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偏偏在這個時候,我恢復正常。小學五六年級我交了好多好多朋友,每天和朋友混在一起,玩一般孩子的遊戲,母親反而擔心:“唉呀!這個孩子做官無望了。”
我十五歲就離家到外地讀書了,母親因為會暈車,很少到我住的學校看我,我們見面的機會就少了,她常說:“出去好像丟掉,回來像是撿到。”但每次我回家,她總是唯恐我在外地受苦,拼命給我吃,然後在我的背包塞滿東西。我有一次回到學校,打開背包,發現裡面有我們家種的香蕉、棗子;一罐奶粉、一包人參、一袋肉鬆;一包她炒的麵茶、一串她綁的粽子,以及一罐她親手醃漬的菠蘿竹筍豆瓣醬……還有一些已經忘了。那時覺得東西多到可以開雜貨店。
那時我住在學校,每次回家返回宿舍,和我住一起的同學都說是小過年,因為母親給我準備的東西,我一個人根本吃不完。一直到現在,我母親還是這樣,我一回家,她就把什麼東西都塞進我的包包,就好像台北鬧饑荒,什麼都買不到一樣,有一次我回到台北,發現包包特別重,打開一看,原來母親在裡面放了八罐汽水。我打電話給她,問她放那麼多汽水做什麼,她說:“我要給你們在飛機上喝呀!”
高中畢業後,我離家愈來愈遠,每次回家要出來搭車,母親一定放下手邊的工作,陪我去搭車,搶著幫我付車錢,仿佛我還是個三歲的孩子。車子要開的時候,母親都會倚著車站的欄杆向我揮手,那時我總會看見她眼中有淚光,看了令人心碎。
要寫我的母親是寫不完的,我們家五個兄弟姐妹,只有大哥侍奉母親,其他的都高飛遠揚了,但一想到母親,好像她就站在我們身邊。
這一世我覺得沒有白來,因為會見了母親,我如今想起母親的種種因緣,也想到小時候她說的一個故事:
有兩個朋友,一個叫阿呆,一個叫阿土,他們一起去旅行。
有一天來到海邊,看到海中有一個島,他們一起看著那座島,因疲累而睡著了。夜裡阿土做了一個夢,夢見對岸的島上住了一位大富翁,在富翁的院子裡有一株白茶花,白茶花樹根下有一壇黃金,然後阿土的夢就醒了。
第二天,阿土把夢告訴阿呆,說完後嘆了一口氣說:“可惜只是個夢!”
阿呆聽了信以為真,說:“可不可以把你的夢賣給我?”阿土高興極了,就把夢的權利賣給阿呆。
阿呆買到夢以後,就往那個島出發,阿土賣了夢就回家了。
到了島上,阿呆發現果然住了一個大富翁,富翁的院子裡果然種了許多茶樹,他高興極了,就留下做富翁的傭人,做了一年,只為了等待院子的茶花開。
第二年春天,茶花開了,可惜,所有的茶花都是紅色,沒有一株是白茶花。阿呆就在富翁家住了下來,等待一年又一年,許多年過去了,有一年春天,院子裡終於開出一棵白茶花。阿呆從白茶花樹根掘下去,果然掘出一壇黃金,第二天他辭工回到故鄉,成為故鄉最富有的人。
賣了夢的阿土還是個窮光蛋。
這是一個日本童話,母親常說:“有很多夢是遙不可及的,但只要堅持,就可能實現。”她自己是個保守傳統的鄉村婦女,和一般鄉村婦女沒有兩樣,不過她鼓勵我們要有夢想,並且懂得堅持,光是這一點,使我後來成為作家。
作家可能沒有做官好,但對母親是個全新的體驗,成為作家的母親,她在對鄉人談起我時,為我小時候的多災多難、古靈精怪全找到了答案。
踐地唯恐地痛 從前,有一位名叫龍樹的聖者,修行無死瑜伽,已經得到了真正成就,除非他自己想死,或者死的因緣到來,外力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殺死他。
然而龍樹知道還有一種方法可以殺他,因為他從前曾經無心地斬殺過一片青草,這個惡業還沒有酬報。
有一天,龍樹被一群土匪捉去了,土匪把刀子架在他脖子上,卻砍不死他。
龍樹就對土匪說:“這樣殺,你們是殺不死我的,如果你用別的方法殺也殺不死我,因為我已修成了不可思議的能力。但是我曾傷害過一些青草,如果你抓一把青草放在我的頸上,才能將我殺死。”
土匪於是依他所說,放些青草在他頸上,就這樣把他殺死了。
龍樹的故事真是一則動人的傳說,它說明了,即使對植物行使惡業,也會得到果報。雖然龍樹在那一刻也可以選擇不死,但他了知因果的法則,為圓滿修行的功德,乃不惜一死。最令人感動的是,所謂“無死瑜伽”的真正成就,不是肉身的不死,而是法身的長存。
近些年來,時常有人問我,學佛的人要如何來面對現實社會的問題,尤其是面對大家都關心的環境保育與愛護動物的問題,佛教徒應有什麼樣的態度?龍樹菩薩的故事提供了我們一個最好的答案。消極地說,斬殺一片青草都是有業報的,因此佛教徒應該愛護大地上的一切事物;積極地說,熱心參與投入環境保育與愛護動物的社會工作,正是一種勇猛的菩薩行,當我們看到非佛教徒實踐這樣的理想,也應以菩薩觀之無疑。
在佛制里,每到夏天,僧侶有“結夏安居”的傳統,結夏安居即是夏天應在寺院裡閉關,除了潛心修行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夏天蛇蟲在外面出沒頻仍,若外出走動很容易傷及生命。此外,僧侶在夜間也避免外出行走,走的時候應俯首看腳下,也是擔心無意中傷害了無辜的生物。
我十五歲就離家到外地讀書了,母親因為會暈車,很少到我住的學校看我,我們見面的機會就少了,她常說:“出去好像丟掉,回來像是撿到。”但每次我回家,她總是唯恐我在外地受苦,拼命給我吃,然後在我的背包塞滿東西。我有一次回到學校,打開背包,發現裡面有我們家種的香蕉、棗子;一罐奶粉、一包人參、一袋肉鬆;一包她炒的麵茶、一串她綁的粽子,以及一罐她親手醃漬的菠蘿竹筍豆瓣醬……還有一些已經忘了。那時覺得東西多到可以開雜貨店。
那時我住在學校,每次回家返回宿舍,和我住一起的同學都說是小過年,因為母親給我準備的東西,我一個人根本吃不完。一直到現在,我母親還是這樣,我一回家,她就把什麼東西都塞進我的包包,就好像台北鬧饑荒,什麼都買不到一樣,有一次我回到台北,發現包包特別重,打開一看,原來母親在裡面放了八罐汽水。我打電話給她,問她放那麼多汽水做什麼,她說:“我要給你們在飛機上喝呀!”
