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燕國發生禪讓事件的幾年裡,趙武靈王一直密切關注國際局勢的變化,開展外交攻勢,迎立了在韓國留學的燕公子職(燕昭王)。此舉真是一箭三雕,首先燕國能和趙國形成穩固同盟,其次瓦解了韓燕兩國對趙國的夾擊計劃,另外燕昭王是秦惠王的外甥,又結好了秦國,找到了一個大靠山來抵制齊國。魏國這些年已經家底拼光、徹底疲軟,保家衛國抵抗秦國侵略者都吃緊呢,更別說染指中山了!中山王也不好好學學均勢理論,虎頭虎腦瘋狂侵略燕國,“列城數十,克敵大邦”,甚至攻克了燕下都,在外交上和燕國關係變得空前緊張,我覺得此時雖然可以適當去落井下石,對於中山小國來說不能太過火,小國不能把所有鄰居都得罪光了,這樣燕國就徹底孤立了。
中山國地處石家莊一帶,把趙國一分為二,而且還屢屢進攻趙國。太行要道被中山遏制後,趙國的中原地盤和山西地盤聯繫鬆散,戰略迴旋空間比較小,很容易被他國各個擊破,之前首都邯鄲就被圍攻過多次。趙國要想生存和發展,拿下中山是必走的一步棋。為了完成滅中山這個目標,趙武靈王在外交上可謂縱橫捭闔,組織外交人員制定了一套詳盡的十年計劃。秦武王橫死後秦國陷入內亂,楚國勢力東擴到淮河流域,齊帝國主義糾結韓魏制約楚國。國際形勢波譎雲詭,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趙武靈王又一次對國際事務高度關注,派趙固監視三胡動靜和燕國反應;令仇郝入韓、富丁入魏、趙爵入齊,堅定三國抗楚決心;秘使王賁入楚,轉達趙國同意和楚國夾攻各國的意見;另外讓樓緩入秦,密切觀察秦國內亂的發展方向。趙武靈王看似誰也不得罪,但其實誰也沒幫助,讓這些國家好好消耗上一陣子。
此時齊楚秦無心染指,韓魏無力干預,燕國元氣還沒恢復,趙武靈王帶著他胡服改革後的騎兵滅掉三胡,北上拓地,大舉進攻中山。此時駐秦國大使樓緩報告說秦國內亂以宣太后一黨勝利而結束,趙武靈王怕秦國干預索取中山四邑後暫時停止進攻,插手秦國立君內政。宣太后意思想立次子涇陽君為王,趙武靈王聯合燕國準備迎立在燕國留學的長子趙稷(後來的秦昭王)為秦王,宣太后迫於國際壓力採納了趙武靈王的建議。孟嘗君攻破函谷關的時候,趙武靈王也儘量不得罪齊秦兩國,後來他又用外交手段拆散了齊秦同盟,極力達成趙、宋和秦的同盟,並派樓緩出任秦相,仇郝入宋為相,這樣為滅中山提供了絕好的外部環境。
當然外交縱橫只是手段,步步蠶食中山只不過是趙國改革的一個衍生品罷了!所有的改革家都是偉大的,所有的改革家都是悲哀的,以前的改革家大都是人臣,而趙武靈王以君王身份扛起改革大旗孤軍奮戰,間或有零星幾個同路人仍然勢單力薄,可以說是“只緣身在最高層”(改革家王安石語),這一點和日本的明治維新有很大的不同,明治天皇雖然開始是個光杆司令,倒幕運動後維新派替天皇取得了實權,天皇信任維新派讓他們放手去乾的,再說當時民間有很多啟蒙維新思潮興起,群眾基礎已經相當成熟了!
