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哈哈哈,哈哈哈。我大笑了起來。立刻告訴我媽:“如果他真的把這些錢拿去賭博了,那麼我們就沒有錢交物業費水電費了,你覺得我們家會停電停水嗎?”我媽說:“當然不會,我一定會去交啊。”我說:“對啊,即使他輸光了,我們家也不會受影響,而且明年我就不會把這些錢交給他了啊,這樣一來,他不是就不能得逞了嗎?”
我媽轉念一想,覺得好像是這個道理。我趕緊打蛇隨棍上:“再說了,我爸壓根兒就沒有亂花錢,他也不賭博的,如果真的發生了,你怎麼甩臉色都行,我一定站在你這邊,他也能知道為什麼。但是你都沒有抓到他的把柄,憑空杜撰,你不舒服,他不舒服,我也不舒服。對嗎?”
那一刻,我覺得有點兒好笑,也產生了一些錯覺,我感覺自己是媽媽的爸爸,媽媽是我的女兒。在父母面前,我們總是把自己當成孩子,所以一直覺得我們要被理解、被呵護、被教育。但不知從哪一天開始,我們了解的世界更大了,知道的事情更多了,我們已經把父母遠遠地甩在了後面,我們懶得和他們溝通,懶得教他們學習新的東西,這並不是不耐煩,而是想當然地認為,他們是父母,他們能把我們教育成人,他們怎麼可能學不會這些呢?他們只是不想學而已吧。
我教我媽學微信,教了一個小時,她學不會,我就放棄了。後來,她主動用微信和我聊天,我問:“你怎麼學會了?她說:隔壁有個KTV,說是朋友圈集齊五十個贊,就可以打三折,我就裝了微信,而且讓老年大學的同學都裝了,我們現在每天都輪流點讚去唱歌,特別便宜。”
聽完她說這些,我很自責。媽媽不是學不會,而是我沒有找到讓她真正感興趣的點。
後來,我也學聰明了。幾個月前,我教她如何使用微信進行付款,在電話里說了半天,她依然學不會。我就用自己的微信給她轉了兩千塊錢,然後告訴她,如果在規定的時間你不收款,放在你的銀行卡上,這個錢就要被扣10%的手續費。
我媽一聽特別著急,立刻去了銀行,給自己的卡開通了手機銀行,綁定、設密碼、收款,不到兩小時全都搞定了。
我問我媽,怎麼一下子就學會了?
她很淡定地說:“怕錢被銀行扣掉啊。”
幾年前,我在列車上寫下的文字是關於——為什麼我和媽媽總是會爭吵,又解決不了。今天,我寫下這些文字是關於——我終於知道如何和媽媽溝通了。這是特別令人開心的一件事。
時間跳轉到我剛大學畢業那一年,我媽那時就告訴過我答案,只是那時的我只顧得上自己,卻忘了這些,直到最近才想起來。
那時,很多同學畢業之後都要回自己的家鄉,我跟我媽說:“我不想回郴州工作了,我想留在長沙。”她說:“只要你喜歡就好,長沙離家裡也不遠,火車四五個小時就到了,可以的。”
又過了一年,我跟她說:“我打算去北京工作,北京很遠,有可能我們一年只能見一兩次了。”她還是這樣對我說的:“只要你喜歡就好,如果你和我們待在一起不開心,也不是媽媽願意看到的。”
我們總是用與外人交往的方式去評判自己與親人的溝通,卻忘記了這根本就行不通,因為父母所做的一切的出發點都是希望我們開心,只要告訴他們我們開心,他們就一切都好。
後來
讀中學的時候,要十塊零花錢都很難。但我突發奇想要考北京廣播學院的播音系時,我媽居然二話不說就給了我五百,讓我去湖南師大參加專業考試。
我普通話很差,也從沒有參加過專業訓練,初試就被淘汰了。
過了好多年,我突然問我媽:“你那麼摳門兒的一個人,為什麼會捨得給我花五百塊,讓我去做一件根本沒有希望的事情?”
