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報館裡的茶葉通常是粗糙不堪的,卻因為她的細膩體貼,使我覺得那茶非常好喝。我時常對小妹說:“像你這麼細膩的人,長大以後,世間哪有男子可以與你匹配呢?”
後來,小妹因上學而不再來報社打工,我每天上班時,看到空的茶杯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懷念與感傷。
如今,我離開報社也有十年了,上司與同事的臉都因為時間而模糊,但小妹的臉還非常清晰地越過時間,她泡的茶——那把粗茶泡得很好喝的茶——還常熱騰騰地從心裡湧出來。
從那時候,我就知道泡好喝的茶不一定要好的茶葉,不一定有什麼特別的技術,只要有細膩體貼的心和對待人的善意,再普通的茶里也有無盡的滋味。
許多喝茶的人都不免會執著於用小壺喝茶,認為這才是“功夫茶”,用大茶壺或大茶杯泡茶的人是不會喝茶的,這是一個錯誤的見解。一個人用蓋碗也可以泡出好茶,而大茶壺裡也有特別的滋味。
記得童年時代,鄉間的十字路口,或寺廟車站的門口,都有大茶壺的“奉茶”,奉茶的茶葉都不會很好,是茶枝煮成的,也有一些是米茶、麥茶、決明子茶,但是用大碗一咕嚕灌入喉中,一陣清涼到底。想到那些不知名的奉茶的人,他們用心煮茶,給過路人清涼的善心,就會非常感動。
一直到現在,鄉間的公園也有為人泡茶的人,他們帶著一把大茶壺,幾具玻璃蓋杯,在鄉下的涼亭沖茶給人喝,清晨或黃昏到那裡去喝茶,一碟瓜子、一盤象棋,就會使我們感受到茶中也有情味。
喝小壺茶,是明朝才開始的,明朝以前的人都以茶碗喝茶,寺院裡則是用大茶壺喝的。想想,在唐朝數百人或千人以上的寺院,敲了木魚或打了茶鼓,僧人魚貫而入,排成幾排,管茶的“茶頭”和“茶座”,用一個大茶壺,傾注在茶碗裡,大家安靜地喝茶,提神靜心以便等一下繼續打坐修行,光是想想那樣的場面就要令人動容。
泡茶的人比泡茶的技術重要,喝茶的心比茶葉更重要。
我曾經聽過一個關於泡茶的故事:
有一位女大學畢業以後,去應徵文書的工作,被公司錄取了,由於公司里沒有文書的缺,經理就暫時安置她做泡茶的工作,領文書的薪水。
一開始,她很開心,認為泡茶的工作簡單,又可以領文書的薪水,很安心地為公司同仁泡了一段時間的茶。
過了一年多,她心裡開始嘀咕,自己是堂堂的大學畢業生,老是做著低三下四的泡茶工作,心裡很不開心,不但端茶時表情鬱郁,連泡出的茶也很難喝,弄得整個公司氣氛僵硬,人心惶惶。有一天經理喝了一口茶就吐了出來:“堂堂大學畢業生連茶都泡不好,乾脆離職算了。”
少女聽了很傷心,決定當天下午就提出辭呈。正在這時候,公司有一位重要客戶來訪,談一筆數目很大的生意,經理便叫她泡茶出來招待客人。
少女擦乾眼淚,心想:“這可能是我在這家公司泡的最後一壺茶了,不如好好地泡,不要讓人覺得我連茶也泡不好。”
她非常專心細膩地泡茶,用燦爛的微笑端茶出去,客戶只喝了一口就說:“呀!好久沒喝過這麼好喝的茶了。能把茶泡得這麼好的人,做任何工作都可以勝任的。”經理也喝了一口,久久說不出話來,這同樣的茶葉泡出來的茶水,和早上已經完全不同了。
這故事的結局很好,公司做成一筆大的買賣,少女的辭呈被退回,立刻調任文書的工作。
我喜歡的人生態度,是工作與泡茶是同一回事。一個能在泡茶時專心的人,工作也會專心。因此,泡茶給人喝是一種很好的供養,並不是卑微的事。
我喜歡小壺茶、蓋碗茶、大壺茶都能泡得很好,並且有好心情去喝。擺在我們眼前的小茶壺,可以為三五知己而傾注,如果我們能盡心地去愛朋友、體貼朋友,泡起人生的這把大茶壺就容易得多了。
偶爾會想起十六年前為我們泡茶的小妹妹,她現在也是中年的人了,一定也經驗了一些滄桑。我想,她一定很幸福地生活著,一直有花樣的微笑。因為我深信:
“能把茶泡得那麼好喝的人,做什麼都會成功的吧!”
