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樣珍惜茶葉,是因為一年只有一次清明、穀雨呀!”毛先生風趣地說:“我每年把茶葉分裝好,置於瓮中,再把瓮放在床下,每天睡覺時想到今年要喝的龍井茶都已儲備好了,就睡得特別安心!”

  我在杭州喝到許多上好的明前龍井,使我興起的感嘆是:“從前在台北喝的根本不是龍井呀!”也才知道,除非是懂茶的人不惜巨資到杭州親自把茶帶回台北,我們才能知道龍井茶為什麼是千百年來的名茶,那些茶罐上貼著“龍井茶”的標誌的,充其量只能說是壓扁的茶葉罷了!

  清明前後每天的茶價不同,杭州人最能深刻感受,在西湖畔有一個每天上市交易的茶葉市場,清明前後熱鬧非凡,但茶價是一天不如一天。

  若以時間來分,清明前數日採制的品質最佳,為“明前茶”;從清明日到穀雨前採制的次之,叫“雨前茶”;穀雨日到穀雨後五日採制的,稱“頭春茶”;穀雨後六日到十日為“二春茶”;穀雨後第十一日到立夏日叫“三春茶”或“三尖”;立夏日後摘的茶則稱為“四春”或“爛青”。二春之後的茶色青味苦,為行家所不喜。

  由於明前茶稀有,因此清明之前的杭州茶市充斥著假茶、劣茶、偽茶。“假茶”是以其他地方的茶葉運來杭州炒制,外形雖同,氣味則殊;劣茶是以茶葉粗者炒碎,有如新芽,泡之則有粗糙澀味。偽茶更過分,有用柳樹或榆樹的新芽炒制,有用其他樹芽炒制,外形色澤都像龍井,泡之則味苦,根本就不能喝。

  “所以,買明前龍井的不二法門,就是找有信譽的茶行商家,用稍貴的價錢,品質才有保證;如果要用便宜的價格買好茶,則要親自到茶鄉向茶農購買。多看看多問問,遇到好茶,價錢又合宜,便一次買足,這種親自到茶鄉找茶,就稱為‘龍井問茶’呀!”毛總經理說。

  我們從御茶社回到炒茶王比賽的現場,茶王已選出來了,我們就在當地買了一些明前茶,每斤要價人民幣九百元,品質算是很好的。這應是“有信譽的茶行商家”,後來我在翁隆盛茶行買了一些龍井,在虎跑泉的商店也買了一些產自獅峰的明前茶,價格在七八百元左右,回到旅店試喝,未泡時色如黃金,遇水則成碧翠;未泡時香氣如炒過的糙米,遇水則有蘭荷之氣;味爽鮮醇,清氣沁脾,真是令人“三咽不忍嗽”呀!

  離開杭州的前兩天,為我們開車的世貿中心司機康師傅,帶我去六合塔看錢塘江的路上,突然拿出一包龍井茶,問我:“林老師,你看這茶葉如何?”

  我把那道用紙包著的茶葉打開,頓時香氣瀰漫車廂,在打開的那一剎那就知道比我找到的茶都要好。

  康師傅說,他有一個朋友是滿覺隴的茶農,送了幾兩好茶給他,他看我們找茶找得辛苦,說不定可以到朋友處看看。

  “滿覺隴?這名字真好聽!”我說。

  同行的來鈞兄介紹說,滿覺隴是盛產桂花的地方,茶葉由於熏了桂香,並不輸給獅子峰。每年到了秋天,滿覺隴的百年桂花盛開,清晨時分,農夫把紙鋪在桂樹下,去忙著農事;中午的時候回到樹下,滿地的桂花,以紙就地包起來,就是一包桂花了。

