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張三呵呵笑道:“南京女子在月下相率夜行,倒有點象是練輕功,上城頭遊蕩又象是在練登攀之術。”
王金亭笑道:“張三爺總是喜歡把這些幾俗跟武術聯繫起來,你快讓這位小老弟說下去。”
那店家深深吸了一大口煙,徐徐吐了出來,濃烈的煙糙味在空中飄蕩,驅散了桂花的清香。“正月過去,‘紅杏枝頭春意鬧’,正是江南的美好時辰。春日載陽,以二月初一為太陽的生日,家家盡食太陽糕。”
“太陽糕是什麼玩藝?”張三問。
“太陽糕就是一種夾糖糕,五個一迭,上面挺一隻一雨來高的面捏小雞。此風盛於清初,據說是明代遺民為紀念明末皇帝崇禎而假託祭太陽星君而設計的,寄託著清兵入關以後廣大漢人的故國之思。二月二,家家接女兒,這一天又是中和節,民間則說是龍抬頭,又是土地爺的生日。南京人有句俗諺說:‘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接女訴冤讎’。是說有的女子在婆家受公婆、丈夫、小姑、小叔的閒氣,抑鬱不解,需要回娘家住上幾天訴訴委屈。農曆二月是花之候,三月是花之盛。農曆二月十五是花朝,就是百花生日,這一天家家都要種花,庭園之中一切未開花木都要掛紅著彩,用紅布系在花枝上,或系在木棒上插在花盆,表示祝賀百花誕辰,求良辰美景,花木繁盛。”
王金亭道:“其實為花木桂紅水舉,始於初唐的武則天,李汝珍先生的長篇小說《鏡花緣》中說,武則天登上女皇寶座後,在一個嚴寒的冬日,因目睹臘梅盛開,忽發奇興,寫了一首催花詩:‘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命令所有花卉都要非時開放。各花果然承旨。次日武則天游上林苑時,天時甚為暖和,池冰都已解凍,陡然變成初春光景。見時滿園青翠,紅紫迎人。武則天大喜過望,吩咐宮女給這些花木掛紅,有的還懸上金牌以示獎勵。獨有牡丹遲遲不開,武后甚不滿,命燃炭火燒炙枝梗,方才開放。武后余怒未息,罰將御苑中幾千株牡丹盡行挖掘移植於東都洛陽,以示貶斥,洛陽從此成為‘牡丹之鄉’。其中一些為炭火炙枯的牡丹余枝流落於淮南卞倉,以後卞倉的枯枝牡丹成為名貴異種。店家,你接著說下去。”
店家道:“清明時節風和日麗,柳綠桃紅,群鶯亂飛,是郊遊踏青之機,南京人多於此時游雨花台、牛首山。各家各戶還插柳於門,女子簪柳於髮髻,人們以柳葉七片泡茶,說喝了可以明目。清明時還要放斷線風箏,有意無意將線武斷,讓風箏隨風飄蕩,據說此種斷線風箏可以帶走放風箏人一年中所遇到的晦氣哩!清時前一天叫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文公的眾臣介之推的。這一天,大家概不舉火,不吃熟食,只進一些乾糧充飢,直到清明日的中午才重新炊飯。”王金亭嘆道:“介之推真是一條好漢,晉文公重耳當年流浪時,介之推割股啖君,把屁股上那麼一大塊內割給重耳吃,真算是忠臣。當晉文公重耳得熱後,派來寶馬轎車來接介之推出來當官,介之推堅辭不受,帶著老母躲進深山。重耳燒山喚他出來,他寧可抱著老母一同燒死,也不領取桂冠,真是個清高仗義的男子漢!”
