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生活在現代世界是無可如何的事,我們不能把耳朵塞起來,眼睛蒙住,所以對這個世界也不能完全無感,那麼,每天花在資訊上的時間千萬不要超過一個小時,因為"一寸時光,就是一寸命光"。

  以報紙為例,寧可選擇張數少的報紙,每天大略的翻閱也就夠了,若要細細閱讀,百寸命光也不夠用。這樣想時,我就覺得田園作家大衛梭羅說的:"你應該選擇對你有益的讀物,因為你沒有時間閱讀其他的。"是真知灼見,值得細細思量。

  如果我們花很多時間注視外面世界的轉動,哪裡有時間回觀內在的世界呢?

  如果我們花很多精神分散在許多混亂零碎的資訊,又哪裡有專注的精神來看待我的歷練呢?

  現代人的三個大病

  我認為生活在重商社會的現代人,最大的三個病是:一庸俗,二複雜,三煩惱。

  庸俗之病來自於在感官欲望中浮沉,不能超越。

  複雜之病來自於被外在事物所擾亂,不能單純。

  煩惱之病來自於從內在思想生波動,不能平靜。

  三病其實只是一個病源,就是外面的資汛太發達了,使我們生出更大的欲望,以物質的追求與擁有來做為人生的價值的標準,焉得不庸俗?也由於外在的資訊太有侵略性了,使我們忘失原是自己的主人,忙著分析、評論與比較,焉得不複雜?更由於外面資訊太無孔不入了,使我們每天東看西看:那個人比我有錢,這個人比有我權勢;那個人比我人才幹,這個人比我美麗。於是生出內在的貪婪、瞋怨、愚痴,焉得不煩惱?所以,我常常想,減少接觸過多的訊息,就可以增加人生的平安。

  也許有人不以為然,但我見過許多這樣的例子,譬如住在鄉下的人雖有欲望,其欲望卻遠不如城市人,因為他不必和人比汽車、比名牌、比房子,他也沒機會天天看大百貨公司打折的招牌或甚少有機會到餐廳大吃大喝,他的欲望自然簡單得多,煩惱也就少了。譬如我們小時候家裡窮,從來不敢向父母要玩具,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有叫做玩具的東西,自然不會像現在的孩子因要不到玩具而怨憤填膺了。譬如我認識很多不識字的人,他們從不被資訊干擾,生命的煩惱簡單得多,生活就單純得多了。

  鄉下人、窮孩子、文盲之所以過簡單生活,是為環境所迫,有時做不得准。然而,如果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城市人,又有很好的收入,仍不免犯庸俗、複雜、煩惱之病,思有解脫之道,能夠回頭學習鄉下人、窮孩子、文盲的方法,是很不錯的。

  我想到中國禪宗最關鍵、影響最大的人物,一是禪宗初祖達摩祖師,他到中國來竟不到處走,而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不把時間花費在文字與知見上。一是禪宗六祖慧能,他根本不認識文字,他曾說過:"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達摩與慧能後來也曾引用經文來表達禪心,不過大部分的說法都是由自我心田流出,達摩有《入道四行論》,慧能有《六祖壇經》傳世,總共加起來沒有幾個字,但是後世的大禪師無不依承達摩、崇拜六祖,他們的思想言論也都不出《六祖壇經》的範圍。

  這是多麼富有啟示意義呀!一個是面壁不語的壁觀婆羅門,一個是一字不識的樵夫,正是最有智慧、大天大闔、驚濤駭浪的禪門宗祖,想來要越過資訊,才能認識本來的心源,不是沒有道理。

  在禪宗里,這叫做"不知最親切"!

  --從自己胸襟流出

  清涼法眼文益禪師到南方去行腳參學,有一天突然遇到天下大雨,溪流暴漲,他只好到一個寺院去避雨,住在寺中的地藏院裡。

  寺里的住持是羅漢桂琛禪師,他聽說有行腳僧在地藏院避雨,就過來控視,他親切的問法眼說:"你要去哪裡呢?"

  "我只是四處行腳罷了!"法眼說。

  "行腳是什麼意思?"

  "不知。"(法眼一路上都遇到人問他"行腳去哪裡?"首次遇到"行腳是什麼?"隨口就這樣回答了。)

  沒想到羅漢桂琛竟說:"不知最親切!"

  法眼聽了豁然開悟,就留下來做羅漢的待者,再也不行腳了。

  這個公案很有意思,"不知最親切"和"行腳是什麼意思?"連起來看,可以使我們有兩個思考,一就是六祖慧能回答惠明"還有密意否?"的問題,他說:'密在汝邊。"自性的密意不是行腳可以得到的,而是在自己的心田。它沒有什麼秘密,也不在遙遠的地方。

  二就是四祖道信說的:"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心地的光明不在知見上,不在是非觀念,惟有超越了知見才能回歸到與自己最親密切近的自性光明呀!

  "不知最親切"強烈的表達了禪的超越與實踐精神,對於想得到真實智慧的人,世間的"知"反而令人走向遠離之路。

  慧朗去謁見大寂禪師,大寂問說:"汝來何求?"

  慧朗說:"求佛知見。"

  大寂說:"佛無知見,知見乃魔界。"

  佛的知見尚且不可求,何況是人間紛擾的知見呢?

  我們到現在還可以想像法眼聽到"不知最親?quot;時那目瞪口呆的神情,一個十方行腳求悟的禪者,想要追求佛的知見,卻突然聽見"不知最親切"這五個字,真有如萬里睛空中忽然聽見天邊轟然的響雷一樣,智慧之門突然頓開,自性光明驟然湧現。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