高中畢業後,我離家愈來愈遠,每次回家要出來搭車,母親一定放下手邊的工作,陪我去搭車,搶著幫我付車錢,仿佛我還是個三歲的孩子。車子要開的時候,母親都會倚著車站的欄杆向我揮手,那時我總會看見她眼中有淚光,看了令人心碎。
要寫我的母親是寫不完的,我們家五個兄弟姐妹,只有大哥侍奉母親,其他的都高飛遠揚了,但一想到母親,好像她就站在我們身邊。
這一世我覺得沒有白來,因為會見了母親,我如今想起母親的種種因緣,也想到小時候她說的一個故事:
有兩個朋友,一個叫阿呆,一個叫阿土,他們一起去旅行。
有一天來到海邊,看到海中有一個島,他們一起看著那座島,因疲累而睡著了。夜裡阿土做了一個夢,夢見對岸的島上住了一位大富翁,在富翁的院子裡有一株白茶花,白茶花樹根下有一壇黃金,然後阿土的夢就醒了。
第二天,阿土把夢告訴阿呆,說完後嘆了一口氣說:“可惜只是個夢!”
阿呆聽了信以為真,說:“可不可以把你的夢賣給我?”阿土高興極了,就把夢的權利賣給阿呆。
阿呆買到夢以後,就往那個島出發,阿土賣了夢就回家了。
到了島上,阿呆發現果然住了一個大富翁,富翁的院子裡果然種了許多茶樹,他高興極了,就留下做富翁的傭人,做了一年,只為了等待院子的茶花開。
第二年春天,茶花開了,可惜,所有的茶花都是紅色,沒有一株是白茶花。阿呆就在富翁家住了下來,等待一年又一年,許多年過去了,有一年春天,院子裡終於開出一棵白茶花。阿呆從白茶花樹根掘下去,果然掘出一壇黃金,第二天他辭工回到故鄉,成為故鄉最富有的人。
賣了夢的阿土還是個窮光蛋。
這是一個日本童話,母親常說:“有很多夢是遙不可及的,但只要堅持,就可能實現。”她自己是個保守傳統的鄉村婦女,和一般鄉村婦女沒有兩樣,不過她鼓勵我們要有夢想,並且懂得堅持,光是這一點,使我後來成為作家。
作家可能沒有做官好,但對母親是個全新的體驗,成為作家的母親,她在對鄉人談起我時,為我小時候的多災多難、古靈精怪全找到了答案。
踐地唯恐地痛 從前,有一位名叫龍樹的聖者,修行無死瑜伽,已經得到了真正成就,除非他自己想死,或者死的因緣到來,外力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殺死他。
然而龍樹知道還有一種方法可以殺他,因為他從前曾經無心地斬殺過一片青草,這個惡業還沒有酬報。
有一天,龍樹被一群土匪捉去了,土匪把刀子架在他脖子上,卻砍不死他。
龍樹就對土匪說:“這樣殺,你們是殺不死我的,如果你用別的方法殺也殺不死我,因為我已修成了不可思議的能力。但是我曾傷害過一些青草,如果你抓一把青草放在我的頸上,才能將我殺死。”
土匪於是依他所說,放些青草在他頸上,就這樣把他殺死了。
龍樹的故事真是一則動人的傳說,它說明了,即使對植物行使惡業,也會得到果報。雖然龍樹在那一刻也可以選擇不死,但他了知因果的法則,為圓滿修行的功德,乃不惜一死。最令人感動的是,所謂“無死瑜伽”的真正成就,不是肉身的不死,而是法身的長存。
近些年來,時常有人問我,學佛的人要如何來面對現實社會的問題,尤其是面對大家都關心的環境保育與愛護動物的問題,佛教徒應有什麼樣的態度?龍樹菩薩的故事提供了我們一個最好的答案。消極地說,斬殺一片青草都是有業報的,因此佛教徒應該愛護大地上的一切事物;積極地說,熱心參與投入環境保育與愛護動物的社會工作,正是一種勇猛的菩薩行,當我們看到非佛教徒實踐這樣的理想,也應以菩薩觀之無疑。
在佛制里,每到夏天,僧侶有“結夏安居”的傳統,結夏安居即是夏天應在寺院裡閉關,除了潛心修行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夏天蛇蟲在外面出沒頻仍,若外出走動很容易傷及生命。此外,僧侶在夜間也避免外出行走,走的時候應俯首看腳下,也是擔心無意中傷害了無辜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