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胤房卿辭世後,公房卿便以此為契機,從此不再過問政事,並與眾弟平均分配本就不多的遺產,待家產打理妥當,便自京都遷入府內。當然,日子是較從前清苦。但公房卿似乎生性清心寡欲,絲毫不以儉樸度日為苦。或許正因其為人如此,眾弟均不吝經援供養。畢竟遺產雖少,公房卿仍有平均配分之恩。一家兄弟於維新前平分家產,改朝換代後紛紛自行創業,個個也是事業有成——」
「公房卿可有自行創業?」
「噢。華族本不諳商道,經商失敗的例子可謂多不勝數。相傳近畿一帶的土地開墾事業損失至為慘重,便是一例。據傳公房卿對此亦有聽聞,故未起經商之念。對此,其子公篤氏亦深表贊同,只因其深信重德淡利、擇名譽而棄實益,方為正道。但雖支持其父不涉商途,公篤氏仍對某事心懷不滿。」
「敢問——是對何事不滿?」
「其實,公篤氏曾遭人嘲諷。」
「是遭何人嘲諷?」
「即公房卿之么弟,官銜公胤,名曰山形。公胤氏創立一商社,據說獲利甚豐。但此人平日言辭,似乎頗為刻薄。」
言辭頗為刻薄?老人問道。
「個人認為,其言應無惡意。畢竟從不吝於經援兄長,還曾於公房卿之五子三歲時將之納為養子,看來兄弟間應無任何不睦。但不知何故,與公篤先生就是合不來。」
「是如何個嘲諷法?」
「噢,據說此人當時曾對公篤氏表示,到頭來,本家之兄反而得靠分家後之弟資助生活。就在下聽來,此言的確不無道理,言下之意,想必是暗喻正因如此,你更該勤奮幹活,掙錢餬口。但公篤氏似乎不作此解。正是衝著這番話,方才開設了孝悌塾。」
「看來是不願僅為餬口,亦不願受欲望驅策而卑屈幹活,故決意以學問立命?」
的確是如此,與次郎答道;
「可惜,此心愿實難順遂。」
「敢問是何故?」
「開辦私塾掙不了多少銀兩。愈是清高傲骨,愈是無利可圖。揔兵衛的道場毫不清高,故只消聚集附近孩童一同揮幾個棍兒,便可稍稍賺取橫財。還能上警視局本署,毛遂自薦地指導劍術。若是不成,亦可找個路口揮刀賣藝,也算得上是個掙得了幾個子兒的技藝。但教授儒學的孝悌塾,不過是個供人學習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聖人君子之道的場所。」
的確,儒學者多是兩袖清風,老人說道。
「沒錯。開辦私塾亦需資金。雖然生意興隆,但卻總得靠借貸方能周轉。若不仰賴親人資助,隨時可能斷炊。但既已開始營運,再加上廣獲好評,總不能就潦草結束。」
「得顧及體面?」
「想必是如此。」
還真是麻煩呀,小夜感嘆道。
「故此,公篤先生便開始打起那財寶的主意。不過,但那名曰山形之番頭表示,並非為一飽私慾獨占侵吞,而是欲以這筆財富償還親人借貸,並免費招收門生。總之公篤先生打的,其實是這種如意算盤——」
「話雖如此,但可知那財寶藏於何處?」
小夜一臉詫異地問道:
「當然不知。不過,這下卻……」
「可是憶起了公房卿那奇妙的回憶——?」
老人以至為悲傷的口吻說道,接著便轉頭望向小夜。
「正是如此。截至此時,公房卿均未曾向其子透露此事,長年將之藏於心中。儒學者常言,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或許是年事已高,抑或是卸下要職,導致其心智耗弱……」
「人若是上了年紀——」
一白翁抬起皺紋滿布的臉,語帶感嘆地說道:
「昨日的數目就變多了。明日一到,今日也就成了昨日。後天一到,明日也會成為昨日。待大後天一到,今日、明日也就變得毫無分別。同理,人只要活個幾十年,昔日的一切也就變得毫無分別。往昔的回憶與昨日的記憶,隨時可能混為一談。故此,較為鮮明、較為誘人的記憶,也較易使人憶起,浮沉於腦海中的,便悉數是此類回憶。也唯有在此類回憶中,方能找出自己曾存活於世的證據。」
這心境,與次郎似乎稍稍能理解。
雖能理解,但仍是無從體會。
想必是如此,與次郎以溫和的口吻附和道。
「總之,某日公房卿於畫報上讀到去年的火球事件,上頭載有咱們這位妖怪巡查大人,滔滔不絕地大談自老隱士這兒聽來的古今怪火奇聞,就連鳥火之說,也現學現賣地說了出來。閱後——公房卿難以按捺心中那潛藏已久的疑惑,便一度向其子提及此事。但公篤氏畢竟是個堅貞的儒學者,當然不可能相信此類怪事兒,僅回以三言兩語搪塞過去。由於遲遲理不出個頭緒,公房卿只得托人造訪咱們這位上了報、對妖怪造詣深厚的一等巡查矢作劍之進商談——」
當時與劍之進連絡者,似乎便是山形。但山形並未親自與劍之進面會,不過是受疏於世事的公房卿之託,安排面會之相關事宜罷了。
安排妥當後,山形突然感覺其中似有蹊蹺。堂堂華族,竟私下與警視局本署之一等巡查面會,究竟是為了談些什麼?難不成就是那財寶之事?
