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
「欲欺敵,必先欺己——山形似乎認為公房卿打的是這等主意。之所以將家產平均配分予其弟,並非出於清心寡欲,不過是為安撫親人之偽裝,並私下盤算日後再起出財寶獨占之。為此,必得佯裝對財寶毫不知情,當然也不可為其子所知悉。」
「原來如此。但聽聞此事,公篤氏有何反應?該不會是褒獎山形做得好罷?」
「聽聞此事後,公篤氏大為震怒。」
「大為震怒?」
「是的,不過這番舉措可謂出於一片好意,想必公篤氏應不至於嚴厲申斥。但山形先生仍甚感惶恐。故此,不住哭求揔兵衛切勿將實情告知其師。對山形先生而言,遭破門似乎較遭官差逮捕更為可怖。」
原來如此,老人說道,矮小的身軀似乎稍有動搖。
「看來這理由,公篤氏應是聽不進去?」
關於這點——
似乎也不至於如此,與次郎說道:
「聽聞此事,據說公篤氏認為其父並非有所隱瞞,而是真不知情。亦即公篤氏判斷——公房卿從未認為那記憶與財寶之間有任何關連。」
「噢?」
聞言,老人皺起雪白雙眉。
「那麼——聽聞弟子這番稟報,公篤氏這下是否認為真有這筆財寶?」
「或許如此。不過,是否如此認為,可有任何關係?」
這下可麻煩了,老人說道:
「根本沒有什麼財寶。」
「沒有什麼財寶——?」
老人神情略帶失落地笑道:
「那地方什麼也沒有。當時沒有,如今也沒有。」
「老隱士此言何意?」
「噢,實不相瞞,老夫當時也在場。就藏身樺樹林中,親眼目睹胤房卿抱回年幼的公房卿的光景。」
除老夫之外,又市先生也在場——老人,也就是山岡百介說道。
「又市先生?難不成……?」
「沒錯。那不過是一場局。」
果然。
——是如此。
與次郎不禁咽下一口口沫。
「敢、敢問這究竟是一場什麼樣的——?」
或許不宜如此深究?
先生果真是愛追究呀,老人百介目不轉睛地端詳著與次郎半晌,接著才說道:
「老夫年少時,也如先生一個樣兒。老是兩眼圓睜地向人詢問,對一切均深感迷惑。即便如今已是個來日無多的老翁,依然是滿腔迷惑。故先生這心境,老夫完全能了解。」
關於此事——
老人闔上雙眼,開始陳述了起來。
【柒】
那回——
應是老夫曾參與的最後一場局。
唉。
事後,又市先生似乎又參與了某場規模龐大的差事,從此自老夫眼前消失。由此推論,這應是北林那樁大事件後四年的事兒了。
沒錯,劍之進先生日前所作的推測,大抵都說中了。真不愧是位明察秋毫的慧眼巡查。
但那番推論是否悉數言中,可就令當別論了。其中仍有些許誤判。
遺漏的,是與胤房卿相戀的姑娘之出身。事實上,胤房卿的對象,並非什麼地方鄉士之女。是的,那是一場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戀。
不過,其實也可說是——一場謀略。
唉,除此之外,實在找不到更妥當的言辭形容。
乍看之下,我國如今已是個統一國家,事實上,骨子裡並非如此。一如前回老夫曾提及的山民,仍有不少不受朝廷或幕府管束的居民,於國境之內生息。
為數雖少,亦不乏崇拜與朝廷所祭祀之神明有別之神祉者。例如諏訪一帶祭祀的古神,至今仍不乏人信仰。
只消細心追查便可發現,此類古神實仍為數眾多。
是的。倘若一地祭祀的神明與他處有別,就某種意義而言,便算得上是另一國家。但隨融合、摩擦、與吸收,骨幹可能隨之掏空,或以各種形式妥協變化,然其中可能仍有部分堅持拒絕妥協。
在此類拒絕妥協者中,曾有與朝廷結下深仇大恨者。而我國祭祀神明之大宗,乃天子是也。
是的,故此。
朝敵(註:指與天皇及朝廷敵對之政治、軍事勢力。平安時代的平將門、鎌倉時代的足利尊氏均曾被指為朝敵。幕末維新時代的朝敵則有長州藩、德川慶喜主導的幕府、以及支持幕府的會津藩、米澤藩等。維新後,朝敵通常指幕府軍,簡稱幕軍)——這字眼聽似指涉幕軍,但亦泛指自古便與朝廷有舊仇舊恨者。
這類朝敵,或有部分依然存在。
不不,老夫所指,並非如此晚近。
例如出雲之神,不是曾有讓國天孫之傳說?
