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由於炒茶王比賽需時甚久,王家揚會長建議我:“何不到乾隆採過茶的地方看看?”

  我們於是沿著山道散步到御茶社去看乾隆採過的十八株御茶。杭州的朋友陳正中告訴我,那十八株御茶在清明前上過拍賣會,拍賣價每斤三十萬人民幣,創下歷史的新高價。我心裡盤算著:三十萬人民幣不就是超過百萬台幣了,怎麼可能?

  正中說:“那是因為稀有,想想看,三十萬就能喝到與乾隆皇帝一樣的茶,對有錢人是多麼有吸引力!”

  步行約二十分鐘就到了乾隆採擷茶葉的“十八蓬御茶”,茶並無特異之處,但用圍牆圈了起來,成為一個著名的觀光景點。我想到那些茶葉一斤值百萬台幣,忍不住摘了數片放在口中咀嚼。不知是心理作祟,還是清明的龍井原來就好,只覺一股清香直透胸臆,正中說:“難得吃到御茶,多吃幾片吧!”

  我嚼了滿口御茶,深深地呼吸,感慨地說:“我們站在皇帝站過的土地,吃了皇帝吃過的茶,呼吸了和皇帝一樣的空氣,但我們一分錢也沒有花呀!”

  乾隆采御茶的地方,稱為“獅子峰”,是真正龍井茶的產地,方圓只有三千米左右。

  但是,由於獅子峰的龍井茶實在太少了,後來在西湖諸峰的茶都稱為“西湖龍井茶”,早年,西湖龍井茶分為四個品類:

  產於獅子峰、龍井寺一帶的稱為“真正龍井茶”。

  產於雲棲、虎跑、梅家塢一帶的稱為“正路龍井茶”。

  產於翁家山、楊梅嶺、四眼井、九溪等地的稱為“本山龍井茶”。

  產於留下、上泗等地的稱為“四路龍井茶”。

  到了一九五三年,浙江省茶葉公司把龍井茶簡化為“獅峰龍井”、“梅塢龍井”和“西湖龍井”三個品類,直到一九六五年起,全部稱為“西湖龍井”。

  不管龍井如何分類,善於品茶的人都知道還是獅峰的龍井最好,至於為何同樣在西湖諸山,獅峰的龍井會最好呢?清朝的程淯在《龍井訪茶記》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

  “龍井之山,為青石,水質略咸,含鹼頗重。沙壤相雜,而沙三之一而強。其色鼠褐,產茶最良。迤東迤南,土赤如血,泉雖甘而茶味轉劣。故龍井佳茗,意不能越此方里之外,地限之也。”

  如果以地質做為嚴格的標準,真正的龍井茶實在很有限,也正是我站在御茶園放眼四望那小小的一畝地而已。我蹲下來檢視土地,果然如程淯所說,是鼠褐色,含有約三分之一的砂石,可見程淯是一個細膩的觀察者。

  正因為龍井茶的產地如此之小,產量如此有限,自古以來,都是一兩難求的。

  龍井茶的歷史十分悠久,在陸羽《茶經·八之出》中就記載:“錢塘(即今杭州)生天竺、靈聊二寺。”可見早在唐朝就有龍井茶,但龍井茶成為名茶則是在元代之後。“元四大家”之一的詩人虞集,晚年寓居杭州,在游龍井時喝到了用龍井泉烹煎的雨前春茶,吟有《次鄧文原游龍井》的名詩,對龍井茶讚不絕口:

  徘徊龍井上,雲氣起晴晝。

  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

  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群岫。

  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

  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嗽。

  虞集把“雨前龍井”比作黃金之芽,而茶湯清澈到可以做為群山的倒影,含在口中,捨不得動一下口、捨不得吞下的小心翼翼的情景描繪得生動萬分。

  到了明朝,龍井茶更為有名,詩人孫一元曾賦《飲龍井》詩:

  眼底閒雲亂不開,偶隨麋鹿入雲來。

  平生於物原無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到了萬曆年間,龍井茶已是一葉難求了,詩人於若瀛的詩有“一串應輸錢五萬”之句,意思是說一串相當於四到五兩的龍井茶,價格值五萬錢。

  西湖之西開龍井,煙霞近接南山嶺。

  飛流密泊寫幽壑,石磴紆曲片雲冷。

  拄杖尋源到上方,松枝半落澄潭靜。

  銅瓶試取烹新茶,濤起龍團沸谷芽。

  中頂無須憂獸跡,湖州豈懼涸金沙。

  漫道白芽雙井嫩,未必紅泥方印嘉。

  世人品茶未嘗見,但說天池與陽羨。

  豈知新茗煮新泉,團黃分冽浮甌面。

  二槍浪自附三篇,一串應輸錢五萬。

  詩人喝了龍井茶後大為感慨,認為龍井茶的品質超過四川蒙山的蒙頂茶、江西修水的雙井茶、江佃虎丘的天池茶、江蘇宜興的陽羨茶,甚至還勝過團黃茶,可見他對井龍的評價之高。

  由於天下人都說龍井茶好,清康熙皇帝就在杭州設了“行宮”,並把龍井茶列為貢品,任何一種東西只要被皇帝看中,就會變得更珍貴稀有,就更難得到了。

  程淯的《龍井訪茶記》一開頭就寫道:

  “龍井以茶名天下,在杭州曰本山。言本地之山,產此佳品,旌之也。然真者極難得,無論市中所稱本山,非出自龍井;即至龍井寺,烹自龍井僧,亦未必果為龍井所產之茶也。”

  可見早在清朝宣統年間,真正的龍井茶就不易得,即使是到了龍井村,由龍井寺的和尚泡的茶都不一定是龍井真茶,何況是別的地方。

  李敏達在《西湖志》里說:“在胡公廟前,地不滿一畝,歲產茶不及一斤,以貢上方。斯乃龍井之冢嫡,厥為無上之品。”

  原來,真正的龍井,一年才產一斤茶,都獻給皇上了,哪裡還有龍井茶呢?

  幸好現在的茶區擴大許多,產茶的方法也研究改進,總算平民百姓也可以喝到龍井茶了。

  對龍井茶非常有研究的浙江圖書公司老總毛振聲,有一次和我在西湖邊的茶館喝龍井茶,對我說:“真正的明前龍井很少有機會流落到外鄉,原因之一是產量太少,光是杭州人就不夠喝。原因之二是杭州嗜茶的人多,再貴的龍井,也有人敢喝。”

  龍井茶,特別是明前的真正龍井茶,到底有多貴呢?

  毛先生說:“最早采的茶一斤一千元人民幣是很普遍的,如果像去年收成不好,一斤明前茶要三千元才買得到。但是龍井茶是當日採制,所以從清明前到穀雨後,每天的價格都不一樣,而且價差甚大。清明前一天采的賣到一千元一斤,後一天則是五百元,這是外地人很難了解的。龍井茶的神奇也就在這裡,每天采的茶味道都是不同的呀!”

  毛先生的話使我想起歐陽修寫過的幾句詩: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夸。

  我們時常為台灣的高山茶、凍頂烏龍的價格昂貴而感慨,但比起杭州的龍井茶也為之遜色了!

  杭州嗜茶的人,以天價買來明前或雨前的龍井(最稀有的是“三前摘翠”,即社前、明前、雨前),會一兩一兩分開,以白棉紙包好,外面再包一層厚紙,置於瓮中,放在陰涼之處,每回只取出一兩,余茶的香氣才不致泄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