  聽得我非常嚮往,腦中浮現出秋風輕吹,桂花落在滿地白紙的情景。

  這也為我解開一個思想了多年的謎題,我以前常疑惑,一大包才一百元的桂花要怎麼采?又要采多少呢?現在才知道采桂花的非人,而是秋風。

  央求康師傅無論如何要帶我們去滿覺隴,“而且去的時間要快於吃一碗康師傅方便麵。”我說。

  滿覺隴果然是優美非凡的地方,滿路全是一兩丈高的桂樹,可惜著花的季節未到,不然一定可以聞著桂香走入茶家。

  康師傅的朋友在家,屋外放著今晨才從山上采來的茶葉,放在屋檐下“曬青”。

  康師傅一見面就對朋友說:“你儘管把最好的茶拿出來,這些都是懂茶的朋友。”

  茶農正色說:“我這裡只有最好的茶,沒有別的了。”

  但他又說,明前茶早就被搶光了,現有的茶是昨天——也就是清明後三日——采的,品質與明前的幾乎一樣,但價錢只有一半。

  他泡了兩杯給我們試喝,只見茶葉扁平光直、葉底黃綠,在水中浮浮沉沉。明亮澄清的色澤融於水中,隱隱有桂花之氣,滋味鮮嫩、清香、醇和。我閉著眼睛,緩緩咽下茶湯,只發出一聲輕淺的嘆息。

  康師傅著急地問:“怎麼樣?”

  我說:“要不是接下來要去十個城市演講,我會把所有的茶都買了。”

  於是,購滿覺隴龍井茶數斤,每斤五百元。

  離去的時候,忍不住問茶農:“在秋天桂花盛開的季節,采不採茶呢?”我想到陸游有詠秋茶詩:“客生聞吠犬,草茂有鳴蛙,日昳方炊飲,秋深始採茶。”如果在桂花香中採茶,一定另有滋味,福建安溪產的秋茶,名叫“秋香”,香氣高爽不遜春茶,故有此問。

  茶農說:“有呀!采一兩次,可以讓明春的茶葉長得更好,但秋茶味道苦,價錢便宜,喝慣春茶的人不習慣的!”

  苦,有時意味的是深厚,明代的許次紓在《茶疏》中說:“往日無有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謂之早春,其品甚佳。”想到茶芽與桂花同出,在桂樹下飲茶,一陣風來,花落滿杯,那會是什麼樣的茶?又會是什麼樣的秋天呢?我默默許下秋日帶妻子來滿覺隴飲茶賞桂的心愿,這使我想到蘇軾在杭州喝茶時曾寫過這樣的詩句:

  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

  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

  喝著細膩鮮醇的穀雨春茶,靜靜地嘗試著就像湖上下起了雪,品味這麼好的茶,心裡憶念著剡中的朋友呀!

  茶,是為了友誼而存在世間的;最好的茶,則是為了知味的人存在世間;我們到處找茶品茶,不也是渴望著與知味的人對飲嗎?

  西湖的落雪融了,我們穿過柳樹與桃花盛開的湖邊,環著西湖有三百多家茶館,我們一家一家地走過,去赴生命的另一個約會。

  大茶壺與小茶壺(1)

  我從前在一家報館上班,坐大辦公室,是一百多人的辦公室,光是打工的工讀生就有好幾位。

  在我們編輯台這邊的工讀生,是一位十六歲的少女,長得非常清秀可愛,同事都很喜歡她。她討人喜歡的不是長相,而是性情,每天都好像懷抱什麼樣喜悅的秘密來上班,然後一直抱著秘密的微笑下班,她對待每一位同事都像兄姐,語調里有尊敬和體貼。

  我很少看到性情那麼好的人。

  令我最難忘的是,她知道什麼人是幾點來上班,誰喜歡喝開水,誰喜歡喝茶,在最恰好的時間,她會泡一杯茶來。

  我每天上班的時候,都會發現桌上有一杯熱騰騰的茶,天天都使我非常感動。我在還沒有喝茶前,就會跑去跟她道謝:“小妹,真謝謝你呀!”然後就會看到一朵微笑像花兒開起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