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然而,這裡最珍貴的,卻是那些依然純真的民歌旋律。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問題和困擾,也有著每個時代特有的幸福與驕傲。那個時代也該有那個時代的污點,可為什麼在歌聲中聽到的全是乾淨?或許最值得誇耀的是,我們這一代人,曾經有這樣的歌聲為青春作伴。
介紹這張DVD給于丹看,一天之後,發過來長長的簡訊,是一邊看一邊哭時的創作。
給陳曉卿看,凌晨時分,老兄將演唱會後面的紀錄片全部看完。
在我們家“老男人”聚會的酒後看,到現場快結束時,聽著蔡琴與現場觀眾一起互動的大合唱《恰似你的溫柔》,大家跟著齊聲合唱並揮灑熱淚……
這種感動依然在持續。雖然我們知道,台上的歌者,三十年再聚,歌聲已經不復三十年前那般清亮,他們老了,然而聽者不也同樣如此?也許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再被這些旋律打動,那麼,這些歌便會成為我們這一兩代人生命的暗號,隨時接頭並喚醒沉睡的時光。
那天演唱會,在台北的劇場外,聚集了成千上萬人在聆聽。其實,從那天開始,在更遠的地方,也聚集了更多的聽眾,成為永不離席的聆聽者,並永遠熱淚盈眶。
……
仿佛才剛剛開了個頭,就不得不收尾,有依依不捨,因為寫它們的時候,就是在寫自己走過的每一步路。時光匆匆,一路上很多的事都淡忘了,可與那些好聽好看的東西相逢時,曾有的感動卻相隔越遠越清晰。當然,除去依依不捨,還有太多的對不起,因為,在以上的文字中,沒有提到的好東西還有很多,有的小眾太過私人化。比如我特喜歡電影《怒火風暴》,看過的人也許不多,還有《逃離拉斯維加斯》也是我的最愛之一。還有的沒寫到,是因為各種文字已經太多,比如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或劉恆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它們都曾經影響過我。再比如,關於《新長征路上的搖滾》,我自己就寫過太多。還有的就是僅僅屬於我自己,橫看成嶺側成峰,不一定寫了讓人痛快,因此,寫出來的絕不代表全部,甚至只是一個片段的記憶,在記憶里沒被記錄於此的,或許同樣甚至更加珍貴。
人生還長,之所以還可以忍受很多白日裡的痛苦慢慢前行,就在於你知道,前路中,還有很多好看好聽的。
經常聽到人們說:真遺憾,我知道有很多好聽的好看的,可是太忙,沒時間。我總是替他們可惜,如果時間不是“浪費”於好聽的與好看的,人又怎麼可以看到自己的內心,時間又有何意義?“忙”,才是一種對生命的真正浪費。所以,還是放輕鬆,慢慢走,欣賞吧!
15誰,影響並改變著我?
這個世界,在這幾十年裡進步得太快,當然這種進步更多體現在技術上。在我出生的時候,收音機還是珍寶,我們通過它緩慢地了解並靠近世界,而現如今,是網際網路時代,我們不再需要“靠近”世界,我們就是世界的一部分,而誰如果能讓自己與世界保持距離的話,簡直就是一種時尚的生活。在我出生的時代,電話少之又少,人們去找人,純屬賭運氣,找到最好,找不到明天再來。不過,一般都可以找到,因為人們的生活半徑太小,哪怕要找的人不在家,等一會兒也就回來了,人們,都走不遠。而現如今,一個人有兩個手機司空見慣,聲音近在眼前,其實你並不知道他在哪裡,或遠或近,都有可能,但似乎,人群之中,心與心的距離卻越來越遠……
人類,進步了嗎?人性進步了嗎?那些讓我們喜怒哀樂的事情,都一定與物質有關嗎?是技術推動世界,還是人心左右世界?
