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特別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他說,他正在日以繼夜地研究治療那種怪病的方法,而且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42.淵源(1)

  “郭子放先生?”

  “請說話。”郭子放這些天為春晚內外的“花絮”忙得焦頭爛額,又時刻惦記著孟思瑤的病情,焦躁的情緒竟從手機里透了出來。

  章雲昆皺了下眉頭,但還是耐心地說:“我叫章雲昆,是江醫的一名教授。”

  “哦……章教授啊,我聽瑤瑤說起過你,誇你人特好。”郭子放暗罵自己怠慢。

  “是謝醫生給了我你的電話——你是孟思瑤的家庭聯繫人——但我不準備和你談孟思瑤的事兒,而是想請你幫忙查個人,或者說,兩個人。”

  “您的事兒就是我的事兒。我不但能查,瑤瑤的另外兩個會玩電腦的朋友,也是找人高手。”

  “其實還是和孟思瑤相關的……我最近也做了些調查,發現有個人很可能掌握了治療小孟那種病的方法。”

  “天哪,太好了,我就是被炒魷魚,也先得把這個人找到。”

  “這人原先也是江醫的一名教師,可奇怪的是,江醫的老檔案館裡竟然沒有他的人事檔案。我也去他以前所在的中西醫結合研究中心問過,打聽到,他在八十年代初,生活中有了巨大的波動,離開了學校。他的戶口仍在江京,人卻再無音信。他以前的同事多是老中醫,大多去世,即便在世的,也記不清他究竟出了什麼事,去了哪裡。幸虧有位老技術員,翻了她幾十年的家當,發現了一份婚禮請柬——他是結了婚的,妻子的名字也在那請柬上。要找的這人名字叫竇煥之,他的妻子名叫杜若。”

  郭子放記下了這兩個名字,說道:“好,我哪怕丟了採訪春晚的機會,也把這二老給您找到。”

  42.淵源(2)

  事在人為,尤其做記者這行,有些事一輩子沒人說得清,再調查也沒用,但找兩個名字的下落,在這個資訊時代已經不是那麼難於上青天。

  第二天的郭子放,卻希望自己不應該找到這兩個名字的下落。

  竇煥之,1981年被戶口所在的派出所定為失蹤。

  杜若,2004年病逝,享年僅51歲,尚留有一女在世,名叫孟思瑤。

  通過三向電話,郭子放將結果同時告訴章雲昆和游書亮,很久,沒有人說一句話。

  最後,還是游書亮打破了沉默:“小郭你應該知道,小孟在江京還有個大姨,但好像和小孟的關係並不好,不過,她很可能會知道一些內情。”

  “把她老人家交給我來對付吧。”郭子放自告奮勇。

  “我有感覺,這其中一定有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小郭,要不,讓我試試?”游書亮說。

  “瞧,我光顧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忘了您是這方面的專家了,就交給您,我會請那兩位電腦高手幫忙,繼續找失蹤者的下落。”

  “同時,我們一定要注意,暫時不要讓小孟知道這些情況,謝醫生對她的病程進展很不樂觀——抗心律失常藥的效果剛開始用時還可以,但這兩天在逐漸減退,小孟本人的感覺也很不好,病毒引起的炎症反應很難控制,在這個階段,醫生幾乎只能‘坐山觀虎鬥’,希望小孟自身的免疫力能最終占上風。所以這個時候,過大的情緒波動,對心律失常的症狀和免疫力都有不良的影響。”

  “我以為,你再也不會來見我了。”孟思瑤冷冷地說。

  “為什麼?你還在厭惡我?”鍾霖潤的傲氣沒有減半分,但在孟思瑤面前,他願意乞求她的愛。

  “哪敢,我這裡既沒有厭惡,也沒有喜愛,一切都是中性的。”

  “怎麼會這樣?”

  “我只是儘量保持冷靜,避免情緒波動而已。”孟思瑤看著鍾霖潤一臉迷茫,忍不住有點想笑。

  “我知道,我沒有這個福氣,也不值得你再為我情緒波動。是我不好,一直沒有勇氣面對現實,一直生活在欺騙里,我若換作你,也會對我失去信任,所以,我請求你的原諒。”鍾霖潤低下了頭。

  其實,這些天裡,孟思瑤的心頭已經逐漸澄明,鍾霖潤是真正愛她的人,在關鍵的時刻,和他邪惡的父親決裂。雖然他隱瞞身份良久,但他無法選擇出身,註定了萬難的局面。他一定為此飽受煎熬,才會頻頻光顧精神分析專家的門診。更何況,他的確出生入死地救過自己,為此,一定也成了隨時會“傷心至死”的人,這樣的深情,無以為報。

  “告訴我,去看過醫生了嗎?”孟思瑤溫聲問道。

  “看了,一切正常,醫生還給我提了建議,說只要能做到,保管永遠不會發病。”

  “哦?有這樣的好事?什麼樣的預防措施?”

