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我開心地跟朋友說:“你看,我不會再那麼絕對地去給一件事情下定論了,開始給自己留一些餘地。”
只是不知道這樣究竟是讓自己越來越正確,還是扭曲了原本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開始去做一些別人看起來正確的事:
利用休息的時間,接受公益組織的邀請,去做慈善。
去很遠的地方,買一些禮物,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備課,希望受助對象能夠喜歡上我們。
接觸幾個小時之後,依依不捨地告別,再遇見新的事,便忘記了那幾個小時裡的渴望面龐。
後來聽說,做慈善最怕的就是隨時出現、隨時消失,給孩子們的心靈帶來很大的傷害。
嗯,我們早已練就情感自愈的強大能力,他們卻不行。
不知道這樣的事,最後究竟是幫助了自己,還是傷害了他們。
開始去做一些不想辜負別人的事:
每天微博保持兩到三條的更新,晚上十點幾乎都會準時發一篇微博。
給更多年輕人加油打氣,很多讀者每晚等著,然後留下自己的共鳴。
為了寫這樣一條微博,常常會在晚餐吃到一半停下來,車開到一半在路邊停下來,文章寫到一半停下來。
手機草稿箱裡存了好幾百條微博,等著每天同一個時間發布。
有人說我是他們見過最認真對待微博的人。
我媽說:“你好不容易回家一次,每天晚上都要花一兩個小時在寫微博上。”
有人繼續問:你未來還有什麼打算嗎?
他們也許只是想表達某種情感,並未期待我會認真回答。
想了想,認認真真地回答他們,我接下來每一年的計劃是什麼。
這些計劃有的與工作相悖,有的看起來完全不需要,有的純屬在浪費時間。
他們很不理解,他們說你都35歲了,何必再做這些事情?
聽起來,好像這個年紀,一切都算順利,何必自討沒趣?
聽起來,好像這個年紀,必須要做有把握的事情,再做一些有的沒的,似乎時間也不允許。
曾經去大學和同學交流,有同學說:“同哥,我現在已經24歲了,過不了幾年就要30了,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感覺選錯任何一條路,我的人生就沒有翻身的機會了。我好羨慕你,畢業之後就直接進了傳媒,到今天依然在這條路上發展。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好運嗎?”
很多同學點頭,似乎都有同樣的焦慮。
我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中關於自己的部分。
想了想,回答他。
“假使現在一個人能夠活到80歲,一個人的一生按十二個月來計算劃分,80除以12,也就意味著每一個月的增長是6.6歲。那麼24歲,究竟處於人生的幾月呢?”
有同學很快就算出來,24歲,相當於人生的三月中旬。
才三月中旬?原來自己的年齡在人生的四季輪迴中連初夏都不到???
提問的同學聽到這個答案很訝異。
從他的表情,我可以看出來,他似乎不敢相信,原來自己還有那麼多的時間。
算了算自己,35歲,相當於五月初而已,連盛夏都不到。
40歲,也只是六月而已,還不到收穫果實的季節。
所以,對於現在只是人生五月初的我而言,還有很多想要做的事:
希望六月去游泳,七月去跳傘,八月去遠行,九月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十月笑看人生的風景……
那麼多想起來就很棒的計劃,難道不應該五月就開始準備了嗎?
我們都沒有正確對待自己的人生,我們總給自己太多的壓力,我們恨不得18歲的時候就一夜成名,我們甚至都吝嗇給自己的夢想播種、灌溉的時間。
在我們理性的世界裡,我們都知道秋天才有收穫,但在我們夢想的世界裡,我們希望四月中旬就能獲得人生的大豐收。
這個社會,很多人用他們的例子給我們做了榜樣。
一個比一個年紀大,一個比一個更投入創業。
70多歲成功打造“褚橙”的褚時健。
80歲成功創立“肯德基”的桑德斯。
…………
拋開這些遠的不說,我媽63歲退休,退休的時候對我說想考個駕照。
我心裡笑了起來,但面上對我媽說:“好呀好呀,特別好。”
讓她考駕照,主要是為了讓她打發退休的時間。
沒想到她報名之後,每天風雨無阻。
早上五點就起床去駕校排隊,等兩個小時只能練十五分鐘。
每天堅持不懈,與年輕人和教練打成一片。
她得意地告訴我:“別人聽說60多歲一老太太在學車,都來看我,特別佩服。”
我也佩服,不是因為媽媽60多歲了,而是因為她太能堅持了。
雖然我不認為她的堅持會有結果。
我媽很多年沒有看過書了,為了考駕駛理論,一遍一遍地做習題,還讓我爸考她。
然後在電腦上,開啟每天三套自測試模式,比我準備高考還要認真。
她的科目一駕駛理論考試一次就通過了。
到了科目二場地駕駛技能考試科目,因為不熟練,失敗了一次。
準備了半個月之後再考試,又失敗了。
我媽開始有了一些焦慮,跟我說:“聽說吧,如果連著三次不過,就會有心理陰影了。”
很不幸,她的第三次又失敗了。
電話里媽媽的情緒很糟糕,我跟她說:“算了,別考了,浪費時間浪費錢。”
她在電話里,很認同我的看法。
又過了兩個月,她給我打電話:“兒子,我拿到駕照了!!!”
