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我問他,後來那瓶香檳怎麼了?飯店職員支支吾吾地,終於承認自己把它帶回家去。 ※一見如故推理版精品推介※
我繼續問他,是否已經喝了?他回答,兩個禮拜前就喝掉了,連瓶子也丟了。
“有什麼問題嗎?”他好像很擔心。
“不,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對了,那瓶香檳好喝嗎?”
“嗯,很不錯。”
那名職員聽起來好像蠻愉快的,於是我掛了電話。
回家後,我把野野口潛入日高家的帶子放來看,我拜託監識科,特別幫我拷貝了一卷。
反覆觀看卻一無所獲,只有無聊的畫面烙印在我的眼底。
五月十六日,下午一點過後,我來到橫田不動產株式會社的池袋事務所。這家事務所的規模不大,正前方是鑲著玻璃的櫃檯,在它後面僅擺著兩張鐵製的辦公桌。
當我進去的時候,只有藤尾美彌子一個人在裡面處理公事,其他職員好像出去了。因此,我沒有約她到外面去談,直接隔著櫃檯就聊了起來。從旁人的眼中看來,大概很像某個形跡可疑的男子正在找便宜公寓吧。
我稍微寒喧了幾句,接著就馬上進入問題的核心。
“你知道野野口的自白書嗎?”
藤尾美彌子神情緊張地點了點頭:“大概的內容我在報紙上讀過了。”
“你覺得怎麼樣?”
“覺得怎麼樣?……總之很驚訝就是了,沒想到那本《禁獵地》也是他寫的。”
“根據野野口的自白,他說因為日高邦彥不是那本書真正的作者,所以在跟你交涉的時候,總拿不出明確的態度,關於這一點,你有什麼看法?有沒有什麼要說的?”
“老實說,我不是很清楚。雖然我也覺得和日高談判的時候,總是教他胡裡胡塗地矇混過去。”
“你和日高談判的時候,他有沒有講過什麼話,讓你覺得身為《禁獵地》的作者這樣講很奇怪?”
“我想應該沒有這樣的事,不過,我也不是很確定。因為,我之前根本沒有想過,日高邦彥竟然不是真的作者。”
“假設《禁獵地》的作者真是野野口修好了,有沒有哪個地方讓你覺得確實如此或是無法認同呢?”
“這個恐怕我也無法肯定地回答你。那個野野口和日高邦彥一樣,都是我哥的同學,所以他們都有可能寫那本小說。若是有人告訴我,真正的作者是個叫做野野口的人,我也只有‘喔,是這樣啊’的反應。因為,我連日高邦彥都不是十分了解。”
“這樣說也對。”
看來是沒辦法從藤尾美彌子這裡得到進一步的情報了,正當我這麼想的時候,她突然“啊”地一聲繼續說道:“如果那本小說真的不是日高所寫,或許有必要再重讀一遍。怎麼說呢?因為我一直以為書中的某個人物就是在寫日高他自己。如果作者並非日高,那麼,那個人物也不會是他了。”
“什麼意思?你可不可以再講清楚一點?”
“刑警先生讀過《禁獵地》了嗎?”
“我沒讀過,不過劇情大概了解,我看過其他同事讀完後所寫的大綱。”
“那本小說講到主角的中學時代。主角用暴力使同儕對他屈服,只要看誰不順眼,他就會毫不留情地攻擊對方,套句現在的用語,就是所謂的校園暴力。而在他yín威底下的最大受害者,是班上一名叫做濱岡的男同學。我一直以為那個叫濱岡的學生就是日高他自己。”
看過大綱,我知道,小說里有描寫校園暴力的場面。不過,那上面並沒有把詳細的人名寫出來。
“為何你會覺得那名學生就是日高呢?”
“因為整本小說是以濱岡這號人物自述過去的方式所寫成的。而且就內容來看,與其說是小說,倒不如說是實況記錄,這讓我相信那名少年就是日高。”
“這樣啊,你這樣講我就懂了。”
“還有……”一瞬間,藤尾美彌子有那麼一點猶豫,不過她繼續說道,“我在想,日高本身就是曾經有過像濱岡那樣的遭遇,所以才會寫出那樣的小說吧?”
我不自主地望向她的臉:“什麼意思?”