店家又接著說下去:“清明過後是立夏,天氣日益暖熱,萬物欣欣向榮。南京人以碗豆煮飯作糕,坐在門檻上吃,認為這樣做就可免於在炎炎之夏工作時會打瞌睡。五月五昌端午節南京龍舟競渡於秦淮河上。龍舟寬不超過一步,長約二丈,彩屋三層,高五六丈,飛行水上,倏忽往來,雪浪搖空,彩旗眩目;夜則燃燈數百盞,金鼓大作,如巨鰲騰出,火龍出海,畫船簫鼓,竟日通宵。南京的端午競渡一是為紀念屈原,二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春秋時期吳國的伍子胥受黜自殺投江的故事家喻戶曉。八月十五中秋節,孩子童在院中陳列許多泥制的菱藕瓜兔等小盆景供月;家家吃月餅、燒芋艿、煮藕粥、煮熟菱等。九月初九重陽節,是登高之日,人們喜歡登高飲jú花酒,傳說可以去病。”
就在店家介紹南京歲時風俗之時,樓上走進一個老先生,那老先生瘦骨嶙剛,拿一件破爛藍衫,掛著一個大黃葫蘆,背一個大蒲扇。張三見這老先生面熟,一時又記不起來,那老先生進來後來到窗前,一語不發,只是瞧著窗外的夜景。
酒席撤去,店家又端上茶水,他笑著對王金亭道:“這茶葉是有名的碧螺春茶,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是吳縣所產,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早先,東山人朱正元在碧螺峰的石fèng里發現幾株野茶,香味特異,採集回來,野茶發展為家茶,並成為向宮延進獻的貢茶。
張三抄起宜興小茶壺給王金亭倒了一杯,又為自己倒了一杯,他見那碧螺春茶葉色澤澄綠如碧,外形蜷曲如螺,條索纖細,茸毛遍布,銀綠陰翠,幼嫩整齊,呷了一口,清香沁人,甜滋滋的,不禁贊道:“好茶,真是好茶”
這時店家走到那位老先生面前,問道:“您老來點什麼?”老先生緩緩轉過身來,說道:“吃過了,來這酒樓上散散心,看看風景,難道不吃不喝就不許來嗎?”店家見他有點“槓頭”,掃了他一眼,下樓去了。
------------
議節論俗以擺年譜 烹茶談扇如數家珍(2)
------------
老先生看了一會兒景色,來到王金亭面前,從懷裡摸索出一個油乎乎的布包,攤在桌上,打開一瞧,是一種植物。張三不懂這植物的名稱,王金亭卻道:“這是宜興百合,享有太湖之參的美稱,是主治癆病咳血、虛煩驚悸等病症的食品。”
老先生拉過一條木凳坐下,說道:“我想用這宜興百合換幾杯茶喝。”張三見這老先生行動詭密,有點警覺起來,他用腳踢踢王金亭,示意王金亭注意。可是王金亭仿佛沒有理會,笑著對那老先生道:“不用客氣,宜興百合還是請老先生收好,要喝茶儘管喝好了。”那老先生也不客氣,抄過茶壺,站了起來,舉在空中,那茶壺離茶杯有四尺多遠,茶水的水柱從茶壺中涓涓而出,都倒在杯內,滴水未灑。張三暗自思忖:這老先生有來頭,我也要給他點顏色瞧瞧。
張三抄起茶壺,往空中一拋,茶壺翻了幾個個兒,又平穩地落於桌上,滴水未灑。那老先生看了,微微冷笑,把大蒲扇解下來,一揮扇,那茶壺又落在蒲扇之上。順勢又一搧,王金亭和張三面前的茶杯已盈盈欲溢。張三笑著笑著打開茶壺的壺蓋,用一個手指頭頂著自己面前的那隻茶杯,走到廳柱前,迅疾地爬到頂壁上,然後一歪茶杯,茶杯里的茶水又倒回茶壺裡,滴水未灑。旁邊幾個桌上的遊客看得目瞪口呆,有的鼓掌叫好。
老先生冷笑一聲,問王金亭:“這位老相公,我考你一考,我國扇子起於何時?”王金亭道:“晉人崔豹的《古今注》上講,羽扇之制,起於殷世高宗時,恐怕在我國殷代就出現扇子。最早的扇子,主要是用來障面的。《宋史》上記載,古代帝王侍臣執扇用以障塵蔽日,侍臣立於帝王兩側,漸漸成為一種威儀。起初,障面只作帝王專用,後來傳到民間,改做短柄,但主要還是用來障面,尤其是年輕女子用以遮羞。唐代詩人王建有這樣的詩句:‘團扇,團扇,美人用來遮面。’”
老先生聽了,滿意地點點頭。王金亭又說下去:“最早的扇子都是用羽毛的製成的,又稱羽扇,以後出現了竹扇、葵扇、骨扇、紙扇、蒲扇;就形質講,有紈扇、摺扇等。我國漢代紈扇開始興盛,紈扇多為圓形,又稱團扇。這團扇是用絲織的絹素製成。當時有一首《怨歌行》說:‘新裂齊紈素,皎皎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這說明紈扇已很流行而且製作精緻。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又出現了紙麵團扇。”
老先生問:“那摺扇呢?”王金亭答:“摺扇古時又稱聚頭扇、聚骨扇、撒扇。摺疊扇子起源於高麗國,南北朝傳入我國,明清摺扇大興。以扇骨而言,多為竹製,但也有用紅木、紫檀、檀香木、烏木或象牙等材料製成。有些扇骨上還刻著字畫。扇面有用毛、絹帛和紙製作,也有芭蕉葉、麥稈、竹蔑、蒲葵等製作的,象先生的這柄扇子就是用蒲葵製成的。”“是嗎?”老先生眯fèng著眼睛,把大蒲扇遞過來,說道:“你說的可不對,你摸摸這扇面……”王金亭沒容多想,伸手一摸,只覺冰涼,這時,只聽“嗖”的一聲,一支飛鏢疾she下來,she在扇上,卻沒有穿透,反而落在地下。老先生將扇子一收,‘嘿嘿’冷笑兩聲,走到窗前,將身子一縮,從窗口躍下去。
張三驚叫一聲:“鐵扇子洞庭先生!”