騎兵的戰鬥力非常驚人,後世的蒙古騎兵令歐洲人都膽寒,這也是農耕文明遜於遊牧文明的地方。以前戰爭的主體兵種基本上是戰車獨大的,春秋末年步兵登上了歷史舞台,和戰車這種重裝甲武器比起來步兵防護裝備差點,南方的吳楚等國類似於魔獸遊戲裡的皮甲,而中原國家步兵裝備相當於鎖甲,但步兵的機動靈活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南方丘陵山地。但在北方大平原地帶,遊牧民族的戰鬥條件和生活條件一致,騎兵的靈活性讓地處塞北的趙國人產生了變革的念頭。如果說戰車是先秦戰爭中的坦克,那騎兵便是冷兵器時代的飛機。雖說騎兵也屬於輕甲兵,況且在趙武靈王那個時代比例非常低(據說趙國在惠文王時代騎兵也就一萬人,如果說當時趙國軍隊總數四十萬人,比例大概是四十比一),騎兵的作用和一戰時空軍的作用相當,主要是為了打亂隊形,主要戰場還是戰車和步兵的事。中原人在學習騎兵的機動,身為遊牧民族的中山人卻全盤漢化,努力發展冶鐵業,曾經武裝了一個身著板甲的勇士吾丘鳩,儒生在中山都被當成香餑餑了!國家興亡也不能全推到儒生身上,主要還是中山統治階層腐化的厲害,貪官污吏一手遮天,宮廷芭蕾舞(跕屣)盛行,百姓以盜墓為生,還是內政搞得不好。
趙武靈王唯一的敗筆就是接班人選擇上模稜兩可,武則天要不是接班人難選就傳位給武家人了,可絕不是太平公主,武則天是一個個人英雄主義者,但絕不是一個女權主義者。瀟水分析趙武靈王餓死沙丘主要在公子成、李兌在專權,確實有些見地,古代又沒有《王位繼承法》,流血事件不可避免,公子成、李兌也是騎虎難下了!李兌把趙主父餓死在沙丘,證明他還是怕背弒君的罪名,他還是有所忌憚的,再說從後來趙惠文王的決策來推論,他還是很英明的,不至於完全受人擺布。我覺得餓死趙主父主要還是高層的意思,是趙惠文王想整死哥哥罷了,順帶困死老爹只不過想讓哥哥永遠訂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世不得超生。權力讓人異化,只不過衣櫃裡那具骷髏不便示人罷了,人臣不想專政的沒幾個,如果李兌靠弒君來專政成本太高,弄不好就掉腦袋了,這是官方宣傳來迷惑視聽,讓人們反貪官不反皇帝罷了!
中山國地處石家莊一帶,把趙國一分為二,而且還屢屢進攻趙國。太行要道被中山遏制後,趙國的中原地盤和山西地盤聯繫鬆散,戰略迴旋空間比較小,很容易被他國各個擊破,之前首都邯鄲就被圍攻過多次。趙國要想生存和發展,拿下中山是必走的一步棋。為了完成滅中山這個目標,趙武靈王在外交上可謂縱橫捭闔,組織外交人員制定了一套詳盡的十年計劃。秦武王橫死後秦國陷入內亂,楚國勢力東擴到淮河流域,齊帝國主義糾結韓魏制約楚國。國際形勢波譎雲詭,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趙武靈王又一次對國際事務高度關注,派趙固監視三胡動靜和燕國反應;令仇郝入韓、富丁入魏、趙爵入齊,堅定三國抗楚決心;秘使王賁入楚,轉達趙國同意和楚國夾攻各國的意見;另外讓樓緩入秦,密切觀察秦國內亂的發展方向。趙武靈王看似誰也不得罪,但其實誰也沒幫助,讓這些國家好好消耗上一陣子。
