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演奏巴赫如此,聽巴赫也有這種要求。我喜歡並不意味著我就是它最好的聽眾。恰恰相反,在它簡單到真正優美而又空靈的境界中,恰恰聽出自己內心的紛亂和錯綜複雜來。可有趣的是,音樂繼續前行,時間久了,你也會如慢慢登山一樣,一步一步找到清涼與透氣的感覺。其實,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洗澡。
那麼,是古人幸福還是我們幸福?生活簡單幸福還是物質充分保障的現代化更幸福?
你的答案是什麼?
達明一派
我有達明一派所有的CD專輯,也有他們的磁帶全集,但在其中,與我曾經相依為命的只是其中一盒磁帶。為此保留至今。
這是一張粵語專輯,而且居然真是當初內地的正宗引進版。當然,達明一派也是香港八九十年代最火的樂隊組合。甚至在我的看法中,整個華人世界,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一個組合可以超越他們,甚至接近都很難。而這並不是我作為他們一個歌迷的非理性判斷。當然,您可以反對,這是音樂迷的自由。
1989年大學畢業後回到家中,離上班走向社會還有一段時間,這是我學生時代的最後一個暑假。然而這段日子特殊,不僅對我,也對於這個國家。這種特殊使得茫然之感充滿內心。幸運的是,那段日子有達明一派的這張專輯在。
為什麼會是達明一派這張專輯停留在那一段日子裡?我開始只是以為,《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太鬧,在家裡放,左鄰右舍就別過日子了;但仔細一想並非如此,《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在前幾個月已經完成了它對我們的關照與共振,而現如今,同齡人已經散去,我離開人群回到北方的草原小城去過自己最後一個暑假,繼續搖滾是孤獨並危險的。於是,一張別人根本聽不懂到底在唱什麼的粵語專輯再合適不過。然而,我又想,這不過是一段文縐縐的說辭,更真實的原因,在於這盒磁帶當中的情緒與深藏其中的不安,如此準確地擊中了當時正處於生命中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境地的自己。
比如一種看不清前路的迷茫與未知的心情,在歌聲中,即使已經“kiss megoodbye”,但依然要問:“你還愛我嗎?”在1997年越來越近的情況下,《末世情》的歌名就像是一種表達,達明一派擔心香港“這個璀璨都市是否光輝到此”,而歌名卻叫《今夜星光燦爛》。還有那首偉大的《石頭記》,仿佛從《紅樓夢》中來,其實都來自現實,“絲絲點點計算,偏偏相差太遠……”還有寓言般的《十個救火少年》,一場大火的面前,有的退卻有的臨陣逃脫,而最後的勇敢者葬身火海……
這一切,不過是達明一派為回歸前的香港所寫,機緣巧合,在那個特殊的春夏之交後的暑假裡,深深地完成了與一個二十一歲大學畢業生的內心暗合。而我猜想,那一段日子,也許有不少獨處的年輕人,與我同樣在面對達明一派,面對這個璀璨時代是否光輝到此的迷茫!
整整二十年後,2009年的一個時尚派對中,還學不會走紅地毯的我第一次遇到來自香港的梁文道,美酒美女觥籌交錯中,我們像是局外人,於是,我和他提到那段日子,提到“達明一派”,提到了《石頭記》。作為《石頭記》歌詞創作團隊“近念二十面體”中間的一員,梁文道驚訝地睜大著眼睛,好奇地聽著我訴說。二十年前,他十九歲,在炎熱的南方,或許會迷茫於香港與自己的未來;而我,二十一歲,在中國的最北方,同樣聽著達明一派,卻是一樣地迷茫。
二十年後,北京,我們談笑風生。
然而有些事,永遠無法忘記。
平克·弗洛伊德《迷牆》
說到國外流行音樂界,除去麥可·傑克遜是一個我註定無法繞開的名字之外,對我影響和震動最大的,當屬迷幻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別的不說,他們七十年代的一張專輯《月缺》,在排行榜上連續待了741周,跨度達到驚人的十六年。而二十多年後,在北京,我用幾乎一個月的工資——205塊,買了原裝進口的《月缺》專輯,震撼與感觸長久持續。
與平克·弗洛伊德“熱戀”中的出格事並非僅此一件。1995年,第一次去美國,用極其有限的美元買回他們倫敦現場演出的錄像帶,讓同行者大為不解。而回到北京之後,為與同道者分享絕對“大片”,自己借到兩台錄像機,
開始為友人複製。那一個晚上,邊錄邊看邊佩服,我與同好之人估計很難忘卻那個發燒之夜。
當然,這註定是一個過渡的夜晚,錄像帶的光輝歲月並沒有持續太久,這之後,VCD、DVD、DVD9,估計還有接下來的藍光或其他什麼,平克·弗洛伊德的收藏將持續下去,雖然在今天,我幾乎已很少再聽再看,但其中的一切,早已融入血液之中。
