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是。”母親反駁,欲言又止。

  “可是什麼呀……”

  我不想做解釋,也不想說聲謝謝,但並無責備之意。

  普通的親子關係不會這樣吧。

  比這更成問題的,是這個。

  我的視線落到桌子上。

  【請閱讀。

  半夜裡,一個人。】【此二行粗體字】

  直式書寫的便箋,用黑色簽字筆寫了以上兩行字。

  文字後,標註了一周前的日期。在日期後面,則有“致手冢小姐”、“倉橋敬題”的字樣。

  這是簡短的通信文字。

  便箋旁邊放著一個大信封。這是寄給我的郵件。便箋放在郵件之中。

  我一眼看就知道收信人地址寫錯了。那是以前的住所。幸好由郵局轉過來。

  今年三月大學畢業。我在赴東京某出版社就職的同時,搬到現在住的地方。轉址通知只告訴少數幾位熟朋友,並不包括他——倉橋實——在內。

  信封背後所寫的寄信人姓名和地址,其筆跡與收信人姓名和地址以及短箋中的文字完全相同。

  倉橋實——

  是怎樣的男人呢?

  他是同一所大學比我低一年的後輩。讀的雖然不是同一科系,但同屬一個校內團體——叫做“西洋美術研究會”的小團體成員。

  最後遇見他是在什麼時候呢?

  我升上大四後幾乎不再參加那團體的活動了。不過,記得在畢業前夕,我參加了該團體舉辦的送別會。那時候,他也來參加了嗎?

  畢竟過去幾年了,對他的印象已經淡薄了。

  外面的雨聲稍微激烈起來。

  明天白天會繼續下雨嗎?

  “近來身體可好?”

  看了電話一眼,母親的聲音又在耳邊響起。

  “有空回來休息呀。”

  雖然叫我回去……

  但那裡沒有我的位置。自從高中一年級的時候知悉此事,就一直如此了。

  母親父親都不會公開承認,而且他們的表態確實也不能說是假惺惺。但事實終歸是事實,無法變更。

  我不是他們的親生孩子。也就是說,我與他們沒有血脈聯繫。目前在當地高中讀書的小我六歲的弟弟,則是他們的親生骨肉。

  幼時——遠在我懂事之前——就被帶到他們身邊。在此之前,我好像放在某慈善機構的育幼院裡受到照顧。關於此事從未有人向我詳加說明,而我也懶得打聽。

  被醫生診斷為患了不孕症的夫婦,在領養了我之後的第六年,竟破天荒地生了一個兒子,那就是我現在的弟弟了。

  不言而喻,對於領養我的父母,我永遠感激在心,絕對不抱怨恨。當我知道自己不是他們的親生孩子時,既不驚慌失措,也不怨天尤人。我甚至驚訝於自己的冷靜。不,毋寧說覺醒了更為正確。

  此後,父母親仍毫無區別地傾注愛心於我和弟弟身上。

  “你是一個好運的孩子。”母親經常這麼說:“你呀,是神特別關愛的孩子。”

  聽說小時候我生過一場大病,群醫束手無策,都說回天乏術,但後來竟奇蹟般痊癒了。

  所以——母親虔誠地說:“你把你的幸運帶給我們,讓我們枯木逢春,喜得貴子。”

  我懷疑此話有幾成真心,但也看不出是虛情假意。

  【請閱讀。

  半夜裡,一個人。】【此二行粗體字】

  寫字檯上放著便箋和信封,還有一本薄薄的冊子。

  這是一本B5開本的手工裝訂小冊子,是倉橋實寄來郵件中的主要對象。

  封面採用砂色厚紙,中央寫著四個大字:

  《眼球綺譚》

  不整齊的字體,好像故意往一邊嚴重傾斜。筆跡與信封上的文字不同。

  手書部分僅僅是這個題目。裡面的文章全部由文字處理機打出。嘩啦嘩啦地翻了翻,好像是小說原稿。每頁四百字,約一百頁左右。

  這是他——倉橋實寫的小說嗎?

  他突然把這本小冊子寄給我“請閱讀”,並且還添加“半夜裡,一個人”的奇怪要求。

  我就職的出版社在業內薄有小名,作為大學團體中後輩的他知道我到出版社做事並非不可思議。而我所屬部門正好是小說月刊編輯部,或許也傳到他的耳中。——真的如此嗎?

  我探索記憶。

  倉橋實。

  他是怎樣一個男人呢?

  我幾次在學校團體製作的會刊中看到他寫的文章。內容多數是自我介紹或展覽會鑑賞記一類的隨筆短文,但從未聽說他有寫小說的興趣。

  沉默寡言、安詳老實的男人。

  聽說他做了一年浪人後才考大學。所以雖然比我低一級,但是年歲和我相同。

  那麼其它呢……

  我繼續探索記憶。

  ……啊,有了。

  在腦際一角突然浮現這樣的場景。

  古老的獨門獨院房屋。庭院裡櫻花盛開。一位白髮初老男人坐在檐廊的藤椅里在曬太陽。他的腳邊蹲著一隻狗。

  “這是導盲犬,父親看不見東西。”

  說這話的……對,就是他——倉橋實。

  記得這是大學三年級的事情。包括倉橋實在內,團體裡的幾名成員去美術館看展覽,然後在回校的路上。

  倉橋對我們說,他的家就在這附近,很難得,不如去他家轉一轉。

  這不過是二年半前的事,但映在腦際的當時風景,已變成一張褪了色的老照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