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
「野島先生家怎麼樣?」京極堂接著問。野島答道:
「我住宿舍。老家也在空襲中燒掉了……不過只有牌位帶出來了。」
「牌位是嗎?那麼我請教你,牌位是什麼?」
「牌位是什麼?……當然是寫著戒名和忌日的……的什麼呢?」
結果野島轉向槽木問道。
「答案很簡單呀。」中禪寺說,「是一塊木牌。」
「木、木牌……?」
「是木牌呀。只是上面寫了字,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是。不管是上了漆還是貼了金箔,木牌就是木牌,不是什麼特別的東西。可是……唔,大部分的人都很珍惜牌位。不過,牌位說是迷信也算是迷信,說它沒有意義,也沒有意義。」
「靈魂……不是會依附在上面嗎?」
楢木問道。
「不。」咒師答道,「沒有靈魂這種東西。」
「不,就算實際上沒有,呃,佛教什麼的……」
「在佛教里,死者會在六道輪迴。成佛的話,就會解脫成佛。有什麼東西會附在哪裡?」
「呃……可是……」
「把牌位帶進日本的是禪宗。但不管是佛壇還是牌位,以原本的意義來說,與佛教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將與佛教一點關聯也沒有的東西,毫不懷疑地當成佛具接受。」
「是這樣嗎?」中澤叫出聲來,「那不是佛教儀式嗎?」
「完全不是,牌位原本是儒教的東西。牌位這種東西……在佛家稱為靈位,在儒家則稱為神位。這原本叫做木主,是讓魂依附的木牌。」
所以說,把它當成木牌就行了——京極堂對伊庭說。
「儒教把人分成兩邊來思考。一邊是精神,這是魂。另一邊是肉體,這是魄。魂魄俱在,人就能夠成立。但是人一死,這兩者就會分離。魂會升天,魄會腐朽,回歸大地。魂魄的分離,就是儒教中說的死。換言之,只要魂自天上降下,與大地的魄合而為一,人就會再次復活——可以這樣想。所謂木主,是魂自天上降下時,做為記號的東西。所以再怎麼鑽研佛教的教義都沒用,怎麼樣都找不出牌位這玩意兒的。」
聽好了,伊庭先生——京極堂改變語調說:
「將牌位放進佛壇,對著它誦經,從某些角度來看,其實是很滑稽的——雖然是從某些角度來看如此。當然,這不是什麼不可以的事,這樣做也並沒有錯。」
「不算錯嗎?」
「雖然原本並不是這樣的,但這樣也絕對不能算錯。只要有效,不管什麼樣的形式都算是正確。而且以結果來看,這是適合這個國家祭祀祖先的做法,可以說是自然形成的習慣,所以不能批判在佛壇前虔誠祈禱的人。雖然不能,不過由於上述的理由,不能說只有這樣做,才算是祭祀死者的正式形式。」
不管是要躺著還是大笑都可以的——中禪寺說。
「夫人存在於你的記憶中。當記憶似乎快要變淡時,人會把它依附在某些東西上。依附的東西不管是牌位還是飯碗或帽盒……什麼都無所謂。儀式的道具和順序,會依人和場所而改變——非改變不可。」
「這樣啊……」
伊庭懷念似地眯起眼睛,沉默下去。
「沒錯……」
京極堂轉過身子。
「我們對於死這種不可迴避、不可知的現實,就是如此無知而且遲鈍,完全不加思考。我們忌諱它、隱蔽它,毫無批判地接受敬而遠之這種先人建立起來的作法。作法只有形式也能夠成立。即使淪為形式化,只要不去懷疑,依然能夠發揮效果。這就是……伯爵,你所批判的地方。」
黑衣男子從懷中取出一本雜誌。
「這本雜誌,《近代文藝別冊》,上面刊載了伯爵所寫的散文詩〈存在之事與存在之物〉。我以前就曾經拜讀伯爵的詩,不過這次似乎能夠拜會伯爵……所以我請人從自宅送了過來。」
「不敢當。」伯爵說,「可是那本雜誌的話……這間書齋里也有好幾冊。」
「因為我想先確認。」
「確認……?」
「是的,我怎麼樣都想事先一讀。」
京極堂翻開雜誌。
「余是物/存在此世之物/自我、個人、人類皆是物,存在之物/萬物唯存在世界之中/存在之物對存在之事無自覺/無自覺地,僅享受存在之事/僅唯唯諾諾地活著……」
我陷入一種奇妙的似曾相識感。
我沒有讀過那篇文章,但是我從伯爵口中直接聽過應該羅列在那上面的內容。
在這個地方……
