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接下來,要換個名字。
我知道,剛剛人到中年,就想寫莫扎特,這事要麼太早,要麼已經晚了,因為很多人會覺得,莫扎特要麼是一個永遠天真的孩子,要麼就是一個看透世事之後微笑的老人。但不管如何,莫扎特一定是上帝派來的,為了撫慰人間的痛苦,讓他在極其有限的生命里,瘋狂並不可思議地創作出超量的作品,然後,將他收回,而他的音樂從此像上帝的永恆之愛一樣在人間流傳。
我喜歡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這些年還格外喜歡馬勒,在這些大師的曲目中,隨時都可以聽到洋溢的情感,無法排遣的困惑、痛苦與掙扎甚至是絕望,它符合人世間的七情六慾,於是,總有擊中你的時刻,也會因此讓你瞬間被拯救。
然而,身陷其中,怎樣的幫助都是一時的放鬆,有的時候,需要在這鋼筋水泥的叢林中適當逃離,每天總該有一些時候或抬頭仰望星空或低頭看看花草,逃離才是一種更好的解脫,否則,污濁的空氣會壓得你喘不過氣來。
我身後便是位於薩爾茨堡的莫扎特故居。莫扎特是奧地利的國寶,每天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朝聖。來過這裡以後,再聽莫扎特的CD,會聽出一些與過去不一樣的東西……
這個時候,你就會知道莫扎特因何而來。也許剛剛喜歡莫扎特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莫扎特的音樂奇妙地相似,不管是鋼琴協奏曲,還是長笛協奏曲或是四重奏或是其他什麼,都一樣的輕靈飛舞,一樣的即使有一些小雨和陰雲,也照樣陽光燦爛,藍天綠草。所以,不管你怎樣地失望著,莫扎特音樂中的世界總會讓你覺得更好一些,還可以再往前走走試試。
我一直認為,莫扎特幹的事不叫創作,而是流淌,是上帝委託他送給人間。不生澀,不用太思考,高低之分沒那麼明顯,不能叫他天才,他本就是來自天堂的信使。於是,你會想,這個世界如果真像莫扎特的音樂那樣該多好!可惜,這樣的美好世界只在他的音樂里。
2006年的夏天,借德國世界盃採訪報導的機會,我專門去了一趟莫扎特的故鄉,奧地利的薩爾茨堡,一邊做節目,一邊朝聖。在薩爾茨堡這個安靜而又喧鬧的小鎮,莫扎特無處不在,從巧克力到明信片再到遊人的尋找,中間都是莫扎特。小鎮的至美,是在遊人走了之後,那份安靜讓你知道莫扎特音樂的靈魂所在。或許,是一個有苦有樂的年輕人,與流水、森林、藍天和整個大自然的對話,於是,在莫扎特的旋律中,你聽得到斗轉星移,聽得到雨後的草原,聽得到一天之中的日升日落,當然,也聽得到人在自然面前必有的憂傷與嘆息。這憂傷與嘆息並不是主旋律,因為大自然永遠充滿生機,周而復始,枯木可以逢春,這其中,便是希望便是美好所在。
當然,今天的薩爾茨堡大多數時間不那麼安靜,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把小鎮攪得人聲鼎沸。當初,莫扎特曾在這裡遭到驅逐,而現如今,莫扎特故居上掛著大幅的奧地利國旗,莫扎特已是他們的國寶。沒辦法,人類總是如此勢利,沒人再來和你講述這個小鎮和莫扎特之間曾有的不快,所有的黑灰色都被過濾掉,只剩下溫情與美好。不過,也好,這像莫扎特的音樂,不管其中蘊藏著怎樣的不快與憂傷,莫扎特都在憐憫眾生中歡快起來。
只是不知道,在當今這個五味雜陳的時代里,真正的莫扎特還是不是被真正地聆聽著,功利的人們功利地消費著莫扎特,其實,那離莫扎特很遠。如果有一天,你感覺內心沉靜,世事浮沉暫時抽離,而窗外又風和日麗,你試著再聽聽莫扎特,用你最簡單和純真的心,這時候我相信,真正的莫扎特會在上帝的指使下再度歸來。
人是寫不完的,僅僅是那些推動我成長的人,都寫不過來。以上這些文字,甚至只是我想寫的文字當中,一個短短的開頭。
影響並推動我的,不僅只有人,還有家鄉那片永遠的草原。其實,不只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草原;在這個人們越來越沒有故居和故鄉的歲月里,呼倫貝爾草原幾乎成了一個時代的故鄉。而對於我,家鄉就是年少時天天想離開,現如今天天想回去的地方。
音樂家中,還有巴赫,還有馬勒,指揮家中還有克倫貝勒、馬里納呢。
還有羅大佑、齊秦、鳳飛飛……太多,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是太多的故事。
當然,還有作家、身邊的同事,逝去的陳虻、羅京以及您不知道名字的我的年輕同事。都該寫,可又往往落筆處百感交集,不知從何寫起。
家人也無法寫,他們不是影響或推動我的人,而就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說,媽媽在變老,可是有她在,我就永遠是一個孩子,如同有哥哥在,我就永遠是一個弟弟;還有妻子,媒體上有很多對我們戀愛與婚姻不真實的編寫,其實現實中的婚姻要比文字更多一些浪漫和平實,而那些編造的“浪漫”情節,也往往缺了一些想像力;還有兒子,不用說了,他是生命中的主角,我與他的母親不負責編寫他的劇本,只想做一個稱職的觀眾和欣賞者。他們是我心中最重也是最長的文章,但這該屬於我們的晚飯或旅途或周末時光,也因此,人生不再是苦旅。
還有朋友,他們是重要的推動者,也常常是我生活的意義。這其中,有很多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相互照應,相互陪著慢慢變老。我不願意時常用言語去表達情義。朋友,該是得意時,離得可以遠些,不順時,必到身邊的一群人。這其中的情誼,我又怎能用幾百字或幾千字去寫呢?寫好朋友,只能用心,用時間用生命。
所以,有人就有趣,有人也才有真的欣喜與悲傷。人的一生,只有一個工作無法更改,那就是做人,永無止境。幾十年後,我可能成為我心目中的那個可愛老頭兒嗎?而今日,當我記述著別人在我心中印記的同時,我又將在別人心中,留下怎樣的印記呢?