此一傳說,可上溯神代(註:於日本史中指神話時代,即傳說中之神武即位前的紀元前六○○年以前的時代)。
沒錯,這已是遠古神代的故事。但的確不乏堅持此類神明爭鬥,誓不退讓者。
是的。正是如此。曾有某一部族,試圖向天子尋仇——此事之發端,即肇因於此。
什麼?是否如此嚴重?
噢,嚴重或許稱不上。不過人之行止,於任何時代均是大同小異,神明亦是如此。
總之,請姑且相信真有此一部族存在。
當年,正值行將改朝換代之時。噢,距維新萌芽雖仍有三十年,但的確稱得上是巨變前夕。各地動亂頻仍,硝煙四起。幕府政權之基礎業已開始動搖,想必已是不難看出。
先生對此有所質疑——?不過,當年的確是如此。
噢,與次郎先生年歲尚輕,或許無從體會。
與次郎先生畢竟是生於幕末,長於幕末。想必難以想像曾有長治久安、天下太平之世。
老夫則是於安定治世中渡過人生前半,能親身經歷改朝換代,原本根本是無從想像。但後半可就不同了。
這感覺,活像原本立足的船上,傾刻間竟化為船底。總之,腳下與大海僅一板之隔,隨時可能傾覆倒轉。
或許為數尚少,但已有部分百姓預測,幕府或有可能倒台。
是的。如此一來——亦不難想像坐鎮京都之天子,屆時或可能成為倒幕之盟主。但對老夫曾於稍早提及之對天子懷恨在心者而言,這絕非好事。
沒錯,正是如此。此部族想必認為,待幕府傾覆、天子隨王政復古取回政權後,將是為時已晚。不乘此時放手一搏,更待何時?
唉。
此事之發端,即此部族將一位姑娘送入宮中,試圖取天子的性命。誰知這姑娘竟——
沒錯。
竟與胤房卿——
正是如此。兩人之間,竟萌生愛苗。
一切便因此變得錯綜複雜。
這姑娘原本的盤算,想必是欲利用胤房卿,藉此接近天子。
但不知不覺間,卻對胤房卿動了真情,甚至還懷了胤房卿的骨肉。
是的,正是如此。
總而言之,這下也顧不得對方是敵,自己是奸細,畢竟兩人原本就是門不當、戶不對,這姑娘只得偷偷將娃兒給生下。產後,便自京都銷聲匿跡。
「原來如此。但聽聞此事,公篤氏有何反應?該不會是褒獎山形做得好罷?」
「聽聞此事後,公篤氏大為震怒。」
「大為震怒?」
「是的,不過這番舉措可謂出於一片好意,想必公篤氏應不至於嚴厲申斥。但山形先生仍甚感惶恐。故此,不住哭求揔兵衛切勿將實情告知其師。對山形先生而言,遭破門似乎較遭官差逮捕更為可怖。」
原來如此,老人說道,矮小的身軀似乎稍有動搖。
「看來這理由,公篤氏應是聽不進去?」
關於這點——
似乎也不至於如此,與次郎說道:
「聽聞此事,據說公篤氏認為其父並非有所隱瞞,而是真不知情。亦即公篤氏判斷——公房卿從未認為那記憶與財寶之間有任何關連。」
「噢?」
聞言,老人皺起雪白雙眉。
「那麼——聽聞弟子這番稟報,公篤氏這下是否認為真有這筆財寶?」
「或許如此。不過,是否如此認為,可有任何關係?」
這下可麻煩了,老人說道:
「根本沒有什麼財寶。」
「沒有什麼財寶——?」
老人神情略帶失落地笑道:
「那地方什麼也沒有。當時沒有,如今也沒有。」
「老隱士此言何意?」
「噢,實不相瞞,老夫當時也在場。就藏身樺樹林中,親眼目睹胤房卿抱回年幼的公房卿的光景。」
除老夫之外,又市先生也在場——老人,也就是山岡百介說道。
「又市先生?難不成……?」
「沒錯。那不過是一場局。」
果然。
——是如此。
與次郎不禁咽下一口口沫。
「敢、敢問這究竟是一場什麼樣的——?」
或許不宜如此深究?
