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當我了解了這一段歷史後,我被那場戰爭的悲壯和殘酷驚駭了,整整10萬人的軍隊,最後死裡逃生的不足3萬。我最初創作這部小說的動機,就是被這種悲壯打動了,許久,我都被這種悲壯震憾著,為了這10萬遠征軍同是中國人。為了國家,為了把侵略者早日趕出自己的家園,他們背井離鄉,唱著豪邁的軍歌,承載著正義出兵緬甸,每一次戰役他們都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在《中國血》這部小說中探討的不是這些,我著重描寫了他們的種種境遇,以及人性的回歸。我試圖通過這一支小隊伍,折射出10萬大軍的命運。
一個武文弄墨的軍人,被幾十年前這樣一支軍隊感動著,震憾著,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作為一個軍隊的責任感。在我創作生涯里,我一直崇尚英雄,以抒寫英雄而感到自豪。我承認我的骨子裡埋藏著英雄主義的情結,這種情結時常讓我激動不已。於是我開始了創作這部小說。當有人聽說我創作這樣一部小說時,有人為我擔心,怕我犯政治錯誤。我領會他們的好意,內心裡也嘲笑他們的神經過敏。這是一支中國軍隊,如果他們還在的話,說不定就是我們中哪個人的祖父或祖母。他是我們的親人,我們的身體裡至今還流淌著他們的骨血。他們是一群鐵骨錚錚的男兒女兒,他們為了保家衛國,灑血異域。在緬北的叢林裡,至今還飄蕩著他們的孤魂,我時刻惦念著他們,景仰著他們。我為能走近他們,書寫他們而感到自豪。
歷史是不能被忘記的,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中國10萬遠征軍,是悲劇中的英雄,我向英雄們致敬!
第60章 關於兄弟的話題
兄弟如手足。這是古人說過的話。
文學作品裡,最讓我感動的是《三國演義》里“桃園三結義”中的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英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就憑這份俠義,就讓人熱血沸騰。劉、關、張是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他們的柔情和俠義是那個年代發生的故事。至今,這樣的事仍感染著我們。
還比如,像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話,也是老人說過的,當然這是指冷兵器時代。
從古至今,我們這個民族,以及我們的文化觀,都在一直稱頌著友情和親情。無疑,親情是文學中不朽的主題。時代幾經輪迴,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而我們的感情和審美,仍然駐足於傳統。這是我們民族的幸事。我不敢想像,沒有了親情和友情的社會是個什麼樣子?
關於親情這一主題,一直在我的心靈里纏繞著。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表現我們最傳統、也是最現代的親情式的情感,始終盤亘在我的心頭,揮之不去。
一部文學作品在誕生之前,早就有一粒種子埋藏在作家的心間了。遇到合適的陽光、環境,自然就會冒芽兒,最後就成了一棵大樹。這棵樹就是完成後的作品。
我認為,一部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打動人。我在創作《天下兄弟》這部作品時,力圖做到這一點。小說中敘述的三兄弟,只是大千世界中微小的側影。也許真實的生活中,還有比我小說中更為感人的故事,但是,我沒有碰到。我只能在我的想像中完成我的創作。
創作是靠想像完成的,然而想像又是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之上。在我的生活,我的耳、目、心所能涉獵的關於親情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著、打動著我們。但那是生活的,不是文學的。
《天下兄弟》是生活的,也是文學的。我相信,有幸讀到這部作品的人,會被作品中的兄弟感動的,並喚醒沉睡在心底的良知和親情。讓我們的現實生活,一如兄弟般溫暖。這就是我想在《天下兄弟》這部作品中想說的話。
第61章 戰爭 人性 愛情
《戰旗如畫》這部作品在《啄木鳥》雜誌連載,在編輯者的精心策劃下,同時配發了一組評論,讓我心存感動。作為一個寫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評論家和讀者所關注。我的作品很少有人說什麼話,原因不外乎有以下這麼幾點:第一,是自己的作品太一般,沒引起評論家的重視,這一點非常合乎情理;其次,有的作品也一般,但非常被評論家“重視”,原因不說,大家也明白。我這個人從寫作到現在為止,一直抱著順其自然的心態,聽說過許多評論家的名字,有的也在某種場合很榮幸地謀過一兩次面,但都是淡淡之交,只甘願當這些評論家的讀者。有時候,讀到某位評論家言之鑿鑿的評論,被深深折服;更多的時候,讀到一些出自大名鼎鼎的評論家的作品時,我的臉都有時發紅髮熱,生出許多虛汗來。我能理解這些評論家的苦衷,大家都不容易,都想混口飯吃,從那以後,關於對某部作品的評論文章,我就很少看了,匆匆地看一眼題目,和題目下顯赫的名字,僅此而已。不是不想看,是不敢看。
《啄木鳥》的編輯者組織了幾篇關於《戰旗如畫》的評論,編輯楊桂峰通過電郵發給我,我心懷忐忑地認真拜讀了,受益匪淺。在這裡,向三位老師和學長,致以深深的敬意。桂峰編輯囑我寫點什麼,沒有文體限制,於是就寫了如上一些瑣話。如對某位評論家老師有得罪的話,我深表歉意,但這是我的真心話。
言歸正傳,看了這幾位老師、學長的評論,我深受啟發,思考了一些以前沒有想到過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是寫作上的,更重要的是對人生、人性的思考,的確受益;但對軍人和人性的話題,我想說一說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一個武文弄墨的軍人,被幾十年前這樣一支軍隊感動著,震憾著,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作為一個軍隊的責任感。在我創作生涯里,我一直崇尚英雄,以抒寫英雄而感到自豪。我承認我的骨子裡埋藏著英雄主義的情結,這種情結時常讓我激動不已。於是我開始了創作這部小說。當有人聽說我創作這樣一部小說時,有人為我擔心,怕我犯政治錯誤。我領會他們的好意,內心裡也嘲笑他們的神經過敏。這是一支中國軍隊,如果他們還在的話,說不定就是我們中哪個人的祖父或祖母。他是我們的親人,我們的身體裡至今還流淌著他們的骨血。他們是一群鐵骨錚錚的男兒女兒,他們為了保家衛國,灑血異域。在緬北的叢林裡,至今還飄蕩著他們的孤魂,我時刻惦念著他們,景仰著他們。我為能走近他們,書寫他們而感到自豪。
歷史是不能被忘記的,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中國10萬遠征軍,是悲劇中的英雄,我向英雄們致敬!