情如無憾情補天(1)
連續幾天,我都在台北的仁愛路上,觀察菩提樹的變化。
在台灣,由於四季如春,大部分平地的樹木都是終年常綠,台北街頭比較特別的是木棉和菩提樹。木棉樹總是在綠葉落盡了才開花,使得木棉花格外的澄明和艷紅。
菩提樹呢,是冬天的時候,葉子一起落盡,開春時,像焰火爆開,冒出了綠芽。
由於昨夜的殘葉已凋謝乾淨,今晨的新芽更突顯出晶瑩、透明、翠綠、鮮嫩。那菩提樹的葉芽,每天都帶給我非常新的歡喜,而且每天都有新的葉芽繁茂出來,日日帶給我驚喜。
新長成的葉芽是完全無染的,全新的生命,那樣的純粹,那樣的精美。
我時常在想,為什麼初生的葉子會給我那種充滿力量的感動呢?為什麼成熟的葉子就難以使我動容?這可能來自兩個原因:一是新生,凡是新生都需要勇氣,並且令人感動。二是無染,當一片葉子從樹的心開出來的時刻,它完全沒有被外在的世界染著,當我們這些已被染著的心看來,就會感到慚愧了,如同我們看見襁褓中的嬰兒一樣。
樹的新芽與人的嬰兒,都是以無比的純淨來面對世界,等到新葉長成,就是凋落的時機;如同嬰兒變為成人,就不免俗化、僵硬、老去。我想,如果一個人能不失去嬰兒的心,就可以找到“不老”的靈藥吧!
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裡,最歌頌嬰兒純淨的人應該是老子吧!在《道德經》里,老子曾多次地談到對嬰兒之心的嚮往: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我們是不是能使我們的心氣專注導致柔軟,像嬰兒一樣呢?
——《老子》第十章)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
兒之未孩。
(世間的人是那樣的興高采烈,就好像享用豐富的酒宴或春天登上高台。唯有我淡泊恬靜不起波瀾,像還不會笑的嬰兒一樣。——《老子》第二十章)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能做天下的溪谷,常德就成為自然不會散失,如回歸到嬰兒的狀態。——《老子》第二十八章)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
聖人皆孩之。
(聖人對天下的人,謙虛懷讓;治理天下,有純樸自然的心。老百姓都能凝神靜聽,聖人疼惜百姓就如同對待嬰兒一樣愛護。——《老子》第四十九章)
我們從這些篇章可以看到老子理想的道,是希望人能回歸到那種天真無為、自然純淨的嬰兒之心。人的老去乃是無可奈何的,不過不管是聖人或凡夫,都應該有赤子的心情。
老子講嬰兒最透徹的是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後來,小妹因上學而不再來報社打工,我每天上班時,看到空的茶杯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懷念與感傷。
如今,我離開報社也有十年了,上司與同事的臉都因為時間而模糊,但小妹的臉還非常清晰地越過時間,她泡的茶——那把粗茶泡得很好喝的茶——還常熱騰騰地從心裡湧出來。
從那時候,我就知道泡好喝的茶不一定要好的茶葉,不一定有什麼特別的技術,只要有細膩體貼的心和對待人的善意,再普通的茶里也有無盡的滋味。
許多喝茶的人都不免會執著於用小壺喝茶,認為這才是“功夫茶”,用大茶壺或大茶杯泡茶的人是不會喝茶的,這是一個錯誤的見解。一個人用蓋碗也可以泡出好茶,而大茶壺裡也有特別的滋味。
記得童年時代,鄉間的十字路口,或寺廟車站的門口,都有大茶壺的“奉茶”,奉茶的茶葉都不會很好,是茶枝煮成的,也有一些是米茶、麥茶、決明子茶,但是用大碗一咕嚕灌入喉中,一陣清涼到底。想到那些不知名的奉茶的人,他們用心煮茶,給過路人清涼的善心,就會非常感動。
一直到現在,鄉間的公園也有為人泡茶的人,他們帶著一把大茶壺,幾具玻璃蓋杯,在鄉下的涼亭沖茶給人喝,清晨或黃昏到那裡去喝茶,一碟瓜子、一盤象棋,就會使我們感受到茶中也有情味。
喝小壺茶,是明朝才開始的,明朝以前的人都以茶碗喝茶,寺院裡則是用大茶壺喝的。想想,在唐朝數百人或千人以上的寺院,敲了木魚或打了茶鼓,僧人魚貫而入,排成幾排,管茶的“茶頭”和“茶座”,用一個大茶壺,傾注在茶碗裡,大家安靜地喝茶,提神靜心以便等一下繼續打坐修行,光是想想那樣的場面就要令人動容。
泡茶的人比泡茶的技術重要,喝茶的心比茶葉更重要。
我曾經聽過一個關於泡茶的故事:
