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齊國破滅後,秦昭王到楚趙兩國進行國事訪問,實施遠交策略,為下一步近攻做準備。不久,秦韓兩國好比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一樣燒了魏國王家園林梁囿,魏國一時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身為魏相的孟嘗君還真有兩把刷子,用唇齒相依的道理拉到趙惠文王十萬大兵贊助保衛大梁。燕國剛吞下大半個齊國還沒能消化完全呢,自然不可能把實力消耗在中原戰場給三晉當炮灰。孟嘗君恐嚇說要是膽敢拒絕合縱大不了我們割土求和,然後三晉聯合秦國侵略者一起來瓜分你們,同樣能彌補魏國喪失的土地,燕昭王這才帶著八萬軍隊參加大梁保衛戰。燕趙魏三國雖然趕跑了秦國人,但魏國還是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大梁保衛戰同年,破碎地帶的衛嗣君死了。這位哥哥身處弱國卻不遺餘力學習法家思想,只不過他是一個生吞活剝的法學家,是一個本本主義法學家。衛國有一縣令非常清廉,家裡的蓆子破了都被衛嗣君的特務查的一清二楚,而且還被衛君賞了一張新蓆子。此招是拷貝韓昭侯的做法,只不過人家韓昭侯派考察團發現道邊有牛吃草屬正常執法,他推斷出擾民那是以小見大,而衛嗣君是用特務組織侵犯臣子的隱私權。衛嗣君還喜歡玩權力制衡,在朝堂上扶起薄疑一派來對抗如耳一黨,臣子熱衷內鬥自己的政權就固若金湯了;在後宮也用魏姬和世姬制衡,我覺得這樣就可以防止老婆給他戴綠帽子了!夢天曰:沒有問責制的權利制衡,只會降低辦事效率,於國於民都沒什麼好處。另外,衛嗣君派人賄賂海關和隋文帝的反貪風格一樣,用一灘濁水來驅逐另一灘濁水,是典型性釣魚執法,在執法的取證過程就已經違法了,不能當做證據的。這種耍小聰明的國君,無怪乎荀子把他稱為“聚斂計數之君”了,說白了丫就一會計,算算小錢還可以,成不了大事的。

  現在神州大地釣魚執法那可是處處開花,花樣翻新,打黑車都打得如此有演技,讓影帝影后們自愧不如,引眾多私家車主紛紛進套,而且事後還死不認帳,就是被迫承認錯誤了也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只有從根兒上廢除了執法經濟的利益誘惑和執法經濟指標考核這等亂法政策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頭痛醫腳似的只處理個別執法人員來平息社會輿論。紛紛擾擾的日記門雞蛋門炒的再熱再凶,屁民們已經徹底麻木了,無力改變也就逆來順受了,說壞的言論不讓說,該叫好的時候大家也不想再叫了,反正叫了也於事無補!夢天曰:不管黑貓白貓,扒出糞的就是死貓。沒背景的貓被扒出糞來會讓你形神俱滅,有背景的貓被扒出糞過一陣子又會借屍還魂的。

  完璧歸趙是站在六國立場上來宣傳的,雖然形勢比人強,大家都知道後戰國時代再也不會有張儀、蘇秦這等複合型英雄存在了,我們不能還原歷史真相,讓後人覺得心灰意冷,所以有一絲亮色的優秀外交家藺相如就被捧成超級大英雄了,好比巴黎和會上的幾個外交家反倒成了積弱百年老大帝國的大英雄一樣!因為我們國力太弱了,軍事上一敗再敗,只能歌頌表現出彩的外交家了。藺相如是一個百分百的外交家,他的政治才能在那個時代也是無用武之地,假如真讓他當個三十年趙相也不能力挽狂瀾了!

  客觀來講,完璧歸趙是秦國單邊主義外交的一個經典案例。藺相如派人攜璧逃跑說理也好,如王世貞所說把和氏璧交割等著和秦昭王講理也罷,都已經無力回天了,要是按王世貞說的辦秦昭王肯定會昧了和氏璧的,縱然秦昭王會給城秦國軍方會答應麼,畢竟那時軍方代表魏冉說話極有分量。完璧歸趙也好,歸秦也罷,都是同樣的結局:秦國攻下石城,魏冉相趙,趙國得到的“和平”就是兩萬健兒血灑疆場。

  藺相如一直是輸人不輸陣,完璧歸趙時如此,澠池之會時也如此,在那個時代維護國君的尊嚴就是維護國家的尊嚴,同樣到現在也如此,不尊重一個國家的首腦就是不尊重這個國家,因為趙惠文王代表的不是黑社會,而是趙國的精神領袖和國家元首,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要是如瀟水所說藺相如是馬仔護老大的話,那我們現代人的一切紛爭又和爭飯粒的螞蟻有什麼分別呢?美蘇爭霸和莊子說的蝸角之爭不就一樣了麼?現代人是為了民主、自由、博愛活著的,是為了人權活著的,雖然你可以奪走我的飯粒,蹂躪我的身體,甚至禁止我的自由,但你不能奴役我的靈魂。夢天曰:我們屁民不得已做了別人的奴隸,但不會做任何人的暴君,只有這樣人類才會進步。

  如果說藺相如是主角,那幕後的秦昭王便集編劇導演監製於一身了。藺相如只不過替導演秦昭王演了一場情境劇罷了,而且無論怎麼演結局都是一樣的,只不過藺相如演技太高超太到位了,自然應該獲得影帝頭銜。先秦的中國人是可愛的,也是敢於認錯的,沒有了廉頗,藺相如再廣闊的胸懷也無法上演將相和的故事。後來一些史書和電視劇都開始套用負荊請罪的形式了,究竟心誠不誠自己也不拷問,好比漢武帝晚年寫《罪己詔》,勇敢地開展自我批評,而後世皇帝夠膽自我批評只不過是收買民心的手段罷了,不過大部分皇帝都喜歡把責任推到奸臣身上,崇禎雖然在形式上也開展自我批評了,但還是為自己辯護不是“亡國之君”,給百官扣一個“亡國之臣”的罵名,因為實在沒有大貪官可以分擔責任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