「存在不復存在的存在之終結/死/逃避死之生中,孝無從萌生/埋沒於頹廢日常中的存在者,絕無從得知原本之孝……」
京極堂闔上雜誌:
「毫無批判地只是順從已經存在的世界的形態,這樣的生存方式,就是伯爵所說的頹廢的日常吧。只要像那樣活著,就無法了解孝——你在這篇散文詩中這麼寫著。」
「不了解祭祀鬼神的行為本質的人,不可能了解什麼是孝,不對嗎?中禪寺先生,您的話非常正確。祭祀的根本是孝,但是並非只要祭祀就可以成全孝。那樣是本末倒置。」
「原來如此……祭祀鬼神,即是尊敬死者,也就是正面去面對死亡。換言之,也就是認真地思考不存在之物、不存在之事,對吧?」
「您說的沒錯。」
伯爵一瞬間露出高興的模樣——看似,不過他的表情完全沒變。
「我自先父手中繼承了這個世界。先父則是從先祖父手中繼承。世界就像這樣連綿不絕地繼承下來。我存在於此處,就等於已經不存在的先父曾經存在於此處,也是先祖父、祖先曾經存在的證據吧。不久後,我也將不復存在。我不存在於被稱為過去及未來的時間裡,是非存在。先父及先祖父,以及我的子孫,不存在於被稱為現在的時間裡。不再把這些並列於過去、未來的時間軸上,不就是祭祀祖先原本的意義嗎?」
「我認為這是一番卓見。」
京極堂這麼說:
「嚴肅面對死亡……這產生出許多的儀式和習俗。說宗教及信仰也是從致力解決這個棘手問題而產生的也不為過。許多宗教都會以某些形式來進行有關死亡與超越者的演示,從這裡也可以很容易地看出這一點。在許多場所,許多時代,人們不斷地深入思索,想出了許多見解。雖然在當時當地,那算是先進的思想和邏輯,不過在漫長的時間裡,隨著完成度增加,它們也變得日常化了。」
「沒錯……您說的完全沒錯,中禪寺先生。即使是遵循道理的禮……縱然尚未迷失本義和本質,但人們卻不再探究為何會是如此?真的非如此不可嗎?儘管在存在之物當中,能夠思索存在之事的就只有人而已……」
「你指的是……存在論的存在嗎?原來如此,就像你說的吧。這就是日常的存在方式。不,大部分的生死觀都被構築為會變得如此,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我住宿舍。老家也在空襲中燒掉了……不過只有牌位帶出來了。」
「牌位是嗎?那麼我請教你,牌位是什麼?」
「牌位是什麼?……當然是寫著戒名和忌日的……的什麼呢?」
結果野島轉向槽木問道。
「答案很簡單呀。」中禪寺說,「是一塊木牌。」
「木、木牌……?」
「是木牌呀。只是上面寫了字,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是。不管是上了漆還是貼了金箔,木牌就是木牌,不是什麼特別的東西。可是……唔,大部分的人都很珍惜牌位。不過,牌位說是迷信也算是迷信,說它沒有意義,也沒有意義。」
「靈魂……不是會依附在上面嗎?」
楢木問道。
「不。」咒師答道,「沒有靈魂這種東西。」
「不,就算實際上沒有,呃,佛教什麼的……」
「在佛教里,死者會在六道輪迴。成佛的話,就會解脫成佛。有什麼東西會附在哪裡?」
「呃……可是……」
「把牌位帶進日本的是禪宗。但不管是佛壇還是牌位,以原本的意義來說,與佛教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將與佛教一點關聯也沒有的東西,毫不懷疑地當成佛具接受。」
「是這樣嗎?」中澤叫出聲來,「那不是佛教儀式嗎?」
「完全不是,牌位原本是儒教的東西。牌位這種東西……在佛家稱為靈位,在儒家則稱為神位。這原本叫做木主,是讓魂依附的木牌。」
所以說,把它當成木牌就行了——京極堂對伊庭說。
「儒教把人分成兩邊來思考。一邊是精神,這是魂。另一邊是肉體,這是魄。魂魄俱在,人就能夠成立。但是人一死,這兩者就會分離。魂會升天,魄會腐朽,回歸大地。魂魄的分離,就是儒教中說的死。換言之,只要魂自天上降下,與大地的魄合而為一,人就會再次復活——可以這樣想。所謂木主,是魂自天上降下時,做為記號的東西。所以再怎麼鑽研佛教的教義都沒用,怎麼樣都找不出牌位這玩意兒的。」
聽好了,伊庭先生——京極堂改變語調說:
