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孫團長說,台上這場打,都是在下頭比劃好了的,一招一式都是固定的,現實的仗不是這種打法。
父親說,打仗也有種藝術性在裡邊。
《三岔口》演到最後,開黑店的劉利華被任堂惠殺死,孫團長高興地對父親說,光明終歸要戰勝黑暗,革命終歸要戰勝反革命,沒有中間道路可走。
我父親說,這戲得改,誰光明誰黑暗不能從衣裳 上分,開黑店的劉利華未必是壞人,任堂惠是稟了楊延昭之命暗中保護髮配的焦贊,在三岔口遇到劉利華,才有此一打,假如把戲改成劉利華也是楊家將這邊的人,雙方一場誤會,最後握手言和豈不更絕妙!
孫團長說,打仗是你死我活的殘酷事情,沒有那麼多的“假如”和“絕妙”,當然也有“絕妙”,那是把對方打死了,自已還活著……
孫團長有孫團長的戰爭邏輯,父親有父親的藝術規律。若干年後,京劇率先將《三岔口》劉利華的身份改為了“自己人”,以皆大歡喜的結尾閉幕,讓人感慨萬千。
《三岔口》還沒演完,江對面的曠野就響起了槍聲,呼啦啦隊伍就開始集合往東南撤了。小連匆匆跑來,幫著我父親收拾行李,父親說他不走,他還要喝一明和尚的粥。小連說部隊轉移是刻不容緩的事,沒有喝粥的工夫。父親說廣智家窯里還在燒著他的粉彩花蝶八角薄胎碗,那碗是他傾了很大精力畫的,燒成了將是件舉世無雙的藝術珍品……
父親勸小連不要跟著瞎起鬨,說紅軍是干正事的,是把打仗當職業的,小連裹在裡頭只能給人家添亂。小連說,我怎麼是瞎起鬨,我也是有理想,有抱負的。
父親說,你那不是理想,是想法,你是想跟吳貞擺在一塊兒,不分開。我告訴你,你要是像糊弄小瑛子一樣糊弄吳貞;紅軍一準得把你斃了。
小連說,您在景德鎮這些日子竟然沒悟出些中國進步的太道理,虧了人家還管您叫同志呢!
父親說,同志是什麼,同志就是朋友,我跟孫團長是同志,跟一明也是同志,跟鎮上的“珠山八友”還是同志,不跟著紅軍走就不是同志了?
小連說,不管您走不走,反正我要走。
父親說,下月就回北平,你得跟我走,要不我回去沒法跟你娘交代……
正說著,勾魂的吳貞來了,一把扯住小連就往外拽,小連說還得帶上舅舅。吳貞說,革命的同路人好做,革命的分子難當;組織正在考驗你,你不要讓大家失望!
父親才知道他的外甥加入了“組織”,他真後悔淨顧著畫畫,對小連疏於管理了。
小連被吳貞拉走了,父親追出廟門,任是怎麼喊,小連也沒有回頭。父親急得直跺腳說,這孩子……這孩子……不聽話!
一明在父親身後念了句:阿彌陀佛。
父親急赤白臉地說,你說,廣智沒走,李居士沒走,你沒走,我沒走,偏偏他走了!
