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997年

  第41章 中餐與西餐

  中國是文明古國,有四大發明或更多的發明,震撼世界,對人類的進步和福利,做出了無法代替無可懷疑的貢獻,至今我們引以自豪。可惜這些都已經是過去的輝煌,“俱往矣”掩蓋不住我們今天的技術落後。

  今天,在全世界範圍內,我們引以自豪的,只剩下了飲食一項。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中國餐館,有的餐館主人並不是中國人,然而也假中國之名以招徠食客。中國人在國外混不下去的時候,也往往以餐館為最後逋逃藪。據說,前幾年,北京飯館還不算太多的時候,巴黎中餐館有一千多家,超過北京。我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中國飯館裡吃過飯,老外——按事實來講,應該說是“老內”,因為畢竟是他們自己的國家嘛——總是趨之若鶩,看起來是吃得津津有味。看到了這現象,我心裡很不是滋味,又喜又悲:現在好像只有飯館能為國爭光了!

  然而在我們國內怎樣呢?看了不禁令人氣短。在我們國內,至少是在北京,在餐飲業界橫衝直撞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比薩餅、加州牛肉麵,現在又來了什麼澳式快餐。喝的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雪碧等等,統統是舶來品。我不能說這些東西都不能吃,它們也確有一些自己的特點,不能一概抹煞。然而這些特點卻確實沒有什麼了不起,比起中國飯菜飲料之博大精深,歷史之悠久來,簡直如小巫之見大巫。著名的英籍女作家韓素音堅決不喝可口可樂,我現在已經成了她的忠實信徒。我們的GG宣傳在這方面不能不負責任。記得電視GG中有一個宣傳肯德基的GG。一個小孩坐在餐桌旁,父母殷殷勤勤端來了各種中國的美味佳肴。端一樣上來,小孩眉頭一皺,怒氣沖沖地說:“不吃!”又端一樣上來,仍然是個“不吃!”最後端來了肯德基家鄉雞,小孩立即轉怒為喜,眉開眼笑,說:“我就吃這個!”試問這樣一個GG,除了電視台大收GG費之外,會起什麼作用?會對我們的兒童,決定我國未來的命運的這些祖國的花朵起什麼影響?我真不寒而慄。

  直白地說,現在國內確實瀰漫著一種無孔不入的崇洋羨(我不用“媚”字)外的風氣。這種風氣來源已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我們必須正視這種風氣的惡劣影響,不能迴避。一個失去民族自信心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出息的民族!

  我相信,這只能是暫時的現象。還是那一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將來一定會改變的。有朝一日風雷動,離開河西到河東。

  1997年4月9日

  第42章 從哲學高度來看中餐與西餐

  中餐與西餐是世界兩大菜系。從表面上來看,完全不同。實際上,前者之所以異於後者幾希。前者是把肉、魚、雞、鴨等與蔬菜合烹,而後者則涇渭分明地分開而已。大多數西方人都認為中國菜好吃,那麼你為什麼就不能把肉菜合烹呢?這連一舉手一投足之勞都用不著。可他們就是不這樣干。文化交流,蓋亦難矣。

  然而,這中間還有更深一層的理由。

  到了今天,烹製西餐,在西方已經機械化、數學化。連煮一個雞蛋,都要手握鐘錶,計算幾分幾秒。做菜,則必須按照食譜,用水若干,鹽幾克,油幾克,其他作料幾克,仍然是按鐘點計算,一絲不苟。這同西方的基本的思維模式,分析的思維模式,緊密相連的。我所說的“哲學的高度”,指的就是這種現象。

  而在中國,情況則完全不同。中國菜系繁多,據說有八大菜系或者更多的菜系。

  每個系的基本規律是完全相同,這就是我在上面所說的:蔬菜與肉、魚、雞、鴨等等合烹。但是烹出來的結果則不盡相同。魯菜以咸勝,川菜以辣勝,粵菜以生猛勝,蘇滬菜以甜淡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於此道並非內行里手,說不出多少名堂。至於烹調方式,則更是名目繁多,什麼炒、煎、炸、蒸、煮、氽、燴等等,還有更細微幽深的,可惜我的知識和智慧有限,就只能說這樣多了。我從來沒見哪一個掌勺兒的大師傅手持鐘錶,眼觀食譜,按照多少克添油加醋。他面前只擺著一些油、鹽、醬、醋、味精等作料。只見他這個碗裡舀一點,那個碟里舀一點,然後用鏟子在鍋里翻炒,運斤成風,迅速熟練,最後在一團瞬間的火焰中,一盤佳肴就完成了。據說多炒一鏟則太老,少炒一鏟則太嫩,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誰也說不出一個道道來。老外觀之,目瞪口呆,莫名其妙。其中也有哲學。這是東方基本思維模式,綜合的思維模式在起作用。有“科學”頭腦的人,也許認為這有點模糊。然而,妙就妙在模糊,最新的科學告訴我們,模糊無所不在。

  聽說,若干年前,一位著名的美籍華人學者的夫人,把《隨園食譜》譯成了英文,也按照西方辦法,把《食譜》機械化,數學化了,也加上了幾克等等。有好事者遵照食譜,烹製佳肴。然而結果呢?炒出來的菜實在難以下咽,誰都不想吃。追究原因,有可能是袁子才英雄欺人,在《食譜》中故弄玄虛;我認為,最大的可能是,這位夫人去國日久,忘記了中國哲學的精粹,上了西方思維模式的當,上了西方哲學的當。

  1997年5月12日

  第43章 論書院 (1)

  中國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國。在全世界所有的國家中,中國是唯一的有長達幾千年的延續不斷的教育傳統的國家。這個傳統當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演變,到了19世紀末年,終於來了一個大轉變:西方的資本主義教育制度傳了進來,到現在也已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了。這個新教育制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雖經改造,基本上被保留下來。它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不能說完美無缺。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重新對中國古今教育制度做一個全面的、實事求是的檢查,顯然是非常必要的。這個檢查目前還只能非常簡略。

  一、中國歷史上的教育制度

  (這幾節的論述主要根據毛禮銳主編的《中國教育史簡編》,1984年,教育科學出版社。)

  中國幾千年的教育制度,從組織結構上來看,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官,一私。遠古時期,渺茫難窺,這裡不談。公元前三千紀末到二千紀中,夏代已有“庠”、“序”、“校”三種學校。到了公元前二千紀中葉至末葉的商代,又增加了“學”和“瞽宗”。“學”有大小之分。除了訓練學生祭祀和打仗之外,還進行讀、寫、算的教學。西周集前代之大成,初步具有了學制系統。學制系統分國學與鄉學兩類。國學是中央官學,鄉學是地方官學。國學分大學與小學兩級。大學中有天子設立的五學和諸侯設立的泮宮。鄉學中有塾、庠、序、校之分。這樣一套制度對其後的中國教育有深遠的影響。我國古代一直沿用此制,稍加變化,改換一些名稱。西周國學的教育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三德、六行、六藝、六儀,其中六藝是最基本的。所謂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從字面上也可以看出來,這裡面文武兼備,知識與技能並舉。這種教育制度是密切為當時的政治服務的。鄉學以社會教化為務,內容有六藝、七教、八政以及鄉三物等。總之,西周的教育已由殷商的宗教武士教育,轉變為文武兼備的教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