“小說里,濱岡非常憎恨主導所有暴力事件的主角。我可以感覺到,那股憎恨的情緒漂蕩在字裡行間。雖然書里沒有明白指出,可是濱岡會對曾經折磨自己的男人之死感興趣,明顯地是因為他心底有著很深的怨恨。少年濱岡就是作者,也就是說日高藉由寫作這本小說,達到向我哥報仇的目的,這是我的解讀。”
我眼睛眨也不眨地盯著藤尾美彌子,為了報仇而寫小說,這種事我連想都沒有想過。
不,打一開始,我們搜查小組就沒注意《禁獵地》這本書。
“不過,按照野野口的自白,這樣講就不通了。”
“沒錯。不過,就像我剛才說的,如果光就作者是小說人物原型的觀點來作考量的話,那不管是日高也好,野野口也罷,結果都是一樣的。不過,長久以來我一直把書中人物和日高的形象重疊在一起,所以一時很難接受另有其人的說法,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對了,就像小說改拍成連續劇的時候,看到演員的氣質與書中人物的形象不合,總會覺得生氣吧?就是那種感覺。”
“假設是日高邦彥的話,那他和《禁獵地》里的濱岡在形象、氣質上全都符合嗎?請就你的主觀回答,沒有關係。”
“我覺得好像符合,不過這或許是我個人的先入為主。因為,我剛剛也說過了,事實上,我幾乎不了解日高這個人。”藤尾美彌子慎重地,儘量避免講得太過肯定。
最後我問她,關於《禁獵地》一案,她們抗爭的對象從日高邦彥變成了野野口修,今後有什麼打算?
“不管怎樣,先等野野口的判決結果下來後再說吧。”她以冷靜的語氣回答。
關於日高邦彥被殺一案,我至今依然窮追不捨、不肯放手,我想上司看在眼裡不是很高興。犯人已經招認,連親手寫的自白書都有了,何必還四處探問?他會這麼想也是理所當然的。
“還有什麼問題嗎?這一切不是都很合理嗎?”
上司不耐煩地問道。而我自己也找不到理由否認本案件的調查已經告一段落。別的不談,此次很多被視為重要證據的線索,都是我親手找出來的。
連我自己都覺得沒必要再查下去了。野野口偽造的不在場證明已經被拆穿,他和日高之間的恩怨也已真相大白。說老實話,我甚至為自己的工作表現感到驕傲。
我之所以會產生懷疑,是在病房裡幫野野口做筆錄的時候,腦子裡突然進出某個想法,不過,當時我沒有理它。因為那個想法太過奇怪,也太超現實了。
不過,就算我能暫時忽略,也無法一直避開,那個古怪的想法在我腦海盤旋不去。說老實話,從逮捕他以來,我就經常有種誤入歧途的不安,如今這種感覺又更加明顯了。
或許是因為不管就刑警工作或人生歷練而言,我都還很生嫩,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錯覺。這是非常有可能的,可是,我卻一直無法說服自己就此讓案件畫上休止符。
為求保險起見,我試著重讀野野口修所寫的自白書。結果,我找到了好幾個先前不曾看出的疑點:
一、日高邦彥以殺人未遂的證據為要脅,強逼野野口幫自己代寫作品。不過,反過來說,如果野野口抱著捨棄一切的覺悟,主動向警方投案的話,那麼日高也會遭受某種程度的損失,說不定會因此斷送作家的生命。難道日高不擔心這個嗎?雖說到最後野野口以不想連累日高初美為由,沒有去自首,不過,一開始日高邦彥應該沒有把握事情會這麼發展吧?
二、日高初美死後,野野口修依然沒有反抗,是為了什麼?筆記里他自述,是因為懶得和日高打心理戰。不過,在這種心態下,一般人應該會選擇捨棄一切,出面自首才對呀。
三、認真計較起來,那捲帶子和那把刀子真的可以作為殺人未遂的證據嗎?錄影帶拍的只是野野口侵入日高家的畫面,而刀子上也沒有血跡。此外,除了兇嫌和被害者以外,在場的只有共犯日高初美一人。根據初美的證詞,野野口被判無罪的可能性應該也不低才對。
四、野野口寫到自己和日高的關係,說他們變成“合作無間的夥伴”,這種情況下結成夥伴,有可能合作無間嗎?
關於以上四點,我試著向野野口求證,然而他的回答千篇一律,不外是:“或許你會覺得奇怪,不過,事實就是這樣,我也沒有辦法。現在你才來問我為什麼會那樣做,或為什麼不那樣做,我也只能說連我自己都不清楚。總之,當時我的精神狀況不是常理可以推斷的。”
野野口要這麼回答,我也沒有辦法。如果是物質層面的東西,我還可以提出反證,偏偏這四點都是心理層面的問題。
此外,還有一個一直讓我覺得不對勁的最大疑問,一言以蔽之,是“個性”的問題。
比起我的上司和其他辦案人員,我對野野口要了解多了。在我的認知範圍內,這個人的個性和他在自白書里所講的那些內容,怎樣都湊不起來。
漸漸地,我已無法抽離那突然萌生的奇怪假設。因為,如果那個假設是正確的,一切的問題都將迎刀而解。
我去見日高理惠,當然有特別的用意。倘若我的推理(嚴格說來,現在只能稱之為幻想)是正確的,那麼野野口修撰寫事件筆記,應該還有另一個目的。
不過,我從她那裡打探不到任何關鍵性的線索,唯一的收穫就是那瓶香檳,它是否能夠佐證我的推理,現在還不得而知。野野口的筆記里沒有提到香檳,會不會只是他漏寫了?還是有其他特別的理由?平常不會拿酒做禮物的野野口,那天特地帶了香檳前去,我想這其中應該有特殊的含意,如果真的有,那會是什麼?
