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從長遠處看,任何情感的最後終結都是無常的哀痛,一時情感的成功並不表示愛情就可以常住。所謂情感成功就是圓滿成婚,然而結婚後離異的比率並不比失戀來得少,說不定離婚的苦痛還勝過未婚前失戀的折磨呢!則"戀愛成功"的結婚並不保證能"永浴愛河、永結同心",極有可能是演出更大的一齣悲劇。若兩人真是情愛深刻,能數十年攜手在人生道上前進,數十年後必會面臨一人先死的離別局面,當時對無常的悲痛感慨說不定還勝過中年時離婚的痛苦!
從清淨處看,情感失離的痛苦原是人生最自然的部分,一點也不奇怪。佛陀早就說過人生的八種革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煩惱熾盛苦。"這八種苦樣樣都與情愛有關,若沒有愛欲。何來生老病死?若愛欲不深,何來別離苦、怨憎會、求不得、煩惱熾盛呢?
所以,我覺得一個人要得到內心真實的平安,必須對情感的變化淡然處之,萬一不能淡然處之,也應該看清無常之理,才不至於被突來的失敗所擊潰,要知道,生命里像失戀這樣的失敗還多得多呢!
從歌星王默君的遽逝,想到無常這遷之迅速,"無常"確實是一位"沉默的君王",我們人生的波濤洶湧都是被它所過後動流轉的。
無常的本身並無是非悲喜可言,我們在歡喜成功之際,感覺生命的變動是好的,值得歌頌的;我們在悲痛失意之時,感覺無常的遷流是壞的,令人懷憂的。但是,這都僅是個人的感受,猶如大河上的枯葉花瓣,轉瞬就會無蹤,大河的本身只是永遠的向海洋流去,是不會因我們感受而改變面目的。
如此思索起來,無常不是真正可悲的所在,在無常里迷失本性,在成功中就沉迷,在失敗時就滄落,甚至為遠去的成敗或狂歌失態或頹喪憂悔,這,才是最大的悲哀,宋朝的方會禪師寫過一首偈:
心隨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
無喜亦無憂。
讓我們細心體會,並來超越生命的無常吧!
不知最親切
有時候出去旅行,一兩個月的時間沒有看電視、沒有聽廣播,也沒有讀報紙,幾乎對天下大事一無所知,只是心境純明地過單純的生活。很奇怪的是,這樣的生活不但不覺得有所欠缺,反而覺得像洗過一個乾淨的澡,觀照到自我心靈的豐富。
住在鄉間的時候也是如此,除了隨身的幾本書,與一般俗世的資訊都切斷了線,每天只是吃飯、睡覺、散步、沉思,也不覺得有所缺乏。偶爾到台北一趟,聽到朋友說起塵寰近事,總是聽得目瞪口呆,簡直難以相信,原來這個世界還有那麼多紛擾的人事。
想起從前在新聞界服務的時候,腰帶上繫著無線電呼叫器,不管是任何時地,它總會恣情縱意的呼叫,有時是在沐浴,有時是在睡眠,還有的時候是與朋友在喝下午茶,呼叫器就響了。那意味著在某地又發生了事故,有某些人受到傷害或死亡,有的是千里外的國度發生暴亂,有的是幾條街外有了兇案,每次我開車趕現場的時候,就會在心裡嘀咕:"這些人、這些事,究竟與我有何相干呢?"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差不多整天都隨著世界旋轉,每天要看七、八份報紙,每月要看十幾份雜誌,每晚要看電視新聞,即使開車的時候,也總是把頻率調到新聞的播報,深怕錯過任何一條新聞,唯恐天下有一件我不知道的事。然後在生活里深深的受到影響,腦子裡想的是新聞,與人聊天也總愛引用新聞題材,甚至夜裡做的夢也與新聞有關係。
好像除了隨著這世界轉動,我自己就沒有什麼好說、好想、好反省的東西了。
現在想起來,過去追隨世界轉動的生活真像一場噩夢,仿佛旋轉的陀螺,因為轉得快速,竟看不出那陀螺的顏色與形狀。
用單純之心來面對生命
這個世界有多少暴亂,呈現在資訊上的暴亂就有多少,我們每天渴求著資訊,把許多生命投注在暴亂而泛濫的訊息,就好像自己的意識親歷這樣的暴亂與染著,由於投在旋轉的濁流,自我也就清明不起來了。
自從離天新聞工作以後,我就試著讓自己從那許多旋轉著、甚至被製造出來的事件里解脫出來,尤其是報紙改成六張以後,我更試著不訂閱報紙了,把從前每天早晨在新聞上面的一兩個小時節省下來,用來靜思觀照自己的內在。電視新聞也儘量節制,一天只看一次,夜裡寧呆讀一些長遠而有益身心的書籍。收音機的新聞也不聽了,聽一些輕鬆的音樂,以便可以專心的思考。雜誌呢,則放棄那些追逐新聞內幕的周刊,只讀少量經過嚴格製作的月刊。
經過比較長的試驗,發現自己竟然在生活中多出了許多時間,並且有機會做更多關於生命智慧的深思了。有很多時候,甚至忘記了世界上有新聞這一回事,然後,在言談的時候、思想的時候,由於斷離了新聞那浮泛的知見,得到一種感性的平安,感覺到自己在說的話是由心中自然的流露,而不再是某某事如何,某某人怎樣的是非論斷了。
這種能用單純之心來面對生命的態度,常使我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欣悅之情。
當然,這並不表示我是反資訊的,對於許多把青春投注在資訊的採集傳播的朋友,我依然心存敬佩,只是我感覺到現代人把太多寶貴的時光用在那多如牛毛的訊息上,確實是生命的浪費。在每天貫耳盈目的資訊里,大部分都是"壞銅舊錫",對一個人的生命或人格的成長是毫無益處的,有時候,還不如鄉間遙遠的雞犬的叫聲。
從清淨處看,情感失離的痛苦原是人生最自然的部分,一點也不奇怪。佛陀早就說過人生的八種革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煩惱熾盛苦。"這八種苦樣樣都與情愛有關,若沒有愛欲。何來生老病死?若愛欲不深,何來別離苦、怨憎會、求不得、煩惱熾盛呢?