明天,開始信仰(代後記)
一
一轉眼,二字頭的新千年匆匆過去十年。
有人走了,有人來,更多的人依然在路上;有人盼來了期待中的成長,有人年華老去。十年,可以改變很多。
我翻開2000年1月份出版的《痛並快樂著》,在後記中,藏著這樣一段文字,與當時還屬於未來的十年有關:
“按常規,在十年之後,我應當再寫一本這樣的書,名字也許叫《在痛並快樂中繼續》,那一本書,我相信,一定會更犀利,更言無禁忌,更能在行筆中自由地呼吸,當然,快樂也許會比痛苦更多一些。我真盼望十年後,在我人過四十之後,有很多問題,已經真的不惑了。但我知道,歲月是不會按常理出牌的,今日去想十年後的事情,多少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這是十年前當我剛剛邁進二字頭千年時,寫給今天的文字,我該怎樣去面對它?
二
拿在您手中的這本書,名字中,已沒有痛或快樂,而是“幸福”這個字眼。提出它,是個進步;但實現它,太難。不像快樂或痛苦,都那麼直接。痛苦與快樂都還沒有過去,而幸福,卻還真的很遠。更何況,在寫出來的“幸福”二字背後,還有沒有寫出的另外兩個字“信仰”,不是不能寫,而是同樣很遠。
我知道,剛剛人到中年,就想寫莫扎特,這事要麼太早,要麼已經晚了,因為很多人會覺得,莫扎特要麼是一個永遠天真的孩子,要麼就是一個看透世事之後微笑的老人。但不管如何,莫扎特一定是上帝派來的,為了撫慰人間的痛苦,讓他在極其有限的生命里,瘋狂並不可思議地創作出超量的作品,然後,將他收回,而他的音樂從此像上帝的永恆之愛一樣在人間流傳。
我喜歡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這些年還格外喜歡馬勒,在這些大師的曲目中,隨時都可以聽到洋溢的情感,無法排遣的困惑、痛苦與掙扎甚至是絕望,它符合人世間的七情六慾,於是,總有擊中你的時刻,也會因此讓你瞬間被拯救。
然而,身陷其中,怎樣的幫助都是一時的放鬆,有的時候,需要在這鋼筋水泥的叢林中適當逃離,每天總該有一些時候或抬頭仰望星空或低頭看看花草,逃離才是一種更好的解脫,否則,污濁的空氣會壓得你喘不過氣來。
我身後便是位於薩爾茨堡的莫扎特故居。莫扎特是奧地利的國寶,每天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朝聖。來過這裡以後,再聽莫扎特的CD,會聽出一些與過去不一樣的東西……
這個時候,你就會知道莫扎特因何而來。也許剛剛喜歡莫扎特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莫扎特的音樂奇妙地相似,不管是鋼琴協奏曲,還是長笛協奏曲或是四重奏或是其他什麼,都一樣的輕靈飛舞,一樣的即使有一些小雨和陰雲,也照樣陽光燦爛,藍天綠草。所以,不管你怎樣地失望著,莫扎特音樂中的世界總會讓你覺得更好一些,還可以再往前走走試試。
我一直認為,莫扎特幹的事不叫創作,而是流淌,是上帝委託他送給人間。不生澀,不用太思考,高低之分沒那麼明顯,不能叫他天才,他本就是來自天堂的信使。於是,你會想,這個世界如果真像莫扎特的音樂那樣該多好!可惜,這樣的美好世界只在他的音樂里。
2006年的夏天,借德國世界盃採訪報導的機會,我專門去了一趟莫扎特的故鄉,奧地利的薩爾茨堡,一邊做節目,一邊朝聖。在薩爾茨堡這個安靜而又喧鬧的小鎮,莫扎特無處不在,從巧克力到明信片再到遊人的尋找,中間都是莫扎特。小鎮的至美,是在遊人走了之後,那份安靜讓你知道莫扎特音樂的靈魂所在。或許,是一個有苦有樂的年輕人,與流水、森林、藍天和整個大自然的對話,於是,在莫扎特的旋律中,你聽得到斗轉星移,聽得到雨後的草原,聽得到一天之中的日升日落,當然,也聽得到人在自然面前必有的憂傷與嘆息。這憂傷與嘆息並不是主旋律,因為大自然永遠充滿生機,周而復始,枯木可以逢春,這其中,便是希望便是美好所在。
當然,今天的薩爾茨堡大多數時間不那麼安靜,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把小鎮攪得人聲鼎沸。當初,莫扎特曾在這裡遭到驅逐,而現如今,莫扎特故居上掛著大幅的奧地利國旗,莫扎特已是他們的國寶。沒辦法,人類總是如此勢利,沒人再來和你講述這個小鎮和莫扎特之間曾有的不快,所有的黑灰色都被過濾掉,只剩下溫情與美好。不過,也好,這像莫扎特的音樂,不管其中蘊藏著怎樣的不快與憂傷,莫扎特都在憐憫眾生中歡快起來。
