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秦代實施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的文教政策,是學校教育的一個倒退。
到了西漢,漢武帝正式制定了博士弟子員制度,興辦了太學。這在教育史上是一件大事。漢代官學分中央官學與地方官學兩類,這裡明顯地受了西周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官學時興時廢。
到了唐代,在初唐的一百多年內,生產發展,經濟繁榮,成為世界上一個,也許是第一個強大的帝國。統治者對教育特別重視,官學達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為以後的官學制度奠定了基礎。這時的官學仍然分為兩級: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與前代不同之處在於組織更細緻了,內容更豐富了。中央官學中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廣文館都專修儒經。這可以說是唐代教育的主幹。此外還有專修律學、算學、書學的學校,醫學校,卜筮學校,天文、歷算、漏刻學校,獸醫學校,校書學校等等。另外還有一些特殊學校。所有這些學校目的都是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服務的。在教學行政方面,唐承隋制,設立國子監,管理六學,以祭酒為教育最高長官。國子監的職能一直保留到清代學部成立。不過明清兩代,國子監常與國學、太學混稱。
宋代的官學對學生入學資格逐漸放寬,教育對象不斷擴大,學校類型增加了,教學內容擴大了,增設了武學和畫學。
元代對我國古代地方官學有特殊貢獻,創設了諸路陰陽學,發展了天文、歷算等科技教育。又創設了社學,以滿足農業的需要。此外還創設蒙古國子學與回回國子學。
明承元制,仍設社學,但以教化為主。國子學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地方官學,除治經外,禮、樂、射、御、書、數還設科分教。
清代教育制度多承前代舊制。國子監生的對象範圍比以前更寬。地方官學比較普遍。教學內容仍以儒家經典為主。另設覺羅學、旗學、土苗學等等。雍正、乾隆還設有俄羅斯學館(堂),教漢滿子弟習俄文。
我在上面簡略地講了我國古代的官學制,現在再講一講私學制。
古代私學包括家傳與師授兩種,起源極早。但是作為一種教育制度,則興起於春秋戰國之際。生產發展給私學奠定了經濟基礎。又由於複雜的政治鬥爭,需要興私學,養士人。此外,文化下移也推動了私學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私學在全國各地興起,到了孔、墨兩大顯學崛起,私學發展如日中天。由此而形成的儒、墨兩大學派互相攻伐,支配中國思想界達數百年之久。戰國中起,百家爭鳴,諸子私學蜂起。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活力的時代之一,影響深遠。
到了漢代,經師講學之風特盛。東漢私學學生人數超過太學。漢代官學和私學各有偏重,官學以今文經為主,而私學則以古文經為主,東漢末出現了綜合今古的趨勢,鄭玄為代表。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學稍衰,但仍盛於官學。
隋唐之際,官學繁榮,私學也極發達。隋王通私人講學,唐代開國名臣中有一些人就出王通之門。唐代有的學者身在官學,卻又私人授徒。
宋代私人講學極為發達。南宋書院大興。書院原為私學性質。但是,元明清書院漸有官學性質。到了後來,有的遭禁毀,有的淪為科舉預備場所。
二、書院的濫觴與發展
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但並非中國所專有。我認為,古代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師徒授受的所在地叫akademe,也是一種類似中國古代書院的組織,只是後來沒有像中國這樣發達而已。書院以私人創造為主,有時也有官方創辦的。其特點是,在個別著名學者領導下,積聚大量圖書,聚眾授徒,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從唐五代末到清末有一千年的歷史,對我國封建社會的教育,產生過重大的影響。要讀中國教育史,要研究現在的教育制度,應著重研究書院制度。從這個研究中,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有用的東西。
書院這個名稱,始見於唐代。當時就有私人與官方兩類。在最初,書院還僅僅有官方藏書、校書的地方;有的只是私人讀書治學的地方,還不是真正的教育機構,清代詩人袁子才在《隨園隨筆》中寫道:“書院之名起唐玄宗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朝省,為修書之地,非士子肄業之所也。”但是,唐代已有不少私人創建的書院,《全唐傳》中提到的有11所。這些也只是私人讀書的地方。
