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因此,法眼後來成為偉大的禪師,也常用相同 意趣來教導弟子,有弟子問他:"十二時中要如何修持?"
他說:"步步踏實。"
還有一弟子問他:"什麼是真道?"
他說:"第一是教你去行。第二也是教你去行。"
又有一位弟子問他:"什麼是諸佛玄旨?"
他說:"是你也有的呀!"(你就有玄旨!)
另有一位弟子問他:"什麼是古佛?"
他說:"現在就很好呀!"(為什麼要去問古佛呢?)
法眼說的全是"不知最親切"!求道者往往花很很多時間精力去追求有關道的知識,對道而言,這些知識都很空洞,有如海上的浮漚,與其求知,不如不知,把心力轉回內在光明的啟發,使自性顯露如珠,因為,一切都是現成的呀!
雪峰義存禪師修行很久都不能契入,深為自己不能悟道而煩惱,他的師史岩頭有一次對他說:"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若欲播揚大教,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去!"雪峰聽了,當下大悟。
"一一從自己胸襟出"正是"不知最親切"。唯有穿越知識的迷障,才能截斷眾流,使真實的般若流露,進入親切的真道。
一切都是現成的
禪師的境界是開悟者的境界,我們或許難以領會,不過禪的世界也並不離開生活,生活在資訊發達的我們,每天都在為知見奔忙,身心難得有片刻的歇息,因為世間言說都是一種對待觀念,同一件事、同一個人,有的說"是",有的說"非"。即使我們自己也常"覺今是而昨非",從前認為的"是"現在可能認為"非",每天在是非里糾纏,何處才能安立,何時才能安頓呢?
如果不能從內在截斷眾流,得到安頓,就應該斬斷外在的葛藤,儘量把垃圾清除,不要再讓垃圾進門。我們每天打開六大張報紙,大部分與垃圾無異,我們看到貪瀆者的腐味、恨者的腥味、愚昧者的霉味,處處都是欲望與無知的臭氣、人情與應酬的油膩,真的就能感受到禪師?quot;不知最親切"是有一顆多麼超越而明淨的心。
法眼開悟以後,他的師父羅漢知道他還未徹悟,指著庭前的石頭問他:"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現在庭下的石頭,是在心內,還是心外?"
法眼說:"在心內。"
羅漢說:"你為什麼把這樣大的石頭放在心內呢?"
法眼無言以對,每天都想出新的答案呈給師父,全被羅漢否定了,經過一段時間,他覺得自己已經辭窮理絕了,這時羅漢對他說:
"以佛法論,一切都是現成的。"
法眼這時才徹底的開悟了。
我們再來深思這幾句話吧!
"不知最親切。"
"你為什麼把這樣大的石頭放在心內呢?"
"一切都是現成的。"
這是我對資汛泛濫的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在光怪陸離、顛倒錯謬、眼花繚亂的媒體暴力里,禪師早就以非凡的智慧教導過我們,為我們抽釘拔刺,讓我們能單純坦蕩的來面對世界了。
山色如何
蘇東坡有一次游江西廬山,見到龍興寺的常聰和尚,兩人熬夜討論"無情說法"的公案,第二天清晨醒來,他聽見了溪流的聲音,看見清淨的山色,隨即賦了一偈:
溪聲便是廣長舌,
山購豈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
自已覺得意猶未了,又在柔和的晨光中寫下兩偈: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元來無一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三首偈廣為傳誦,被看成正好可以和青原惟信禪師說的山水觀前後印證:"三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後親見親知,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如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蘇東坡的三首偈後來一直被討論著,特別是第一首,雲堂的行和尚讀了以後,認為"溪聲"、"山色"、"夜來"、"他日"幾個字是葛藤,把它改成:
溪聲廣長舌,
山色清淨身;
八萬四千偈,
如何舉似人。
有一位正受老人看了,覺得"廣長舌"、"清淨身"太露相,一首偈於是被改成了對聯:
溪聲八萬四千偈,
山色如何舉擬人。
庵禾山和尚看了,搖頭說:
"溪聲、山色也都不要,若是老僧,只是'嗯'!一聲足夠!"
許多人都覺得庵禾山和尚的境界值得讚嘆,我認為,蘇東坡的偈仍是可珍愛的,如果沒有他的偈,庵禾山和尚也說不出"嗯!一聲足夠"了。
文學與佛性之間,或者可以看成從一首偈到一聲嗯的階梯,一路攀爬上去,花樹青翠,鳥鳴蝶飛,溪聲山色都何其坦然明朗的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到了山頂,放眼世界全在足下,一時無活可說,大嘆聲:嗯!