平克·費洛依德的音樂電影《迷牆》是搖滾音樂史上一部開歷史先河的偉大製作,甚至拉開了之後MV的大幕。除去音樂本身帶來的震動,還包括思考,對現實的批判以及畫面、構思的集大成。《迷牆》始於他們《月缺》之後的專輯《牆》,用電影化的方式來表達一張專輯,在當時,石破天驚。這其中,充滿對戰爭對大人對教育對人性的反思,過程充滿鬼斧神工的創意,豐富了人們的思考,並幾乎為未來的相關創作,搭起了一道無形卻無法超越的“迷牆”。
1990年,柏林圍牆倒塌,平克·弗洛伊德的主創在柏林圍牆的廢墟上,上演了現場版的《牆》,如先知一般,將他們的傳奇推到極致。
迷他們的時候,正處於剛剛轉行到電視的階段,憤怒與理想時常陷入無從表達的沮喪,於是,被平克·弗洛伊德上了一堂又一堂印象深刻的課。它們,也就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生長激素。文字到此,我仿佛依然聽到《月缺》剛開始時,那充滿誘惑的心跳聲。
於是,後來,我成了他們的推銷員和宣傳員,只要看到剛剛走進電視圈的年輕人,我幾乎都會對他們說上一句:“一定要看《迷牆》,看了,就知道電視應當怎麼幹,就知道,一個人的想像力可以行走多遠。”
然後偷偷地猜,或許,看過《迷牆》之後,他們也會走入平克·弗洛伊德的音樂世界。
不過,不是看了《迷牆》的人都會做電視做好電視。要不,中國電視應當好看得多。
《永遠的未央歌》
這是一張2005年,台灣音樂人為紀念民歌三十年而舉行的大型演唱會的DVD,在台北誠品書店的一個角落裡,我找到了傳說中的它,然後,心跳加速,並見證了之後它在大陸的充滿淚水與激情的觀看之旅。
時間太匆忙,一轉眼,台灣校園民謠已經走過三十多年的時光,由於兩岸特殊情況造成的延後效應,台灣的校園民謠至少在大陸又多影響了一兩代人,成為海峽兩岸不同年齡段人們共同的青春記憶。
這場紀念演唱會,匯集了從楊弦到侯德健、從蔡琴到潘越雲以及胡德夫、馬兆駿、李建復等諸多歌者,時隔三十年後,他們又各自唱起《鄉間小路》《美麗島》《龍的傳人》《如果》《夢田》《忘了我是誰》《橄欖樹》等成名作,大多原人原唱,卻比過去有更大的感動。因為歌者和我們都走過了三十年,不再年輕。看了這場演唱會,我們才知道,原來《龍的傳人》中“四面楚歌是洋人的劍”這句歌詞,當時主管宣傳的宋楚瑜怕引起洋人的不滿,給改成了“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劍”;我們還看到,大家一起紀念離去的梁弘志;當然,你還可以看到現場那些人到中年的觀眾們,台上唱台下和,仿佛三十年前。
那麼,是古人幸福還是我們幸福?生活簡單幸福還是物質充分保障的現代化更幸福?
你的答案是什麼?
達明一派
我有達明一派所有的CD專輯,也有他們的磁帶全集,但在其中,與我曾經相依為命的只是其中一盒磁帶。為此保留至今。
這是一張粵語專輯,而且居然真是當初內地的正宗引進版。當然,達明一派也是香港八九十年代最火的樂隊組合。甚至在我的看法中,整個華人世界,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一個組合可以超越他們,甚至接近都很難。而這並不是我作為他們一個歌迷的非理性判斷。當然,您可以反對,這是音樂迷的自由。
1989年大學畢業後回到家中,離上班走向社會還有一段時間,這是我學生時代的最後一個暑假。然而這段日子特殊,不僅對我,也對於這個國家。這種特殊使得茫然之感充滿內心。幸運的是,那段日子有達明一派的這張專輯在。
為什麼會是達明一派這張專輯停留在那一段日子裡?我開始只是以為,《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太鬧,在家裡放,左鄰右舍就別過日子了;但仔細一想並非如此,《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在前幾個月已經完成了它對我們的關照與共振,而現如今,同齡人已經散去,我離開人群回到北方的草原小城去過自己最後一個暑假,繼續搖滾是孤獨並危險的。於是,一張別人根本聽不懂到底在唱什麼的粵語專輯再合適不過。然而,我又想,這不過是一段文縐縐的說辭,更真實的原因,在於這盒磁帶當中的情緒與深藏其中的不安,如此準確地擊中了當時正處於生命中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境地的自己。
比如一種看不清前路的迷茫與未知的心情,在歌聲中,即使已經“kiss megoodbye”,但依然要問:“你還愛我嗎?”在1997年越來越近的情況下,《末世情》的歌名就像是一種表達,達明一派擔心香港“這個璀璨都市是否光輝到此”,而歌名卻叫《今夜星光燦爛》。還有那首偉大的《石頭記》,仿佛從《紅樓夢》中來,其實都來自現實,“絲絲點點計算,偏偏相差太遠……”還有寓言般的《十個救火少年》,一場大火的面前,有的退卻有的臨陣逃脫,而最後的勇敢者葬身火海……
這一切,不過是達明一派為回歸前的香港所寫,機緣巧合,在那個特殊的春夏之交後的暑假裡,深深地完成了與一個二十一歲大學畢業生的內心暗合。而我猜想,那一段日子,也許有不少獨處的年輕人,與我同樣在面對達明一派,面對這個璀璨時代是否光輝到此的迷茫!