遺憾的是,此時此刻我什麼都想不出來,不過,關於香檳的事,好像有必要先把它存在記憶里。
我想,我最好重新審視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彥的關係。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走錯了路,那麼必須回到原點,從頭開始才是。
就這點而言,我去見藤尾美彌子是正確的。想要理清他二人的關係,必須追溯到中學時代,而被譽為寫實小說的《禁獵地》應該是最好的參考書。
相她見過面之後,我馬上跑去書店,買了一本《禁獵地》,就在回程的電車上開始讀了起來。由於內容和我所知的大綱完全一致,所以讀來比平時都快,只是文學價值什麼的,我仍然一概不懂。
我繼續問他,是否已經喝了?他回答,兩個禮拜前就喝掉了,連瓶子也丟了。
“有什麼問題嗎?”他好像很擔心。
“不,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對了,那瓶香檳好喝嗎?”
“嗯,很不錯。”
那名職員聽起來好像蠻愉快的,於是我掛了電話。
回家後,我把野野口潛入日高家的帶子放來看,我拜託監識科,特別幫我拷貝了一卷。
反覆觀看卻一無所獲,只有無聊的畫面烙印在我的眼底。
五月十六日,下午一點過後,我來到橫田不動產株式會社的池袋事務所。這家事務所的規模不大,正前方是鑲著玻璃的櫃檯,在它後面僅擺著兩張鐵製的辦公桌。
當我進去的時候,只有藤尾美彌子一個人在裡面處理公事,其他職員好像出去了。因此,我沒有約她到外面去談,直接隔著櫃檯就聊了起來。從旁人的眼中看來,大概很像某個形跡可疑的男子正在找便宜公寓吧。
我稍微寒喧了幾句,接著就馬上進入問題的核心。
“你知道野野口的自白書嗎?”
藤尾美彌子神情緊張地點了點頭:“大概的內容我在報紙上讀過了。”
“你覺得怎麼樣?”
“覺得怎麼樣?……總之很驚訝就是了,沒想到那本《禁獵地》也是他寫的。”
“根據野野口的自白,他說因為日高邦彥不是那本書真正的作者,所以在跟你交涉的時候,總拿不出明確的態度,關於這一點,你有什麼看法?有沒有什麼要說的?”
“老實說,我不是很清楚。雖然我也覺得和日高談判的時候,總是教他胡裡胡塗地矇混過去。”
“你和日高談判的時候,他有沒有講過什麼話,讓你覺得身為《禁獵地》的作者這樣講很奇怪?”
“我想應該沒有這樣的事,不過,我也不是很確定。因為,我之前根本沒有想過,日高邦彥竟然不是真的作者。”
“假設《禁獵地》的作者真是野野口修好了,有沒有哪個地方讓你覺得確實如此或是無法認同呢?”
“這個恐怕我也無法肯定地回答你。那個野野口和日高邦彥一樣,都是我哥的同學,所以他們都有可能寫那本小說。若是有人告訴我,真正的作者是個叫做野野口的人,我也只有‘喔,是這樣啊’的反應。因為,我連日高邦彥都不是十分了解。”
“這樣說也對。”
看來是沒辦法從藤尾美彌子這裡得到進一步的情報了,正當我這麼想的時候,她突然“啊”地一聲繼續說道:“如果那本小說真的不是日高所寫,或許有必要再重讀一遍。怎麼說呢?因為我一直以為書中的某個人物就是在寫日高他自己。如果作者並非日高,那麼,那個人物也不會是他了。”
“什麼意思?你可不可以再講清楚一點?”
“刑警先生讀過《禁獵地》了嗎?”
“我沒讀過,不過劇情大概了解,我看過其他同事讀完後所寫的大綱。”
“那本小說講到主角的中學時代。主角用暴力使同儕對他屈服,只要看誰不順眼,他就會毫不留情地攻擊對方,套句現在的用語,就是所謂的校園暴力。而在他yín威底下的最大受害者,是班上一名叫做濱岡的男同學。我一直以為那個叫濱岡的學生就是日高他自己。”
看過大綱,我知道,小說里有描寫校園暴力的場面。不過,那上面並沒有把詳細的人名寫出來。
“為何你會覺得那名學生就是日高呢?”