先生果真是愛追究呀,老人百介目不轉睛地端詳著與次郎半晌,接著才說道:
「老夫年少時,也如先生一個樣兒。老是兩眼圓睜地向人詢問,對一切均深感迷惑。即便如今已是個來日無多的老翁,依然是滿腔迷惑。故先生這心境,老夫完全能了解。」
關於此事——
老人闔上雙眼,開始陳述了起來。
【柒】
那回——
應是老夫曾參與的最後一場局。
唉。
事後,又市先生似乎又參與了某場規模龐大的差事,從此自老夫眼前消失。由此推論,這應是北林那樁大事件後四年的事兒了。
沒錯,劍之進先生日前所作的推測,大抵都說中了。真不愧是位明察秋毫的慧眼巡查。
但那番推論是否悉數言中,可就令當別論了。其中仍有些許誤判。
遺漏的,是與胤房卿相戀的姑娘之出身。事實上,胤房卿的對象,並非什麼地方鄉士之女。是的,那是一場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戀。
不過,其實也可說是——一場謀略。
唉,除此之外,實在找不到更妥當的言辭形容。
乍看之下,我國如今已是個統一國家,事實上,骨子裡並非如此。一如前回老夫曾提及的山民,仍有不少不受朝廷或幕府管束的居民,於國境之內生息。
為數雖少,亦不乏崇拜與朝廷所祭祀之神明有別之神祉者。例如諏訪一帶祭祀的古神,至今仍不乏人信仰。
只消細心追查便可發現,此類古神實仍為數眾多。
是的。倘若一地祭祀的神明與他處有別,就某種意義而言,便算得上是另一國家。但隨融合、摩擦、與吸收,骨幹可能隨之掏空,或以各種形式妥協變化,然其中可能仍有部分堅持拒絕妥協。
在此類拒絕妥協者中,曾有與朝廷結下深仇大恨者。而我國祭祀神明之大宗,乃天子是也。
是的,故此。
朝敵(註:指與天皇及朝廷敵對之政治、軍事勢力。平安時代的平將門、鎌倉時代的足利尊氏均曾被指為朝敵。幕末維新時代的朝敵則有長州藩、德川慶喜主導的幕府、以及支持幕府的會津藩、米澤藩等。維新後,朝敵通常指幕府軍,簡稱幕軍)——這字眼聽似指涉幕軍,但亦泛指自古便與朝廷有舊仇舊恨者。
這類朝敵,或有部分依然存在。
不不,老夫所指,並非如此晚近。
例如出雲之神,不是曾有讓國天孫之傳說?
此一傳說,可上溯神代(註:於日本史中指神話時代,即傳說中之神武即位前的紀元前六○○年以前的時代)。
沒錯,這已是遠古神代的故事。但的確不乏堅持此類神明爭鬥,誓不退讓者。
是的。正是如此。曾有某一部族,試圖向天子尋仇——此事之發端,即肇因於此。
什麼?是否如此嚴重?
噢,嚴重或許稱不上。不過人之行止,於任何時代均是大同小異,神明亦是如此。
總之,請姑且相信真有此一部族存在。
當年,正值行將改朝換代之時。噢,距維新萌芽雖仍有三十年,但的確稱得上是巨變前夕。各地動亂頻仍,硝煙四起。幕府政權之基礎業已開始動搖,想必已是不難看出。
先生對此有所質疑——?不過,當年的確是如此。
噢,與次郎先生年歲尚輕,或許無從體會。
與次郎先生畢竟是生於幕末,長於幕末。想必難以想像曾有長治久安、天下太平之世。
老夫則是於安定治世中渡過人生前半,能親身經歷改朝換代,原本根本是無從想像。但後半可就不同了。
這感覺,活像原本立足的船上,傾刻間竟化為船底。總之,腳下與大海僅一板之隔,隨時可能傾覆倒轉。
或許為數尚少,但已有部分百姓預測,幕府或有可能倒台。
是的。如此一來——亦不難想像坐鎮京都之天子,屆時或可能成為倒幕之盟主。但對老夫曾於稍早提及之對天子懷恨在心者而言,這絕非好事。
沒錯,正是如此。此部族想必認為,待幕府傾覆、天子隨王政復古取回政權後,將是為時已晚。不乘此時放手一搏,更待何時?
唉。
此事之發端,即此部族將一位姑娘送入宮中,試圖取天子的性命。誰知這姑娘竟——
沒錯。
竟與胤房卿——
正是如此。兩人之間,竟萌生愛苗。
一切便因此變得錯綜複雜。
這姑娘原本的盤算,想必是欲利用胤房卿,藉此接近天子。
但不知不覺間,卻對胤房卿動了真情,甚至還懷了胤房卿的骨肉。
是的,正是如此。
總而言之,這下也顧不得對方是敵,自己是奸細,畢竟兩人原本就是門不當、戶不對,這姑娘只得偷偷將娃兒給生下。產後,便自京都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