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有時幸福來自於自由自在的在的在田園中徜徉了一個下午。
有時幸福來自於看到蘿蔔田裡留下來做種的蘿蔔,開出一片寶藍色的花。
有時幸福來自於家裡的大狗突然生出一窩顏色都不一樣的、毛絨絨的小狗。
生命的幸福原來不在於人的環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質,而在於人的心靈如何與生活對應。因引,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決定的,貧困者有貧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權貴者有其幸福,身分卑微者也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是有笑有淚;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與優惱,這是人間世界真實的相貌。
從前,我在鄉間城市穿梭做報導訪問的時候,常能深刻的感受到這一點,坐在夜市喝甩頭仔米酒配豬頭肉的人民,他感受到的幸福往往不遜於坐在大飯店裡喝XO的富豪。蹲在寺廟門口喝一斤二十元粗茶的農夫,他得到的快樂也不遜於喝冠軍茶的人。圍在甘蔗園呼吆喝六,輸贏只有幾百萬的百姓,他得到的刺激絕對不輸於在梭哈台上輸贏幾百萬的豪華賭徒。
這個世界原來就是個相對的世界,而不是絕對的世界,因此幸福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由於世界是相對的,使得到處都充滿缺憾,充滿了無奈與無言的時刻。但也由於相對的世界,使得我們不論處在任何景況,都還有幸福的可能,能在絕壁之處也見到縫中的陽光。
我們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所給予的,而是來自我們對外在或內在的價值判斷,我們幸福與否,正是由自我的價值觀來決定的。
以直觀來面對世界
如果,我們沒有預設的價值觀呢?如果,我們可以隨環境調整自己的價值判斷呢?
就像一個不知道金錢、物質為何物的孩子,他得到一千元的玩具與十元的玩具,都能感受到一樣的幸福。這是他沒有預設的價值觀,能以直觀來面對世界,世界也因此以幸福來面對他。
就像我們收到陌生者送的貴重禮物,給我們的幸福感還不如知心朋友寄來的一張卡片。這是我們隨環境來調整自己的判斷。能透視物質包裝內的心靈世界,幸福也因此來面對我們的心靈。
所以,幸福的開關有兩個,一個是直觀,一個是心靈的品味。
這兩者不是來自遠方,而是由生活的體會得到的。
什麼是直觀呢?
有源律師部大珠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大珠:"用功。"
"如何用功?"
"餓來吃飯,困來眠。"
"一切人總如同師用功否?"
"不同!"
"何故不同?"
“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縈;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好好的吃飯,好好的睡覺就是最大幸福,最深遠的修行,這是多麼偉大的直觀!在禪師的語錄里有許多這樣的直觀,都是在教導啟示我們找到幸福的開關,例如:
百丈懷海說:"如今對五欲八風,情無取捨,垢淨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如木石,亦如香象截流而過,更無滯礙,此人天堂地獄不能掇也。"
龐蘊居士說:"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好雪片片,不落別處。"
溈山靈祐說:"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譬如秋水澄清,清淨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之人。"
黃檗希運:"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麼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惑,方名自在人。"
在禪師的話語中,我們在在處處都看見了一個人如何透過直觀,找到自心的安頓、超越的幸福。若要我說世間的修行人所為何事?我可以如是回答:"是在開發人生最究竟的幸福。"這一點禪宗四祖道信早就說過了,他說:"快樂無憂,故名為佛!"讀到這麼簡單的句子使 人心弦震盪,久久還繞樑不止,這不是人間最大的幸福嗎?
只是在生命的起落之間,要人永遠保有"快樂無憂"的心境是何其不易,那是無無越過了凡塵的青山與溪河的胸懷。因此另一個開關就顯得更平易了,就是心靈的品味,仔細地體會生活環節的真義。
垂絲千尺,意在深潭
現代詩人周夢蝶,他吃飯很慢很慢,有時吃一頓飯要兩個多小時,有一次我問他:"你吃飯為什麼那麼慢呢?"
他說:"如果我不這樣吃,怎麼知道這一粒米與下一粒米的滋味有什麼不同。"
我從前不知道他何以能寫出那樣清新空靈、細緻無比的詩歌,聽到這個回答時,我完全懂了,那是自心靈細膩的品味,有如百千明鏡鑒你,光影相照,使人們看見了幸福原是生活中的花草,粗心的人踐花而過,細心的人憐香惜玉罷了。
這正是黃龍慧南說的:"高高山上雲,何親何疏;深深澗底水,遇曲遇直,無彼無此。眾生日用如雲水,雲水如然不爾。若得爾,三界輪迴何處起?"
也是克勤圓悟說的:"三百六十骨節,一一現無喧妙身;八萬四千毛端,頭頭彰寶王剎海。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爾如然,苟能千眼頓開,直是十方坐斷!"
