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大官人的意思是要我們不要生產此茶嗎?”韋應物冷冷的問道。

  “那倒不是,我們來的目的就是想商量一下,如果雙溪縣每年供應給我們五千斤上好的茶葉,我們保證每年給雙溪縣二萬兩白銀,而不是錢,韋大人看如何?”

  “五千斤茶葉,那不過是二千畝茶園的產量,我雙溪縣可種植茶園上萬畝,那剩下的八千畝怎麼辦?”

  這時,旁邊一直沉默的神秘人突然開口說道:“你們可以用別的名字銷售,如果願意,我們也可以包銷,不過一斤上好的干茶只給八百文,這樣如何?”

  “閣下是何人?說的話可能做主?”

  “我忘記給大人介紹了,這位是我們‘巴蜀商行’的真正大東主,他自然能做主。”張求財急忙替韋應物介紹道。

  “哼!閣下既然有心談判,卻遮遮掩掩不以誠相見,要我如何信得過閣下的話?”

  “罷了!十年過去了,也總不能這樣隱藏一輩子吧!”說完,他徐徐地取下斗笠,露出一張蒼白的面容來。

  韋應物見了大吃一驚,不禁脫口而出:“是你!你、你還沒有死?”

  第三部 經略江南 卷三 春江水暖鴨先知 第四十章 故人

  話說韋應物見到‘巴蜀商行’大東主的真正面目時,不禁大吃一驚,他分明認得,這個人竟是十年前征伐阿布思叛亂中陣亡的前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

  “韋大人認識我?”

  “我在天寶十二年時做過羽林軍的三衛郎,大人拜將出征阿布思之時,就是我給大人獻上的劍。”

  “原來竟是故人,想不到我鮮于仲通詐死埋名十年,竟在這麼偏僻的小縣被人認出,真是天意啊!韋大人可是想告發我?”

  韋應物搖搖頭道:“大唐亂了這麼多年,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說起來我當年也是因李琮之亂而做了逃兵,鮮于大人沒有死,我心裡只感到欣慰,何談告發?只是吳王殿下可知道此事?”

  “他不知,說雖然他也是當事者之一,不過鮮于仲通已死,我現在是何劍南,韋然會將雙溪商行的資本都慢慢賣給他們,茶園我將交給金陵府。總之,我不會留給下任一點空子。”

  “好!好!好一個有遠見的實幹官,韋大人的前途絕對不可限量,如此下去,大唐的相位指日可待,我閱人無數,絕不虛言。”果然在三十年後,時任蘇州刺史的韋應物被封為尚書左射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早已經厭倦了朝廷黑暗的韋應物不滿宦官專權,辭官回鄉,暢遊天下名山去了,這是後話。

  時間慢慢的過去了兩年,經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雙溪縣在這短短的兩年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僅全縣的人口增加到四千戶,往日清冷的大街也開始變得每日裡熙熙攘攘,隨處可見漢民和畲民融合相處的情景,最讓人心動的是那一張張充滿幸福和自信的笑臉。

  韋應物這兩年來除娶親時回了長安一次以外再也沒有離開過雙溪縣,千頭萬緒的瑣事讓他一天也沒有能夠歇息下來,隨著雙溪縣的發展數據匯成的一份份報表發往金陵,這個江南東道最窮的縣開始引起金陵勤政院的關注,金陵府長史崔煥親自來雙溪縣調研,充分肯定了韋應物的成績,韋應物也連續三年獲得了士曹事一最四善的上上之考。

  大曆三年二月,在雙溪縣呆了近四年的韋應物調為江寧縣令,雙溪縣令由大曆二年府試第三名的長安人元全柔接任,韋應物遂將三萬畝茶園全部上繳金陵府,歷年所積官錢共三十萬貫悉數封存一文不取,聞韋應物走,雙溪縣幾乎是傾城出動,哀哭遍野,韋應物亦含淚和鄉親一一惜別。

  韋應物攜家眷一路北上,但目見之處皆鬱鬱蔥蔥,河面垂柳已悄然吐芽,水裡的一群群鴨子悠閒的游著,偶而可見三、五農人在地里忙碌著活計,正是一幅江南春天的田園風景圖。

  十天後韋應物抵達金陵,舊時的好友張去疾、杜崇聞信出城來迎接,另一好友暢當任明州司馬而不在金陵,此時的張去疾已升為法曹事複議署主簿(正職為郎中,副職為主簿),享正六品銜授朝議郎階。而杜崇在監察室中也任執事一職,為從六品銜,兩人皆高於韋應物的正七品縣令。

  第二日,韋應物赴士曹事和監察室辦理離任手續,依江南東道的監察律令,縣令以上官員離任必須接受監察室的財產審查和士曹事的民心審查,分別報西閣祭酒、長史、吳王三讀通過後方才算正式結束,這期間需要近半年時間,當然,接受審查的官員並不需要在金陵等待,韋應物在十日後便正式赴江寧上任去了。

  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在崔煥、顏杲卿等一批務實官員的大力輔佐下,兩道的經濟開始進入了良性發展,工商稅收在第二年便超過了鹽稅,年底兩道的稅收已經突破二百萬貫,極大的緩解了財政狀況,在士曹事司馬袁覆履的建議下,李月在大曆二年十月給江南東道和淮南道所有的官吏皆加了薪料,這樣和朝廷及其他地方相比,同樣的職務,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官員的薪料竟高出三倍,如果考慮職分田和公廨田的因素,兩道的官吏收入也要比其他地方高出五成,這樣便使李月以‘高薪養廉’初衷的第一步得以實現。同樣,有了充足的資金保證,江南道路修建、河道疏通的進程也大大加快,這一巨大的建設計劃也慢慢被延伸到了淮南道,反過來,道路、河道的興建和疏通也大大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到大曆三年初,江南、淮南登記的商戶已經突破了一萬家,但工商巨頭的出現卻嚴重衝擊了中小商家的生存,鑑於這種情況,金陵府在大曆三年新年後,頒布律令不再允許資本額在十萬貫以上的商行在州府以下地區直接開店進行貨物零售業,鼓勵其經營其他行業,實現多元化發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