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翠玉白菜的玉原本是不純的翠玉,沒有像純玉一樣的價值,由於匠師將翠綠部分雕成菜尖,白玉雕成菜莖,還在菜尖上雕出兩隻栩栩如生的螽斯蟲,使那原來不純的玉,由於創作者的巧藝匠心,甚至比純玉有了千百倍的價值,白玉苦瓜更不用說了。就是一塊年代久遠的漢玉,如果沒有匠心,也比不上這兩件作品的價值。
故宮有許多作品都是這樣的,不用談到玉器,有許多銅器、鐵器,甚至最簡單的陶瓷器,它們原來都是普通的物件,由於藝術的巧思站在時間之上,便使它們不朽。但是我在故宮的朋友仍然是不滿足的,他們常常感慨八國聯軍之後,太多中國的寶物流入番邦,成為異國博物館的稀世之珍,我們觀賞不易,只有借著書籍圖冊來做鄉愁的安慰,我們總是恨不得中國的歸中國,屬於中國,這恐怕是不可避免的情感,據說法國人一再向英國政府提出請求,希望英國歸還留在英女王皇宮中的法國家具,理由很簡單:這些歷史悠久的法國家具,在英國只是家具,在法國卻是國寶,英國的不歸還卻沒有理由,這種冷淡的態度曾令許多驕傲的法國倫為之落淚。
中國流至世界各地的絕不僅止於家具,因此每次我看到各國的博物館開出中國館,展出連中國都沒有的寶物時,雖不致落淚,卻覺得無比惆悵,像一些滴落的血。可嘆的是,我們連爭取都沒有,只能在外國的博物館裡聽黃髮藍眼的人發出的采聲。有一回在西雅圖美術館看到許多精美無匹的唐三彩,使我在美術館門口的腳步浮動,幾乎忘記了怎麼好好的走路。
最近,我在故宮,曾仔細地站著欣賞幾個象牙球,那些大小不一樣的象牙球,即使隔櫥窗,還能看到球中有球,一層層的包圍著,最細小的球甚至可以往裡面推到無限。
其實,象牙球在故宮裡只是最普通的寶物,也有許多流到外國,但一點也不減損它的價值——恐怕一個匠人的一生,刻不了幾個象牙球吧!
在那一刻,我覺得中國藝術的珍藏,和文化的光華真有些象牙球似的,一層一層的發展出來,最後成為完美的圓形的實體。
我們看過不少外國文化藝術的顛峰之作,也曾令我們心靈震盪,但它的意義還比不上一個象牙球,因為象牙球只是中國藝術心靈的小小象徵,它裡面流著和我們一樣的血,創作的人和我們有相同的文化,用相同的語言文字,甚至和我們有一樣歷史和地理的背景。
我覺得,故宮給我最大的感動,是它讓我們感到在浩浩土地悠悠歷史中並不孤立,有許多流著和我們相同血液的偉大心靈陪伴著我們,環視著我們。這樣想時,我就不再那麼羨慕在故宮工作的朋友了,因為我們不是研究者,只是欣賞者,從大角度看,故宮只是一條血的河流,一個可以呼吸的花園,或者只是一種呼應著的情感。
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體會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賞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夠了,因為最美的事物永遠是在心中,不是在眼裡。
——一九八三年一月五日
漩渦五石散
好友陳建華日前返國度假,放了一段他早年的音效作品,其中有一小節最使我難忘,他取名為《漩渦五石散》。
這首作品的靈感是來自魏晉,因為魏晉的知識分子揚棄儒學,醉心黃老,產生一種中國未曾有過的浪漫生活,魏晉文人為了逃避現實的環境,有許多人染上吃迷幻劑的習慣,他們把迷幻劑稱為“漩渦五石散”,又稱為“寒食散”。
關於“寒食散”,在《世說新語》曾有過這樣的註解:“寒食散之方雖出漢代,而用之者,靡有傳焉。魏尚書何晏首獲神效,由是大行於世,服者相尋也。”可見中國人是早在漢朝,甚至漢朝之前就有人吃迷幻藥了。
陳建華的“漩渦五石散”樂曲所表現的其實非常簡單,他利用洋琴的微音做成泡沫湧出的聲音,又用笛子的孔音做成風吹的聲音,聽這首音效就像風吹著蘆笛,發出遼遠的聲音,而魏晉的文士們吃了漩渦五石散後正神遊方外,使聽者的胸腔都上升起來,像要空了一般。可見音響的傳染力之大實不遜於任何藝術。
然後我們談起魏晉那個浪漫而不拘小節的時代,我問起曾在洛杉礬專研音樂效果的陳建華,為何他挑選“漩渦五石散”做為音樂的一個實驗。他的看法是,每個人都有神遊太虛的欲望,因為萬象皆空實在是佛家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致。心靈有所寄託的人,不必借重藥物就能魂靈出竅,到四方邀游;一般人則不能,只好借重藥物來麻醉自己,也就是為什麼迷幻藥歷千年而不衰了。
但是吃迷幻藥也會產生不同的層次。對於低層次的食迷幻藥者,我們每天在社會新聞里看得大多了,或裝瘋鬧事,或當街脫衣,或臥倒街頭,到處出醜,魏晉文士吃迷幻藥的境界稍高一籌,他們留下了一些歷史故事。
“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揮衣,諸君何為人我揮中?”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趣味!“阮籍嫂嘗歸寧,籍相見與別,或譏之,籍日:禮豈為我輩設耶?鄰家婦有美色,當妒沽酒。籍嘗詣飲,醉便臥其側。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鄉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識其父兄,逕往哭之,盡哀而還。”這是何等的血性!何等的真情!“諸阮皆飲酒,(阮)咸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杯觴斟酌,以大盆盛酒,圍坐相向,大酌更飲。時有群豕,來飲其酒,阮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飲之。”這是何等的任達!何等的本色!