「因此,便起了跟蹤的念頭?」
「是的。再加上事後,劍之進又多方調查由良家之歷史,教此人更是起疑——」
不僅是由良家的歷史,劍之進就連前代家主胤房卿之經歷、與公房卿之身世都給查了,豈可能不教人起疑?更遑論劍之進還曾多方詢問此事與信州有何關連。
「畢竟表面上,信濃與由良家毫無關係。此番調查,當然啟人疑竇,故此,山形便決定跟蹤劍之進。眼見咱們這位矢作巡查大人對有人尾隨渾然不察,分明一無所獲,卻還匆匆忙忙趕赴此處,想必是查獲了什麼線索,因此便耳貼紙門,屏氣凝神地逐句竊聽吾等言談,但由於過於專注,便為火眼金睛的正馬所察,又為咱們那粗野劍客所捕。」
此舉頗為無禮,話沒說完,與次郎又連忙更正道:
「噢,雖然無禮,但個中並無惡意,動機純然是為助其師公篤氏擺脫困境。至於這是仁是忠,小弟才疏學淺,就無從分辨了。」
原來如此,老人頷首問道:
「那麼,公篤先生是否已知悉此事?」
「是的。山形表示,已告知其師財寶藏於何處。自信州上田溯千曲川岸而下,至松原一帶,自一巨石山巔入一山——應為寥科山或天狗岳,財寶即藏於山中某一濕地。」
「噢。不過,山形先生是否曾告知其師,是自何處打聽來的?」
「似乎是謊稱無意間自公房卿與劍之進之言談中聽來的。」
「儒者也會撒謊?」
「是的。重信義乃儒者之本分。倘若跟蹤、竊聽一事為師所察,重者恐有遭破門之虞。更遑論其所質疑之對象,竟是師兄兼恩師公篤氏之父。山形懷疑公篤氏之父或許知悉藏寶處之線索,不過是佯裝毫不知情。」
「此人是認為,公房卿就連對其子都刻意隱瞞?」
「公房卿可有自行創業?」
「噢。華族本不諳商道,經商失敗的例子可謂多不勝數。相傳近畿一帶的土地開墾事業損失至為慘重,便是一例。據傳公房卿對此亦有聽聞,故未起經商之念。對此,其子公篤氏亦深表贊同,只因其深信重德淡利、擇名譽而棄實益,方為正道。但雖支持其父不涉商途,公篤氏仍對某事心懷不滿。」
「敢問——是對何事不滿?」
「其實,公篤氏曾遭人嘲諷。」
「是遭何人嘲諷?」
「即公房卿之么弟,官銜公胤,名曰山形。公胤氏創立一商社,據說獲利甚豐。但此人平日言辭,似乎頗為刻薄。」
言辭頗為刻薄?老人問道。
「個人認為,其言應無惡意。畢竟從不吝於經援兄長,還曾於公房卿之五子三歲時將之納為養子,看來兄弟間應無任何不睦。但不知何故,與公篤先生就是合不來。」
「是如何個嘲諷法?」
「噢,據說此人當時曾對公篤氏表示,到頭來,本家之兄反而得靠分家後之弟資助生活。就在下聽來,此言的確不無道理,言下之意,想必是暗喻正因如此,你更該勤奮幹活,掙錢餬口。但公篤氏似乎不作此解。正是衝著這番話,方才開設了孝悌塾。」
「看來是不願僅為餬口,亦不願受欲望驅策而卑屈幹活,故決意以學問立命?」
的確是如此,與次郎答道;
「可惜,此心愿實難順遂。」
「敢問是何故?」
「開辦私塾掙不了多少銀兩。愈是清高傲骨,愈是無利可圖。揔兵衛的道場毫不清高,故只消聚集附近孩童一同揮幾個棍兒,便可稍稍賺取橫財。還能上警視局本署,毛遂自薦地指導劍術。若是不成,亦可找個路口揮刀賣藝,也算得上是個掙得了幾個子兒的技藝。但教授儒學的孝悌塾,不過是個供人學習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聖人君子之道的場所。」
的確,儒學者多是兩袖清風,老人說道。
「沒錯。開辦私塾亦需資金。雖然生意興隆,但卻總得靠借貸方能周轉。若不仰賴親人資助,隨時可能斷炊。但既已開始營運,再加上廣獲好評,總不能就潦草結束。」
「得顧及體面?」
「想必是如此。」
還真是麻煩呀,小夜感嘆道。
