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最喜歡“竹林七賢”的一則故事是:有一天嵇康、阮籍、阮咸、山濤、劉伶在竹林里喝酒,王戎最後才到。阮籍說:“這個俗氣的東西,又來敗壞我們的樂趣!”王戎回答說:“你們的樂趣,豈是可以敗壞的嗎?”這則故事正道出了“竹林七賢”藝術生命的真正所在,你看阮咸留在墳墓中的琵琶,它雖朽了,卻永遠不會敗壞;因為那一把琵琶,曾經屬於一個偉大的藝術心靈,註定了它在人心裡永不敗壞的玄想——如此說來,琵琶恐怕也是有心的吧!

  ——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

  一千支銀針

  一位鄉下的小朋友告訴我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是我從未聽說過的,小朋友也不知道出處,我現在把它記錄下來:

  從前有個國王,他有七個女兒,七位公主各有一千支用來整理她們頭髮的扣針,每一支都是鑲有鑽石且非常纖細的銀針,扣在梳好的頭髮上就好像閃亮的銀河上綴滿了星星。

  有一天早晨,大公主梳頭的時候,發現銀針只有九百九十九支,有一支不見了,她困惑煩惱不已,但她自私的打開二公主的針箱,悄悄地取出一支針。二公主也因為少了一支銀針而從三公主那裡偷了一支,三公主也很為難的偷了四公主的針,四公主偷了五公主的,五公主偷了六公主的,六公主也偷了七公主的,最後被連累的是七公主。

  正好第二天國王有貴賓要從遠方來,七公主因為少了一支銀針,剩下一把長發無法扣住,她整天都焦急地跟侍女在找銀針,甚至說:“假如有人找到我的銀針,我就嫁給他。”窗外的小樹枝聽見了,伸進來說:“用我的樹枝做你的銀針吧?”但是樹技過硬,頭髮會豎起來。

  山中的泉水聽見了,用它凍結的冰塊說:“用這冰做銀針吧!”但是冷冷的冰一插進頭髮里就馬上溶為水滴了。

  天上的月亮聽見了,說:“用我銀色的光線做你的銀針吧!”但是月光的銀線太柔軟了,扣不起頭髮。

  七公主無可奈何的嘆息說:“啊!明天有貴賓要來哩!”

  第二天,從遠方來的貴賓原來是一位王子,王子手裡拿著一支銀針,他說:“淘氣的小鳥在我狩獵的帽子裡築了巢,我發現裡面有一支雕有貴城花紋的發針,是不是其中一位公主的?”

  六位公主都吵鬧及焦急起來,知道那一支銀針是自己失落的,可是她們的頭髮都用一千支銀針梳得像銀河一樣美麗。

  “啊!那是我掉的銀針!”躲在屋裡的七公主急忙跑出來說。

  可是王子非但沒有還七公主銀針,還出神地吻了她,七公主未梳理的長髮滴溜溜的垂到腳跟而發亮著……

  這個故事的結局就像所有美麗的童話一樣:“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聽這個故事是在鄉下的庭前,出自一位小學女生的口中,她說完故事,抬頭望著遠山外閃爍晶明的星星,幻想著自已正是那一個失落一支銀針的七公主,她全然不知道:“失落”也有悲哀的時候,最後她嘴角帶著微笑,在星光下睡著了。

  但是聽完故事的我,到半夜還不能人眠,是一個多麼簡單的童話呀!竟使我的思緒飄到了天的遠方,《一千支銀針》對我來說有一種鮮明的象徵意義,它象徵著命運繁複的節點,每個人在生命的推展過程中,有著許許多多像銀針一樣能改變命運的因素,它有時是那樣細小,連窗外的樹,山中的泉,天上的月亮都幫不上忙,但是卻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

  原來,擁有一千支銀針的公主,並不能保證比失落了銀針的公主擁有更好的命運。

  銀針的失落與命運的錯失本來是具有悲劇感的,但是因為命運小鳥的穿梭,悲劇便成了喜劇,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類似的經驗。