這些求逸樂反傳統排聖哲非禮法的浪漫主義者,都是流行著吃“漩渦五石散”的,雖然他們在行跡不拘之時是否吃了五石散已不可考,但是每個人都是才氣縱橫、奔溢無礙是可以肯定的,陸機在《文賦》中曾對當代文學有這樣的理論:“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文微微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馨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如果說吃迷幻藥能使人墮落,為什麼魏晉的文學藝術能有這種非兒的成就呢?我想,“漩渦五石散”的丹方一定與現代迷幻藥有所不同,通過這種藥物,激發了魏晉文學的真情與想像,也促成了後期山水田園文學的產生。
借著漩渦五石散,他們曾寫下了“寄愁天上,埋憂地下”;“技發行歌,和者四塞”;“垂釣一壑,所樂一國”;“乘風忽登舉,仿佛見眾仙”;“精騖八極,心游萬仞”;“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等傳誦千古的名句,也是避世者的一種表白。他們正如處身漩渦之中,立世於寒食之際,每個人的身世都像是一首歌,隨著微風在夜空里放送。
當今之世,整個環境已經改變,要避世實在太難了,吸食迷幻藥企圖消磨人世苦悶的青年,也不如魏晉文士那麼有個性、有風格、有才情了,使我懷想起“漩渦五石散”這個名字時不免有一些心傷。
故宮有許多作品都是這樣的,不用談到玉器,有許多銅器、鐵器,甚至最簡單的陶瓷器,它們原來都是普通的物件,由於藝術的巧思站在時間之上,便使它們不朽。但是我在故宮的朋友仍然是不滿足的,他們常常感慨八國聯軍之後,太多中國的寶物流入番邦,成為異國博物館的稀世之珍,我們觀賞不易,只有借著書籍圖冊來做鄉愁的安慰,我們總是恨不得中國的歸中國,屬於中國,這恐怕是不可避免的情感,據說法國人一再向英國政府提出請求,希望英國歸還留在英女王皇宮中的法國家具,理由很簡單:這些歷史悠久的法國家具,在英國只是家具,在法國卻是國寶,英國的不歸還卻沒有理由,這種冷淡的態度曾令許多驕傲的法國倫為之落淚。
中國流至世界各地的絕不僅止於家具,因此每次我看到各國的博物館開出中國館,展出連中國都沒有的寶物時,雖不致落淚,卻覺得無比惆悵,像一些滴落的血。可嘆的是,我們連爭取都沒有,只能在外國的博物館裡聽黃髮藍眼的人發出的采聲。有一回在西雅圖美術館看到許多精美無匹的唐三彩,使我在美術館門口的腳步浮動,幾乎忘記了怎麼好好的走路。
最近,我在故宮,曾仔細地站著欣賞幾個象牙球,那些大小不一樣的象牙球,即使隔櫥窗,還能看到球中有球,一層層的包圍著,最細小的球甚至可以往裡面推到無限。
其實,象牙球在故宮裡只是最普通的寶物,也有許多流到外國,但一點也不減損它的價值——恐怕一個匠人的一生,刻不了幾個象牙球吧!
