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婦人說,從前的海邊到處都是這種石頭,一天可以撿好幾公斤,現在在海邊走一天,只能拾到一兩粒,它變得如此稀有,是不可思議的。

  疑是水晶的石頭原不產在海里,它是花蓮深山的蘊藏,在某一個世代,山地崩裂,石塊滾落海岸,海浪不斷的磨洗、侵蝕、沖刷,使其成為圓而晶明的面目。

  疑似水晶的石頭比水晶更美,因為它有天然的樸素風格,它沒有鑿痕,是鍾靈毓秀的孕生,又受過海浪永不休止的試煉。

  疑似水晶的石頭使人想起白蓮花,白蓮花是穿過了污泥染著的試探,把至美至香至純淨的花朵高高標起到水面,水晶石是滾過了高高的山頂、深深的海底,把至圓至白至堅至固的質地輕輕地滑到了海濱。

  天地間可驚讚的事物不少,水晶石與白蓮花都是;人世里可仰望的人也不少,居住在花蓮的證嚴法師就是。

  第一次見到證嚴法師,就有一種沉靜透明如琉璃的感覺,這個世界上有些人不必言語就能給人一種力量,那種力量雖然難以形容,卻不難感受。證嚴法師的力量來自於她的慈悲,還有她的澄澈,佛經里說慈悲是一種“力”,清淨也是一種力,證嚴法師是語默動靜都展現著這種非凡的力量。

  她的身形極瘦弱,聽說身體向來就不好;她說話很慢很慢、聲音清細,聽說她每天應機說法、不得睡眠,嘴裡竟生了痤瘡;她走路很從容、輕巧,一點聲音也無,但給人感覺每一步都有沉重的背負與承擔。

  她吃飯吃得很少很少,可是碗裡盤裡不會留下一點渣,她的生活就像那樣子一絲不苟。

  有人問她:“師父天天濟貧扶病,每天看到人間這麼多悲慘事相,心裡除了悲憫,情緒會不會被遷動,覺不覺得苦?”

  她說:“這就像爬山的人一樣,山路險峻、流血流汗,但他們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對不想爬山的人,拉他去爬山,走兩步就叫苦連天了。看別人受苦,恨不能自己代他們受,受苦的人能得到援助,是最令我欣慰的事。”

  我想,這就是她的精神所在了,慈濟功德會的志業現在已經全國都知道了,它也是近代中國最有象徵性的佛教事業,大家也耳熟能詳,不必贅述,我來記記兩次訪問證嚴師父,我隨手記下的語錄吧:

  “這世間有很多無可奈何的事、無可奈何的時候,所以不要太理直氣壯,要理直氣和,做大事的人有時不免要求人,但更要自己的尊嚴。”

  “未來的是妄想,過去的是雜念,要何護此時此刻的愛心,謹自己的本分,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

  “人心亂,佛法就亂,所以要弘揚佛法,人心要定,求法的心要堅強。”

  “醫生在病人的眼裡就是活佛,護士就是白衣大士,是觀世音菩薩,所以慈濟是大菩薩修行的道場。”

  “這世界總有比我們悲慘的人,能為別人服務比被服務的人有福。”

  “現代世界,名醫很多,良醫難求,我們希望來創造良醫,用宗教精神啟發良知,以醫療技術來開發良能,這就能創造良醫。”

  “我一開始創建慈濟的時候中救窮,心想一定要很快消滅貧窮,想不到愈救愈多,後來發現許多窮是因病而起的,要救窮,就要先救病,然後才蓋了醫院。所以,要去實踐,才知道眾生需要的是什麼。”

  “不要把陰影覆在心裡,要散發光和熱,生命才有意義。”

  “菩薩精神是永遠融入眾生的精神,要讓菩薩精神永遠存在這個世界,不能只有理論,也要有實質的表現。慈濟與願力是理論,慈濟的工作就是實質的表達,我們希望把無形的慈悲化為堅固的永遠的工作。”

  “一個人在絕境時還能有感恩的心是很難得的,一個永保感恩心付出的人,就比較不會陷入絕境。”

  “每一分菩提心,就會造就一朵芳香的蓮花。”

  “當我決心要創建一座大醫院時,一無所有,別人都告訴我那是不可能的,但我有的只是像地藏菩薩的心,這九個字給我很大的力量: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我得過幾次大病,瀕臨死亡,我早就覺悟到人的生命不會長久,但每次總是想,如果我突然離開這世界,那麼多孤苦無依的人怎麼辦?”

  。。。。。

  這都是隨手記下來的師父的話,很像海浪中湧上來的水晶石,粒粒晶瑩透明,令人感動。

  師父的實踐精神不只表達在慈濟功德會這樣的大機構,也落實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她們自己種菜、自己製造蠟燭、自己磨豆粉,“靜思精舍”一直到現在都還保有這種實踐的精神。甚至這幢美麗樸素的建築也是師父自己設計的,連屋上的水泥瓦都是來自她的慧心。

  師父告訴我從前在小屋中修行,夜裡對著燭光讀經,曾從一支燭得到了開悟,她悟到了:一支蠟燭如果沒有心就不能燃燒,即使有心,也要點燃才有意義,點燃了的蠟燭會有淚,但總比沒有燃燒的好。

  她悟到了:一滴燭淚一旦落下來,立刻就被一層結出的薄膜止住,因為天地間自有一種撫慰的力量,這種力量叫“膚”。為了證驗這種力量,她在左臂上燃香供佛,當皮被燒破的那一剎那,立即有一陣清涼覆蓋在傷口上,那是“膚”,台灣話里,孩子受傷,媽媽會說:“來!媽媽膚膚!”這種力量是充盈在天地之間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