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荔枝園裡戴斗笠的農婦正忙著收成,在蔚藍的天空下,空氣輕輕地流動,使忙碌採收荔枝的動作呈現出一種安靜優美的圖像,有如印象派的田園作品。

  在這塊土地上,我每回看到農作豐收,看到農人收成自己的辛勤果實,都感到深受震動,童年每一次收成的歡愉就從深處被喚出來,覺得生命或不免悲苦,收成至少使我們感受到有一個幸福的希望。

  尤其是在這條路,正要去拜見印順導師,使我的心似乎隨著山路往上提升,因為這是我嚮往已久的心愿了。

  我在學佛之初,曾深受印順導師所著《妙雲集》的影響,當時對佛經一知半解,閱讀經典格外辛苦,常常往佛教的書店去鑽,一次就搬回來一大箱書,有一次請回一套《妙雲集》看了一個月之久,我長久以來對佛教的迷團都在這套書里找到了答案,而我在思想上無法轉動的疑窒,也在《妙雲集》里得到了疏解。

  一直到現在,印順導師的《妙雲集》還對我有幾個重要的影響,一是要出世與入世並重,二要佛學與學佛並行,在要大乘與小乘同鑽,四要超越神化與俗化,五要走向平實與長遠,總而言之,就是在中道里,一步一步穩健的向前。

  對初學佛的人,不免多少會落於兩邊,例如認為佛教是在尋找來世的解脫之道,因此就忽視了今生;例如認為實踐是唯一重要的,不必浪費時間閱讀經典;例如要就學大乘菩薩,小乘實在不值一觀;例如著眼於炫奇的神通,不能回觀平凡的眾生;例如追求感應,而不能落實於現實生活……,我在剛開始的時候,偶爾也會有這種偏失,幸好那時候讀了《妙雲集》,使我知道,真正的佛教實有更寬廣的風格與更高遠的境界,尤其是其中的"佛法概論"、"成佛之道",以及關於經典的講記,更使我的眼界大開,從此讀佛經有如開罐飲蜜,終於嘗到法味。

  是以後來有人問我初學佛的人應該讀哪些佛書,我都勸他們讀《妙雲集》,如果沒有時間,讀讀《妙雲選集》也是很好的,能建立起我們堅強的正知正信的基礎。

  由於有這一段《妙雲集》的因緣,在我的心中,印順導師是"和天一樣高"的法門龍象,若以學術成就觀之,也是國寶級的人物。這些年來,我參訪過不少高僧大德,唯有印順導師近年隱居山間,不接見訪客,一直無緣親近,這次因緣殊勝可民拜見,竟使我在前一天的晚上為之失眠,甚至快到他居住的地方,心口不由自主的怦怦亂跳,隨行的朋友說,看我興奮的樣子,一點都不像是個修行的人。

  導師果然隱居在荔枝園子裡,屋前屋後都被荔枝園包圍,他的待者出來接待我們,手裡端一盤荔枝說,導師身體違和,所以在樓上休息,囑我們先吃點荔枝,他要上樓通報。我便邊吃荔枝邊觀察環境,導師住在一幢極樸素整潔的二層洋房,屋前有一個格局雖小,卻花樹繁盛的花園,蝴蝶、蜜蜂、蜻蜓在院子裡飛舞,不時傳來一聲極清越的鳥聲,即使是早晨時分,也可心感受到這是極端寧靜的所在。

  同行的雅璇看我荔枝已經吃了半盤,說:"我們還是先上樓嚮導師請安吧!"

  導師坐在臨東邊的大窗前,看到我們,露出和煦的微笑說:"你們來了呀!坐坐!"聲音清爽結實。

  禮拜過後,一時不知說什麼,竟沉默了一陣,他微笑的看著我們說:"你們的信我收到了,問的問題都很大呀!恐怕短短的時間說不清楚。"這時我才正視他,發現與在書里得到的印象有一點點的不同,書里的導師智慧如海,是嚴肅而知性的,就是看他的相片看起來也是威嚴莊肅,但現在坐在我面前的導師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散發著慈悲的香氣,那樣的溫和而感性,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導師已經八十四歲,但他的氣色看起來好極了,就像窗前荔枝的顏色,他坐在那裡,給我的感覺是窗內窗外都有太陽。對於我們的來訪,他很高興,一直問我:"喝茶了沒有?"當他說一句時,使我想起趙州禪師。

  我對導師說,我讀過他的《妙雲集》,還有《中國禪宗史》和《空之探究》獲得許多法益,他不住的說:"很好,很好。"

  我會讀《中國禪宗史》和《空之探究》,是有一次我的皈依師父聖嚴法師問我:"你讀過《中國禪宗史》和《空之探究》沒有?"

  我搖頭。師父說:"你好好的讀,對你了解禪宗是有幫助的。"後來我仔細閱讀,果然給我很大的開啟,理清了我對禪宗一些糾葛的思路。我把這一段報告給印順導師聽,他說,中國禪宗自己發展出很偉大的風格,它豐富了禪定的內容,使其可以在生命里實踐,甚至在生活的每一細節展現出來,尤其是六祖的頓司禪,使禪的生氣勃發,成為般若的大海,真是了不起的成就,所以中國人應該特別珍惜禪宗。

  我又問說:"禪宗是不是大乘呢?"

  導師笑起來:"當然是了"。

  他的理由是,禪宗里講身心淨化,是要內淨自心,外淨世界,不是自我求了脫,因為一旦破了我執,世界與我就無所分別。而禪者也講慈悲與智慧,其修行的頓悟,正是慈悲與智慧真正的實現。

  說:"最重要的是實踐,實踐是禪最要緊的東西。"

  許多人都知道印順導師是當代偉大的思想家,對佛教學術有非凡的貢獻,甚至以為他是個"學者",其實在他的著作里,經常提示學人要實踐,要學佛與佛學並重,不可使佛教成為理論。他自己當然是個實踐者,他一向主張不只佛教徙要實踐佛法,也要用佛法來改善現實社會,使佛法成為改進世間的方法,那是因為佛法以有情為本,它應該以大眾為對象,使眾生得到利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