此時齊楚秦無心染指,韓魏無力干預,燕國元氣還沒恢復,趙武靈王帶著他胡服改革後的騎兵滅掉三胡,北上拓地,大舉進攻中山。此時駐秦國大使樓緩報告說秦國內亂以宣太后一黨勝利而結束,趙武靈王怕秦國干預索取中山四邑後暫時停止進攻,插手秦國立君內政。宣太后意思想立次子涇陽君為王,趙武靈王聯合燕國準備迎立在燕國留學的長子趙稷(後來的秦昭王)為秦王,宣太后迫於國際壓力採納了趙武靈王的建議。孟嘗君攻破函谷關的時候,趙武靈王也儘量不得罪齊秦兩國,後來他又用外交手段拆散了齊秦同盟,極力達成趙、宋和秦的同盟,並派樓緩出任秦相,仇郝入宋為相,這樣為滅中山提供了絕好的外部環境。
當然外交縱橫只是手段,步步蠶食中山只不過是趙國改革的一個衍生品罷了!所有的改革家都是偉大的,所有的改革家都是悲哀的,以前的改革家大都是人臣,而趙武靈王以君王身份扛起改革大旗孤軍奮戰,間或有零星幾個同路人仍然勢單力薄,可以說是“只緣身在最高層”(改革家王安石語),這一點和日本的明治維新有很大的不同,明治天皇雖然開始是個光杆司令,倒幕運動後維新派替天皇取得了實權,天皇信任維新派讓他們放手去乾的,再說當時民間有很多啟蒙維新思潮興起,群眾基礎已經相當成熟了!
騎兵的戰鬥力非常驚人,後世的蒙古騎兵令歐洲人都膽寒,這也是農耕文明遜於遊牧文明的地方。以前戰爭的主體兵種基本上是戰車獨大的,春秋末年步兵登上了歷史舞台,和戰車這種重裝甲武器比起來步兵防護裝備差點,南方的吳楚等國類似於魔獸遊戲裡的皮甲,而中原國家步兵裝備相當於鎖甲,但步兵的機動靈活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南方丘陵山地。但在北方大平原地帶,遊牧民族的戰鬥條件和生活條件一致,騎兵的靈活性讓地處塞北的趙國人產生了變革的念頭。如果說戰車是先秦戰爭中的坦克,那騎兵便是冷兵器時代的飛機。雖說騎兵也屬於輕甲兵,況且在趙武靈王那個時代比例非常低(據說趙國在惠文王時代騎兵也就一萬人,如果說當時趙國軍隊總數四十萬人,比例大概是四十比一),騎兵的作用和一戰時空軍的作用相當,主要是為了打亂隊形,主要戰場還是戰車和步兵的事。中原人在學習騎兵的機動,身為遊牧民族的中山人卻全盤漢化,努力發展冶鐵業,曾經武裝了一個身著板甲的勇士吾丘鳩,儒生在中山都被當成香餑餑了!國家興亡也不能全推到儒生身上,主要還是中山統治階層腐化的厲害,貪官污吏一手遮天,宮廷芭蕾舞(跕屣)盛行,百姓以盜墓為生,還是內政搞得不好。
趙武靈王唯一的敗筆就是接班人選擇上模稜兩可,武則天要不是接班人難選就傳位給武家人了,可絕不是太平公主,武則天是一個個人英雄主義者,但絕不是一個女權主義者。瀟水分析趙武靈王餓死沙丘主要在公子成、李兌在專權,確實有些見地,古代又沒有《王位繼承法》,流血事件不可避免,公子成、李兌也是騎虎難下了!李兌把趙主父餓死在沙丘,證明他還是怕背弒君的罪名,他還是有所忌憚的,再說從後來趙惠文王的決策來推論,他還是很英明的,不至於完全受人擺布。我覺得餓死趙主父主要還是高層的意思,是趙惠文王想整死哥哥罷了,順帶困死老爹只不過想讓哥哥永遠訂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世不得超生。權力讓人異化,只不過衣櫃裡那具骷髏不便示人罷了,人臣不想專政的沒幾個,如果李兌靠弒君來專政成本太高,弄不好就掉腦袋了,這是官方宣傳來迷惑視聽,讓人們反貪官不反皇帝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