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她悟到了:生死之痛,其實就像一滴燭淚落下來,就像受傷了,突然被膚。
她悟到了:這世界無時無刻都在對我們說法,這種說法常是無聲的,有時卻比聲音更深刻。
師父由一支蠟燭悟到的“燭光三昧”,想必對她後來的行事有影響,她說很喜歡燭光的感覺,於是她自己設計了蠟燭,自己製造,並用蠟燭和人結緣。從花蓮回來的時候,師父送我五個“靜思精舍”做的蠟燭。
回台北後,我把蠟燭拿來供佛,發現這以沉香為心的蠟燭可以燒十小時之久,並且燒完了不流一滴淚、了無痕跡,原來蠟燭包覆著一層極薄的透明的膜,那就是師父告訴我的“膚”吧!我站在燒完的燭台前斂容肅立,有一種無比崇仰的感覺,就像一朵白蓮花從心裡一瓣一瓣的伸展開來。
證嚴師父的慈濟志業,三十餘萬位投身於慈濟的現代菩薩,他們像蠟燭一樣燃燒、散發光熱,但不滴落一滴憂傷的淚,他們有的是歡欣的菩薩行。
他們在這空氣污染、混亂濁劣的世界,像一陣廣大清涼的和風,希望凡是受傷的跌倒的挫敗的眾生,都能立刻得到“膚膚”,然後長出新的皮肉。
他們以大悲心為油,以大願為炷、以大智為光,要燒盡生命的黑暗,使兩千萬人都成為菩薩,使我們住的地方成為淨土。
慈悲真是一種最大的力呀!
我把從花蓮帶回來的水晶石也拿來供佛,覺得好像有了慈濟,花蓮的一切都可以為天地的供養,連“花蓮”兩個字也可以供養,這兩個字正好是“妙法蓮花”的縮寫,寫的是一則千手千眼的現代傳奇,是今日世界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一朵花,或一座花園
在日本,有一位偉大的女禪師,名字叫慧春。
慧春很年輕就出家了,當時日本還沒有專給尼師修行的庵堂,她只好和二十名和尚,一起在一位禪師座下習禪。
慧春的容貌非常美麗,剃去了頭髮、穿上素色的法衣非但沒有減損她的美,反而使她的姿容更顯得清麗脫俗,因此與她一起學禪的和尚,有好幾位偷偷的暗戀著她,其中一位還寫了情書給她,要求一次私下的約會,慧春收到情書之後,不動聲色。
第二天,禪師上堂說法,說完之後,慧春站起來對著寫信給她的和尚說:“如果你真的像信里寫的那樣愛我,現在就來擁抱我!”
說完後,當場就有幾位和尚滿頭大汗的開悟了。
這是非常動人的禪故事,它表達了一種當下承擔的精神,學禪的人對於開悟固然必須承當,但對於生命,是不是也該有相同的承當呢?禪的生活,不是依靠想像力的生活,當然也不是寄望於天堂的生活,而是公開明朗地面對此時此刻的生活,看見心念中的陰暗面,把它翻轉過來,使其明亮。慧春所說的“公開的擁抱”,正是“公開的愛”,也就是“光亮明朗的生活態度”。
對於禪者,每一個心念、每一個生活動作,都可以攤開在陽光下檢視。
從泥濘中跨越
還有一個禪的故事是這樣的:兩位師兄弟一起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
當他們走到一個淺灘的時候,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裡躑躅不前,由於穿著細緻的絲綢,使她不能跨步走過泥濘的淺灘。
“來吧!小姑娘。”師兄說。
然後就把少女背過了泥路。
師弟跟隨在後面,心裡感到非常不悅,一直都沉默不語,到了晚上實在忍不住,就對師兄說:“我們出家人受了戒律,不應該近女色的,你今天為什麼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
“呀!你說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在還抱著嗎?”