一明說,這就是緣分了。
七
廣智家的窯燒得跑了氣,百十件物品全成了不倫不類,父親盼望的那個粉彩薄胎碗變做了灰不溜秋的妖魔鬼怪,讓人喪氣。一明動員父親回北平,說梁園雖好終非久留之地,江西局勢要亂,有仗要打,還是早早躲避為是。父親說要回也得把小連帶回去,全須全尾地領出來了,就得全須全尾地領回去,他不能把外甥丟在這兒。
可是到哪兒去找小連卻又不知道。
紅軍剛走,白軍來了。我父親當眾寫過標語,彼時的張揚得意成了此時罹難的證據,被抓是必然的。景德鎮的人隨著紅軍走了不少,也被白軍關了不少。很多人當場被槍殺在江灘,這其中也包括廣智。廣智是在父親對面被槍殺的,沒有什麼實質原因,就是因為他和小連關係密切,小連走了,他在劫難逃,沒有道理可講。父親看到了廣智那張因恐怖而變得青黃扭曲的臉,看到了廣智無助絕望的眼神,看到了子彈在那張臉上穿透炸裂而崩起的牡丹一樣的血花,看到了一個靈動鮮活的身軀重重地摔在卵石上剎那成為屍體……血雨腥風,江水嗚咽。我相信那種撞擊對父親是永生難忘的,或許此刻怨才明白了孫團長“打仗是你死我活的殘酷事情”的真正含意;或許怨也明白了自己在九江勸慰小連“瞬間的痛苦悲傷是江水裡翻起的浪花,隨波而逝”是多麼的蒼白無力。父親跟我講述這段場景時很明顯地添加了怨自己英勇無畏的精神,說他“每臨大事有靜氣”,“臨乎死生得失而不懼”,就是那麼靜靜地站著,冷冷地看著……但是我相信,父親當時的臉色不會比死了的廣智好看。
我問敵人為什麼沒把悠也像廣智一樣處決了,父親說主要是他身上那件月白底四合如意天華錦絲綿袍和多鈕巴圖魯坎肩救了他。天華錦是宮裡端康太妃給我祖母的賞賜,產自蘇州,專用貢品,乃錦中傑出之作,這樣的衣裳,別說江西,就是全中國也沒有幾件。父親不凡的穿戴表明了怨不凡的身份,誰也不敢輕而易舉地把一個“四合如意天華錦”崩了。
父親被關在了景德鎮北部婺源曉起的一所宅院裡,偌大的三進院落破敗得荒草叢生,牆倒屋塌。關父親的小屋是間陰潮的茅房。地面窪下,卑濕難耐。地上一踩冒水,牆上生著厚厚的苔,牆角爬滿潮濕的蟲子,這讓怨感到不適。風雨襲來,凝陰不散。父親坐在冰涼的地上,萬念俱灰,一籌莫展,只是等死。北京城裡富貴榮華的八旗大爺,飄逸倜儻的世外閒人成了階下之囚,名花美酒,曼聲長歌之際,飛觴傳茗,詩酒文晏之餘,何曾想到這個?什麼話也別說了,只怨自己老來張狂,彰顯什麼“玄秘塔”,表演什麼“柳公權”,福禍無門,唯人自招,跟那些兵有理也是講不清楚的,拉出去槍斃是早晚的事。堂堂的藝專教授竟然做了荒蠻之地的孤魂野鬼,歸路迢迢,不但是小連回不去了,連怨自己也回不去了。
父親說關他的人大概把他忘了,當時局勢的混亂比那“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還迅速嘈亂。怹說,根本沒人理他,也不過堂,就這麼一天天耗著,他隔著窗戶嚷嚷也沒人理,每天有一個老漢送進來點兒吃的,有時是塊煮南瓜,有時是包糙米飯。父親問有沒有鹹魚干佐飯,老漢說他打生下來就沒見過鹹魚干。父親問這裡是哪兒,老漢說是婺源江家的老宅。父親感嘆,自己竟以這種身份到了兩淮鹽運史江人鏡的府上。江人鏡曾在京城滿族子弟的“覺羅官學”中任鑲白旗的漢學教學,兼管中外通商事務,外固邦交,內存國體,是個讓人敬重的人物。江人鏡字好畫亦好,人品亦佳,和我們的祖父是莫逆之交,去南方任湖北鹽法道之前也常到我們家裡走動,那時父親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少年,祖父拿著兒子臨摹的《玄秘塔》讓江人鏡指教點撥,江人鏡說,形似神亦似,就是缺了些寂靜與深沉……
缺少寂靜與深沉的柳體字,寫在了景德鎮的大街上。人家的評論準確極了。
關押期間,父親的腿長了“膿瘡”,潰爛流水,痛癢難耐。“臁瘡”的名字我是從父親那兒聽來的,究竟是哪個字,至今不曉,在京城的生活中也從未聽過誰誰得了“臁瘡”一類的話,但是我從父親雙腿那些永遠不褪的漆黑疤痕上,足可以想像出悠當時病情的嚴重。
父親說,打仗也有種藝術性在裡邊。
《三岔口》演到最後,開黑店的劉利華被任堂惠殺死,孫團長高興地對父親說,光明終歸要戰勝黑暗,革命終歸要戰勝反革命,沒有中間道路可走。
我父親說,這戲得改,誰光明誰黑暗不能從衣裳 上分,開黑店的劉利華未必是壞人,任堂惠是稟了楊延昭之命暗中保護髮配的焦贊,在三岔口遇到劉利華,才有此一打,假如把戲改成劉利華也是楊家將這邊的人,雙方一場誤會,最後握手言和豈不更絕妙!