我整個人傻掉,我一直以為我媽放棄考駕照了,但她自己偷偷把剩下的考試全考完了。
那一刻,我覺得我媽真是了不起。
真的,我媽63歲了,花了大半年把駕照拿到,讓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我小心翼翼地問我媽:“媽,你拿到駕照了,平時肯定要開車的吧?你想買一輛什麼樣的啊?”
我媽說:“不用!我考駕照不是為了開車,而是想告訴自己,沒什麼不可以的。好多年輕小伙子還沒我考得好,他們都考了快一年了。看到沒,你媽是可以的。”真的,做事跟年紀一點兒關係都沒有,就看你願不願意花時間,等到答案。
張愛玲那句“出名要趁早”,放在如今幾乎沒了任何現實意義。
那個年代,信息傳播太慢,人要足夠有本事,才能打動足夠多的人,一點點去影響到更廣闊的人群。
那時一個人如果出了名,是因為有足夠大的本事,並非簡簡單單的浮誇。
而如今,網絡上隨便說幾句有悖常理的話,便有一夜成名的機會。
十年來,前赴後繼的網絡紅人一個接一個,而一直被大眾關注,靠著實力存留下來的人幾乎絕跡。
張愛玲那句話應該再補一句,
“出名要趁早,持續出名則要用腦”。
只是不知道這樣究竟是讓自己越來越正確,還是扭曲了原本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開始去做一些別人看起來正確的事:
利用休息的時間,接受公益組織的邀請,去做慈善。
去很遠的地方,買一些禮物,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備課,希望受助對象能夠喜歡上我們。
接觸幾個小時之後,依依不捨地告別,再遇見新的事,便忘記了那幾個小時裡的渴望面龐。
後來聽說,做慈善最怕的就是隨時出現、隨時消失,給孩子們的心靈帶來很大的傷害。
嗯,我們早已練就情感自愈的強大能力,他們卻不行。
不知道這樣的事,最後究竟是幫助了自己,還是傷害了他們。
開始去做一些不想辜負別人的事:
每天微博保持兩到三條的更新,晚上十點幾乎都會準時發一篇微博。
給更多年輕人加油打氣,很多讀者每晚等著,然後留下自己的共鳴。
為了寫這樣一條微博,常常會在晚餐吃到一半停下來,車開到一半在路邊停下來,文章寫到一半停下來。
手機草稿箱裡存了好幾百條微博,等著每天同一個時間發布。
有人說我是他們見過最認真對待微博的人。
我媽說:“你好不容易回家一次,每天晚上都要花一兩個小時在寫微博上。”
有人繼續問:你未來還有什麼打算嗎?
他們也許只是想表達某種情感,並未期待我會認真回答。
想了想,認認真真地回答他們,我接下來每一年的計劃是什麼。
這些計劃有的與工作相悖,有的看起來完全不需要,有的純屬在浪費時間。
他們很不理解,他們說你都35歲了,何必再做這些事情?
聽起來,好像這個年紀,一切都算順利,何必自討沒趣?
聽起來,好像這個年紀,必須要做有把握的事情,再做一些有的沒的,似乎時間也不允許。
曾經去大學和同學交流,有同學說:“同哥,我現在已經24歲了,過不了幾年就要30了,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感覺選錯任何一條路,我的人生就沒有翻身的機會了。我好羨慕你,畢業之後就直接進了傳媒,到今天依然在這條路上發展。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好運嗎?”