我媽說:“我就是想讓你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那麼多年以來,我常常覺得父母不理解我,束縛我,不認同我,可只要一想到這件事,我就理解了他們。他們的不理解,束縛,不認同,其實都是希望我們變得更好,他們只能用那樣的方式保護我們。可一旦我們有了一點點光芒,一點點可能變好的希望,他們都會站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推我們一把。
我的幾位同事:有一位從小生活在農村,一個月生活費不過一百塊,因為他想來北京學美術專業,爸爸就把家裡所有的積蓄拿出來支持他。
還有一位準備了一年的考研,因為工作最後一次複試與考研的時間撞期,他不知道如何抉擇,去問媽媽的意見。媽媽說:“當初你上北京,是你自己的選擇。今天你比我和爸爸走的路更高更遠,我們的能力已經幫不上你了,但是你做任何選擇我和爸爸都會支持你。”
這樣的故事,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
事後回想起父母說的每一句話,都那麼那麼地戳。
我們迷茫,父母更迷茫。我們迷茫青春的迷茫,他們迷茫如何讓我們不那麼迷茫。
誰的青春不曾迷茫,幸好父母一直站在身旁。
《那一秒,父母讓我很意外》是一段關於父母的視頻,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大概都是在父母不停反對,不停爭吵,不停鼓勵,不停支持,不停妥協的過程中,慢慢靠近,慢慢理解吧。
喜歡吃櫻桃,喜歡吃草莓,
大多是因為顏色讓人很有食慾,
就像喜歡你是因為你身上有一種味道讓我有安全感。
有人說,討厭一個人才有理由,喜歡一個人是沒有理由的。
其實,真討厭一個人是從心底全盤厭惡,
真喜歡一個人,一個理由就能讓我們撐大半輩子。
我們的人生
只是為了走上正軌嗎
過了30歲之後,常常有人問:你未來還有什麼打算嗎?
感覺你現在特別充實。
是的,我挺充實的。
確切地說,工作了十幾年,終於獲得了周圍大多數人的信任,有時偷個懶也無妨。
寫作了十幾年,終於得到了出版社的認可,即使寫作慢一點兒,他們也會告訴我,沒事,我們有耐心等。
包括有時接受一些採訪,只要把這些年說的各種話重複一遍,就能填滿一篇幾千字的專訪。
這種不需要費什麼力氣,就能安然生活下去的狀態,是自己和很多人嚮往的吧。
這樣的生活有一個好聽的稱呼,叫“上了正軌”。
32歲之後,我的生活就好像上了正軌,慢慢地,往前走。
比如開始學會了說一些看起來正確的話。
二十多歲的時候,因為性格衝動,說了一些話,被人抓到把柄,感到難受。
然後開始學著成熟,學著給自己台階下。
以前我會說,“當你學會不抱怨的時候,你會發現周圍人的抱怨都極其無理”;
現在我會說,“當你真正學會不抱怨的時候,你會發現周圍絕大多數人的抱怨都極其無理”。
我媽轉念一想,覺得好像是這個道理。我趕緊打蛇隨棍上:“再說了,我爸壓根兒就沒有亂花錢,他也不賭博的,如果真的發生了,你怎麼甩臉色都行,我一定站在你這邊,他也能知道為什麼。但是你都沒有抓到他的把柄,憑空杜撰,你不舒服,他不舒服,我也不舒服。對嗎?”
那一刻,我覺得有點兒好笑,也產生了一些錯覺,我感覺自己是媽媽的爸爸,媽媽是我的女兒。在父母面前,我們總是把自己當成孩子,所以一直覺得我們要被理解、被呵護、被教育。但不知從哪一天開始,我們了解的世界更大了,知道的事情更多了,我們已經把父母遠遠地甩在了後面,我們懶得和他們溝通,懶得教他們學習新的東西,這並不是不耐煩,而是想當然地認為,他們是父母,他們能把我們教育成人,他們怎麼可能學不會這些呢?他們只是不想學而已吧。
我教我媽學微信,教了一個小時,她學不會,我就放棄了。後來,她主動用微信和我聊天,我問:“你怎麼學會了?她說:隔壁有個KTV,說是朋友圈集齊五十個贊,就可以打三折,我就裝了微信,而且讓老年大學的同學都裝了,我們現在每天都輪流點讚去唱歌,特別便宜。”
聽完她說這些,我很自責。媽媽不是學不會,而是我沒有找到讓她真正感興趣的點。
後來,我也學聰明了。幾個月前,我教她如何使用微信進行付款,在電話里說了半天,她依然學不會。我就用自己的微信給她轉了兩千塊錢,然後告訴她,如果在規定的時間你不收款,放在你的銀行卡上,這個錢就要被扣10%的手續費。
我媽一聽特別著急,立刻去了銀行,給自己的卡開通了手機銀行,綁定、設密碼、收款,不到兩小時全都搞定了。
我問我媽,怎麼一下子就學會了?
