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齊國作為一個負海之國,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走出去,必須在爭霸賽中拿到名次,必須找一個軟柿子宋國先捏捏,如果連軟柿子都捏不碎更別說遏制楚國東進了!客觀來講宋康王也不看自己能吃幾碗乾飯,竟敢在齊魏相王后六年就稱王,簡直和吳越兩國一樣不拿王當幹部,各國因此就很嫉妒他了,何況他還橫挑齊魏楚等強鄰,沒有一個真正的戰略合作夥伴。
為了讓齊國吃掉宋國這個小乳豬,蘇秦開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動。宋國定陶是戰國時代的小香港,富得流油,人見人愛,魏冉想要來做封邑,李兌也想要。首先蘇秦勸說齊湣王滅宋後把定陶給李兌,成功拉到三晉首強趙國的贊助,韓魏也就跟風支持了。秦國在韓魏的摸魚計劃開展地有聲有色,馬上回頭就來干涉架起鍋準備燉乳豬的齊國,因為齊國的強大就是秦國的削弱,於私來講魏冉不想讓心愛的小香港被別人拿走!接著秦國攻打趙國梗陽,武力干涉趙國參股伐宋。為了化解餓狼秦國的騷擾,順利吃下乳豬宋國,蘇秦又策動了五國伐秦合縱運動。因為狐狸要想吃老虎肉,光讓老虎吃豬惹豹子獅子眼饞那是不行的,必須讓老虎和獅子惡鬥起來,所以縱橫家蘇秦的眼光瞄向了西方。讓齊秦兩國徹底翻臉的最好辦法就是慫恿齊老虎帶著趙豹子韓狼魏狽一起去咬秦獅子,這就是所謂的五國大軍圍成皋。周德鈞說:合縱以維護均勢為宗旨,以地緣政治論為認知基礎,以聯盟戰略為應對手段。韓魏對於秦國來說已經沒有連橫的價值了,所以必須反抗,趙國方面李兌十分想拿到定陶,所以也摻和著去伐秦,燕國只是打醬油的,最多也就喊喊口號。
蘇秦是希望齊國堅持抗秦的決心,齊國吸取孟嘗君合縱的教訓,不想不敢也沒必要在攻秦大業上投入過多,只希望三晉當炮灰,伐秦要是節節勝利三晉就坐大了,再也指揮不動了,再者楚國萬一趁機從淮北偷襲齊國老家怎麼辦?三晉也不是傻子,早就吃夠了秦國的苦,怕出力過多萬一秦國報復只會拼光家底,所以也都互相扯皮在成皋開party。五國伐秦看似光明磊落,實際上個個心懷鬼胎。
只要三晉能制約秦國也就行了,大胖子齊湣王接著砍柴準備燒火燉乳豬。秦人開關迎敵,東方的烏合之眾節節敗退,秦人瞬息打到洛陽城下要九鼎了,齊湣王只能抽身對付秦國。雖說二次伐宋時宋康王父子比較團結,但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要是諸侯全力支持齊國吞宋最多也就打一次戰國版的逼陽大戰罷了!不過周王室那些政客素質也不咋地,明明求救時說好了事後把九鼎給齊湣王的,秦國人被打跑後又不兌現承諾,讓人家齊湣王當活雷鋒。其實當時讓三晉和二周頂一陣子也是沒問題的,只不過齊湣王和袁術一樣,眼裡只有九鼎和玉璽,沒有政治遠見,而且完全沒有遠景規劃,被蘇秦牽著鼻子走,比孟嘗君弱智多了!