孫團長說,打仗是你死我活的殘酷事情,沒有那麼多的“假如”和“絕妙”,當然也有“絕妙”,那是把對方打死了,自已還活著……
孫團長有孫團長的戰爭邏輯,父親有父親的藝術規律。若干年後,京劇率先將《三岔口》劉利華的身份改為了“自己人”,以皆大歡喜的結尾閉幕,讓人感慨萬千。
《三岔口》還沒演完,江對面的曠野就響起了槍聲,呼啦啦隊伍就開始集合往東南撤了。小連匆匆跑來,幫著我父親收拾行李,父親說他不走,他還要喝一明和尚的粥。小連說部隊轉移是刻不容緩的事,沒有喝粥的工夫。父親說廣智家窯里還在燒著他的粉彩花蝶八角薄胎碗,那碗是他傾了很大精力畫的,燒成了將是件舉世無雙的藝術珍品……
父親勸小連不要跟著瞎起鬨,說紅軍是干正事的,是把打仗當職業的,小連裹在裡頭只能給人家添亂。小連說,我怎麼是瞎起鬨,我也是有理想,有抱負的。
父親說,你那不是理想,是想法,你是想跟吳貞擺在一塊兒,不分開。我告訴你,你要是像糊弄小瑛子一樣糊弄吳貞;紅軍一準得把你斃了。
小連說,您在景德鎮這些日子竟然沒悟出些中國進步的太道理,虧了人家還管您叫同志呢!
父親說,同志是什麼,同志就是朋友,我跟孫團長是同志,跟一明也是同志,跟鎮上的“珠山八友”還是同志,不跟著紅軍走就不是同志了?
小連說,不管您走不走,反正我要走。
父親說,下月就回北平,你得跟我走,要不我回去沒法跟你娘交代……
正說著,勾魂的吳貞來了,一把扯住小連就往外拽,小連說還得帶上舅舅。吳貞說,革命的同路人好做,革命的分子難當;組織正在考驗你,你不要讓大家失望!
父親才知道他的外甥加入了“組織”,他真後悔淨顧著畫畫,對小連疏於管理了。
小連被吳貞拉走了,父親追出廟門,任是怎麼喊,小連也沒有回頭。父親急得直跺腳說,這孩子……這孩子……不聽話!
一明在父親身後念了句:阿彌陀佛。
父親急赤白臉地說,你說,廣智沒走,李居士沒走,你沒走,我沒走,偏偏他走了!