有時幸福來自於看到蘿蔔田裡留下來做種的蘿蔔,開出一片寶藍色的花。
有時幸福來自於家裡的大狗突然生出一窩顏色都不一樣的、毛絨絨的小狗。
生命的幸福原來不在於人的環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質,而在於人的心靈如何與生活對應。因引,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決定的,貧困者有貧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權貴者有其幸福,身分卑微者也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是有笑有淚;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與優惱,這是人間世界真實的相貌。
從前,我在鄉間城市穿梭做報導訪問的時候,常能深刻的感受到這一點,坐在夜市喝甩頭仔米酒配豬頭肉的人民,他感受到的幸福往往不遜於坐在大飯店裡喝XO的富豪。蹲在寺廟門口喝一斤二十元粗茶的農夫,他得到的快樂也不遜於喝冠軍茶的人。圍在甘蔗園呼吆喝六,輸贏只有幾百萬的百姓,他得到的刺激絕對不輸於在梭哈台上輸贏幾百萬的豪華賭徒。
這個世界原來就是個相對的世界,而不是絕對的世界,因此幸福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由於世界是相對的,使得到處都充滿缺憾,充滿了無奈與無言的時刻。但也由於相對的世界,使得我們不論處在任何景況,都還有幸福的可能,能在絕壁之處也見到縫中的陽光。
我們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所給予的,而是來自我們對外在或內在的價值判斷,我們幸福與否,正是由自我的價值觀來決定的。
以直觀來面對世界
如果,我們沒有預設的價值觀呢?如果,我們可以隨環境調整自己的價值判斷呢?
就像一個不知道金錢、物質為何物的孩子,他得到一千元的玩具與十元的玩具,都能感受到一樣的幸福。這是他沒有預設的價值觀,能以直觀來面對世界,世界也因此以幸福來面對他。
就像我們收到陌生者送的貴重禮物,給我們的幸福感還不如知心朋友寄來的一張卡片。這是我們隨環境來調整自己的判斷。能透視物質包裝內的心靈世界,幸福也因此來面對我們的心靈。
所以,幸福的開關有兩個,一個是直觀,一個是心靈的品味。
這兩者不是來自遠方,而是由生活的體會得到的。
什麼是直觀呢?
有源律師部大珠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大珠:"用功。"
"如何用功?"
"餓來吃飯,困來眠。"
"一切人總如同師用功否?"
"不同!"
"何故不同?"
“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縈;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好好的吃飯,好好的睡覺就是最大幸福,最深遠的修行,這是多麼偉大的直觀!在禪師的語錄里有許多這樣的直觀,都是在教導啟示我們找到幸福的開關,例如:
百丈懷海說:"如今對五欲八風,情無取捨,垢淨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如木石,亦如香象截流而過,更無滯礙,此人天堂地獄不能掇也。"
龐蘊居士說:"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好雪片片,不落別處。"
溈山靈祐說:"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譬如秋水澄清,清淨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之人。"
黃檗希運:"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麼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惑,方名自在人。"
在禪師的話語中,我們在在處處都看見了一個人如何透過直觀,找到自心的安頓、超越的幸福。若要我說世間的修行人所為何事?我可以如是回答:"是在開發人生最究竟的幸福。"這一點禪宗四祖道信早就說過了,他說:"快樂無憂,故名為佛!"讀到這麼簡單的句子使 人心弦震盪,久久還繞樑不止,這不是人間最大的幸福嗎?
只是在生命的起落之間,要人永遠保有"快樂無憂"的心境是何其不易,那是無無越過了凡塵的青山與溪河的胸懷。因此另一個開關就顯得更平易了,就是心靈的品味,仔細地體會生活環節的真義。
垂絲千尺,意在深潭
現代詩人周夢蝶,他吃飯很慢很慢,有時吃一頓飯要兩個多小時,有一次我問他:"你吃飯為什麼那麼慢呢?"
他說:"如果我不這樣吃,怎麼知道這一粒米與下一粒米的滋味有什麼不同。"
我從前不知道他何以能寫出那樣清新空靈、細緻無比的詩歌,聽到這個回答時,我完全懂了,那是自心靈細膩的品味,有如百千明鏡鑒你,光影相照,使人們看見了幸福原是生活中的花草,粗心的人踐花而過,細心的人憐香惜玉罷了。
這正是黃龍慧南說的:"高高山上雲,何親何疏;深深澗底水,遇曲遇直,無彼無此。眾生日用如雲水,雲水如然不爾。若得爾,三界輪迴何處起?"
也是克勤圓悟說的:"三百六十骨節,一一現無喧妙身;八萬四千毛端,頭頭彰寶王剎海。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爾如然,苟能千眼頓開,直是十方坐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