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到頭來,公房卿果然還是入了山。雖未遇上南方眾,但還是尋著了當年事發之處。」
「原來如此。倘若於該處憶及了什麼而開始探查——可就不妙了。」
「沒錯。一旦動手探查,絕對查得出些什麼。如此一來,真相恐將大白,現實將隨之淪為謊言,當年一場騙局便形同虛設。若無法徹底隱瞞真相,小股潛的妙計便不過是個平凡謊言。欲將謊言化為現實,唯有一路欺瞞到底一途。」
總之。
人生在世,本是傷悲。
故此,又市決意——
「因此,便決意再次設一場神鷺的局?」
「沒錯。如此一來,公房卿便不至於再有任何質疑。事實上打從那回後,公房卿便不再四處雲遊了。」
一如自己,百介心想。
「當時,仍是又市先生扮神鴉,阿銀小姐扮神鷺?」
「這老夫就無從得知了。」
話畢,百介垂下了視線。
又市當時尚在人世,至少也活到了二十數年前。而直到當時,又市仍一如往昔——
難不成……
又市也曾在暗中……
看來,這小股潛是一點兒也沒變。
若是如此,或許直至今日——
又市仍在暗中關切著自己?
百介抬起頭來,眼神茫然地舉目仰望。
小夜小姐,接著又喚了一聲。
「第二回的神鷺,或許正是你娘扮的呢。」
的確有此可能,小夜低聲回答。
與次郎沒再追問下去,僅以柔和的語調應和道:
原來如此。
風神
乘風四處飄遊,
遇人,
使口吐黃風,
遭此風吹拂者
必患傷寒。
——繪本百物語/桃山人夜話卷第伍·第參拾玖
【壹】
昔日。
曾有種名曰百物語的遊戲。
也不知是什麼人開始的,總之好論鬼神者、好事之徒常以此作樂。
既是遊戲,應是好玩有趣、教人愉快。但這遊戲似乎不僅是愉快而已。
同時,還有些駭人。
這百物語,乃是由與會者在一夜之間說完一百則駭人、奇妙鬼怪故事的怪談會。
不過,也不僅是一場怪談會。
相傳,在話完第一百則鬼怪故事後,將起某種異象。故此,這百物語,其實是個為製造異象而行的駭人咒術。
至於是何種異象。
原因,
及理由——
均無從探究。
既為異象,必是超乎人知。凡人無從干預,亦無從理解。
總之,行百物語之目的,便是以人自身之力製造異象。
古人嘗言,談鬼見鬼。
以人自身之力製造異象。
召徠災厄。
喚醒妖物。
即為行百物語之目的。
只不過。
這異象究竟為何、召徠的究竟是何種妖物,始終無人知曉。
有人云,將有鬼怪現身。
亦有人云,將有亡魂到來。
更有人云,將有災厄降臨,恐將奪人性命。
即便是與會者之親友,亦難逃此詛咒波及。
但論及真相,始終無人能知。
人云,既是遊戲,或許無人真正說到最後一則。亦有人云,即便說到最後一則,也多因心生恐懼而中途打住。更有人云,說完最後一則後,與會者悉數命喪黃泉。不過這些個說法,也僅止於言傳臆測。
總之,真相從未有人知曉。
隨時代物換星移,世人開始認為,此類言傳純屬無稽。
百物語自此不複流行。
某日。
幾位賢人智者群聚,聊得天南地北,聊著聊著,漸漸觸及了鬼怪話題。言談議論間,忽有一人提議,何不探探昔日曾流行一時的百物語傳說是否屬實。
藉此瞧瞧是否真能製造異象,若真有,又是什麼樣的異象。
這倒是個試膽良機,眾人便相約擇日再聚,依傳說法式行百物語。
這法式並不困難。
眾人於一月色昏暗之黑夜齊聚一堂。
於一盞青紙燈籠內插入百支燈蕊,點燃幽幽燈火。
待燈火將房內染成一片陰藍,在座者便開始輪流敘述奇聞怪談。
有的奇妙,有的可怖。
一則話畢。
便拔除一支燈蕊。
一則話畢。
復拔除一支燈蕊。
房內本就青光籠罩,隨燈蕊減少,益顯昏暗。
眾人打從心底對此傳說嗤之以鼻,無一信此遊戲將起異象。不論說了幾則,也絕無可能發生任何怪事。世間本無鬼神,更甭論光是談鬼論妖,便可能引發異象——眾人雖明白這道理,但人人心中仍是疑慮尚存。
怪談若非虛構,便是遠古往事。即便真曾發生,或乃敘述者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均僅為此人之經歷。聽來或許駭人,但畢竟事不關己。一切端看敘述者如何描述。話術即詐術,哪管再可怖,虛構故事畢竟非真。
不過。
倘若真起異象,可就不再是事不關己。故此,每個與會者不僅心懷幾分疑慮,同時亦心懷幾分畏懼。
最後。
黑夜將盡,房內變得更形昏暗,幽幽明月,僅存一絲光明。
最後一人終於話完第一百則故事。
剎時。
突有一陣輕風吹起。
還沒來得及拔除,最後一支燈蕊便教這陣輕風給吹熄。
如此而已。眾人靜候片刻,依然不見任何異象。與會者先是一陣泄氣,接著痛罵聲此起彼落,紛紛抱怨此說果真是荒誕迷信、信此說者真是愚蠢至極、如此期待竟撲了個空、或為心懷疑慮感到汗顏——
不過。
房內本是密不透風,這陣風究竟自何處吹來?最後一支燈蕊,為何碰巧於說完百則怪談時熄滅——?