所以,我覺得一個人要得到內心真實的平安,必須對情感的變化淡然處之,萬一不能淡然處之,也應該看清無常之理,才不至於被突來的失敗所擊潰,要知道,生命里像失戀這樣的失敗還多得多呢!
從歌星王默君的遽逝,想到無常這遷之迅速,"無常"確實是一位"沉默的君王",我們人生的波濤洶湧都是被它所過後動流轉的。
無常的本身並無是非悲喜可言,我們在歡喜成功之際,感覺生命的變動是好的,值得歌頌的;我們在悲痛失意之時,感覺無常的遷流是壞的,令人懷憂的。但是,這都僅是個人的感受,猶如大河上的枯葉花瓣,轉瞬就會無蹤,大河的本身只是永遠的向海洋流去,是不會因我們感受而改變面目的。
如此思索起來,無常不是真正可悲的所在,在無常里迷失本性,在成功中就沉迷,在失敗時就滄落,甚至為遠去的成敗或狂歌失態或頹喪憂悔,這,才是最大的悲哀,宋朝的方會禪師寫過一首偈:
心隨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
無喜亦無憂。
讓我們細心體會,並來超越生命的無常吧!
不知最親切
有時候出去旅行,一兩個月的時間沒有看電視、沒有聽廣播,也沒有讀報紙,幾乎對天下大事一無所知,只是心境純明地過單純的生活。很奇怪的是,這樣的生活不但不覺得有所欠缺,反而覺得像洗過一個乾淨的澡,觀照到自我心靈的豐富。
住在鄉間的時候也是如此,除了隨身的幾本書,與一般俗世的資訊都切斷了線,每天只是吃飯、睡覺、散步、沉思,也不覺得有所缺乏。偶爾到台北一趟,聽到朋友說起塵寰近事,總是聽得目瞪口呆,簡直難以相信,原來這個世界還有那麼多紛擾的人事。
想起從前在新聞界服務的時候,腰帶上繫著無線電呼叫器,不管是任何時地,它總會恣情縱意的呼叫,有時是在沐浴,有時是在睡眠,還有的時候是與朋友在喝下午茶,呼叫器就響了。那意味著在某地又發生了事故,有某些人受到傷害或死亡,有的是千里外的國度發生暴亂,有的是幾條街外有了兇案,每次我開車趕現場的時候,就會在心裡嘀咕:"這些人、這些事,究竟與我有何相干呢?"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差不多整天都隨著世界旋轉,每天要看七、八份報紙,每月要看十幾份雜誌,每晚要看電視新聞,即使開車的時候,也總是把頻率調到新聞的播報,深怕錯過任何一條新聞,唯恐天下有一件我不知道的事。然後在生活里深深的受到影響,腦子裡想的是新聞,與人聊天也總愛引用新聞題材,甚至夜裡做的夢也與新聞有關係。
好像除了隨著這世界轉動,我自己就沒有什麼好說、好想、好反省的東西了。
現在想起來,過去追隨世界轉動的生活真像一場噩夢,仿佛旋轉的陀螺,因為轉得快速,竟看不出那陀螺的顏色與形狀。
用單純之心來面對生命
這個世界有多少暴亂,呈現在資訊上的暴亂就有多少,我們每天渴求著資訊,把許多生命投注在暴亂而泛濫的訊息,就好像自己的意識親歷這樣的暴亂與染著,由於投在旋轉的濁流,自我也就清明不起來了。
自從離天新聞工作以後,我就試著讓自己從那許多旋轉著、甚至被製造出來的事件里解脫出來,尤其是報紙改成六張以後,我更試著不訂閱報紙了,把從前每天早晨在新聞上面的一兩個小時節省下來,用來靜思觀照自己的內在。電視新聞也儘量節制,一天只看一次,夜裡寧呆讀一些長遠而有益身心的書籍。收音機的新聞也不聽了,聽一些輕鬆的音樂,以便可以專心的思考。雜誌呢,則放棄那些追逐新聞內幕的周刊,只讀少量經過嚴格製作的月刊。
經過比較長的試驗,發現自己竟然在生活中多出了許多時間,並且有機會做更多關於生命智慧的深思了。有很多時候,甚至忘記了世界上有新聞這一回事,然後,在言談的時候、思想的時候,由於斷離了新聞那浮泛的知見,得到一種感性的平安,感覺到自己在說的話是由心中自然的流露,而不再是某某事如何,某某人怎樣的是非論斷了。
這種能用單純之心來面對生命的態度,常使我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欣悅之情。
當然,這並不表示我是反資訊的,對於許多把青春投注在資訊的採集傳播的朋友,我依然心存敬佩,只是我感覺到現代人把太多寶貴的時光用在那多如牛毛的訊息上,確實是生命的浪費。在每天貫耳盈目的資訊里,大部分都是"壞銅舊錫",對一個人的生命或人格的成長是毫無益處的,有時候,還不如鄉間遙遠的雞犬的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