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會變得如此?」
「習俗和文化的構成,是為了讓個人不必直接面對死亡。宗教和信仰也是如此,儒教也不例外。」
「儒教……?」
「手法十分巧妙。」京極堂說,「例如從剛才的例子也可以知道,我們甚至不再思考我們為什麼要祭祀牌位、為什麼要造墓了。這已經成了常識。墓地在寺院裡,戒名由和尚來取,所以這大概是佛教的教誨吧——即使去思考,頂多也只會想到這樣的程度。即使進一步深思,也是朝著宗派不同,祭祀的方法會有何不同?或教義上如何?——朝這樣的方向去思考。」
而絕對不會去想為什麼——京極堂說著,慢慢地轉身背對伯爵。
「就像牌位如此,墳墓也可以說是在儒教生死觀的影響下形成的文化。現在儒學已經失去了信仰色彩,被視為道德規範,好一點也是被當成思想哲學,不過它原本仍然是一個以死生觀為基礎、信仰色彩濃厚的教派。把它稱為宗教,會有許多語病,而且這麼稱呼它,我也感到相當抗拒,但至少儒教不是可以單純視為道德或哲學的東西。就像剛才說過的,儒教將人視為魂魄相成的事物。換句話說,儒教把人分為精神與肉體來思考。這也是為了方便思考死亡而出現的一個發明。」
「也有除此之外的想法嗎?」中澤問道。
「當然有。或者說,原本精神就只是一種反應,存在這樣的說法我覺得似乎有欠妥當……不過像是回教,好像就認為肉體才是精神。但是就像你說的,類似的發想,其他文化中也相當多見。」
「類似的發想……?」
楢木問道。他完全被捲入京極堂的步調了。
「簡而言之,就是靈魂這個發明。世界各地都有。幽靈這種東西,也是靈魂這個發明的副產品。靈魂脫離肉體,人就會死——這麼去想,就非常簡單易懂。而且只要認定靈魂在死後也是不滅,即使死了也能夠安心。死後的世界這個概念,其實也是先有靈魂這個發明才能夠成立。如果不先假設有一個死後存在的人,也沒辦法萌生去到另一個世界這樣的發想。因為沒有去的主體啊。」
「唔,如果覺得死了就結束了……說的也是呢。」
楢木異樣地信服。伊庭接著說下去:
「因為可以去,所以也可以回來。那……就是幽靈嗎?」
「不管是去還是回來,都得要有移動的主體吧?」京極堂說,「再加上這種情況只要肉體存在,靈魂再次進入肉體,就可以復生。所以人會儘可能保存肉體這個容器。」
「你是說木乃伊嗎?」伊庭說。
「是啊。不過伊庭先生非常清楚的即身佛,意義又不同了。在埃及等地,為了永遠保存肉體,人們絞盡腦汁。另一方面,在宣揚輪迴轉世的地區里,肉體沒有任何價值。因為死者會轉生為其他東西,就算保存身體也沒有意義。」
「收藏起來也沒有用?」
「所以會加以火葬,骨灰也會撒進河川,因為不用了。」
「不用了……?」
「不用了,所以在印度等地很難萌生土葬這種發想。日本的火葬是留下肉體的一部分——骨片,再將骨片埋葬起來,其實仍然算是一種土葬。原本的火葬,必須讓肉體完全消滅。還有風葬、台上葬等等,不同的文化,有各種不同的葬儀方式,不過大部分的情況,都認為靈魂的地位優於肉體。」
「優於肉體……?」
「以主僕關係來想就可以了。就是這樣的想法:靈是主人,肉體是僕從——人類的主體是靈。在這個國家,大部分的人應該也是這麼想。如何?」
「屍體只是單純的物體罷了哪。」伊庭答道,「本體是魂——連沒有信仰的我都這麼認為。」
大部分的人都這麼認為吧。
不管是這麼相信的人,或是不相信的人,對於靈魂優於肉體這樣的想法本身,應該都不認為有什麼不自然。
「我想……也是吧。」咒師說道,「很少有文化會認為肉體才是主體,所以肉體才能夠加以燒毀或加工保存。如果認為肉體本身具有靈性,就沒辦法做出這種事了。不過鳥葬的話,是讓鳥吃掉一切。」
「讓鳥吃掉?」
「是的。有人認為這是風葬的一種,不過在正式儀式里,會把骨頭都敲碎,讓鳥吃掉,這種情況,也可以認為是認定肉體本身具有靈性,所以才這麼做。」
「全部讓鳥吃掉的話,不就跟印度的火葬一樣了嗎?」中澤說。
「不一樣。鳥葬的情況,不是因為不用了所以丟掉,而是因為留下來就糟了,才讓鳥吃掉的。」
「留下來就糟了……?」
