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僧稠在鵲山修行時,也有神來撓之,抱肩捉腰,氣虛項上,僧稠因而入甚深禪定,九日才起。
後來,他住在懷州王屋山,聞兩虎相鬥,咆聲震動山林,僧稠用錫杖丟去,兩虎止斗而去,這時有兩卷仙經出現在他的禪床,他說:"我本修佛道,豈拘哉中長生者科?"說完,仙經就消失了。當他移住青羅山的時候,有時打坐疲睏,在床前舒腳,便有天神來扶腳,令他重新跏坐。
這使我們知道,修行者四周必有神異之事,神人或擾或助,那是猶其餘事,若能心淨神空,則神通是自然的外境,既是外境,就應該放下。
何況惡人
日本淨土真宗的祖師親鸞上人有一冊《嘆異鈔》傳世,他有一段話令我非常非常感動,就是"連善人都可以往生淨土,何況惡人?"
他說:"具足無量虛妄和煩惱的我們凡夫,除念佛以外沒有任何修行法能藉以脫離此迷妄的人世,由於深切的悲憫此眾生的苦難相,阿彌陀佛所發起的大悲誓願的真意,就是為了使在這苦海中沉淪的這些惡人能夠成為佛,所以能自學而歸信彌陀本願他力的惡人,正是合乎往生淨土的正因(惡人正機),所以說連善人都能往生,那惡人當然就更不用說了。"
"持著自己的思慮分別來談論善惡二者,說善是往生的助力,惡是往生的障礙,把它區分成二者的看法,這是不信彌陀誓願,而以自己的想法、做法,當做求往生之業而致力勤修。"
"在彌陀的本願里,是沒有善惡、淨穢的差別,一律都能平等的獲得救度。"
"當我們發現到已身的惡業,而益發的想到仰仗能救度像我們這樣的惡人之阿彌陀佛本願力的話,在自然的道理下,那柔和忍辱的心也將自然湧現出來吧!"
"我不知善惡二者是什麼,對如來本意里指的'善'能徹底了解的話,那麼才可說知道什麼是'善',再說如來所指的'惡'能夠徹底了解的話,那麼才可說知道什麼是'惡',具足煩惱業障的我輩凡夫,在這火宅無常的世界裡,一切事物都是虛假不實,如嬉戲一般,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唯有念佛才是真實的?
親鸞的這個觀念,事實上是來自善導大師所說的:"要深信自身現在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唯有我們有了超越的觀點,知道善惡流轉的過去,正是生死遷流的原因,知道佛菩薩並不會因惡業的過去而舍離我們,我們才能真實體貼阿彌陀佛悲願的本懷。
在純粹的佛力里、在阿彌的懷抱中、在不可思議的悲願庇護之下,我們是多麼幸福,能在這一世遇到阿彌陀佛!"自覺"指的不一定是自我證覺,若能深切體驗佛菩薩的悲願而信靠,是最偉大的自覺。
"連善人都可以往生淨土,何況惡人?"
這句話思之再三,令人淚下,阿彌陀佛!
百鳥銜花獻
牛頭法融禪師初到牛頭山,住在幽棲寺北面的山洞裡,傳說他住的岩洞門口,每天都有許多鳥銜花來供養他,有時鳥兒數百隻,遮住了整個天空。
後來他與四祖道信見面,恍然大悟,從此以後就沒有一隻鳥銜花來獻給他了。
這是禪宗非常有名的公案,曾引起很多禪師的討論。
有僧問五祖法演禪師:"牛頭未見四祖時為什麼百鳥銜花獻?"
法演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
又問:"見後為什麼不銜花獻?"
答云:"貧與賤是人之所惡。"
這更令人迷惑了,難道未見四祖的牛頭法融是富與貴,見了之後反而是貧與賤嗎?有人說"富與貴"指的是芳草喧喧,"貧與賤"則是空空如也。前者有功德可求,後者卻無以求之。
清涼文益禪師也答過這個問題,他的弟子曾問他說:
"未見之前為什麼百鳥獻花?"
他說:"牛頭。"
"見後為什麼不獻?"
他又說:"牛頭。"
文益似乎在說,獻不獻花是百鳥的事情,牛頭仍然是牛頭,他依然如故,永遠空寂。不可以用外在的百鳥獻花來議論牛頭的修行。
德山緣密禪師也遇到這樣的問題。
僧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
他說:"秋來黃葉落。"
"見後如何?"
他說:"春來草自青。"
雲門禪師遇到同樣的問題,前一個問題他回答:"香風吹萎花",後一個則答:"更雨新好者。"
善靜禪師的回答是"異境靈松,睹者皆羨"。“葉落已摧,風來不得韻。”
懷岳禪師的回答是"萬里一片雲""廓落地"。
沖奧禪師的回答是"德重鬼神欽""通身聖莫測。"
當我在翻檢典籍時,感到十分吃驚,因為關於牛頭法融見四祖道信前後,以及百鳥銜花獻的討論與詩歌,多到差不多可以出版一本"百鳥銜花"的書。並且在祖師的答覆里,令我們感覺到,只要能解開牛頭見四祖及百鳥銜花獻的公案,就能大致明白佛教的性空之意。
儘管祖師們的回答都不同,卻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就是大家都公認百鳥不獻花的境界比百鳥銜花獻的境界還高,因為前者連鳥都知道牛頭的修行,固然可喜;後者是越過了此一境界,連鬼神都不能測知,何況是百鳥呢?