真正具有聚徒講學性質的書院,起源於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庠,地址在江西廬山,為著名的白鹿書院的前身。陸游的《南唐書》中有關於廬山國學的記載。總起來看,聚眾講學的書院形成於五代末期。有人主張,中國的書院源於東漢的“精舍”或者“精廬”,實則二者並不完全相同。
北宋初年,國家統一,但還沒有充足的力量來興辦學校,於是私人書院應運而起。廬山國學或白鹿國庠,發展為白鹿洞書院。接著有很多書院相繼創建,有四大書院或六大書院之稱。除白鹿洞書院外,還有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和茅山書院。
到了南宋,書院更為發達。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組織之嚴密,制度之完善,都是空前的,幾乎取代了官學,成為主要教育機構。南宋書院發達,始於朱熹修復白鹿洞書院。後來朱熹又修復和擴建了湖南嶽麓書院。書院之所以發達,原因不外是理學發展而書院教學內容多為理學;官學衰落,科舉腐敗;許多著名學者由官學轉向私人書院;印刷術的發展提供了出書快而多的條件,而書院又以藏書豐富為特點。有此數端,書院就大大地發展起來了。
元代也相當重視文化教育事業,獎勵學校和書院的建設。不但文化興盛的江南普遍創建或復興了書院,連北方各地也相繼設立了書院。但書院管理和講學水平都很低。
到了明初,情況又有了改變。政府重點是辦理官學,提倡科舉,不重視書院,自洪武至成化100多年的情況就是這樣。成化 (1465—1487年)以後,書院才又得復興。至嘉靖年間(1522—1566年)達到極盛。明代書院由衰到興,王守仁、湛若水等理學大師起了重要的作用。為了宣揚他們的理學,他們所到之處,創建書院。明代末年影響最大的是東林書院。在這個書院裡,師生除教學活動外,還積極參與當時的政治活動。這當然受到統治者的迫害,天啟五年(1625年),太監魏忠賢下令拆毀天下書院,首及東林,興起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迫害東林黨人的大案。
到了清初,統治者採取了對書院抑制的政策。一直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令各省會設書院,屬官辦性質。以後發展到了2000餘所,數量大大超過前代;但多數由官方操縱,完全沒有獨立自主的權力,因而也就沒有活力。也有少數帶有私人性質的書院,晚清許多著名的學者在其中講學。
統觀中國1000多年的書院制,可以看到,書院始終是封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統治者既有調和,又有鬥爭。書院這種形式還影響了日本、朝鮮和東南亞一些國家。
到了西漢,漢武帝正式制定了博士弟子員制度,興辦了太學。這在教育史上是一件大事。漢代官學分中央官學與地方官學兩類,這裡明顯地受了西周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官學時興時廢。
到了唐代,在初唐的一百多年內,生產發展,經濟繁榮,成為世界上一個,也許是第一個強大的帝國。統治者對教育特別重視,官學達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為以後的官學制度奠定了基礎。這時的官學仍然分為兩級: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與前代不同之處在於組織更細緻了,內容更豐富了。中央官學中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廣文館都專修儒經。這可以說是唐代教育的主幹。此外還有專修律學、算學、書學的學校,醫學校,卜筮學校,天文、歷算、漏刻學校,獸醫學校,校書學校等等。另外還有一些特殊學校。所有這些學校目的都是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服務的。在教學行政方面,唐承隋制,設立國子監,管理六學,以祭酒為教育最高長官。國子監的職能一直保留到清代學部成立。不過明清兩代,國子監常與國學、太學混稱。
宋代的官學對學生入學資格逐漸放寬,教育對象不斷擴大,學校類型增加了,教學內容擴大了,增設了武學和畫學。
元代對我國古代地方官學有特殊貢獻,創設了諸路陰陽學,發展了天文、歷算等科技教育。又創設了社學,以滿足農業的需要。此外還創設蒙古國子學與回回國子學。
明承元制,仍設社學,但以教化為主。國子學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地方官學,除治經外,禮、樂、射、御、書、數還設科分教。
清代教育制度多承前代舊制。國子監生的對象範圍比以前更寬。地方官學比較普遍。教學內容仍以儒家經典為主。另設覺羅學、旗學、土苗學等等。雍正、乾隆還設有俄羅斯學館(堂),教漢滿子弟習俄文。
我在上面簡略地講了我國古代的官學制,現在再講一講私學制。
古代私學包括家傳與師授兩種,起源極早。但是作為一種教育制度,則興起於春秋戰國之際。生產發展給私學奠定了經濟基礎。又由於複雜的政治鬥爭,需要興私學,養士人。此外,文化下移也推動了私學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私學在全國各地興起,到了孔、墨兩大顯學崛起,私學發展如日中天。由此而形成的儒、墨兩大學派互相攻伐,支配中國思想界達數百年之久。戰國中起,百家爭鳴,諸子私學蜂起。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活力的時代之一,影響深遠。