「故此,公篤先生便開始打起那財寶的主意。不過,但那名曰山形之番頭表示,並非為一飽私慾獨占侵吞,而是欲以這筆財富償還親人借貸,並免費招收門生。總之公篤先生打的,其實是這種如意算盤——」
「話雖如此,但可知那財寶藏於何處?」
小夜一臉詫異地問道:
「當然不知。不過,這下卻……」
「可是憶起了公房卿那奇妙的回憶——?」
老人以至為悲傷的口吻說道,接著便轉頭望向小夜。
「正是如此。截至此時,公房卿均未曾向其子透露此事,長年將之藏於心中。儒學者常言,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或許是年事已高,抑或是卸下要職,導致其心智耗弱……」
「人若是上了年紀——」
一白翁抬起皺紋滿布的臉,語帶感嘆地說道:
「昨日的數目就變多了。明日一到,今日也就成了昨日。後天一到,明日也會成為昨日。待大後天一到,今日、明日也就變得毫無分別。同理,人只要活個幾十年,昔日的一切也就變得毫無分別。往昔的回憶與昨日的記憶,隨時可能混為一談。故此,較為鮮明、較為誘人的記憶,也較易使人憶起,浮沉於腦海中的,便悉數是此類回憶。也唯有在此類回憶中,方能找出自己曾存活於世的證據。」
這心境,與次郎似乎稍稍能理解。
雖能理解,但仍是無從體會。
想必是如此,與次郎以溫和的口吻附和道。
「總之,某日公房卿於畫報上讀到去年的火球事件,上頭載有咱們這位妖怪巡查大人,滔滔不絕地大談自老隱士這兒聽來的古今怪火奇聞,就連鳥火之說,也現學現賣地說了出來。閱後——公房卿難以按捺心中那潛藏已久的疑惑,便一度向其子提及此事。但公篤氏畢竟是個堅貞的儒學者,當然不可能相信此類怪事兒,僅回以三言兩語搪塞過去。由於遲遲理不出個頭緒,公房卿只得托人造訪咱們這位上了報、對妖怪造詣深厚的一等巡查矢作劍之進商談——」
當時與劍之進連絡者,似乎便是山形。但山形並未親自與劍之進面會,不過是受疏於世事的公房卿之託,安排面會之相關事宜罷了。
安排妥當後,山形突然感覺其中似有蹊蹺。堂堂華族,竟私下與警視局本署之一等巡查面會,究竟是為了談些什麼?難不成就是那財寶之事?
「因此,便起了跟蹤的念頭?」
「是的。再加上事後,劍之進又多方調查由良家之歷史,教此人更是起疑——」
不僅是由良家的歷史,劍之進就連前代家主胤房卿之經歷、與公房卿之身世都給查了,豈可能不教人起疑?更遑論劍之進還曾多方詢問此事與信州有何關連。
「畢竟表面上,信濃與由良家毫無關係。此番調查,當然啟人疑竇,故此,山形便決定跟蹤劍之進。眼見咱們這位矢作巡查大人對有人尾隨渾然不察,分明一無所獲,卻還匆匆忙忙趕赴此處,想必是查獲了什麼線索,因此便耳貼紙門,屏氣凝神地逐句竊聽吾等言談,但由於過於專注,便為火眼金睛的正馬所察,又為咱們那粗野劍客所捕。」
此舉頗為無禮,話沒說完,與次郎又連忙更正道:
「噢,雖然無禮,但個中並無惡意,動機純然是為助其師公篤氏擺脫困境。至於這是仁是忠,小弟才疏學淺,就無從分辨了。」
原來如此,老人頷首問道:
「那麼,公篤先生是否已知悉此事?」
「是的。山形表示,已告知其師財寶藏於何處。自信州上田溯千曲川岸而下,至松原一帶,自一巨石山巔入一山——應為寥科山或天狗岳,財寶即藏於山中某一濕地。」
「噢。不過,山形先生是否曾告知其師,是自何處打聽來的?」
「似乎是謊稱無意間自公房卿與劍之進之言談中聽來的。」
「儒者也會撒謊?」
「是的。重信義乃儒者之本分。倘若跟蹤、竊聽一事為師所察,重者恐有遭破門之虞。更遑論其所質疑之對象,竟是師兄兼恩師公篤氏之父。山形懷疑公篤氏之父或許知悉藏寶處之線索,不過是佯裝毫不知情。」
「此人是認為,公房卿就連對其子都刻意隱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