------------
夫子廟他鄉遇故知 普濟寺法雨施詭計(1)
------------
張三如何認出這老先生是鐵扇子洞庭呢?原來那日在保定府萬通鏢局夜戰,張三隱約見過洞庭的面目,方才又見有人飛鏢擊中蒲扇,可是未曾穿透,說明扇內有鐵片,故才認出那老先生就是鐵扇子洞庭。
這時忽匆匆從酒樓樓梯處走上來一個少年,那少年穿一身青衫,戴一頂瓜皮小帽,皮膚白皙,清眉秀眼。少年快步來到王金亭面前,叫道:“爹爹,鐵扇上有毒!”王金亭凝眸一瞧,正是自己的女兒王媛文。“你……你怎麼來了?”王金亭驚訝地說。王媛文皺著眉頭說:“父行千里女兒憂。女兒恐怕爹爹路上有閃失,所以一路偷偷跟來……”
原來王媛文在父親和張三離京後,偷偷帶了包裹,一路喬裝打扮暗暗跟隨。在保定府萬通鏢局的那天晚上,她見鐵扇子洞庭行動可疑,跟蹤他到了一個小巷,只見浙江巡撫洪升的美妾玉蟬翼、‘江南第一妙手’解鐵夫正召集部屬商議攻打萬通鏢局的陰謀,她躲在房上聽了個一清二楚。然後先來到萬通鏢局的房上,投了問路石。一會兒,洞庭率領著二十多個侍衛圍住了鏢局。就在郭雲深與洞庭酣斗、張三與玉蟬翼對打之際,王媛文悄悄溜下房來走進王金亭和張三的住房。她見父親睡得正香,不忍叫醒他,一直在旁邊守候護衛。以後她見張三與玉蟬翼打得難解難分,便倚在窗前,亮了蠟燭,在燭下挑針,扯破了玉蟬翼的衣裙。解鐵夫來助玉蟬翼,玉蟬翼趁機脫身,溜進王金亭的房間,與王媛文對打。混戰中,玉蟬翼一掌將王金亭打昏,王媛文見情勢危急,背起父親,從後窗跳出,玉蟬翼也跳出後窗緊追不捨。
王媛文背著父親跑了一程,嬌喘吁吁,玉蟬翼越追越急。正巧遇見王薌齋、張占魁、韓慕俠三人飛馬而來,王媛文一路上見過王薌齋,知道他是郭雲深的弟子,因此當王薌齋策馬來追王媛文時,王媛文順勢將昏迷的父親讓王薌齋搶走。在山東濟南府,王媛文又暗隨王金亭和張三遊歷大明湖和諸泉,她在大明湖畔暗中看見玉蟬翼與盤龍接觸,又窺聽他們的談話。在黑虎泉,王媛文見玉蟬翼扮做暗娼將父親打進護城河,情急中捨身跳進黑虎泉,一直潛游將父親救上岸,又暗中遁去。在雲居樓,王媛文在房上投石打破“假劉鶚”盤龍的毒藥碗,然後在樹上投鏢留詩,揭破了盤龍的詭計。王媛文又跟隨父親與張三來到南京城裡,方才她一直在秦淮河夫子廟附近觀看動靜,在人群中她又認出扮做窮酸老先生的洞庭。在樂和園,王媛文從樓梯處看到張三正貼柱表演茶水回壺的絕技時,發現洞庭偷偷從懷中摸出藥膏,在大蒲扇上一抹,知道他在扇上下了毒。在洞庭揮扇時,王媛文疾發一支飛鏢。王金亭不知底細,伸手在扇上一摸,中了扇毒,洞庭見陰謀得逞,跳窗落水而逃。
王金亭笑道:“張三爺總是喜歡把這些幾俗跟武術聯繫起來,你快讓這位小老弟說下去。”