不管怎麼說,活雷鋒齊湣王打得秦國人服軟,終於吃到了乳豬宋國的肉。各國史書對宋康王的評價都比較差,有些簡直是惡意中傷,把一個強人當成精神病患者來描述,所有的髒水糞水都潑到了宋康王身上了!其實宋康王沒有兩把刷子不可能一人打敗幾大武林高手,孟子就曾記錄宋康王行仁政,真是成王敗寇啊!齊國驟然吞併五千乘勁宋(此時燕國才有戰車七百乘),國際格局發生明顯變化,外交活動空前活躍。三晉不希望看到第二個秦國,秦國不允許有一個真正的敵手存在,所以反齊勢力馬上走到了統一戰線,成皋的三晉和燕國大兵掉轉槍頭,夥同秦國侵略者一起殺奔齊國。
燕齊兩國的仇恨太深了,蘇秦的工作做得太到位了,在五國聯軍打擊下,齊國不但沒能保住吞宋的勞動成果,就連本土都失了七十二座城池,八百年未經戰禍的首都臨淄被名將樂毅洗劫一空,燕國破滅的歷史又一次在齊國上演。齊湣王不懂外交策略也無傷大雅,見了棺材不掉淚也無所謂,都舉目無親了還人品那麼差,最後被救援的楚將淖齒活生生抽筋而死,太子法章都流落到民間當僱農去了,可見當時自耕農已經不多了。秦國一強沒有了制約,關東六國只有挨打得份兒了!過強或過弱的齊國,對燕國和三晉的短期和長遠來說都是十分不利的。就現代國際關係理論來說,無論是單級、兩極還是多級穩定理論,都是為了維持現有的格局。過弱的齊國打破了均勢體系,劇辛和蘇秦都曾反對齊國陸沉,可是命運已經如此,誰又能挽救天下大勢呢?
蘇秦的偉大不單表現在縱橫術無敵上,而且評價人才的標準也不同凡響。仁義所以自為也,非所以為人也。仁義乃自復之術,非進取之道也!——道德只能作為選拔人才的輔助標準,甚至有時只能作為花邊新聞來評價,比如陳平調戲嫂子之類的東東,道德掛帥的風氣什麼時候才能有所改觀呢?
第四季 夢天品終結戰爭 四、完璧歸趙
楚懷王之死標誌著揚子雄鱷退化為泥地蜥蜴,齊湣王之死象徵著中華東極陸沉海底,只有秦國才是真命天子,到此為止,秦國一統天下也逐漸趨於明朗化,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了!楚懷王和齊湣王的共同點是沒有魄力來搞內政,楚懷王敗在用衝動搞外交,純屬外行指導內行,對秦戰爭的失敗讓他總想在東部找到尊嚴,真是一個“見壞就上”的笨伯;而齊湣王的死穴是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不曉得“見好就收”,以齊國的實力吞宋應該可以全身而退的,畢竟宋康王人際關係太差了,道義上來講應該不會有諸侯實心幫忙,不像當年燕國內亂能博取諸侯同情。不管怎麼說,雖然楚懷王和齊湣王治國才能有限,但至少這兩位對本國那份責任心和憂患意識可以照耀古今,比兩國那些混日子的國君要強多了,比如楚頃襄王、齊王建等不肖子孫。
為了讓齊國吃掉宋國這個小乳豬,蘇秦開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動。宋國定陶是戰國時代的小香港,富得流油,人見人愛,魏冉想要來做封邑,李兌也想要。首先蘇秦勸說齊湣王滅宋後把定陶給李兌,成功拉到三晉首強趙國的贊助,韓魏也就跟風支持了。秦國在韓魏的摸魚計劃開展地有聲有色,馬上回頭就來干涉架起鍋準備燉乳豬的齊國,因為齊國的強大就是秦國的削弱,於私來講魏冉不想讓心愛的小香港被別人拿走!接著秦國攻打趙國梗陽,武力干涉趙國參股伐宋。為了化解餓狼秦國的騷擾,順利吃下乳豬宋國,蘇秦又策動了五國伐秦合縱運動。因為狐狸要想吃老虎肉,光讓老虎吃豬惹豹子獅子眼饞那是不行的,必須讓老虎和獅子惡鬥起來,所以縱橫家蘇秦的眼光瞄向了西方。讓齊秦兩國徹底翻臉的最好辦法就是慫恿齊老虎帶著趙豹子韓狼魏狽一起去咬秦獅子,這就是所謂的五國大軍圍成皋。周德鈞說:合縱以維護均勢為宗旨,以地緣政治論為認知基礎,以聯盟戰略為應對手段。韓魏對於秦國來說已經沒有連橫的價值了,所以必須反抗,趙國方面李兌十分想拿到定陶,所以也摻和著去伐秦,燕國只是打醬油的,最多也就喊喊口號。
蘇秦是希望齊國堅持抗秦的決心,齊國吸取孟嘗君合縱的教訓,不想不敢也沒必要在攻秦大業上投入過多,只希望三晉當炮灰,伐秦要是節節勝利三晉就坐大了,再也指揮不動了,再者楚國萬一趁機從淮北偷襲齊國老家怎麼辦?三晉也不是傻子,早就吃夠了秦國的苦,怕出力過多萬一秦國報復只會拼光家底,所以也都互相扯皮在成皋開party。五國伐秦看似光明磊落,實際上個個心懷鬼胎。
只要三晉能制約秦國也就行了,大胖子齊湣王接著砍柴準備燒火燉乳豬。秦人開關迎敵,東方的烏合之眾節節敗退,秦人瞬息打到洛陽城下要九鼎了,齊湣王只能抽身對付秦國。雖說二次伐宋時宋康王父子比較團結,但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要是諸侯全力支持齊國吞宋最多也就打一次戰國版的逼陽大戰罷了!不過周王室那些政客素質也不咋地,明明求救時說好了事後把九鼎給齊湣王的,秦國人被打跑後又不兌現承諾,讓人家齊湣王當活雷鋒。其實當時讓三晉和二周頂一陣子也是沒問題的,只不過齊湣王和袁術一樣,眼裡只有九鼎和玉璽,沒有政治遠見,而且完全沒有遠景規劃,被蘇秦牽著鼻子走,比孟嘗君弱智多了!