有一位女大學畢業以後,去應徵文書的工作,被公司錄取了,由於公司里沒有文書的缺,經理就暫時安置她做泡茶的工作,領文書的薪水。
一開始,她很開心,認為泡茶的工作簡單,又可以領文書的薪水,很安心地為公司同仁泡了一段時間的茶。
過了一年多,她心裡開始嘀咕,自己是堂堂的大學畢業生,老是做著低三下四的泡茶工作,心裡很不開心,不但端茶時表情鬱郁,連泡出的茶也很難喝,弄得整個公司氣氛僵硬,人心惶惶。有一天經理喝了一口茶就吐了出來:“堂堂大學畢業生連茶都泡不好,乾脆離職算了。”
少女聽了很傷心,決定當天下午就提出辭呈。正在這時候,公司有一位重要客戶來訪,談一筆數目很大的生意,經理便叫她泡茶出來招待客人。
少女擦乾眼淚,心想:“這可能是我在這家公司泡的最後一壺茶了,不如好好地泡,不要讓人覺得我連茶也泡不好。”
她非常專心細膩地泡茶,用燦爛的微笑端茶出去,客戶只喝了一口就說:“呀!好久沒喝過這麼好喝的茶了。能把茶泡得這麼好的人,做任何工作都可以勝任的。”經理也喝了一口,久久說不出話來,這同樣的茶葉泡出來的茶水,和早上已經完全不同了。
這故事的結局很好,公司做成一筆大的買賣,少女的辭呈被退回,立刻調任文書的工作。
我喜歡的人生態度,是工作與泡茶是同一回事。一個能在泡茶時專心的人,工作也會專心。因此,泡茶給人喝是一種很好的供養,並不是卑微的事。
我喜歡小壺茶、蓋碗茶、大壺茶都能泡得很好,並且有好心情去喝。擺在我們眼前的小茶壺,可以為三五知己而傾注,如果我們能盡心地去愛朋友、體貼朋友,泡起人生的這把大茶壺就容易得多了。
偶爾會想起十六年前為我們泡茶的小妹妹,她現在也是中年的人了,一定也經驗了一些滄桑。我想,她一定很幸福地生活著,一直有花樣的微笑。因為我深信:
“能把茶泡得那麼好喝的人,做什麼都會成功的吧!”
情如無憾情補天(1)
連續幾天,我都在台北的仁愛路上,觀察菩提樹的變化。
在台灣,由於四季如春,大部分平地的樹木都是終年常綠,台北街頭比較特別的是木棉和菩提樹。木棉樹總是在綠葉落盡了才開花,使得木棉花格外的澄明和艷紅。
菩提樹呢,是冬天的時候,葉子一起落盡,開春時,像焰火爆開,冒出了綠芽。
由於昨夜的殘葉已凋謝乾淨,今晨的新芽更突顯出晶瑩、透明、翠綠、鮮嫩。那菩提樹的葉芽,每天都帶給我非常新的歡喜,而且每天都有新的葉芽繁茂出來,日日帶給我驚喜。
新長成的葉芽是完全無染的,全新的生命,那樣的純粹,那樣的精美。
我時常在想,為什麼初生的葉子會給我那種充滿力量的感動呢?為什麼成熟的葉子就難以使我動容?這可能來自兩個原因:一是新生,凡是新生都需要勇氣,並且令人感動。二是無染,當一片葉子從樹的心開出來的時刻,它完全沒有被外在的世界染著,當我們這些已被染著的心看來,就會感到慚愧了,如同我們看見襁褓中的嬰兒一樣。
樹的新芽與人的嬰兒,都是以無比的純淨來面對世界,等到新葉長成,就是凋落的時機;如同嬰兒變為成人,就不免俗化、僵硬、老去。我想,如果一個人能不失去嬰兒的心,就可以找到“不老”的靈藥吧!
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裡,最歌頌嬰兒純淨的人應該是老子吧!在《道德經》里,老子曾多次地談到對嬰兒之心的嚮往: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我們是不是能使我們的心氣專注導致柔軟,像嬰兒一樣呢?
——《老子》第十章)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
兒之未孩。
(世間的人是那樣的興高采烈,就好像享用豐富的酒宴或春天登上高台。唯有我淡泊恬靜不起波瀾,像還不會笑的嬰兒一樣。——《老子》第二十章)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能做天下的溪谷,常德就成為自然不會散失,如回歸到嬰兒的狀態。——《老子》第二十八章)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
聖人皆孩之。
(聖人對天下的人,謙虛懷讓;治理天下,有純樸自然的心。老百姓都能凝神靜聽,聖人疼惜百姓就如同對待嬰兒一樣愛護。——《老子》第四十九章)
我們從這些篇章可以看到老子理想的道,是希望人能回歸到那種天真無為、自然純淨的嬰兒之心。人的老去乃是無可奈何的,不過不管是聖人或凡夫,都應該有赤子的心情。
老子講嬰兒最透徹的是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