那店家深深吸了一大口煙,徐徐吐了出來,濃烈的煙糙味在空中飄蕩,驅散了桂花的清香。“正月過去,‘紅杏枝頭春意鬧’,正是江南的美好時辰。春日載陽,以二月初一為太陽的生日,家家盡食太陽糕。”
“太陽糕是什麼玩藝?”張三問。
“太陽糕就是一種夾糖糕,五個一迭,上面挺一隻一雨來高的面捏小雞。此風盛於清初,據說是明代遺民為紀念明末皇帝崇禎而假託祭太陽星君而設計的,寄託著清兵入關以後廣大漢人的故國之思。二月二,家家接女兒,這一天又是中和節,民間則說是龍抬頭,又是土地爺的生日。南京人有句俗諺說:‘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接女訴冤讎’。是說有的女子在婆家受公婆、丈夫、小姑、小叔的閒氣,抑鬱不解,需要回娘家住上幾天訴訴委屈。農曆二月是花之候,三月是花之盛。農曆二月十五是花朝,就是百花生日,這一天家家都要種花,庭園之中一切未開花木都要掛紅著彩,用紅布系在花枝上,或系在木棒上插在花盆,表示祝賀百花誕辰,求良辰美景,花木繁盛。”
王金亭道:“其實為花木桂紅水舉,始於初唐的武則天,李汝珍先生的長篇小說《鏡花緣》中說,武則天登上女皇寶座後,在一個嚴寒的冬日,因目睹臘梅盛開,忽發奇興,寫了一首催花詩:‘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命令所有花卉都要非時開放。各花果然承旨。次日武則天游上林苑時,天時甚為暖和,池冰都已解凍,陡然變成初春光景。見時滿園青翠,紅紫迎人。武則天大喜過望,吩咐宮女給這些花木掛紅,有的還懸上金牌以示獎勵。獨有牡丹遲遲不開,武后甚不滿,命燃炭火燒炙枝梗,方才開放。武后余怒未息,罰將御苑中幾千株牡丹盡行挖掘移植於東都洛陽,以示貶斥,洛陽從此成為‘牡丹之鄉’。其中一些為炭火炙枯的牡丹余枝流落於淮南卞倉,以後卞倉的枯枝牡丹成為名貴異種。店家,你接著說下去。”
店家道:“清明時節風和日麗,柳綠桃紅,群鶯亂飛,是郊遊踏青之機,南京人多於此時游雨花台、牛首山。各家各戶還插柳於門,女子簪柳於髮髻,人們以柳葉七片泡茶,說喝了可以明目。清明時還要放斷線風箏,有意無意將線武斷,讓風箏隨風飄蕩,據說此種斷線風箏可以帶走放風箏人一年中所遇到的晦氣哩!清時前一天叫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文公的眾臣介之推的。這一天,大家概不舉火,不吃熟食,只進一些乾糧充飢,直到清明日的中午才重新炊飯。”王金亭嘆道:“介之推真是一條好漢,晉文公重耳當年流浪時,介之推割股啖君,把屁股上那麼一大塊內割給重耳吃,真算是忠臣。當晉文公重耳得熱後,派來寶馬轎車來接介之推出來當官,介之推堅辭不受,帶著老母躲進深山。重耳燒山喚他出來,他寧可抱著老母一同燒死,也不領取桂冠,真是個清高仗義的男子漢!”