「將牌位放進佛壇,對著它誦經,從某些角度來看,其實是很滑稽的——雖然是從某些角度來看如此。當然,這不是什麼不可以的事,這樣做也並沒有錯。」
「不算錯嗎?」
「雖然原本並不是這樣的,但這樣也絕對不能算錯。只要有效,不管什麼樣的形式都算是正確。而且以結果來看,這是適合這個國家祭祀祖先的做法,可以說是自然形成的習慣,所以不能批判在佛壇前虔誠祈禱的人。雖然不能,不過由於上述的理由,不能說只有這樣做,才算是祭祀死者的正式形式。」
不管是要躺著還是大笑都可以的——中禪寺說。
「夫人存在於你的記憶中。當記憶似乎快要變淡時,人會把它依附在某些東西上。依附的東西不管是牌位還是飯碗或帽盒……什麼都無所謂。儀式的道具和順序,會依人和場所而改變——非改變不可。」
「這樣啊……」
伊庭懷念似地眯起眼睛,沉默下去。
「沒錯……」
京極堂轉過身子。
「我們對於死這種不可迴避、不可知的現實,就是如此無知而且遲鈍,完全不加思考。我們忌諱它、隱蔽它,毫無批判地接受敬而遠之這種先人建立起來的作法。作法只有形式也能夠成立。即使淪為形式化,只要不去懷疑,依然能夠發揮效果。這就是……伯爵,你所批判的地方。」
黑衣男子從懷中取出一本雜誌。
「這本雜誌,《近代文藝別冊》,上面刊載了伯爵所寫的散文詩〈存在之事與存在之物〉。我以前就曾經拜讀伯爵的詩,不過這次似乎能夠拜會伯爵……所以我請人從自宅送了過來。」
「不敢當。」伯爵說,「可是那本雜誌的話……這間書齋里也有好幾冊。」
「因為我想先確認。」
「確認……?」
「是的,我怎麼樣都想事先一讀。」
京極堂翻開雜誌。
「余是物/存在此世之物/自我、個人、人類皆是物,存在之物/萬物唯存在世界之中/存在之物對存在之事無自覺/無自覺地,僅享受存在之事/僅唯唯諾諾地活著……」
我陷入一種奇妙的似曾相識感。
我沒有讀過那篇文章,但是我從伯爵口中直接聽過應該羅列在那上面的內容。
在這個地方……
「存在不復存在的存在之終結/死/逃避死之生中,孝無從萌生/埋沒於頹廢日常中的存在者,絕無從得知原本之孝……」
京極堂闔上雜誌:
「毫無批判地只是順從已經存在的世界的形態,這樣的生存方式,就是伯爵所說的頹廢的日常吧。只要像那樣活著,就無法了解孝——你在這篇散文詩中這麼寫著。」
「不了解祭祀鬼神的行為本質的人,不可能了解什麼是孝,不對嗎?中禪寺先生,您的話非常正確。祭祀的根本是孝,但是並非只要祭祀就可以成全孝。那樣是本末倒置。」
「原來如此……祭祀鬼神,即是尊敬死者,也就是正面去面對死亡。換言之,也就是認真地思考不存在之物、不存在之事,對吧?」
「您說的沒錯。」
伯爵一瞬間露出高興的模樣——看似,不過他的表情完全沒變。
「我自先父手中繼承了這個世界。先父則是從先祖父手中繼承。世界就像這樣連綿不絕地繼承下來。我存在於此處,就等於已經不存在的先父曾經存在於此處,也是先祖父、祖先曾經存在的證據吧。不久後,我也將不復存在。我不存在於被稱為過去及未來的時間裡,是非存在。先父及先祖父,以及我的子孫,不存在於被稱為現在的時間裡。不再把這些並列於過去、未來的時間軸上,不就是祭祀祖先原本的意義嗎?」
「我認為這是一番卓見。」
京極堂這麼說:
「嚴肅面對死亡……這產生出許多的儀式和習俗。說宗教及信仰也是從致力解決這個棘手問題而產生的也不為過。許多宗教都會以某些形式來進行有關死亡與超越者的演示,從這裡也可以很容易地看出這一點。在許多場所,許多時代,人們不斷地深入思索,想出了許多見解。雖然在當時當地,那算是先進的思想和邏輯,不過在漫長的時間裡,隨著完成度增加,它們也變得日常化了。」
「沒錯……您說的完全沒錯,中禪寺先生。即使是遵循道理的禮……縱然尚未迷失本義和本質,但人們卻不再探究為何會是如此?真的非如此不可嗎?儘管在存在之物當中,能夠思索存在之事的就只有人而已……」
「你指的是……存在論的存在嗎?原來如此,就像你說的吧。這就是日常的存在方式。不,大部分的生死觀都被構築為會變得如此,這也是沒辦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