不管怎麼說,活雷鋒齊湣王打得秦國人服軟,終於吃到了乳豬宋國的肉。各國史書對宋康王的評價都比較差,有些簡直是惡意中傷,把一個強人當成精神病患者來描述,所有的髒水糞水都潑到了宋康王身上了!其實宋康王沒有兩把刷子不可能一人打敗幾大武林高手,孟子就曾記錄宋康王行仁政,真是成王敗寇啊!齊國驟然吞併五千乘勁宋(此時燕國才有戰車七百乘),國際格局發生明顯變化,外交活動空前活躍。三晉不希望看到第二個秦國,秦國不允許有一個真正的敵手存在,所以反齊勢力馬上走到了統一戰線,成皋的三晉和燕國大兵掉轉槍頭,夥同秦國侵略者一起殺奔齊國。
燕齊兩國的仇恨太深了,蘇秦的工作做得太到位了,在五國聯軍打擊下,齊國不但沒能保住吞宋的勞動成果,就連本土都失了七十二座城池,八百年未經戰禍的首都臨淄被名將樂毅洗劫一空,燕國破滅的歷史又一次在齊國上演。齊湣王不懂外交策略也無傷大雅,見了棺材不掉淚也無所謂,都舉目無親了還人品那麼差,最後被救援的楚將淖齒活生生抽筋而死,太子法章都流落到民間當僱農去了,可見當時自耕農已經不多了。秦國一強沒有了制約,關東六國只有挨打得份兒了!過強或過弱的齊國,對燕國和三晉的短期和長遠來說都是十分不利的。就現代國際關係理論來說,無論是單級、兩極還是多級穩定理論,都是為了維持現有的格局。過弱的齊國打破了均勢體系,劇辛和蘇秦都曾反對齊國陸沉,可是命運已經如此,誰又能挽救天下大勢呢?
蘇秦的偉大不單表現在縱橫術無敵上,而且評價人才的標準也不同凡響。仁義所以自為也,非所以為人也。仁義乃自復之術,非進取之道也!——道德只能作為選拔人才的輔助標準,甚至有時只能作為花邊新聞來評價,比如陳平調戲嫂子之類的東東,道德掛帥的風氣什麼時候才能有所改觀呢?
第四季 夢天品終結戰爭 四、完璧歸趙
楚懷王之死標誌著揚子雄鱷退化為泥地蜥蜴,齊湣王之死象徵著中華東極陸沉海底,只有秦國才是真命天子,到此為止,秦國一統天下也逐漸趨於明朗化,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了!楚懷王和齊湣王的共同點是沒有魄力來搞內政,楚懷王敗在用衝動搞外交,純屬外行指導內行,對秦戰爭的失敗讓他總想在東部找到尊嚴,真是一個“見壞就上”的笨伯;而齊湣王的死穴是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不曉得“見好就收”,以齊國的實力吞宋應該可以全身而退的,畢竟宋康王人際關係太差了,道義上來講應該不會有諸侯實心幫忙,不像當年燕國內亂能博取諸侯同情。不管怎麼說,雖然楚懷王和齊湣王治國才能有限,但至少這兩位對本國那份責任心和憂患意識可以照耀古今,比兩國那些混日子的國君要強多了,比如楚頃襄王、齊王建等不肖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