只是不知道,在當今這個五味雜陳的時代里,真正的莫扎特還是不是被真正地聆聽著,功利的人們功利地消費著莫扎特,其實,那離莫扎特很遠。如果有一天,你感覺內心沉靜,世事浮沉暫時抽離,而窗外又風和日麗,你試著再聽聽莫扎特,用你最簡單和純真的心,這時候我相信,真正的莫扎特會在上帝的指使下再度歸來。
人是寫不完的,僅僅是那些推動我成長的人,都寫不過來。以上這些文字,甚至只是我想寫的文字當中,一個短短的開頭。
影響並推動我的,不僅只有人,還有家鄉那片永遠的草原。其實,不只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草原;在這個人們越來越沒有故居和故鄉的歲月里,呼倫貝爾草原幾乎成了一個時代的故鄉。而對於我,家鄉就是年少時天天想離開,現如今天天想回去的地方。
音樂家中,還有巴赫,還有馬勒,指揮家中還有克倫貝勒、馬里納呢。
還有羅大佑、齊秦、鳳飛飛……太多,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是太多的故事。
當然,還有作家、身邊的同事,逝去的陳虻、羅京以及您不知道名字的我的年輕同事。都該寫,可又往往落筆處百感交集,不知從何寫起。
家人也無法寫,他們不是影響或推動我的人,而就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說,媽媽在變老,可是有她在,我就永遠是一個孩子,如同有哥哥在,我就永遠是一個弟弟;還有妻子,媒體上有很多對我們戀愛與婚姻不真實的編寫,其實現實中的婚姻要比文字更多一些浪漫和平實,而那些編造的“浪漫”情節,也往往缺了一些想像力;還有兒子,不用說了,他是生命中的主角,我與他的母親不負責編寫他的劇本,只想做一個稱職的觀眾和欣賞者。他們是我心中最重也是最長的文章,但這該屬於我們的晚飯或旅途或周末時光,也因此,人生不再是苦旅。
還有朋友,他們是重要的推動者,也常常是我生活的意義。這其中,有很多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相互照應,相互陪著慢慢變老。我不願意時常用言語去表達情義。朋友,該是得意時,離得可以遠些,不順時,必到身邊的一群人。這其中的情誼,我又怎能用幾百字或幾千字去寫呢?寫好朋友,只能用心,用時間用生命。
所以,有人就有趣,有人也才有真的欣喜與悲傷。人的一生,只有一個工作無法更改,那就是做人,永無止境。幾十年後,我可能成為我心目中的那個可愛老頭兒嗎?而今日,當我記述著別人在我心中印記的同時,我又將在別人心中,留下怎樣的印記呢?
明天,開始信仰(代後記)
一
一轉眼,二字頭的新千年匆匆過去十年。
有人走了,有人來,更多的人依然在路上;有人盼來了期待中的成長,有人年華老去。十年,可以改變很多。
我翻開2000年1月份出版的《痛並快樂著》,在後記中,藏著這樣一段文字,與當時還屬於未來的十年有關:
“按常規,在十年之後,我應當再寫一本這樣的書,名字也許叫《在痛並快樂中繼續》,那一本書,我相信,一定會更犀利,更言無禁忌,更能在行筆中自由地呼吸,當然,快樂也許會比痛苦更多一些。我真盼望十年後,在我人過四十之後,有很多問題,已經真的不惑了。但我知道,歲月是不會按常理出牌的,今日去想十年後的事情,多少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這是十年前當我剛剛邁進二字頭千年時,寫給今天的文字,我該怎樣去面對它?
二
拿在您手中的這本書,名字中,已沒有痛或快樂,而是“幸福”這個字眼。提出它,是個進步;但實現它,太難。不像快樂或痛苦,都那麼直接。痛苦與快樂都還沒有過去,而幸福,卻還真的很遠。更何況,在寫出來的“幸福”二字背後,還有沒有寫出的另外兩個字“信仰”,不是不能寫,而是同樣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