眾人認為不過是輕風一陣,既不可怖,亦不擾人,哪算得上什麼異象。起這陣風,純粹出於偶然。
無人察覺其中實有蹊蹺。
這陣風,乃是風神所吹。
自此,神鬼悉數離去。
從此不復降臨人世。故此,如今不論敘述多少怪談——
均無從召徠任何鬼神。
【貳】
延享初年,廄橋之御城內有青年武士輪值守夜。一夜天降大雨,諸士群聚一處,聊起怪談。內有一名曰中原忠太夫者,為人膽大果敢,與在座先輩論及世上究竟有無鬼神,久久不得結論,便提議不如趁今夜陰雨,以所謂百物語測度是否將有妖怪現身。聞此提議,年輕氣盛之諸士紛紛同意。眾人便以青紙覆燈口,置於五房外之大書院內,旁立一鏡。燈內依傳說規矩插有燈蕊百支,話畢一則,拔除燈蕊一支,先取鏡觀己顏,便可退下。因不可點燈,其間五房一片漆黑。眾人便依此法進退——
且慢,劍之進打岔道:
「與次郎,這是份什麼樣的文獻?」
「什麼樣的?此言何意?」
「原來如此。倘若於該處憶及了什麼而開始探查——可就不妙了。」
「沒錯。一旦動手探查,絕對查得出些什麼。如此一來,真相恐將大白,現實將隨之淪為謊言,當年一場騙局便形同虛設。若無法徹底隱瞞真相,小股潛的妙計便不過是個平凡謊言。欲將謊言化為現實,唯有一路欺瞞到底一途。」
總之。
人生在世,本是傷悲。
故此,又市決意——
「因此,便決意再次設一場神鷺的局?」
「沒錯。如此一來,公房卿便不至於再有任何質疑。事實上打從那回後,公房卿便不再四處雲遊了。」
一如自己,百介心想。
「當時,仍是又市先生扮神鴉,阿銀小姐扮神鷺?」
「這老夫就無從得知了。」
話畢,百介垂下了視線。
又市當時尚在人世,至少也活到了二十數年前。而直到當時,又市仍一如往昔——
難不成……
又市也曾在暗中……
看來,這小股潛是一點兒也沒變。
若是如此,或許直至今日——
又市仍在暗中關切著自己?