我相信,過去、現在、將來,真正推動我們前進的,依然只是人——別人,與你自己。人的故事,是這個世界永遠的主題。對於我自己來說,回望過去,最該感謝的,當然是人,是他們,推動我前行。
詩人們
對於中國人,不管念過多少書,可能或多或少都受到過詩人們的影響。李白、杜甫就在血脈里,已不必多寫;對我這一代人來說,北島與他的戰友們是繞不過去的名字,就從他寫起吧。
八十年代中期,我從邊疆小城到北京上大學,那個時候不像現在,沒有網際網路,資源信息無法平等共享,可能我的北京同學自打中學起就知道北島、舒婷,可我的確是到北京之後才知道的。我自認為,從少年到青年,從學生到知識分子,從人云亦云到獨立思考,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就是從讀到北島們的詩開始的。
八十年代初,顧城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北島則用詩給了我們難得的懷疑,開始學會用懷疑去尋找現實的答案。而且我之所以喜歡並被北島所影響,是因為他的詩在懷疑思考中,還擁有一種硬度,鈣分十足。
這種影響在當時,不過是每一次相逢時的衝動與激情,而今回想起,才能更準確地知道:今天我的視線與思考,與詩中那一行又一行中國文字有著怎樣的聯繫。大學畢業時,一本並不厚,記得是黑色封面的《北島詩選》不知何故丟失了,今天都回憶得起來那一種沮喪心情。其實,二十年裡丟下的東西太多,可那一本小書卻好像遲遲割捨不下。
在我大學畢業那一年,北島也走了,用他的話說,帶著中文這唯一的行李,流浪世界。很多很多年之後,首先是在書店裡又看到了淺綠色封面的《北島詩選》,一瞬間激動萬分,就像以為丟了就再也找不到的寶物失而復得,我買了好多本送同學,天真並興奮地以為又買回了過去的歲月。這以後,文字上的相遇就容易多了,不過,這些年裡,北島寫得更多的是散文。可讀著讀著就知道,骨子裡依然有詩,只不過,歲月把詩拉長了,變成了散文,也在讀者心中投射下更多的波紋。其實流浪也很好,這二十年,如果北島一直在北京,不知會不會有《青燈》、《午夜之門》這一系列的文集,即使有,估計也是字數相當,價值該是不一樣的。距離不一定產生美,卻可能產生一種安靜以及不為時代快速更迭所擾動的思考。
在北島走的那一年,離開的詩人不只他一個,還有一個幾乎是我們同齡人的詩人海子,只不過,他走得徹底,真的不再回來。
他的詩,在他活著的時候,讀過但不多,他走之後,幾乎都讀了,不只一遍。“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已然進入盛世,在歡聲笑語中綻放,並成為一個又一個房地產項目的GG語。可我猜想,海子不一定願意,因為他寫這首詩的心情與現今人們讀這首詩的心情應該很不一樣。讓我最喜歡的,還是那一首很大的《祖國》和一首很小的《日記》,前者的開篇有這樣的四句:“我要做遠方的忠誠的兒子/和物質的短暫情人/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而後一首,寫於詩人坐火車路過西部戈壁上的德令哈,結尾處,這樣的兩句“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世界/我只想你”一直讓我感嘆。不管寫的是親情還是愛情,都是情詩,而好的情詩不多,這一句名列其中。
介紹這張DVD給于丹看,一天之後,發過來長長的簡訊,是一邊看一邊哭時的創作。
給陳曉卿看,凌晨時分,老兄將演唱會後面的紀錄片全部看完。
在我們家“老男人”聚會的酒後看,到現場快結束時,聽著蔡琴與現場觀眾一起互動的大合唱《恰似你的溫柔》,大家跟著齊聲合唱並揮灑熱淚……
這種感動依然在持續。雖然我們知道,台上的歌者,三十年再聚,歌聲已經不復三十年前那般清亮,他們老了,然而聽者不也同樣如此?也許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再被這些旋律打動,那麼,這些歌便會成為我們這一兩代人生命的暗號,隨時接頭並喚醒沉睡的時光。
那天演唱會,在台北的劇場外,聚集了成千上萬人在聆聽。其實,從那天開始,在更遠的地方,也聚集了更多的聽眾,成為永不離席的聆聽者,並永遠熱淚盈眶。
……
仿佛才剛剛開了個頭,就不得不收尾,有依依不捨,因為寫它們的時候,就是在寫自己走過的每一步路。時光匆匆,一路上很多的事都淡忘了,可與那些好聽好看的東西相逢時,曾有的感動卻相隔越遠越清晰。當然,除去依依不捨,還有太多的對不起,因為,在以上的文字中,沒有提到的好東西還有很多,有的小眾太過私人化。比如我特喜歡電影《怒火風暴》,看過的人也許不多,還有《逃離拉斯維加斯》也是我的最愛之一。還有的沒寫到,是因為各種文字已經太多,比如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或劉恆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它們都曾經影響過我。再比如,關於《新長征路上的搖滾》,我自己就寫過太多。還有的就是僅僅屬於我自己,橫看成嶺側成峰,不一定寫了讓人痛快,因此,寫出來的絕不代表全部,甚至只是一個片段的記憶,在記憶里沒被記錄於此的,或許同樣甚至更加珍貴。
人生還長,之所以還可以忍受很多白日裡的痛苦慢慢前行,就在於你知道,前路中,還有很多好看好聽的。
經常聽到人們說:真遺憾,我知道有很多好聽的好看的,可是太忙,沒時間。我總是替他們可惜,如果時間不是“浪費”於好聽的與好看的,人又怎麼可以看到自己的內心,時間又有何意義?“忙”,才是一種對生命的真正浪費。所以,還是放輕鬆,慢慢走,欣賞吧!