可是到山頂的時候總還有個立腳處,有個依託,若再往上爬,雲天無限,由除了"維摩詰的一默,有如響雷"之外,根本就不想說了。
他說:"步步踏實。"
還有一弟子問他:"什麼是真道?"
他說:"第一是教你去行。第二也是教你去行。"
又有一位弟子問他:"什麼是諸佛玄旨?"
他說:"是你也有的呀!"(你就有玄旨!)
另有一位弟子問他:"什麼是古佛?"
他說:"現在就很好呀!"(為什麼要去問古佛呢?)
法眼說的全是"不知最親切"!求道者往往花很很多時間精力去追求有關道的知識,對道而言,這些知識都很空洞,有如海上的浮漚,與其求知,不如不知,把心力轉回內在光明的啟發,使自性顯露如珠,因為,一切都是現成的呀!
雪峰義存禪師修行很久都不能契入,深為自己不能悟道而煩惱,他的師史岩頭有一次對他說:"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若欲播揚大教,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去!"雪峰聽了,當下大悟。
"一一從自己胸襟出"正是"不知最親切"。唯有穿越知識的迷障,才能截斷眾流,使真實的般若流露,進入親切的真道。
一切都是現成的
禪師的境界是開悟者的境界,我們或許難以領會,不過禪的世界也並不離開生活,生活在資訊發達的我們,每天都在為知見奔忙,身心難得有片刻的歇息,因為世間言說都是一種對待觀念,同一件事、同一個人,有的說"是",有的說"非"。即使我們自己也常"覺今是而昨非",從前認為的"是"現在可能認為"非",每天在是非里糾纏,何處才能安立,何時才能安頓呢?
如果不能從內在截斷眾流,得到安頓,就應該斬斷外在的葛藤,儘量把垃圾清除,不要再讓垃圾進門。我們每天打開六大張報紙,大部分與垃圾無異,我們看到貪瀆者的腐味、恨者的腥味、愚昧者的霉味,處處都是欲望與無知的臭氣、人情與應酬的油膩,真的就能感受到禪師?quot;不知最親切"是有一顆多麼超越而明淨的心。
法眼開悟以後,他的師父羅漢知道他還未徹悟,指著庭前的石頭問他:"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現在庭下的石頭,是在心內,還是心外?"
法眼說:"在心內。"
羅漢說:"你為什麼把這樣大的石頭放在心內呢?"
法眼無言以對,每天都想出新的答案呈給師父,全被羅漢否定了,經過一段時間,他覺得自己已經辭窮理絕了,這時羅漢對他說:
"以佛法論,一切都是現成的。"
法眼這時才徹底的開悟了。
我們再來深思這幾句話吧!
"不知最親切。"
"你為什麼把這樣大的石頭放在心內呢?"
"一切都是現成的。"
這是我對資汛泛濫的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在光怪陸離、顛倒錯謬、眼花繚亂的媒體暴力里,禪師早就以非凡的智慧教導過我們,為我們抽釘拔刺,讓我們能單純坦蕩的來面對世界了。
山色如何
蘇東坡有一次游江西廬山,見到龍興寺的常聰和尚,兩人熬夜討論"無情說法"的公案,第二天清晨醒來,他聽見了溪流的聲音,看見清淨的山色,隨即賦了一偈:
溪聲便是廣長舌,
山購豈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
自已覺得意猶未了,又在柔和的晨光中寫下兩偈: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元來無一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三首偈廣為傳誦,被看成正好可以和青原惟信禪師說的山水觀前後印證:"三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後親見親知,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如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蘇東坡的三首偈後來一直被討論著,特別是第一首,雲堂的行和尚讀了以後,認為"溪聲"、"山色"、"夜來"、"他日"幾個字是葛藤,把它改成:
溪聲廣長舌,
山色清淨身;
八萬四千偈,
如何舉似人。
有一位正受老人看了,覺得"廣長舌"、"清淨身"太露相,一首偈於是被改成了對聯:
溪聲八萬四千偈,
山色如何舉擬人。
庵禾山和尚看了,搖頭說:
"溪聲、山色也都不要,若是老僧,只是'嗯'!一聲足夠!"
許多人都覺得庵禾山和尚的境界值得讚嘆,我認為,蘇東坡的偈仍是可珍愛的,如果沒有他的偈,庵禾山和尚也說不出"嗯!一聲足夠"了。
文學與佛性之間,或者可以看成從一首偈到一聲嗯的階梯,一路攀爬上去,花樹青翠,鳥鳴蝶飛,溪聲山色都何其坦然明朗的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到了山頂,放眼世界全在足下,一時無活可說,大嘆聲:嗯!
可是到山頂的時候總還有個立腳處,有個依託,若再往上爬,雲天無限,由除了"維摩詰的一默,有如響雷"之外,根本就不想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