店家又接著說下去:“清明過後是立夏,天氣日益暖熱,萬物欣欣向榮。南京人以碗豆煮飯作糕,坐在門檻上吃,認為這樣做就可免於在炎炎之夏工作時會打瞌睡。五月五昌端午節南京龍舟競渡於秦淮河上。龍舟寬不超過一步,長約二丈,彩屋三層,高五六丈,飛行水上,倏忽往來,雪浪搖空,彩旗眩目;夜則燃燈數百盞,金鼓大作,如巨鰲騰出,火龍出海,畫船簫鼓,竟日通宵。南京的端午競渡一是為紀念屈原,二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春秋時期吳國的伍子胥受黜自殺投江的故事家喻戶曉。八月十五中秋節,孩子童在院中陳列許多泥制的菱藕瓜兔等小盆景供月;家家吃月餅、燒芋艿、煮藕粥、煮熟菱等。九月初九重陽節,是登高之日,人們喜歡登高飲jú花酒,傳說可以去病。”
就在店家介紹南京歲時風俗之時,樓上走進一個老先生,那老先生瘦骨嶙剛,拿一件破爛藍衫,掛著一個大黃葫蘆,背一個大蒲扇。張三見這老先生面熟,一時又記不起來,那老先生進來後來到窗前,一語不發,只是瞧著窗外的夜景。
酒席撤去,店家又端上茶水,他笑著對王金亭道:“這茶葉是有名的碧螺春茶,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是吳縣所產,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早先,東山人朱正元在碧螺峰的石fèng里發現幾株野茶,香味特異,採集回來,野茶發展為家茶,並成為向宮延進獻的貢茶。
張三抄起宜興小茶壺給王金亭倒了一杯,又為自己倒了一杯,他見那碧螺春茶葉色澤澄綠如碧,外形蜷曲如螺,條索纖細,茸毛遍布,銀綠陰翠,幼嫩整齊,呷了一口,清香沁人,甜滋滋的,不禁贊道:“好茶,真是好茶”
這時店家走到那位老先生面前,問道:“您老來點什麼?”老先生緩緩轉過身來,說道:“吃過了,來這酒樓上散散心,看看風景,難道不吃不喝就不許來嗎?”店家見他有點“槓頭”,掃了他一眼,下樓去了。
------------
議節論俗以擺年譜 烹茶談扇如數家珍(2)
------------
老先生看了一會兒景色,來到王金亭面前,從懷裡摸索出一個油乎乎的布包,攤在桌上,打開一瞧,是一種植物。張三不懂這植物的名稱,王金亭卻道:“這是宜興百合,享有太湖之參的美稱,是主治癆病咳血、虛煩驚悸等病症的食品。”
老先生拉過一條木凳坐下,說道:“我想用這宜興百合換幾杯茶喝。”張三見這老先生行動詭密,有點警覺起來,他用腳踢踢王金亭,示意王金亭注意。可是王金亭仿佛沒有理會,笑著對那老先生道:“不用客氣,宜興百合還是請老先生收好,要喝茶儘管喝好了。”那老先生也不客氣,抄過茶壺,站了起來,舉在空中,那茶壺離茶杯有四尺多遠,茶水的水柱從茶壺中涓涓而出,都倒在杯內,滴水未灑。張三暗自思忖:這老先生有來頭,我也要給他點顏色瞧瞧。
張三抄起茶壺,往空中一拋,茶壺翻了幾個個兒,又平穩地落於桌上,滴水未灑。那老先生看了,微微冷笑,把大蒲扇解下來,一揮扇,那茶壺又落在蒲扇之上。順勢又一搧,王金亭和張三面前的茶杯已盈盈欲溢。張三笑著笑著打開茶壺的壺蓋,用一個手指頭頂著自己面前的那隻茶杯,走到廳柱前,迅疾地爬到頂壁上,然後一歪茶杯,茶杯里的茶水又倒回茶壺裡,滴水未灑。旁邊幾個桌上的遊客看得目瞪口呆,有的鼓掌叫好。
老先生冷笑一聲,問王金亭:“這位老相公,我考你一考,我國扇子起於何時?”王金亭道:“晉人崔豹的《古今注》上講,羽扇之制,起於殷世高宗時,恐怕在我國殷代就出現扇子。最早的扇子,主要是用來障面的。《宋史》上記載,古代帝王侍臣執扇用以障塵蔽日,侍臣立於帝王兩側,漸漸成為一種威儀。起初,障面只作帝王專用,後來傳到民間,改做短柄,但主要還是用來障面,尤其是年輕女子用以遮羞。唐代詩人王建有這樣的詩句:‘團扇,團扇,美人用來遮面。’”
老先生聽了,滿意地點點頭。王金亭又說下去:“最早的扇子都是用羽毛的製成的,又稱羽扇,以後出現了竹扇、葵扇、骨扇、紙扇、蒲扇;就形質講,有紈扇、摺扇等。我國漢代紈扇開始興盛,紈扇多為圓形,又稱團扇。這團扇是用絲織的絹素製成。當時有一首《怨歌行》說:‘新裂齊紈素,皎皎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這說明紈扇已很流行而且製作精緻。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又出現了紙麵團扇。”
老先生問:“那摺扇呢?”王金亭答:“摺扇古時又稱聚頭扇、聚骨扇、撒扇。摺疊扇子起源於高麗國,南北朝傳入我國,明清摺扇大興。以扇骨而言,多為竹製,但也有用紅木、紫檀、檀香木、烏木或象牙等材料製成。有些扇骨上還刻著字畫。扇面有用毛、絹帛和紙製作,也有芭蕉葉、麥稈、竹蔑、蒲葵等製作的,象先生的這柄扇子就是用蒲葵製成的。”“是嗎?”老先生眯fèng著眼睛,把大蒲扇遞過來,說道:“你說的可不對,你摸摸這扇面……”王金亭沒容多想,伸手一摸,只覺冰涼,這時,只聽“嗖”的一聲,一支飛鏢疾she下來,she在扇上,卻沒有穿透,反而落在地下。老先生將扇子一收,‘嘿嘿’冷笑兩聲,走到窗前,將身子一縮,從窗口躍下去。
張三驚叫一聲:“鐵扇子洞庭先生!”