後來,他住在懷州王屋山,聞兩虎相鬥,咆聲震動山林,僧稠用錫杖丟去,兩虎止斗而去,這時有兩卷仙經出現在他的禪床,他說:"我本修佛道,豈拘哉中長生者科?"說完,仙經就消失了。當他移住青羅山的時候,有時打坐疲睏,在床前舒腳,便有天神來扶腳,令他重新跏坐。
這使我們知道,修行者四周必有神異之事,神人或擾或助,那是猶其餘事,若能心淨神空,則神通是自然的外境,既是外境,就應該放下。
何況惡人
日本淨土真宗的祖師親鸞上人有一冊《嘆異鈔》傳世,他有一段話令我非常非常感動,就是"連善人都可以往生淨土,何況惡人?"
他說:"具足無量虛妄和煩惱的我們凡夫,除念佛以外沒有任何修行法能藉以脫離此迷妄的人世,由於深切的悲憫此眾生的苦難相,阿彌陀佛所發起的大悲誓願的真意,就是為了使在這苦海中沉淪的這些惡人能夠成為佛,所以能自學而歸信彌陀本願他力的惡人,正是合乎往生淨土的正因(惡人正機),所以說連善人都能往生,那惡人當然就更不用說了。"
"持著自己的思慮分別來談論善惡二者,說善是往生的助力,惡是往生的障礙,把它區分成二者的看法,這是不信彌陀誓願,而以自己的想法、做法,當做求往生之業而致力勤修。"
"在彌陀的本願里,是沒有善惡、淨穢的差別,一律都能平等的獲得救度。"
"當我們發現到已身的惡業,而益發的想到仰仗能救度像我們這樣的惡人之阿彌陀佛本願力的話,在自然的道理下,那柔和忍辱的心也將自然湧現出來吧!"
"我不知善惡二者是什麼,對如來本意里指的'善'能徹底了解的話,那麼才可說知道什麼是'善',再說如來所指的'惡'能夠徹底了解的話,那麼才可說知道什麼是'惡',具足煩惱業障的我輩凡夫,在這火宅無常的世界裡,一切事物都是虛假不實,如嬉戲一般,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唯有念佛才是真實的?
親鸞的這個觀念,事實上是來自善導大師所說的:"要深信自身現在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唯有我們有了超越的觀點,知道善惡流轉的過去,正是生死遷流的原因,知道佛菩薩並不會因惡業的過去而舍離我們,我們才能真實體貼阿彌陀佛悲願的本懷。
在純粹的佛力里、在阿彌的懷抱中、在不可思議的悲願庇護之下,我們是多麼幸福,能在這一世遇到阿彌陀佛!"自覺"指的不一定是自我證覺,若能深切體驗佛菩薩的悲願而信靠,是最偉大的自覺。
"連善人都可以往生淨土,何況惡人?"
這句話思之再三,令人淚下,阿彌陀佛!
百鳥銜花獻
牛頭法融禪師初到牛頭山,住在幽棲寺北面的山洞裡,傳說他住的岩洞門口,每天都有許多鳥銜花來供養他,有時鳥兒數百隻,遮住了整個天空。
後來他與四祖道信見面,恍然大悟,從此以後就沒有一隻鳥銜花來獻給他了。
這是禪宗非常有名的公案,曾引起很多禪師的討論。
有僧問五祖法演禪師:"牛頭未見四祖時為什麼百鳥銜花獻?"
法演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
又問:"見後為什麼不銜花獻?"
答云:"貧與賤是人之所惡。"
這更令人迷惑了,難道未見四祖的牛頭法融是富與貴,見了之後反而是貧與賤嗎?有人說"富與貴"指的是芳草喧喧,"貧與賤"則是空空如也。前者有功德可求,後者卻無以求之。
清涼文益禪師也答過這個問題,他的弟子曾問他說:
"未見之前為什麼百鳥獻花?"
他說:"牛頭。"
"見後為什麼不獻?"
他又說:"牛頭。"
文益似乎在說,獻不獻花是百鳥的事情,牛頭仍然是牛頭,他依然如故,永遠空寂。不可以用外在的百鳥獻花來議論牛頭的修行。
德山緣密禪師也遇到這樣的問題。
僧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
他說:"秋來黃葉落。"
"見後如何?"
他說:"春來草自青。"
雲門禪師遇到同樣的問題,前一個問題他回答:"香風吹萎花",後一個則答:"更雨新好者。"
善靜禪師的回答是"異境靈松,睹者皆羨"。“葉落已摧,風來不得韻。”
懷岳禪師的回答是"萬里一片雲""廓落地"。
沖奧禪師的回答是"德重鬼神欽""通身聖莫測。"
當我在翻檢典籍時,感到十分吃驚,因為關於牛頭法融見四祖道信前後,以及百鳥銜花獻的討論與詩歌,多到差不多可以出版一本"百鳥銜花"的書。並且在祖師的答覆里,令我們感覺到,只要能解開牛頭見四祖及百鳥銜花獻的公案,就能大致明白佛教的性空之意。
儘管祖師們的回答都不同,卻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就是大家都公認百鳥不獻花的境界比百鳥銜花獻的境界還高,因為前者連鳥都知道牛頭的修行,固然可喜;後者是越過了此一境界,連鬼神都不能測知,何況是百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