很多同學點頭,似乎都有同樣的焦慮。
我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中關於自己的部分。
想了想,回答他。
“假使現在一個人能夠活到80歲,一個人的一生按十二個月來計算劃分,80除以12,也就意味著每一個月的增長是6.6歲。那麼24歲,究竟處於人生的幾月呢?”
有同學很快就算出來,24歲,相當於人生的三月中旬。
才三月中旬?原來自己的年齡在人生的四季輪迴中連初夏都不到???
提問的同學聽到這個答案很訝異。
從他的表情,我可以看出來,他似乎不敢相信,原來自己還有那麼多的時間。
算了算自己,35歲,相當於五月初而已,連盛夏都不到。
40歲,也只是六月而已,還不到收穫果實的季節。
所以,對於現在只是人生五月初的我而言,還有很多想要做的事:
希望六月去游泳,七月去跳傘,八月去遠行,九月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十月笑看人生的風景……
那麼多想起來就很棒的計劃,難道不應該五月就開始準備了嗎?
我們都沒有正確對待自己的人生,我們總給自己太多的壓力,我們恨不得18歲的時候就一夜成名,我們甚至都吝嗇給自己的夢想播種、灌溉的時間。
在我們理性的世界裡,我們都知道秋天才有收穫,但在我們夢想的世界裡,我們希望四月中旬就能獲得人生的大豐收。
這個社會,很多人用他們的例子給我們做了榜樣。
一個比一個年紀大,一個比一個更投入創業。
70多歲成功打造“褚橙”的褚時健。
80歲成功創立“肯德基”的桑德斯。
…………
拋開這些遠的不說,我媽63歲退休,退休的時候對我說想考個駕照。
我心裡笑了起來,但面上對我媽說:“好呀好呀,特別好。”
讓她考駕照,主要是為了讓她打發退休的時間。
沒想到她報名之後,每天風雨無阻。
早上五點就起床去駕校排隊,等兩個小時只能練十五分鐘。
每天堅持不懈,與年輕人和教練打成一片。
她得意地告訴我:“別人聽說60多歲一老太太在學車,都來看我,特別佩服。”
我也佩服,不是因為媽媽60多歲了,而是因為她太能堅持了。
雖然我不認為她的堅持會有結果。
我媽很多年沒有看過書了,為了考駕駛理論,一遍一遍地做習題,還讓我爸考她。
然後在電腦上,開啟每天三套自測試模式,比我準備高考還要認真。
她的科目一駕駛理論考試一次就通過了。
到了科目二場地駕駛技能考試科目,因為不熟練,失敗了一次。
準備了半個月之後再考試,又失敗了。
我媽開始有了一些焦慮,跟我說:“聽說吧,如果連著三次不過,就會有心理陰影了。”
很不幸,她的第三次又失敗了。
電話里媽媽的情緒很糟糕,我跟她說:“算了,別考了,浪費時間浪費錢。”
她在電話里,很認同我的看法。
又過了兩個月,她給我打電話:“兒子,我拿到駕照了!!!”
我整個人傻掉,我一直以為我媽放棄考駕照了,但她自己偷偷把剩下的考試全考完了。
那一刻,我覺得我媽真是了不起。
真的,我媽63歲了,花了大半年把駕照拿到,讓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我小心翼翼地問我媽:“媽,你拿到駕照了,平時肯定要開車的吧?你想買一輛什麼樣的啊?”
我媽說:“不用!我考駕照不是為了開車,而是想告訴自己,沒什麼不可以的。好多年輕小伙子還沒我考得好,他們都考了快一年了。看到沒,你媽是可以的。”真的,做事跟年紀一點兒關係都沒有,就看你願不願意花時間,等到答案。
張愛玲那句“出名要趁早”,放在如今幾乎沒了任何現實意義。
那個年代,信息傳播太慢,人要足夠有本事,才能打動足夠多的人,一點點去影響到更廣闊的人群。
那時一個人如果出了名,是因為有足夠大的本事,並非簡簡單單的浮誇。
而如今,網絡上隨便說幾句有悖常理的話,便有一夜成名的機會。
十年來,前赴後繼的網絡紅人一個接一個,而一直被大眾關注,靠著實力存留下來的人幾乎絕跡。
張愛玲那句話應該再補一句,
“出名要趁早,持續出名則要用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