  再想到生命的失落,當然萬劫不復的大失落在人間不是沒有,然而像銀針那麼微小的失落,從大的觀點來看總是有補償的,我一一直不肯相信生命中有永遠的失落,永遠的失落只有在自暴自棄的人,身上才能找到,我很喜歡培根說的:“人們沒有哭,便不會有笑:小孩一生下來,便有哭的本領,後來才學會笑;一個人不先了解悲衷,便不會了解快樂。”失落也是如此,人沒有失落,就不能體會獲得的真切的快樂,尼采所言:“快樂之泉噴得太滿,常常衝倒想盛滿的白杯子。”也是這個道理。

  這樣想時,對生命的事,對情愛的觀點,也就能雲淡風輕處之泰然了。每個人設若都有一千支銀針,不巧失落了一支,不必傷悲;因為我們還有九百九十九支銀針,它們仍然能散放光芒,正如天上繁星萬盞,有時雨天少了一顆,其他的還是為我們放光。

  ——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日

  歸彼大荒

  每年總要讀一次《紅樓夢》,最感動我的不是寶玉和眾美女間的風流韻事,而是寶玉出家後在雪地里拜別父親賈政的一段:

  那天乍寒下雪,泊在一個清靜去處,賈政打發眾人上岸投帖,辭謝朋友,總說即刻開船,都不敢勞動,船上只留一個小廝侍候,自己在船中寫家書,先打發人起岸到家,寫到寶玉事,便停筆,抬頭忽見船頭上微微的雪影裡面一個人,光著頭,赤著腳,身上披著一領大紅猩猩氈的斗篷,向賈政倒身下拜,賈政尚未認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問他是誰,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來打了個問訊,賈政才要還揖,迎面一看,不是別人,卻是寶玉,賈政吃一大驚,忙問道:“可是寶玉麼?”那人只不言語,以喜似悲,賈政問道:“你若是寶玉,如何這樣打扮,跑到這裡來?”寶玉未及答言,只見船頭上來了兩人——一僧一道——夾住寶玉道:“俗緣已畢,還不快走!”說著,三個人飄然登岸而去。賈政不顧地滑,疾忙來趕,見那三人在前,哪裡趕得上,只聽得他們三人口中不知是哪個作歌曰:

  “我所居兮,青梗之峰;我所游兮,鴻濛太空,誰與我逝兮,吾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讀到這一段,給我的感覺不是傷感,而是美,那種感覺就像是讀《史記》讀到荊柯著白衣度易水去刺秦王一樣,充滿了色彩。試想,一個富貴人家的公子看破了世情,光頭赤足著紅斗篷站在雪地上拜別父親,是何等的美!因此我常覺得《紅樓夢》的續作者高鶚,文采雖不及曹雪芹,但寫到林黛玉的死和賈寶玉的逃亡,文章之美,實不下於雪芹。

  賈寶玉原是女蝸鍊石補天時,在大荒山無稽崖煉成的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的頑石之一,沒想到女蝸只用三萬六千五百塊補天,餘下的一塊就丟在青梗峰下,後來降世為人,就是賈寶玉。他在榮國府大觀園中看遍了現實世界的種種栓桔,最後丟下一切世俗生活,飄然而去。寶玉的出家是他走出八股科考會場的第二大,用考中的舉人做為還報父母恩情的禮物,還留下一個腹中的孩子,走向了自我解脫之胳。

  我每讀到寶玉出家這一段,就忍不住掩卷嘆息,這段故事也使我想起中國神話里有名的頑童哪咤,他割肉還母,剖骨還父,然後化成一道精靈,身穿紅肚兜,腳踏風火輪,一程一程的向遠處飄去,那樣的畫面不僅是美,可以說是至莊至嚴了。《金剛經》里最精彩的一段文字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覺得這“色”乃是人的一副皮囊,這“音聲”則是日日的求告,都是有生滅的,是塵世里的外觀,講到“見如來”,則非飄然而去了斷一切塵緣不能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