回憶,我對孟真先生是見得少,聽得多。我同他最重要的一次接觸,就是我進北大時,他正是代校長,是他把我引進北大來的。據說——又是據說,他代表胡適之先生接管北大。當時日寇侵略者剛剛投降。北大,正確說是“偽北大”教員可以說都是為日本服務的。但是每個人情況又各有不同,有少數人認賊作父,覥顏事仇,喪盡了國格和人格。大多數則是不得已而為之。二者應該區別對待。孟真先生說,適之先生為人厚道,經不起別人的懇求與勸說,可能良莠不分,一律留下在北大任教。這個“壞人”必須他做。他於是大刀闊斧,不留情面,把問題嚴重的教授一律解聘,他說,這是為適之先生掃清道路,清除垃圾,還北大一片淨土,讓他的老師胡適之先生怡然、安然地打道回校。我就是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到北大來的。我對孟真先生有知遇之感,難道不是很自然的嗎?
這一次我們三個北大人來到了台灣。台灣有清華分校,為什麼獨獨沒有北大分校呢?有人說,傅斯年擔任校長的台灣大學就是北大分校。這個說法被認為是完全正確的。我們三個人中,除我以外,他們倆既沒有見過胡適之,也沒有見過傅孟真。但是,胡、傅兩位畢竟是北大的老校長,我們不遠千里而來,為他們二位掃墓,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我們謹以鮮花一束,放在墓穴上,用以寄託我們的哀思。我在孟真先生墓前行禮的時候,心裡想了很多很多。兩岸人民有手足之情,人為地被迫分開了五十多年,難道現在和好統一的時機還沒有到嗎?本是同根生,見面卻如參與商,一定要先到香港才能再飛台灣。這樣人為的悲劇難道還不應該結束嗎?北大與台大難道還不應該統一起來嗎?我希望,我們下一次再來掃孟真先生墓時,這一出人間悲劇能夠結束。
1999年5月5日
第57章 哭馮至先生
對我來說,真像是晴空一聲霹靂:馮至先生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
要說我一點都沒有想到,也不是的。他畢竟已是達到了米壽高齡的人了。但是,僅僅在一個多月以前,我去看他。我看他身體和精神都很好,心中暗暗欣慰。他告訴我說,他不大喜歡有一些人去拜訪他,但我是例外。他再三想把我留住,情真意切,見於辭色。可是我還有別的事,下了狠心辭別。我同他約好,待到春暖花開之時,接他到燕園裡住上幾天,會一會老朋友,在園子裡漫遊一番,賞一賞他似曾相識的花草樹木。我哪裡會想到,這是我們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友誼的最後一次談話。如果我當時意識到的話,就是天大的事,我也會推掉的,陪他談上幾個小時。可是我離開了他。如今一切都成為過去。晚了,晚了,悔之晚矣!我將抱恨終天了!
我認識馮至先生的過程,現在回想起來,仿佛已經成了歷史。他長我六歲,我們不可能是同學,因此在國內沒有見過面。當我到德國去的時候,他已經離開那裡,因此在國外也沒有能見面。但是,我在大學念書的時候,就讀過他的抒情詩,對那一些形神俱臻絕妙的詩句,我無限嚮往,無比喜愛。魯迅先生讚譽他為中國最優秀的抒情詩人,我始終認為這是至理名言。因此,對抒情詩人的馮至先生,我真是心儀已久了。
但是,一直到1946年,我們才見了面。這時,我從德國回來,在北京大學東語系任教,馮先生在西語系,兩系的辦公室挨著,見面的機會就多了。
在這期間,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北大的北樓,而是中德學會所在地,一所三進或四進的大四合院。這裡房屋建築,古色古香。雖無曲徑通幽之趣,但迴廊重門也自有奇趣。院子很深,“庭院深深深幾許”,把市聲都阻擋在大門外面,院子裡靜如古寺,一走進來,就讓人覺得幽寂怡性。馮至先生同我,還有一些別的人,在這裡開過許多次會。我在這裡遇到了許多人,比如畢華德、張星、袁同禮、向達等等,現在都已作古。但是,對這一段時間的回憶,卻永遠不會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