百介抬起頭來,眼神茫然地舉目仰望。
小夜小姐,接著又喚了一聲。
「第二回的神鷺,或許正是你娘扮的呢。」
的確有此可能,小夜低聲回答。
與次郎沒再追問下去,僅以柔和的語調應和道:
原來如此。
風神
乘風四處飄遊,
遇人,
使口吐黃風,
遭此風吹拂者
必患傷寒。
——繪本百物語/桃山人夜話卷第伍·第參拾玖
【壹】
昔日。
曾有種名曰百物語的遊戲。
也不知是什麼人開始的,總之好論鬼神者、好事之徒常以此作樂。
既是遊戲,應是好玩有趣、教人愉快。但這遊戲似乎不僅是愉快而已。
同時,還有些駭人。
這百物語,乃是由與會者在一夜之間說完一百則駭人、奇妙鬼怪故事的怪談會。
不過,也不僅是一場怪談會。
相傳,在話完第一百則鬼怪故事後,將起某種異象。故此,這百物語,其實是個為製造異象而行的駭人咒術。
至於是何種異象。
原因,
及理由——
均無從探究。
既為異象,必是超乎人知。凡人無從干預,亦無從理解。
總之,行百物語之目的,便是以人自身之力製造異象。
古人嘗言,談鬼見鬼。
以人自身之力製造異象。
召徠災厄。
喚醒妖物。
即為行百物語之目的。
只不過。
這異象究竟為何、召徠的究竟是何種妖物,始終無人知曉。
有人云,將有鬼怪現身。
亦有人云,將有亡魂到來。
更有人云,將有災厄降臨,恐將奪人性命。
即便是與會者之親友,亦難逃此詛咒波及。
但論及真相,始終無人能知。
人云,既是遊戲,或許無人真正說到最後一則。亦有人云,即便說到最後一則,也多因心生恐懼而中途打住。更有人云,說完最後一則後,與會者悉數命喪黃泉。不過這些個說法,也僅止於言傳臆測。
總之,真相從未有人知曉。
隨時代物換星移,世人開始認為,此類言傳純屬無稽。
百物語自此不複流行。
某日。
幾位賢人智者群聚,聊得天南地北,聊著聊著,漸漸觸及了鬼怪話題。言談議論間,忽有一人提議,何不探探昔日曾流行一時的百物語傳說是否屬實。
藉此瞧瞧是否真能製造異象,若真有,又是什麼樣的異象。
這倒是個試膽良機,眾人便相約擇日再聚,依傳說法式行百物語。
這法式並不困難。
眾人於一月色昏暗之黑夜齊聚一堂。
於一盞青紙燈籠內插入百支燈蕊,點燃幽幽燈火。
待燈火將房內染成一片陰藍,在座者便開始輪流敘述奇聞怪談。
有的奇妙,有的可怖。
一則話畢。
便拔除一支燈蕊。
一則話畢。
復拔除一支燈蕊。
房內本就青光籠罩,隨燈蕊減少,益顯昏暗。
眾人打從心底對此傳說嗤之以鼻,無一信此遊戲將起異象。不論說了幾則,也絕無可能發生任何怪事。世間本無鬼神,更甭論光是談鬼論妖,便可能引發異象——眾人雖明白這道理,但人人心中仍是疑慮尚存。
怪談若非虛構,便是遠古往事。即便真曾發生,或乃敘述者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均僅為此人之經歷。聽來或許駭人,但畢竟事不關己。一切端看敘述者如何描述。話術即詐術,哪管再可怖,虛構故事畢竟非真。
不過。
倘若真起異象,可就不再是事不關己。故此,每個與會者不僅心懷幾分疑慮,同時亦心懷幾分畏懼。
最後。
黑夜將盡,房內變得更形昏暗,幽幽明月,僅存一絲光明。
最後一人終於話完第一百則故事。
剎時。
突有一陣輕風吹起。
還沒來得及拔除,最後一支燈蕊便教這陣輕風給吹熄。
如此而已。眾人靜候片刻,依然不見任何異象。與會者先是一陣泄氣,接著痛罵聲此起彼落,紛紛抱怨此說果真是荒誕迷信、信此說者真是愚蠢至極、如此期待竟撲了個空、或為心懷疑慮感到汗顏——
不過。
房內本是密不透風,這陣風究竟自何處吹來?最後一支燈蕊,為何碰巧於說完百則怪談時熄滅——?
眾人認為不過是輕風一陣,既不可怖,亦不擾人,哪算得上什麼異象。起這陣風,純粹出於偶然。
無人察覺其中實有蹊蹺。
這陣風,乃是風神所吹。
自此,神鬼悉數離去。
從此不復降臨人世。故此,如今不論敘述多少怪談——
均無從召徠任何鬼神。
【貳】
延享初年,廄橋之御城內有青年武士輪值守夜。一夜天降大雨,諸士群聚一處,聊起怪談。內有一名曰中原忠太夫者,為人膽大果敢,與在座先輩論及世上究竟有無鬼神,久久不得結論,便提議不如趁今夜陰雨,以所謂百物語測度是否將有妖怪現身。聞此提議,年輕氣盛之諸士紛紛同意。眾人便以青紙覆燈口,置於五房外之大書院內,旁立一鏡。燈內依傳說規矩插有燈蕊百支,話畢一則,拔除燈蕊一支,先取鏡觀己顏,便可退下。因不可點燈,其間五房一片漆黑。眾人便依此法進退——
且慢,劍之進打岔道:
「與次郎,這是份什麼樣的文獻?」
「什麼樣的?此言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