「鳥葬是西藏人及西印度的拜火救徒所採行的葬法,將遺骸置於高地特別的地點,讓鳥類啄食……」
不過就算讓鳥吃,骨頭還是會留下來——京極堂瞥了伯爵一眼說。
「一般的方法是清理剩下的骨頭,加以埋葬,只看這部分的話,和風葬很類似,但是富裕的階層會將剩下來的骨頭敲碎,混在餌里,全部讓鳥啄食殆盡,以使肉體消失。不是窮人沒錢造墓才讓鳥吃掉全部的屍體,因此讓鳥全部吃掉,才是原本的儀式吧。這是藉由讓鳥吃掉肉體,回歸天上。換句話說,是認為肉體本身具有靈性。」
「要是吃剩,就沒辦法成佛嗎?」中澤說完後,自言自語道,「啊,成佛是佛教的。」
「可以這樣理解。另一方面,風葬是就這樣放置不管。若是比照現行法律來看,是屍體遺棄罪。西伯利亞等地採行這種方法。在我國,例如琉球等地好像也會舉行風葬。不過似乎不是完全放置不管,因此我認為嚴密地來說,應該不能夠稱為風葬。」
「哪裡……不一樣?」
「琉球的情況,也是放置到化為骨頭為止,但是接下來會清洗剩下來的骨頭,改埋到其他地方。埋骨的地點,就是一般所說的墓地。從這一點來看,我認為這種方式與其說是風葬,應該更接近暫時埋骨後再挖出來,洗骨之後重新祭祀——也就是改葬,是復葬的變型之一。」
「父葬?」
楢木重覆道,他大概會錯意了。
「是祭弔兩次的復葬。美拉尼西亞、印尼、南美洲一部分、還有朝鮮南部、東南亞的大陸部分,以及中國少數民族,都採行這種方式。不過在古代,中國及日本似乎也是採行復葬。各位知道殯這個字嗎?」
「殯?喪上(入殮)嗎?(※「殯」(mogari)的日文念法與「喪上」(moagari)(入殮)相近。)」胤篤老人回答,「喪是服喪的喪,上指的是駕崩。貴人過世的時候,在葬儀準備好之前,先將棺木暫時安置在宮殿裡。」
「沒錯。關於語源,有人說是『假喪』(※「假喪」(karimo)是「殯」(karimogari)的另一種相近說法,同樣是入殮之後未葬之意。)的倒裝等等,有許多說法,不過就像老先生剛才說的,暫時將棺木停置於宮殿,或停放棺木的場所,就稱為殯。」
「習俗和文化的構成,是為了讓個人不必直接面對死亡。宗教和信仰也是如此,儒教也不例外。」
「儒教……?」
「手法十分巧妙。」京極堂說,「例如從剛才的例子也可以知道,我們甚至不再思考我們為什麼要祭祀牌位、為什麼要造墓了。這已經成了常識。墓地在寺院裡,戒名由和尚來取,所以這大概是佛教的教誨吧——即使去思考,頂多也只會想到這樣的程度。即使進一步深思,也是朝著宗派不同,祭祀的方法會有何不同?或教義上如何?——朝這樣的方向去思考。」
而絕對不會去想為什麼——京極堂說著,慢慢地轉身背對伯爵。
「就像牌位如此,墳墓也可以說是在儒教生死觀的影響下形成的文化。現在儒學已經失去了信仰色彩,被視為道德規範,好一點也是被當成思想哲學,不過它原本仍然是一個以死生觀為基礎、信仰色彩濃厚的教派。把它稱為宗教,會有許多語病,而且這麼稱呼它,我也感到相當抗拒,但至少儒教不是可以單純視為道德或哲學的東西。就像剛才說過的,儒教將人視為魂魄相成的事物。換句話說,儒教把人分為精神與肉體來思考。這也是為了方便思考死亡而出現的一個發明。」
「也有除此之外的想法嗎?」中澤問道。
「當然有。或者說,原本精神就只是一種反應,存在這樣的說法我覺得似乎有欠妥當……不過像是回教,好像就認為肉體才是精神。但是就像你說的,類似的發想,其他文化中也相當多見。」
「類似的發想……?」
楢木問道。他完全被捲入京極堂的步調了。
「簡而言之,就是靈魂這個發明。世界各地都有。幽靈這種東西,也是靈魂這個發明的副產品。靈魂脫離肉體,人就會死——這麼去想,就非常簡單易懂。而且只要認定靈魂在死後也是不滅,即使死了也能夠安心。死後的世界這個概念,其實也是先有靈魂這個發明才能夠成立。如果不先假設有一個死後存在的人,也沒辦法萌生去到另一個世界這樣的發想。因為沒有去的主體啊。」
「唔,如果覺得死了就結束了……說的也是呢。」
楢木異樣地信服。伊庭接著說下去:
「因為可以去,所以也可以回來。那……就是幽靈嗎?」