一明說,這就是緣分了。
七
廣智家的窯燒得跑了氣,百十件物品全成了不倫不類,父親盼望的那個粉彩薄胎碗變做了灰不溜秋的妖魔鬼怪,讓人喪氣。一明動員父親回北平,說梁園雖好終非久留之地,江西局勢要亂,有仗要打,還是早早躲避為是。父親說要回也得把小連帶回去,全須全尾地領出來了,就得全須全尾地領回去,他不能把外甥丟在這兒。
可是到哪兒去找小連卻又不知道。
紅軍剛走,白軍來了。我父親當眾寫過標語,彼時的張揚得意成了此時罹難的證據,被抓是必然的。景德鎮的人隨著紅軍走了不少,也被白軍關了不少。很多人當場被槍殺在江灘,這其中也包括廣智。廣智是在父親對面被槍殺的,沒有什麼實質原因,就是因為他和小連關係密切,小連走了,他在劫難逃,沒有道理可講。父親看到了廣智那張因恐怖而變得青黃扭曲的臉,看到了廣智無助絕望的眼神,看到了子彈在那張臉上穿透炸裂而崩起的牡丹一樣的血花,看到了一個靈動鮮活的身軀重重地摔在卵石上剎那成為屍體……血雨腥風,江水嗚咽。我相信那種撞擊對父親是永生難忘的,或許此刻怨才明白了孫團長“打仗是你死我活的殘酷事情”的真正含意;或許怨也明白了自己在九江勸慰小連“瞬間的痛苦悲傷是江水裡翻起的浪花,隨波而逝”是多麼的蒼白無力。父親跟我講述這段場景時很明顯地添加了怨自己英勇無畏的精神,說他“每臨大事有靜氣”,“臨乎死生得失而不懼”,就是那麼靜靜地站著,冷冷地看著……但是我相信,父親當時的臉色不會比死了的廣智好看。
我問敵人為什麼沒把悠也像廣智一樣處決了,父親說主要是他身上那件月白底四合如意天華錦絲綿袍和多鈕巴圖魯坎肩救了他。天華錦是宮裡端康太妃給我祖母的賞賜,產自蘇州,專用貢品,乃錦中傑出之作,這樣的衣裳,別說江西,就是全中國也沒有幾件。父親不凡的穿戴表明了怨不凡的身份,誰也不敢輕而易舉地把一個“四合如意天華錦”崩了。
父親被關在了景德鎮北部婺源曉起的一所宅院裡,偌大的三進院落破敗得荒草叢生,牆倒屋塌。關父親的小屋是間陰潮的茅房。地面窪下,卑濕難耐。地上一踩冒水,牆上生著厚厚的苔,牆角爬滿潮濕的蟲子,這讓怨感到不適。風雨襲來,凝陰不散。父親坐在冰涼的地上,萬念俱灰,一籌莫展,只是等死。北京城裡富貴榮華的八旗大爺,飄逸倜儻的世外閒人成了階下之囚,名花美酒,曼聲長歌之際,飛觴傳茗,詩酒文晏之餘,何曾想到這個?什麼話也別說了,只怨自己老來張狂,彰顯什麼“玄秘塔”,表演什麼“柳公權”,福禍無門,唯人自招,跟那些兵有理也是講不清楚的,拉出去槍斃是早晚的事。堂堂的藝專教授竟然做了荒蠻之地的孤魂野鬼,歸路迢迢,不但是小連回不去了,連怨自己也回不去了。
父親說關他的人大概把他忘了,當時局勢的混亂比那“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還迅速嘈亂。怹說,根本沒人理他,也不過堂,就這麼一天天耗著,他隔著窗戶嚷嚷也沒人理,每天有一個老漢送進來點兒吃的,有時是塊煮南瓜,有時是包糙米飯。父親問有沒有鹹魚干佐飯,老漢說他打生下來就沒見過鹹魚干。父親問這裡是哪兒,老漢說是婺源江家的老宅。父親感嘆,自己竟以這種身份到了兩淮鹽運史江人鏡的府上。江人鏡曾在京城滿族子弟的“覺羅官學”中任鑲白旗的漢學教學,兼管中外通商事務,外固邦交,內存國體,是個讓人敬重的人物。江人鏡字好畫亦好,人品亦佳,和我們的祖父是莫逆之交,去南方任湖北鹽法道之前也常到我們家裡走動,那時父親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少年,祖父拿著兒子臨摹的《玄秘塔》讓江人鏡指教點撥,江人鏡說,形似神亦似,就是缺了些寂靜與深沉……
缺少寂靜與深沉的柳體字,寫在了景德鎮的大街上。人家的評論準確極了。
關押期間,父親的腿長了“膿瘡”,潰爛流水,痛癢難耐。“臁瘡”的名字我是從父親那兒聽來的,究竟是哪個字,至今不曉,在京城的生活中也從未聽過誰誰得了“臁瘡”一類的話,但是我從父親雙腿那些永遠不褪的漆黑疤痕上,足可以想像出悠當時病情的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