第60章 關於兄弟的話題
兄弟如手足。這是古人說過的話。
文學作品裡,最讓我感動的是《三國演義》里“桃園三結義”中的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英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就憑這份俠義,就讓人熱血沸騰。劉、關、張是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他們的柔情和俠義是那個年代發生的故事。至今,這樣的事仍感染著我們。
還比如,像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話,也是老人說過的,當然這是指冷兵器時代。
從古至今,我們這個民族,以及我們的文化觀,都在一直稱頌著友情和親情。無疑,親情是文學中不朽的主題。時代幾經輪迴,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而我們的感情和審美,仍然駐足於傳統。這是我們民族的幸事。我不敢想像,沒有了親情和友情的社會是個什麼樣子?
關於親情這一主題,一直在我的心靈里纏繞著。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表現我們最傳統、也是最現代的親情式的情感,始終盤亘在我的心頭,揮之不去。
一部文學作品在誕生之前,早就有一粒種子埋藏在作家的心間了。遇到合適的陽光、環境,自然就會冒芽兒,最後就成了一棵大樹。這棵樹就是完成後的作品。
我認為,一部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打動人。我在創作《天下兄弟》這部作品時,力圖做到這一點。小說中敘述的三兄弟,只是大千世界中微小的側影。也許真實的生活中,還有比我小說中更為感人的故事,但是,我沒有碰到。我只能在我的想像中完成我的創作。
創作是靠想像完成的,然而想像又是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之上。在我的生活,我的耳、目、心所能涉獵的關於親情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著、打動著我們。但那是生活的,不是文學的。
《天下兄弟》是生活的,也是文學的。我相信,有幸讀到這部作品的人,會被作品中的兄弟感動的,並喚醒沉睡在心底的良知和親情。讓我們的現實生活,一如兄弟般溫暖。這就是我想在《天下兄弟》這部作品中想說的話。
第61章 戰爭 人性 愛情
《戰旗如畫》這部作品在《啄木鳥》雜誌連載,在編輯者的精心策劃下,同時配發了一組評論,讓我心存感動。作為一個寫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評論家和讀者所關注。我的作品很少有人說什麼話,原因不外乎有以下這麼幾點:第一,是自己的作品太一般,沒引起評論家的重視,這一點非常合乎情理;其次,有的作品也一般,但非常被評論家“重視”,原因不說,大家也明白。我這個人從寫作到現在為止,一直抱著順其自然的心態,聽說過許多評論家的名字,有的也在某種場合很榮幸地謀過一兩次面,但都是淡淡之交,只甘願當這些評論家的讀者。有時候,讀到某位評論家言之鑿鑿的評論,被深深折服;更多的時候,讀到一些出自大名鼎鼎的評論家的作品時,我的臉都有時發紅髮熱,生出許多虛汗來。我能理解這些評論家的苦衷,大家都不容易,都想混口飯吃,從那以後,關於對某部作品的評論文章,我就很少看了,匆匆地看一眼題目,和題目下顯赫的名字,僅此而已。不是不想看,是不敢看。
《啄木鳥》的編輯者組織了幾篇關於《戰旗如畫》的評論,編輯楊桂峰通過電郵發給我,我心懷忐忑地認真拜讀了,受益匪淺。在這裡,向三位老師和學長,致以深深的敬意。桂峰編輯囑我寫點什麼,沒有文體限制,於是就寫了如上一些瑣話。如對某位評論家老師有得罪的話,我深表歉意,但這是我的真心話。
言歸正傳,看了這幾位老師、學長的評論,我深受啟發,思考了一些以前沒有想到過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是寫作上的,更重要的是對人生、人性的思考,的確受益;但對軍人和人性的話題,我想說一說自己的理解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