「不管是去還是回來,都得要有移動的主體吧?」京極堂說,「再加上這種情況只要肉體存在,靈魂再次進入肉體,就可以復生。所以人會儘可能保存肉體這個容器。」
「你是說木乃伊嗎?」伊庭說。
「是啊。不過伊庭先生非常清楚的即身佛,意義又不同了。在埃及等地,為了永遠保存肉體,人們絞盡腦汁。另一方面,在宣揚輪迴轉世的地區里,肉體沒有任何價值。因為死者會轉生為其他東西,就算保存身體也沒有意義。」
「收藏起來也沒有用?」
「所以會加以火葬,骨灰也會撒進河川,因為不用了。」
「不用了……?」
「不用了,所以在印度等地很難萌生土葬這種發想。日本的火葬是留下肉體的一部分——骨片,再將骨片埋葬起來,其實仍然算是一種土葬。原本的火葬,必須讓肉體完全消滅。還有風葬、台上葬等等,不同的文化,有各種不同的葬儀方式,不過大部分的情況,都認為靈魂的地位優於肉體。」
「優於肉體……?」
「以主僕關係來想就可以了。就是這樣的想法:靈是主人,肉體是僕從——人類的主體是靈。在這個國家,大部分的人應該也是這麼想。如何?」
「屍體只是單純的物體罷了哪。」伊庭答道,「本體是魂——連沒有信仰的我都這麼認為。」
大部分的人都這麼認為吧。
不管是這麼相信的人,或是不相信的人,對於靈魂優於肉體這樣的想法本身,應該都不認為有什麼不自然。
「我想……也是吧。」咒師說道,「很少有文化會認為肉體才是主體,所以肉體才能夠加以燒毀或加工保存。如果認為肉體本身具有靈性,就沒辦法做出這種事了。不過鳥葬的話,是讓鳥吃掉一切。」
「讓鳥吃掉?」
「是的。有人認為這是風葬的一種,不過在正式儀式里,會把骨頭都敲碎,讓鳥吃掉,這種情況,也可以認為是認定肉體本身具有靈性,所以才這麼做。」
「全部讓鳥吃掉的話,不就跟印度的火葬一樣了嗎?」中澤說。
「不一樣。鳥葬的情況,不是因為不用了所以丟掉,而是因為留下來就糟了,才讓鳥吃掉的。」
「留下來就糟了……?」
「鳥葬是西藏人及西印度的拜火救徒所採行的葬法,將遺骸置於高地特別的地點,讓鳥類啄食……」
不過就算讓鳥吃,骨頭還是會留下來——京極堂瞥了伯爵一眼說。
「一般的方法是清理剩下的骨頭,加以埋葬,只看這部分的話,和風葬很類似,但是富裕的階層會將剩下來的骨頭敲碎,混在餌里,全部讓鳥啄食殆盡,以使肉體消失。不是窮人沒錢造墓才讓鳥吃掉全部的屍體,因此讓鳥全部吃掉,才是原本的儀式吧。這是藉由讓鳥吃掉肉體,回歸天上。換句話說,是認為肉體本身具有靈性。」
「要是吃剩,就沒辦法成佛嗎?」中澤說完後,自言自語道,「啊,成佛是佛教的。」
「可以這樣理解。另一方面,風葬是就這樣放置不管。若是比照現行法律來看,是屍體遺棄罪。西伯利亞等地採行這種方法。在我國,例如琉球等地好像也會舉行風葬。不過似乎不是完全放置不管,因此我認為嚴密地來說,應該不能夠稱為風葬。」
「哪裡……不一樣?」
「琉球的情況,也是放置到化為骨頭為止,但是接下來會清洗剩下來的骨頭,改埋到其他地方。埋骨的地點,就是一般所說的墓地。從這一點來看,我認為這種方式與其說是風葬,應該更接近暫時埋骨後再挖出來,洗骨之後重新祭祀——也就是改葬,是復葬的變型之一。」
「父葬?」
楢木重覆道,他大概會錯意了。
「是祭弔兩次的復葬。美拉尼西亞、印尼、南美洲一部分、還有朝鮮南部、東南亞的大陸部分,以及中國少數民族,都採行這種方式。不過在古代,中國及日本似乎也是採行復葬。各位知道殯這個字嗎?」
「殯?喪上(入殮)嗎?(※「殯」(mogari)的日文念法與「喪上」(moagari)(入殮)相近。)」胤篤老人回答,「喪是服喪的喪,上指的是駕崩。貴人過世的時候,在葬儀準備好之前,先將棺木暫時安置在宮殿裡。」
「沒錯。關於語源,有人說是『假喪』(※「假喪」(karimo)是「殯」(karimogari)的另一種相近說法,同樣是入殮之後未葬之意。)的倒裝等等,有許多說法,不過就像老先生剛才說的,暫時將棺木停置於宮殿,或停放棺木的場所,就稱為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