整整二十年後,2009年的一個時尚派對中,還學不會走紅地毯的我第一次遇到來自香港的梁文道,美酒美女觥籌交錯中,我們像是局外人,於是,我和他提到那段日子,提到“達明一派”,提到了《石頭記》。作為《石頭記》歌詞創作團隊“近念二十面體”中間的一員,梁文道驚訝地睜大著眼睛,好奇地聽著我訴說。二十年前,他十九歲,在炎熱的南方,或許會迷茫於香港與自己的未來;而我,二十一歲,在中國的最北方,同樣聽著達明一派,卻是一樣地迷茫。
二十年後,北京,我們談笑風生。
然而有些事,永遠無法忘記。
平克·弗洛伊德《迷牆》
說到國外流行音樂界,除去麥可·傑克遜是一個我註定無法繞開的名字之外,對我影響和震動最大的,當屬迷幻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別的不說,他們七十年代的一張專輯《月缺》,在排行榜上連續待了741周,跨度達到驚人的十六年。而二十多年後,在北京,我用幾乎一個月的工資——205塊,買了原裝進口的《月缺》專輯,震撼與感觸長久持續。
與平克·弗洛伊德“熱戀”中的出格事並非僅此一件。1995年,第一次去美國,用極其有限的美元買回他們倫敦現場演出的錄像帶,讓同行者大為不解。而回到北京之後,為與同道者分享絕對“大片”,自己借到兩台錄像機,
開始為友人複製。那一個晚上,邊錄邊看邊佩服,我與同好之人估計很難忘卻那個發燒之夜。
當然,這註定是一個過渡的夜晚,錄像帶的光輝歲月並沒有持續太久,這之後,VCD、DVD、DVD9,估計還有接下來的藍光或其他什麼,平克·弗洛伊德的收藏將持續下去,雖然在今天,我幾乎已很少再聽再看,但其中的一切,早已融入血液之中。
平克·費洛依德的音樂電影《迷牆》是搖滾音樂史上一部開歷史先河的偉大製作,甚至拉開了之後MV的大幕。除去音樂本身帶來的震動,還包括思考,對現實的批判以及畫面、構思的集大成。《迷牆》始於他們《月缺》之後的專輯《牆》,用電影化的方式來表達一張專輯,在當時,石破天驚。這其中,充滿對戰爭對大人對教育對人性的反思,過程充滿鬼斧神工的創意,豐富了人們的思考,並幾乎為未來的相關創作,搭起了一道無形卻無法超越的“迷牆”。
1990年,柏林圍牆倒塌,平克·弗洛伊德的主創在柏林圍牆的廢墟上,上演了現場版的《牆》,如先知一般,將他們的傳奇推到極致。
迷他們的時候,正處於剛剛轉行到電視的階段,憤怒與理想時常陷入無從表達的沮喪,於是,被平克·弗洛伊德上了一堂又一堂印象深刻的課。它們,也就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生長激素。文字到此,我仿佛依然聽到《月缺》剛開始時,那充滿誘惑的心跳聲。
於是,後來,我成了他們的推銷員和宣傳員,只要看到剛剛走進電視圈的年輕人,我幾乎都會對他們說上一句:“一定要看《迷牆》,看了,就知道電視應當怎麼幹,就知道,一個人的想像力可以行走多遠。”
然後偷偷地猜,或許,看過《迷牆》之後,他們也會走入平克·弗洛伊德的音樂世界。
不過,不是看了《迷牆》的人都會做電視做好電視。要不,中國電視應當好看得多。
《永遠的未央歌》
這是一張2005年,台灣音樂人為紀念民歌三十年而舉行的大型演唱會的DVD,在台北誠品書店的一個角落裡,我找到了傳說中的它,然後,心跳加速,並見證了之後它在大陸的充滿淚水與激情的觀看之旅。
時間太匆忙,一轉眼,台灣校園民謠已經走過三十多年的時光,由於兩岸特殊情況造成的延後效應,台灣的校園民謠至少在大陸又多影響了一兩代人,成為海峽兩岸不同年齡段人們共同的青春記憶。
這場紀念演唱會,匯集了從楊弦到侯德健、從蔡琴到潘越雲以及胡德夫、馬兆駿、李建復等諸多歌者,時隔三十年後,他們又各自唱起《鄉間小路》《美麗島》《龍的傳人》《如果》《夢田》《忘了我是誰》《橄欖樹》等成名作,大多原人原唱,卻比過去有更大的感動。因為歌者和我們都走過了三十年,不再年輕。看了這場演唱會,我們才知道,原來《龍的傳人》中“四面楚歌是洋人的劍”這句歌詞,當時主管宣傳的宋楚瑜怕引起洋人的不滿,給改成了“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劍”;我們還看到,大家一起紀念離去的梁弘志;當然,你還可以看到現場那些人到中年的觀眾們,台上唱台下和,仿佛三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