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樣的書院制有些什麼特點呢?毛禮銳主編的《中國教育史簡編》對中國書院的特點做了很好的歸納。我現在簡要地敘述一下。他認為特點共有五個:

  1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書院最初只是學術研究機關,後來逐漸成為教學機構。教學內容多與每一個時代的學術發展,密切聯繫。比如南宋理學流行,書院就多講授理學。明代王守仁等講一種新的理學“心學”,於是書院也講心學。到了清代,漢學與宋學對立,書院就重經學,講考證。

  2盛行“講會”制度,提倡百家爭鳴

  在南宋,朱熹和陸九淵代表兩個不同的學派。淳熙二年(1175年),兩派在鵝湖寺進行公開辯論。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邀請陸九淵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書院去講學,成為千古佳話。明代“講會”之風更盛。王守仁和湛若水也代表兩大學派,互相爭辯。這種提倡自由爭辯的講會制度,一直延續到清代。

  3在教學上實行門戶開放

  一個書院著名學者講學,其他書院的師生均可自由來聽,不受地域限制和其他任何限制。宋、明、清三代都是如此。

  4學習以個人鑽研為主

  書院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非常重視對學生的讀書指導。宋、元、明、清一些大師提出了不少的讀書原則。有的編制讀書分年日程。有的把書院的課程分門別類,把每天的課程分成若干節。他們都注意學生的全面發展。導師絕不提倡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強調學生讀書要善於提出疑難,鼓勵學生爭辯,教學採用問難論辯式。朱熹特別強調“讀書須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呂祖謙更提出求學貴創造,要自己獨立鑽研,各闢門徑,不能落古人窠臼。總的精神是要學生不斷有發明創造。

  5師生關係融洽

  第44章 論書院 (2)

  中國教育素以尊師愛生為優良傳統。這種精神在私人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書院屬於私人教學的範疇,所以尊師愛生的傳統容易得到體現,在官辦學校中則十分困難。朱熹曾批評太學師生關係:“師生相見,漠然如行路之人。”他指出,其原因在於學校變成了“聲利之場”,教學缺乏“德行道藝之實”。他自己身體力行,循循善誘,對學生有深厚感情。但是,他對學生要求極嚴,卻不採取壓制的辦法。他說:“嘗謂學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義之不足以悅其心。夫理義不足以悅其心,而區區於法制之末以防之,其猶決湍之水注千仞之壑,而作翳蕭葦以捍其沖流也,亦必不勝也。”(見《晦庵文集》,卷74)這些話到了今天還很值得我們玩味。明代王守仁也注意培養師生感情。明末的東林書院,師生感情更是特別深厚。

  上面我撮要敘述毛禮銳等的對書院特點的五點總結。在組織管理方面,書院也有特點,如管理機關比較精幹,經費一般能獨立自主等。

  三、新教育制度的興起

  隨著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的加強,隨著清代封建統治的日益腐朽,自19世紀中葉起,中國有識之士就痛切感到,中國的政治經濟等非改革不行,教育當然也在改革之列。魏源認為,理學“上不足致國用,外不足靖疆國,下不足蘇民困”,簡直是一點用處都沒有。他主張向西方學習,改造中國的傳統教育。魏源以後直至19世紀末葉,有不少人說八股文無用,主張翻譯外國書籍,引進外國制度。洋務運動興起以後,新教育也隨之而興,創建新型學校,設立同文館,學習外國語文,開展工業技術教育,創辦船政學堂、機器學堂、水師學堂、武備學堂、水陸師學堂、派遣留學生,等等。1898年百日維新以後,設立京師大學堂,為現在北京大學的前身。又逐漸廢科舉,廢八股文。經過了許多波折,以西方資本主義教育為模式的中國新教育制度基本上建立起來,在中國教育史上開闢了新的一章。

  四、書院在今天的意義

  我在上面非常簡略地敘述了中國幾千年教育發展的歷史,從奴隸社會,經過封建社會,一直講到近代受西方資本主義教育影響的新教育制度。我著重講了書院制度。到了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教育已經超越了封建教育和資本主義教育。中國歷史上的書院在今天還有意義嗎?為什麼最近幾年來又出現了書院這個名稱和組織呢?這是一種倒退呢,還是一種進步?這一些都是我們非思考不行的問題。

  為了說明問題,我先舉一個眼前的例子。1984年,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一些教師創辦了中國文化書院。沒有接受政府一文資助,在不長的時期內就做出了巨大的成績,取得了驚人的發展。書院團結了一些大學和社會科學院以及其他機構已退休或尚未退休的教授和研究員;同台灣學者加強了聯繫;同海外華裔和非華裔學者建立了經常的鞏固的關係;開辦了一系列的講座;出版了一批學術著作;建立了口述歷史和為老學者錄音錄像的機構,等等。建立一個藏書豐富的專業圖書館的工作也正在進行。全院的同仁們正在鬥志昂揚地從事書院的建設和開拓。這樣的成績當然引起了社會上的注意。在不太長的時期內,以書院命名的機構接踵興起,形成了一股“書院熱”。這些書院的興起是否就是受了中國文化書院的影響,我不敢說,它們的詳細情況,我也不清楚。我只想指出,有這樣多的書院已經建立起來,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思考而已。

  為了回答我在上面提出的有關書院的問題,我現在想結合古代中國書院的那些特點和當前中國文化書院的經驗,談一談書院在今天的意義。我想從六個方面來談:

  1書院可以成為當前教育制度的補充

  我國今天的教育制度,從內容上來看,應該說是社會主義的。但是從組織上來看,基本上是西方那一套。我們同資本主義國家一樣,需要大批的建設人才。封建主義那種小批量培養人才的方式,遠遠不能滿足要求。我們只能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大批量的生產方式,這種方式需要有嚴格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學分計算、教學組織,一切都要標準化、計量化。資本主義國家大學裡計算學分的辦法,一方面能比較精確地確定學生的學習量,滿了一定的學習量才能畢業;另一方面也用來確定教師的教學量,以便取得報酬。這一切都是資本主義的核心精神金錢問題所決定的。我們之所以採用這種制度,當然不是為金錢問題所左右,而是為了適應大批量培養人才的需要。

  僅僅採用這樣的制度夠不夠呢?我認為是不夠的。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辦教育一向是官、私兩條路,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兩條腿走路吧,兩者互相補充,歷史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可是現在我們只剩下一條腿,只剩下官方一途,私人教育基本上不存在了。我個人認為,這無疑是一個損失。在過去執行這個政策,道理還能講得通。今天在大家覺悟普遍提高的基礎上,國家又正在進行改革,在教育方面是否也可改革一下呢?如果可以的話,提倡創辦書院,鼓勵私人辦學,繼承我國的優秀傳統,實在是可以試一下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