在那一刻,我覺得中國藝術的珍藏,和文化的光華真有些象牙球似的,一層一層的發展出來,最後成為完美的圓形的實體。
我們看過不少外國文化藝術的顛峰之作,也曾令我們心靈震盪,但它的意義還比不上一個象牙球,因為象牙球只是中國藝術心靈的小小象徵,它裡面流著和我們一樣的血,創作的人和我們有相同的文化,用相同的語言文字,甚至和我們有一樣歷史和地理的背景。
我覺得,故宮給我最大的感動,是它讓我們感到在浩浩土地悠悠歷史中並不孤立,有許多流著和我們相同血液的偉大心靈陪伴著我們,環視著我們。這樣想時,我就不再那麼羨慕在故宮工作的朋友了,因為我們不是研究者,只是欣賞者,從大角度看,故宮只是一條血的河流,一個可以呼吸的花園,或者只是一種呼應著的情感。
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體會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賞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夠了,因為最美的事物永遠是在心中,不是在眼裡。
——一九八三年一月五日
漩渦五石散
好友陳建華日前返國度假,放了一段他早年的音效作品,其中有一小節最使我難忘,他取名為《漩渦五石散》。
這首作品的靈感是來自魏晉,因為魏晉的知識分子揚棄儒學,醉心黃老,產生一種中國未曾有過的浪漫生活,魏晉文人為了逃避現實的環境,有許多人染上吃迷幻劑的習慣,他們把迷幻劑稱為“漩渦五石散”,又稱為“寒食散”。
關於“寒食散”,在《世說新語》曾有過這樣的註解:“寒食散之方雖出漢代,而用之者,靡有傳焉。魏尚書何晏首獲神效,由是大行於世,服者相尋也。”可見中國人是早在漢朝,甚至漢朝之前就有人吃迷幻藥了。
陳建華的“漩渦五石散”樂曲所表現的其實非常簡單,他利用洋琴的微音做成泡沫湧出的聲音,又用笛子的孔音做成風吹的聲音,聽這首音效就像風吹著蘆笛,發出遼遠的聲音,而魏晉的文士們吃了漩渦五石散後正神遊方外,使聽者的胸腔都上升起來,像要空了一般。可見音響的傳染力之大實不遜於任何藝術。
然後我們談起魏晉那個浪漫而不拘小節的時代,我問起曾在洛杉礬專研音樂效果的陳建華,為何他挑選“漩渦五石散”做為音樂的一個實驗。他的看法是,每個人都有神遊太虛的欲望,因為萬象皆空實在是佛家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致。心靈有所寄託的人,不必借重藥物就能魂靈出竅,到四方邀游;一般人則不能,只好借重藥物來麻醉自己,也就是為什麼迷幻藥歷千年而不衰了。
但是吃迷幻藥也會產生不同的層次。對於低層次的食迷幻藥者,我們每天在社會新聞里看得大多了,或裝瘋鬧事,或當街脫衣,或臥倒街頭,到處出醜,魏晉文士吃迷幻藥的境界稍高一籌,他們留下了一些歷史故事。
“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揮衣,諸君何為人我揮中?”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趣味!“阮籍嫂嘗歸寧,籍相見與別,或譏之,籍日:禮豈為我輩設耶?鄰家婦有美色,當妒沽酒。籍嘗詣飲,醉便臥其側。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鄉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識其父兄,逕往哭之,盡哀而還。”這是何等的血性!何等的真情!“諸阮皆飲酒,(阮)咸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杯觴斟酌,以大盆盛酒,圍坐相向,大酌更飲。時有群豕,來飲其酒,阮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飲之。”這是何等的任達!何等的本色!
這些求逸樂反傳統排聖哲非禮法的浪漫主義者,都是流行著吃“漩渦五石散”的,雖然他們在行跡不拘之時是否吃了五石散已不可考,但是每個人都是才氣縱橫、奔溢無礙是可以肯定的,陸機在《文賦》中曾對當代文學有這樣的理論:“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文微微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馨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如果說吃迷幻藥能使人墮落,為什麼魏晉的文學藝術能有這種非兒的成就呢?我想,“漩渦五石散”的丹方一定與現代迷幻藥有所不同,通過這種藥物,激發了魏晉文學的真情與想像,也促成了後期山水田園文學的產生。
借著漩渦五石散,他們曾寫下了“寄愁天上,埋憂地下”;“技發行歌,和者四塞”;“垂釣一壑,所樂一國”;“乘風忽登舉,仿佛見眾仙”;“精騖八極,心游萬仞”;“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等傳誦千古的名句,也是避世者的一種表白。他們正如處身漩渦之中,立世於寒食之際,每個人的身世都像是一首歌,隨著微風在夜空里放送。
當今之世,整個環境已經改變,要避世實在太難了,吸食迷幻藥企圖消磨人世苦悶的青年,也不如魏晉文士那麼有個性、有風格、有才情了,使我懷想起“漩渦五石散”這個名字時不免有一些心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