  “就是每天來看你。”

  43.傷心死(1)

  他早知道,他不會被這個城市所容,或者說,他不會被這個“外面的世界”所容。

  他是個山里來的孩子,但他經歷的一切,不是“鄉下孩子迷失於都市”那種陳詞濫調,對他來說,都市和鄉村,遠非問題的關鍵。是人性,是從盤古女媧亞當夏娃以來就複雜而扭曲的人性,造成了一幕幕的人間悲劇,他,只是這一幕幕悲劇中的一個小角色。

  可惜,這個道理,他知道得終究還是太晚,大錯已鑄就,覆水難收。

  他是個從不言後悔的人,自己做出的選擇,錯也是自己的,再給一百次機會,還是會做同樣的選擇。雖然村裡的長者,一遍遍地說,流傳在他們鬍梢的故事:出了山到外面闖蕩的少年,無不傷心至死。

  全村幾百人,沒有一個會相信,他這個全村最聰明的孩子,居然會犯同樣的錯誤,尤其在那麼多傷心至死的故事之後。

  好學不輟的他,十四五歲就認為已將村里長者的醫術學到了家,離開在父母雙亡後,一手將他撫養大、和他相依為命的姐姐,偷跑出村,在崇安縣裡一個遠近聞名的中醫門下學徒。二十出頭的時候,他發現自己也已經遠近聞名。

  但他的求知慾也在膨脹,中醫藥學博大精深,但他知道西醫西藥也有神奇之處。他抓住了一個工農兵保送上大學的機會,進入了全國聞名的江京第二醫學院,畢業後又以出類拔萃的成績被留校任教,並成為中西醫結合研究室里最年輕的科研人員。不久,他又和一名貌美得難以描摹的姑娘成了家。

  直到那時,他都固執地認為,所謂出了山的人都會傷心至死,無非是一種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悲苦故事的集合,更難聽點說,只是一種宿命論的迷信。

  但傷心至死,比他更固執地出現了。

  這是一個被保藏得很深的秘密。故老相傳,每隔二十多年,他所在的村子就會有一種奇怪的瘟疫流行,造成人和牲畜大量地猝死。沒有人能說得清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種瘟疫的發生,更說不清為什麼會這般有規律地發生,甚至,連死因都說不清。據說,往往是家中的一個人先死,然後配偶因為傷心不已,不久也同樣地猝死。所以長久以來,村里稱這種瘟疫為“傷心死”。每次瘟疫發作,出現死亡,村里人會先耐心觀察一陣,不去接觸屍體,甚至不去埋葬屍體,只是讓家人或接觸過死者的人離開,到村里預先設好的臨時房中居住,並採用一種特殊的程序為這些可疑的患者“消毒”。如果同樣的死亡在一個月內出現了五次以上,舉村就將穿上長雨衣,他們歷代相傳的孝服,遷往山的更深處,離開這個已經被玷污的村址。而舊的村址,將會被燒毀。等瘟疫過去,村里人會給在瘟疫中死去的村民立上一個無字的碑。因為他們同樣固執地認為,這些人莫名其妙地身死,是一種不得善終,一種上天的懲罰。

  這是為什麼,村子每隔二十多年,就會遷徙一次。

  43.傷心死(2)

  村裡的長者執意往深山裡走,因為他們認為,整個村子其實就是被咒的,註定要反覆遭受瘟疫的侵襲。離人世越遠,就越能避免外界的百姓受到傳染。

  為什麼會是個詛咒?他想,如果真有,那一定是因為村里千年流傳下來的一種延年養生的習俗。村里無論男女老少,每年都要“換一次血”。所謂“換血”,是讓蜈蚣、水蛭、蠍子等嗜血的毒蟲,吸取人身上的血,偶有外來人看見,以為是在做“蠱”,其實和“蠱”有天壤之別。蠱是利用毒蟲本身的毒性製毒,而“換血”只是讓毒蟲吸走血里積攢的毒素——村里對人體生理的理解,人生在世,勞動、飲食、休息,無時不刻不在積攢對人體沒用的廢物,這是為什麼要有排泄器官。但為什麼還會時不時有各類疾病,還會最終因各類疾病老死?因為血里的“毒”沒有排乾淨,如果“毒”沒有在血里積攢,人可以活到百歲千歲,就像古書里說的那些聖人,村裡的一位長者甚至向他引用《聖經》,說洋人的先祖也能活成百上千歲。“換血”後,因為被毒蟲咬齧,村民有時出現中毒症狀,村裡有特製的糙藥和藥膏解毒。這種古怪的“換血”法,在外人眼裡,就是一種近乎邪惡的行為。

  也正是因為所有人都相信這是本村受了詛咒,明朝的一次瘟疫暴發後,官府派出一支部隊,血洗了整個村子,只有兩戶人家因為在外狩獵,倖免於難,保存下了村脈,保存下了傳統。也許,這是村里長者堅持遠離繁華最重要的原因。

  同時,另有一個更悠久更神秘的傳說,是關於十幾里外山中的一個懸棺洞,據說那洞裡有咒,最去不得,進去過的人,半年之內一定會死。村里那個教他念了很多書的先生,不聽勸,曾進去過一次,回村後,三個月內就死了,死在睡夢之中。教書先生的新婚妻子,哭得死去活來,不久也死了,死的時候,仍滿面淚水。

  村里長者認為,懸棺洞裡的咒,懸棺洞裡的毒,和本村冥冥中聯成一脈,是導致疫起的根本原因。

  他不會忘記,那是1980年,遠在江京的他接到了姐姐從華西鎮寄來的一封信。信里,姐姐說,村裡的雞死了兩隻,豬死了一頭,很奇怪的死法,沒有傷口,沒有發瘟打蔫兒的過程,倒頭就死,村裡的長者說,大概是“傷心死”又開始了。在信的最後,姐姐終於告訴他,自己很怕,怕不久也會“傷心死”。

  因為姐夫被好奇心驅使,在兩個月前進過那個懸棺洞。

  他和姐姐的感情,不是僅僅用“手足”可以形容。他們的父母,就是死於上一次的“傷心至死”暴發。父母死後,姐姐省吃儉用、辛苦勞作,將他養得大到可以逃離她身邊。他記得,姐姐在最青春如花的年紀,總是穿著一件綴滿補丁的襯衫。姐姐出嫁的那天,才第一次穿上了新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