15誰,影響並改變著我?
這個世界,在這幾十年裡進步得太快,當然這種進步更多體現在技術上。在我出生的時候,收音機還是珍寶,我們通過它緩慢地了解並靠近世界,而現如今,是網際網路時代,我們不再需要“靠近”世界,我們就是世界的一部分,而誰如果能讓自己與世界保持距離的話,簡直就是一種時尚的生活。在我出生的時代,電話少之又少,人們去找人,純屬賭運氣,找到最好,找不到明天再來。不過,一般都可以找到,因為人們的生活半徑太小,哪怕要找的人不在家,等一會兒也就回來了,人們,都走不遠。而現如今,一個人有兩個手機司空見慣,聲音近在眼前,其實你並不知道他在哪裡,或遠或近,都有可能,但似乎,人群之中,心與心的距離卻越來越遠……
人類,進步了嗎?人性進步了嗎?那些讓我們喜怒哀樂的事情,都一定與物質有關嗎?是技術推動世界,還是人心左右世界?
我相信,過去、現在、將來,真正推動我們前進的,依然只是人——別人,與你自己。人的故事,是這個世界永遠的主題。對於我自己來說,回望過去,最該感謝的,當然是人,是他們,推動我前行。
詩人們
對於中國人,不管念過多少書,可能或多或少都受到過詩人們的影響。李白、杜甫就在血脈里,已不必多寫;對我這一代人來說,北島與他的戰友們是繞不過去的名字,就從他寫起吧。
八十年代中期,我從邊疆小城到北京上大學,那個時候不像現在,沒有網際網路,資源信息無法平等共享,可能我的北京同學自打中學起就知道北島、舒婷,可我的確是到北京之後才知道的。我自認為,從少年到青年,從學生到知識分子,從人云亦云到獨立思考,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就是從讀到北島們的詩開始的。
八十年代初,顧城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北島則用詩給了我們難得的懷疑,開始學會用懷疑去尋找現實的答案。而且我之所以喜歡並被北島所影響,是因為他的詩在懷疑思考中,還擁有一種硬度,鈣分十足。
這種影響在當時,不過是每一次相逢時的衝動與激情,而今回想起,才能更準確地知道:今天我的視線與思考,與詩中那一行又一行中國文字有著怎樣的聯繫。大學畢業時,一本並不厚,記得是黑色封面的《北島詩選》不知何故丟失了,今天都回憶得起來那一種沮喪心情。其實,二十年裡丟下的東西太多,可那一本小書卻好像遲遲割捨不下。
在我大學畢業那一年,北島也走了,用他的話說,帶著中文這唯一的行李,流浪世界。很多很多年之後,首先是在書店裡又看到了淺綠色封面的《北島詩選》,一瞬間激動萬分,就像以為丟了就再也找不到的寶物失而復得,我買了好多本送同學,天真並興奮地以為又買回了過去的歲月。這以後,文字上的相遇就容易多了,不過,這些年裡,北島寫得更多的是散文。可讀著讀著就知道,骨子裡依然有詩,只不過,歲月把詩拉長了,變成了散文,也在讀者心中投射下更多的波紋。其實流浪也很好,這二十年,如果北島一直在北京,不知會不會有《青燈》、《午夜之門》這一系列的文集,即使有,估計也是字數相當,價值該是不一樣的。距離不一定產生美,卻可能產生一種安靜以及不為時代快速更迭所擾動的思考。
在北島走的那一年,離開的詩人不只他一個,還有一個幾乎是我們同齡人的詩人海子,只不過,他走得徹底,真的不再回來。
他的詩,在他活著的時候,讀過但不多,他走之後,幾乎都讀了,不只一遍。“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已然進入盛世,在歡聲笑語中綻放,並成為一個又一個房地產項目的GG語。可我猜想,海子不一定願意,因為他寫這首詩的心情與現今人們讀這首詩的心情應該很不一樣。讓我最喜歡的,還是那一首很大的《祖國》和一首很小的《日記》,前者的開篇有這樣的四句:“我要做遠方的忠誠的兒子/和物質的短暫情人/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而後一首,寫於詩人坐火車路過西部戈壁上的德令哈,結尾處,這樣的兩句“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世界/我只想你”一直讓我感嘆。不管寫的是親情還是愛情,都是情詩,而好的情詩不多,這一句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