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或者可以這樣說吧!這首詩的情意與境界更近於茶,我曾把這首詩改了兩字:“綠蟻新焙茶,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掛在牆上,朋友看了都很喜歡。

  茶與酒的情意與境界顯然不同,我國傳統詩歌裡面酒與茶的地位懸殊,以《全唐詩》為例,幾乎是酒氣衝天,茶則很少受到歌頌。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酒本來就是催情劑,在情緒激化的時候,詩人當然會即席寫下詩篇。茶者反之,茶是清涼帖,在心平氣和下,好像更適於無言。二是酒被認為是瓊漿玉液,是獨立於生活之外的,茶則是生活中的尋常小事,又有什麼好寫呢?

  因此,歷史上寫酒的文學作品很多,寫茶的很少,一旦有相提並論的,評價也十分懸殊。

  清朝詩人張燦有一首《手書單幅》:

  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

  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

  很顯然地把酒列為雅事,把茶列為俗事,而且排名在最後,可見茶的地位多麼卑下。

  甚至連宋朝的大文豪蘇東坡也不能免俗。東坡是善於品茶的人,曾寫過許多茶詩,不過,遇到酒的時候還是把茶的地位貶抑了。他曾寫過一首《薄薄酒》:

  薄薄酒,勝茶湯;

  粗粗衣,勝無裳;

  丑妻惡妾勝空房。

  五更待漏靴滿霜,

  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涼。

  珠襦玉柙萬人相送歸北邙,

  不如懸鶉百結獨坐負朝陽。

  生前富貴,死後文章,

  百年瞬息萬世忙。

  夷齊盜跖俱亡羊,

  不如眼前一醉,是非憂樂兩都忘。

  “薄薄酒”真的會勝過茶湯嗎?曾寫過許多飲茶名詩的蘇東坡,在這裡仿佛有反諷之意。蘇東坡有一首飲茶的名詩《試院煎茶》: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夸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

  貴從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

  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長苦飢,分為玉碗捧娥眉。

  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相行隨;

  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起。

  可見蘇東坡是善飲茶的人,並且時常感慨嚮往挑著火爐和石銚,隨時隨地可以生火喝茶的自由生活,免得每天被五千卷詩文撐著不能清閒,渴望著常常有茶可喝,並且睡到太陽高掛時才起床。

  喝茶可以使人閒適,蘇東坡是說出茶的性情了,茶與酒雖然都是清閒的飲品,相映成趣,豐富了中國詩文的內涵。其實,兩者在本質上是很不相同的,酒使人激情,使人亢奮,使人迷醉與幻想,使人憂愁,甚至使人喪身敗德。茶則相反,茶使人冷靜,使人沉思,使人清醒與真實,使人歡喜與清明,茶是那麼透明、潤澤、剔透,使人得到了與禪定相似的透###,使人從現實的生活中超越,有了彼岸的聯想。

  這也是為什麼酒詩到了最高境界與豪情相映,茶歌到了最高境界則與禪味相通了。

  宋朝詩人杜耒有一首名詩《寒夜》最能抓住茶歌與酒詩的界限: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在寒冷的夜晚,朋友來了以茶相待好呢?還是以酒相待好呢?如果要靜看窗前月下的梅花,當然還是喝茶好。此詩的後兩句“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後來成為禪宗開悟境界的描繪,這是茶帶來的效果。假設喝的是酒,很可能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了!

  歷代的大詩人都有飲酒的詩傳世,其實他們有很多也寫過飲茶的詩,只可惜不傳於世,我們現在選幾位大詩人的詩,讓茶酒並列,且看茶歌與酒詩有何不同。就從詩仙李白開始吧!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鴉,倒懸深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洞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飲酒的人“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喝茶的人“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其中的不同非常明顯。李白不愧是明照千古的大詩人,不論寫茶寫酒都能使人心動,當我們讀到“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洞肌骨”時,是不是覺得全身暢快,口舌生津呢?

  我們再回來讀白居易,白居易除了前面引的《問劉十九》,他也寫過許多酒詩,在他的《長恨歌》和《琵琶行》名詩里,光是寫到酒和醉的就有十幾處,像“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等等。我在這裡選的是他的一首《對酒》,是抒寫酒後的心情,還有一首《食後詠茶》:

  對 酒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

  食後詠茶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

  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

  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

  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

  這飲酒與飲茶詩的意境是何其相似,可見問題不在茶酒,而在於心,善飲酒的人一定也善品茶,富貴、貧窮、憂愁、快樂有時是人無法做主的,是生命的外圍事物,何不喝酒時開心地喝酒,品茶時歡喜地品茶呢?

  接下來,我們讀杜牧,杜牧被稱為“小杜”,論者認為他的詩可以承繼杜甫,我則覺得他的性情更近於李白,他的詩豪放瀟灑,有許多酒詩,我們來看他的《遣懷》和《茶山》:

  遣 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茶 山

  山實東南秀,茶稱瑞草魁。

  剖符雖俗吏,修貢亦仙才。

  溪盡停蠻棹,旗張卓翠苔。

  柳村穿窈窕,松澗度喧。

  等級雲峰峻,寬平洞府開。

  拂天聞笑語,特地見樓台。

  泉嫩黃金涌,芽香紫璧裁。

  拜章期沃日,輕騎疾奔雷。

  舞袖嵐侵澗,歌聲谷答回。

  磐音藏葉鳥,雪艷照潭梅。

  好是全家到,兼為奉詔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