------------
夫子廟他鄉遇故知 普濟寺法雨施詭計(1)
------------
張三如何認出這老先生是鐵扇子洞庭呢?原來那日在保定府萬通鏢局夜戰,張三隱約見過洞庭的面目,方才又見有人飛鏢擊中蒲扇,可是未曾穿透,說明扇內有鐵片,故才認出那老先生就是鐵扇子洞庭。
這時忽匆匆從酒樓樓梯處走上來一個少年,那少年穿一身青衫,戴一頂瓜皮小帽,皮膚白皙,清眉秀眼。少年快步來到王金亭面前,叫道:“爹爹,鐵扇上有毒!”王金亭凝眸一瞧,正是自己的女兒王媛文。“你……你怎麼來了?”王金亭驚訝地說。王媛文皺著眉頭說:“父行千里女兒憂。女兒恐怕爹爹路上有閃失,所以一路偷偷跟來……”
原來王媛文在父親和張三離京後,偷偷帶了包裹,一路喬裝打扮暗暗跟隨。在保定府萬通鏢局的那天晚上,她見鐵扇子洞庭行動可疑,跟蹤他到了一個小巷,只見浙江巡撫洪升的美妾玉蟬翼、‘江南第一妙手’解鐵夫正召集部屬商議攻打萬通鏢局的陰謀,她躲在房上聽了個一清二楚。然後先來到萬通鏢局的房上,投了問路石。一會兒,洞庭率領著二十多個侍衛圍住了鏢局。就在郭雲深與洞庭酣斗、張三與玉蟬翼對打之際,王媛文悄悄溜下房來走進王金亭和張三的住房。她見父親睡得正香,不忍叫醒他,一直在旁邊守候護衛。以後她見張三與玉蟬翼打得難解難分,便倚在窗前,亮了蠟燭,在燭下挑針,扯破了玉蟬翼的衣裙。解鐵夫來助玉蟬翼,玉蟬翼趁機脫身,溜進王金亭的房間,與王媛文對打。混戰中,玉蟬翼一掌將王金亭打昏,王媛文見情勢危急,背起父親,從後窗跳出,玉蟬翼也跳出後窗緊追不捨。
王媛文背著父親跑了一程,嬌喘吁吁,玉蟬翼越追越急。正巧遇見王薌齋、張占魁、韓慕俠三人飛馬而來,王媛文一路上見過王薌齋,知道他是郭雲深的弟子,因此當王薌齋策馬來追王媛文時,王媛文順勢將昏迷的父親讓王薌齋搶走。在山東濟南府,王媛文又暗隨王金亭和張三遊歷大明湖和諸泉,她在大明湖畔暗中看見玉蟬翼與盤龍接觸,又窺聽他們的談話。在黑虎泉,王媛文見玉蟬翼扮做暗娼將父親打進護城河,情急中捨身跳進黑虎泉,一直潛游將父親救上岸,又暗中遁去。在雲居樓,王媛文在房上投石打破“假劉鶚”盤龍的毒藥碗,然後在樹上投鏢留詩,揭破了盤龍的詭計。王媛文又跟隨父親與張三來到南京城裡,方才她一直在秦淮河夫子廟附近觀看動靜,在人群中她又認出扮做窮酸老先生的洞庭。在樂和園,王媛文從樓梯處看到張三正貼柱表演茶水回壺的絕技時,發現洞庭偷偷從懷中摸出藥膏,在大蒲扇上一抹,知道他在扇上下了毒。在洞庭揮扇時,王媛文疾發一支飛鏢。王金亭不知底細,伸手在扇上一摸,中了扇毒,洞庭見陰謀得逞,跳窗落水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