這個流行很廣的禪的故事,除了說明當下即是的精神,也滿含了禪師的慈悲,在提起放下的過程里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即使是對禪一無所知的人聽到這個故事,也知道兩者境界的高低。
有一位現代禪者把“當下即是”、“直下承當”的精神翻譯為“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的一瞬”,真是十分貼切。我們凡夫的生活,不是在緬懷過去,就是在嚮往未來,無法踏實雄健的生活。可嘆的是,過去是無可挽回的,未來是一場夢,兩者都是虛空里的舞花,再美,也比不上現在跨越的泥濘之路。
落實到不是非常善美的現在,走一段很可能是泥巴鋪成的生活之路,當下的世界往往不是依理想而呈現,這些,似乎都不太要緊,只看我們能不能有好眼睛來看待這個世界,是不是在我們注視的時候,能一剎那間觀點開展,讓光亮明朗的生活展現在眼前。
偉大的無門慧開禪師,在他的著作《無門關》里曾這樣說:“若是個漢,不顧危亡,單刀直入,八臂哪吒攔他不住;縱使西天四七、東土二三,只得望風乞命!設或躊躇,也似隔窗看馬騎,眨得眼來,早已蹉過!”只有單刀直入,一點也不遲疑的大丈夫,才有可能領會禪的真意。
便是人間好時節
《無門關》是禪宗的一部寶典,慧開禪師在裡面寫下許多傳誦千古的偈語,一直到禪道沒落的今日,讀起來還讓人震顫不已。
我們在這裡選取幾個偈子來看:
1 大道無門,千差有路。
她悟到了:這世界無時無刻都在對我們說法,這種說法常是無聲的,有時卻比聲音更深刻。
師父由一支蠟燭悟到的“燭光三昧”,想必對她後來的行事有影響,她說很喜歡燭光的感覺,於是她自己設計了蠟燭,自己製造,並用蠟燭和人結緣。從花蓮回來的時候,師父送我五個“靜思精舍”做的蠟燭。
回台北後,我把蠟燭拿來供佛,發現這以沉香為心的蠟燭可以燒十小時之久,並且燒完了不流一滴淚、了無痕跡,原來蠟燭包覆著一層極薄的透明的膜,那就是師父告訴我的“膚”吧!我站在燒完的燭台前斂容肅立,有一種無比崇仰的感覺,就像一朵白蓮花從心裡一瓣一瓣的伸展開來。
證嚴師父的慈濟志業,三十餘萬位投身於慈濟的現代菩薩,他們像蠟燭一樣燃燒、散發光熱,但不滴落一滴憂傷的淚,他們有的是歡欣的菩薩行。
他們在這空氣污染、混亂濁劣的世界,像一陣廣大清涼的和風,希望凡是受傷的跌倒的挫敗的眾生,都能立刻得到“膚膚”,然後長出新的皮肉。
他們以大悲心為油,以大願為炷、以大智為光,要燒盡生命的黑暗,使兩千萬人都成為菩薩,使我們住的地方成為淨土。
慈悲真是一種最大的力呀!
我把從花蓮帶回來的水晶石也拿來供佛,覺得好像有了慈濟,花蓮的一切都可以為天地的供養,連“花蓮”兩個字也可以供養,這兩個字正好是“妙法蓮花”的縮寫,寫的是一則千手千眼的現代傳奇,是今日世界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一朵花,或一座花園
在日本,有一位偉大的女禪師,名字叫慧春。
慧春很年輕就出家了,當時日本還沒有專給尼師修行的庵堂,她只好和二十名和尚,一起在一位禪師座下習禪。
慧春的容貌非常美麗,剃去了頭髮、穿上素色的法衣非但沒有減損她的美,反而使她的姿容更顯得清麗脫俗,因此與她一起學禪的和尚,有好幾位偷偷的暗戀著她,其中一位還寫了情書給她,要求一次私下的約會,慧春收到情書之後,不動聲色。
第二天,禪師上堂說法,說完之後,慧春站起來對著寫信給她的和尚說:“如果你真的像信里寫的那樣愛我,現在就來擁抱我!”
說完後,當場就有幾位和尚滿頭大汗的開悟了。
這是非常動人的禪故事,它表達了一種當下承擔的精神,學禪的人對於開悟固然必須承當,但對於生命,是不是也該有相同的承當呢?禪的生活,不是依靠想像力的生活,當然也不是寄望於天堂的生活,而是公開明朗地面對此時此刻的生活,看見心念中的陰暗面,把它翻轉過來,使其明亮。慧春所說的“公開的擁抱”,正是“公開的愛”,也就是“光亮明朗的生活態度”。
對於禪者,每一個心念、每一個生活動作,都可以攤開在陽光下檢視。
從泥濘中跨越
還有一個禪的故事是這樣的:兩位師兄弟一起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
當他們走到一個淺灘的時候,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裡躑躅不前,由於穿著細緻的絲綢,使她不能跨步走過泥濘的淺灘。
“來吧!小姑娘。”師兄說。
然後就把少女背過了泥路。
師弟跟隨在後面,心裡感到非常不悅,一直都沉默不語,到了晚上實在忍不住,就對師兄說:“我們出家人受了戒律,不應該近女色的,你今天為什麼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
“呀!你說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在還抱著嗎?”
這個流行很廣的禪的故事,除了說明當下即是的精神,也滿含了禪師的慈悲,在提起放下的過程里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即使是對禪一無所知的人聽到這個故事,也知道兩者境界的高低。
有一位現代禪者把“當下即是”、“直下承當”的精神翻譯為“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的一瞬”,真是十分貼切。我們凡夫的生活,不是在緬懷過去,就是在嚮往未來,無法踏實雄健的生活。可嘆的是,過去是無可挽回的,未來是一場夢,兩者都是虛空里的舞花,再美,也比不上現在跨越的泥濘之路。
落實到不是非常善美的現在,走一段很可能是泥巴鋪成的生活之路,當下的世界往往不是依理想而呈現,這些,似乎都不太要緊,只看我們能不能有好眼睛來看待這個世界,是不是在我們注視的時候,能一剎那間觀點開展,讓光亮明朗的生活展現在眼前。
偉大的無門慧開禪師,在他的著作《無門關》里曾這樣說:“若是個漢,不顧危亡,單刀直入,八臂哪吒攔他不住;縱使西天四七、東土二三,只得望風乞命!設或躊躇,也似隔窗看馬騎,眨得眼來,早已蹉過!”只有單刀直入,一點也不遲疑的大丈夫,才有可能領會禪的真意。
便是人間好時節
《無門關》是禪宗的一部寶典,慧開禪師在裡面寫下許多傳誦千古的偈語,一直到禪道沒落的今日,讀起來還讓人震顫不已。
我們在這裡選取幾個偈子來看:
1 大道無門,千差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