她很淡定地說:“怕錢被銀行扣掉啊。”
幾年前,我在列車上寫下的文字是關於——為什麼我和媽媽總是會爭吵,又解決不了。今天,我寫下這些文字是關於——我終於知道如何和媽媽溝通了。這是特別令人開心的一件事。
時間跳轉到我剛大學畢業那一年,我媽那時就告訴過我答案,只是那時的我只顧得上自己,卻忘了這些,直到最近才想起來。
那時,很多同學畢業之後都要回自己的家鄉,我跟我媽說:“我不想回郴州工作了,我想留在長沙。”她說:“只要你喜歡就好,長沙離家裡也不遠,火車四五個小時就到了,可以的。”
又過了一年,我跟她說:“我打算去北京工作,北京很遠,有可能我們一年只能見一兩次了。”她還是這樣對我說的:“只要你喜歡就好,如果你和我們待在一起不開心,也不是媽媽願意看到的。”
我們總是用與外人交往的方式去評判自己與親人的溝通,卻忘記了這根本就行不通,因為父母所做的一切的出發點都是希望我們開心,只要告訴他們我們開心,他們就一切都好。
後來
讀中學的時候,要十塊零花錢都很難。但我突發奇想要考北京廣播學院的播音系時,我媽居然二話不說就給了我五百,讓我去湖南師大參加專業考試。
我普通話很差,也從沒有參加過專業訓練,初試就被淘汰了。
過了好多年,我突然問我媽:“你那麼摳門兒的一個人,為什麼會捨得給我花五百塊,讓我去做一件根本沒有希望的事情?”
我媽說:“我就是想讓你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那麼多年以來,我常常覺得父母不理解我,束縛我,不認同我,可只要一想到這件事,我就理解了他們。他們的不理解,束縛,不認同,其實都是希望我們變得更好,他們只能用那樣的方式保護我們。可一旦我們有了一點點光芒,一點點可能變好的希望,他們都會站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推我們一把。
我的幾位同事:有一位從小生活在農村,一個月生活費不過一百塊,因為他想來北京學美術專業,爸爸就把家裡所有的積蓄拿出來支持他。
還有一位準備了一年的考研,因為工作最後一次複試與考研的時間撞期,他不知道如何抉擇,去問媽媽的意見。媽媽說:“當初你上北京,是你自己的選擇。今天你比我和爸爸走的路更高更遠,我們的能力已經幫不上你了,但是你做任何選擇我和爸爸都會支持你。”
這樣的故事,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
事後回想起父母說的每一句話,都那麼那麼地戳。
我們迷茫,父母更迷茫。我們迷茫青春的迷茫,他們迷茫如何讓我們不那麼迷茫。
誰的青春不曾迷茫,幸好父母一直站在身旁。
《那一秒,父母讓我很意外》是一段關於父母的視頻,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大概都是在父母不停反對,不停爭吵,不停鼓勵,不停支持,不停妥協的過程中,慢慢靠近,慢慢理解吧。
喜歡吃櫻桃,喜歡吃草莓,
大多是因為顏色讓人很有食慾,
就像喜歡你是因為你身上有一種味道讓我有安全感。
有人說,討厭一個人才有理由,喜歡一個人是沒有理由的。
其實,真討厭一個人是從心底全盤厭惡,
真喜歡一個人,一個理由就能讓我們撐大半輩子。
我們的人生
只是為了走上正軌嗎
過了30歲之後,常常有人問:你未來還有什麼打算嗎?
感覺你現在特別充實。
是的,我挺充實的。
確切地說,工作了十幾年,終於獲得了周圍大多數人的信任,有時偷個懶也無妨。
寫作了十幾年,終於得到了出版社的認可,即使寫作慢一點兒,他們也會告訴我,沒事,我們有耐心等。
包括有時接受一些採訪,只要把這些年說的各種話重複一遍,就能填滿一篇幾千字的專訪。
這種不需要費什麼力氣,就能安然生活下去的狀態,是自己和很多人嚮往的吧。
這樣的生活有一個好聽的稱呼,叫“上了正軌”。
32歲之後,我的生活就好像上了正軌,慢慢地,往前走。
比如開始學會了說一些看起來正確的話。
二十多歲的時候,因為性格衝動,說了一些話,被人抓到把柄,感到難受。
然後開始學著成熟,學著給自己台階下。
以前我會說,“當你學會不抱怨的時候,你會發現周圍人的抱怨都極其無理”;
現在我會說,“當你真正學會不抱怨的時候,你會發現周圍絕大多數人的抱怨都極其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