到了漢代,經師講學之風特盛。東漢私學學生人數超過太學。漢代官學和私學各有偏重,官學以今文經為主,而私學則以古文經為主,東漢末出現了綜合今古的趨勢,鄭玄為代表。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學稍衰,但仍盛於官學。
隋唐之際,官學繁榮,私學也極發達。隋王通私人講學,唐代開國名臣中有一些人就出王通之門。唐代有的學者身在官學,卻又私人授徒。
宋代私人講學極為發達。南宋書院大興。書院原為私學性質。但是,元明清書院漸有官學性質。到了後來,有的遭禁毀,有的淪為科舉預備場所。
二、書院的濫觴與發展
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但並非中國所專有。我認為,古代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師徒授受的所在地叫akademe,也是一種類似中國古代書院的組織,只是後來沒有像中國這樣發達而已。書院以私人創造為主,有時也有官方創辦的。其特點是,在個別著名學者領導下,積聚大量圖書,聚眾授徒,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從唐五代末到清末有一千年的歷史,對我國封建社會的教育,產生過重大的影響。要讀中國教育史,要研究現在的教育制度,應著重研究書院制度。從這個研究中,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有用的東西。
書院這個名稱,始見於唐代。當時就有私人與官方兩類。在最初,書院還僅僅有官方藏書、校書的地方;有的只是私人讀書治學的地方,還不是真正的教育機構,清代詩人袁子才在《隨園隨筆》中寫道:“書院之名起唐玄宗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朝省,為修書之地,非士子肄業之所也。”但是,唐代已有不少私人創建的書院,《全唐傳》中提到的有11所。這些也只是私人讀書的地方。
真正具有聚徒講學性質的書院,起源於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庠,地址在江西廬山,為著名的白鹿書院的前身。陸游的《南唐書》中有關於廬山國學的記載。總起來看,聚眾講學的書院形成於五代末期。有人主張,中國的書院源於東漢的“精舍”或者“精廬”,實則二者並不完全相同。
北宋初年,國家統一,但還沒有充足的力量來興辦學校,於是私人書院應運而起。廬山國學或白鹿國庠,發展為白鹿洞書院。接著有很多書院相繼創建,有四大書院或六大書院之稱。除白鹿洞書院外,還有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和茅山書院。
到了南宋,書院更為發達。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組織之嚴密,制度之完善,都是空前的,幾乎取代了官學,成為主要教育機構。南宋書院發達,始於朱熹修復白鹿洞書院。後來朱熹又修復和擴建了湖南嶽麓書院。書院之所以發達,原因不外是理學發展而書院教學內容多為理學;官學衰落,科舉腐敗;許多著名學者由官學轉向私人書院;印刷術的發展提供了出書快而多的條件,而書院又以藏書豐富為特點。有此數端,書院就大大地發展起來了。
元代也相當重視文化教育事業,獎勵學校和書院的建設。不但文化興盛的江南普遍創建或復興了書院,連北方各地也相繼設立了書院。但書院管理和講學水平都很低。
到了明初,情況又有了改變。政府重點是辦理官學,提倡科舉,不重視書院,自洪武至成化100多年的情況就是這樣。成化 (1465—1487年)以後,書院才又得復興。至嘉靖年間(1522—1566年)達到極盛。明代書院由衰到興,王守仁、湛若水等理學大師起了重要的作用。為了宣揚他們的理學,他們所到之處,創建書院。明代末年影響最大的是東林書院。在這個書院裡,師生除教學活動外,還積極參與當時的政治活動。這當然受到統治者的迫害,天啟五年(1625年),太監魏忠賢下令拆毀天下書院,首及東林,興起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迫害東林黨人的大案。
到了清初,統治者採取了對書院抑制的政策。一直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令各省會設書院,屬官辦性質。以後發展到了2000餘所,數量大大超過前代;但多數由官方操縱,完全沒有獨立自主的權力,因而也就沒有活力。也有少數帶有私人性質的書院,晚清許多著名的學者在其中講學。
統觀中國1000多年的書院制,可以看到,書院始終是封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統治者既有調和,又有鬥爭。書院這種形式還影響了日本、朝鮮和東南亞一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