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導師自幼體弱多病,經常活在生死邊緣,我們讀《印順導師學譜》就知道,他幾乎年年都生大病,有好幾次甚至預立遺囑,可以說他從來沒有健康過,但是他從二十六歲開始佛學寫作,五十幾年來從未間斷,時常病倒在床,仍然著述不斷,他的信仰之堅定,毅力之堅強都是非凡的,他的為法忘軀就是最偉大的實踐,也正是大乘菩薩的精神。

  他常說:"信仰佛法,而不去實踐,是本末倒置的。"我們今天讀導師的書,應該認識到他的實踐精神才好。

  後來,我們把椅子搬到院子來談,導師的談興很好,他的聲音鏗鏘有力,絲毫沒有老態,他說到文殊佛教中心在談的兩上題目:"佛教徙應不應該有王永慶?""佛教徙的婚姻面。"他說,佛教徙應該用向個角度看問題,一是自然,二是廣大,三是圓融。金錢與婚姻都可以作如是觀,只要有正命正業,佛教徙賺大錢沒什麼不好,正可以回饋社會,做布施行。婚姻也是如此,若能互相鼓舞,也可以成為佛化家庭,對社會有正面和良性的影響。

  他說:"我們學佛的人不要看這個也不對,看那個也不對,什麼都要掃來心裡放著,這就是自尋煩惱。"導師的幽默,使我們聽了都哈哈大笑,感覺到如同院子的陽光一樣溫暖。

  我們談了近兩個小時,侍者來說導師該休息了,大家才恭送導師回房。

  在回來的路上,有一個人問我:"為什麼稱印順導師為導師呢?這是個很特別的稱呼呀!"

  這個因緣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導師在三十六歲時(一九四一年),他的學生演培法師在四川合江縣法王寺創辦王學院,禮聘他為"導師",從此學眾都稱他"導師"。他初來台灣,台北善導寺也聘為"導師",從此教內外都稱他為導師。正如後輩學佛的人稱"廣欽老和尚"、"宣化上人"、"悟明長老"、"懺公"(懺雲上人)、"聖嚴禪師"、"星雲大師"、一樣,"印順導師"也標明並彰顯了他名稱的物質,正是引"導"千千萬萬的佛子走向學佛正軌,足以為人天"師"范。

  告辭導師下山的路上,我感到天地清朗,南投山上正飄浮著幾朵單純潔淨的白雲,俯視著人間,我想到導師曾寫過一首偈:

  願此危脆身,仰憑三寶力;

  教證得增上,自他感喜悅。

  不計年復年,且度日又日;

  聖道耀東南,靜對萬簌寂。

  思及導師的人格與風範,在仰觀蒼空的時候,使我們有豁然之感,而天上的白雲則是自由而曼妙,恍如最莊嚴的白蓮花,在最高的地方,猶自在開放!

  林邊蓮霧

  到南部演講,一位計程車司機來看我,送我一袋蓮霧。

  他說:"這蓮霧不同於一般蓮霧,你一定會喜歡的。"

  "這蓮霧有什麼不同嗎?"我把蓮霧拿起來端詳,發現它的個兒比一般蓮霧小一點,顏色較深,有些接近棗紅。

  "這是林邊的蓮霧,是我家鄉的蓮霧呀!"他說。

  "林邊不是生產海鮮嗎?什麼時候也出產蓮霧呢?"我看著眼前這位出身於海邊,而在城市裡謀生的青年,他還帶著極強的純樸勇毅的鄉村氣息。

  青年告訴我,林邊的海鮮很有名,但它的蓮霧也很有名,只可惜產量少,只有下港人才知道,不太可能運送到北部。加上林邊蓮霧長得貌不起眼,黑黑小小的,如果不知味的人,也不會知道它的珍貴。

  來自林邊的青年拿起一個他家鄉的蓮霧,在胸前襯衫上來回擦了幾下,蓮霧的光澤便顯露出來,然後他遞給我叫我當場吃下去。

  "要不要洗一下?"我說。

  "免啦,海邊的蓮霧很少灑農藥。"

  我們便在南方旅店裡吃起林邊蓮霧了,果然,這蓮霧與一般的不同,它結實香脆、水分較少、比一般蓮霧甜得多,一點也吃不出來是種在海邊的咸地上。我把蓮霧的感想告訴了青年,他非常開心地笑起來,說:"我就知道你會喜歡,今天我出門要來聽你的演講,對我太太說想送一袋蓮霧給你,她還罵我神經,說:'蓮霧也不是什麼貴重的東西!'我就說了:'心意是最貴重的,這一點林先生一定會懂。'"

  我聽了,心弦震了一下,我說:“即使不是林邊的蓮霧,我也會喜歡的。”

  "那可不同,其他蓮霧怎麼可以和林邊的相比!"他理直氣壯的說道。

  我也學著他的樣子,拿一個蓮霧在胸前搓搓,就請他吃了,我們兩人就那樣大嚼林邊蓮霧,甚至忘記這是他帶來的禮物,或是我在請他吃。

  話題還是林邊蓮霧,我說:"很奇怪,林邊靠海岸,怎麼可能生出這樣好吃的蓮霧?"

  "因為林邊的地是鹹的,海風也是鹹的,蓮霧樹吸收了這些鹽分,所以就特別香甜了。"他說。

  "既然吸收的鹽分,怎麼會變成香甜呢?'

  "它是一種轉化呀!海邊水果都有這種能力,像種在海岸的西瓜、香瓜、番茄,都比別地方香甜,只可惜長得不夠大,不被重視。也可以說是一種對比,就像我們吃水果,再不甜的水果只要沾鹽吃,感覺也會甜一些。"這一段話真是聽得我目瞪口呆,從鹽分變成香甜感覺上是那樣的自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