“因為整本小說是以濱岡這號人物自述過去的方式所寫成的。而且就內容來看,與其說是小說,倒不如說是實況記錄,這讓我相信那名少年就是日高。”
“這樣啊,你這樣講我就懂了。”
“還有……”一瞬間,藤尾美彌子有那麼一點猶豫,不過她繼續說道,“我在想,日高本身就是曾經有過像濱岡那樣的遭遇,所以才會寫出那樣的小說吧?”
我不自主地望向她的臉:“什麼意思?”
“小說里,濱岡非常憎恨主導所有暴力事件的主角。我可以感覺到,那股憎恨的情緒漂蕩在字裡行間。雖然書里沒有明白指出,可是濱岡會對曾經折磨自己的男人之死感興趣,明顯地是因為他心底有著很深的怨恨。少年濱岡就是作者,也就是說日高藉由寫作這本小說,達到向我哥報仇的目的,這是我的解讀。”
我眼睛眨也不眨地盯著藤尾美彌子,為了報仇而寫小說,這種事我連想都沒有想過。
不,打一開始,我們搜查小組就沒注意《禁獵地》這本書。
“不過,按照野野口的自白,這樣講就不通了。”
“沒錯。不過,就像我剛才說的,如果光就作者是小說人物原型的觀點來作考量的話,那不管是日高也好,野野口也罷,結果都是一樣的。不過,長久以來我一直把書中人物和日高的形象重疊在一起,所以一時很難接受另有其人的說法,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對了,就像小說改拍成連續劇的時候,看到演員的氣質與書中人物的形象不合,總會覺得生氣吧?就是那種感覺。”
“假設是日高邦彥的話,那他和《禁獵地》里的濱岡在形象、氣質上全都符合嗎?請就你的主觀回答,沒有關係。”
“我覺得好像符合,不過這或許是我個人的先入為主。因為,我剛剛也說過了,事實上,我幾乎不了解日高這個人。”藤尾美彌子慎重地,儘量避免講得太過肯定。
最後我問她,關於《禁獵地》一案,她們抗爭的對象從日高邦彥變成了野野口修,今後有什麼打算?
“不管怎樣,先等野野口的判決結果下來後再說吧。”她以冷靜的語氣回答。
關於日高邦彥被殺一案,我至今依然窮追不捨、不肯放手,我想上司看在眼裡不是很高興。犯人已經招認,連親手寫的自白書都有了,何必還四處探問?他會這麼想也是理所當然的。
“還有什麼問題嗎?這一切不是都很合理嗎?”
上司不耐煩地問道。而我自己也找不到理由否認本案件的調查已經告一段落。別的不談,此次很多被視為重要證據的線索,都是我親手找出來的。
連我自己都覺得沒必要再查下去了。野野口偽造的不在場證明已經被拆穿,他和日高之間的恩怨也已真相大白。說老實話,我甚至為自己的工作表現感到驕傲。
我之所以會產生懷疑,是在病房裡幫野野口做筆錄的時候,腦子裡突然進出某個想法,不過,當時我沒有理它。因為那個想法太過奇怪,也太超現實了。
不過,就算我能暫時忽略,也無法一直避開,那個古怪的想法在我腦海盤旋不去。說老實話,從逮捕他以來,我就經常有種誤入歧途的不安,如今這種感覺又更加明顯了。
或許是因為不管就刑警工作或人生歷練而言,我都還很生嫩,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錯覺。這是非常有可能的,可是,我卻一直無法說服自己就此讓案件畫上休止符。
為求保險起見,我試著重讀野野口修所寫的自白書。結果,我找到了好幾個先前不曾看出的疑點:
一、日高邦彥以殺人未遂的證據為要脅,強逼野野口幫自己代寫作品。不過,反過來說,如果野野口抱著捨棄一切的覺悟,主動向警方投案的話,那麼日高也會遭受某種程度的損失,說不定會因此斷送作家的生命。難道日高不擔心這個嗎?雖說到最後野野口以不想連累日高初美為由,沒有去自首,不過,一開始日高邦彥應該沒有把握事情會這麼發展吧?
二、日高初美死後,野野口修依然沒有反抗,是為了什麼?筆記里他自述,是因為懶得和日高打心理戰。不過,在這種心態下,一般人應該會選擇捨棄一切,出面自首才對呀。
三、認真計較起來,那捲帶子和那把刀子真的可以作為殺人未遂的證據嗎?錄影帶拍的只是野野口侵入日高家的畫面,而刀子上也沒有血跡。此外,除了兇嫌和被害者以外,在場的只有共犯日高初美一人。根據初美的證詞,野野口被判無罪的可能性應該也不低才對。
四、野野口寫到自己和日高的關係,說他們變成“合作無間的夥伴”,這種情況下結成夥伴,有可能合作無間嗎?
關於以上四點,我試著向野野口求證,然而他的回答千篇一律,不外是:“或許你會覺得奇怪,不過,事實就是這樣,我也沒有辦法。現在你才來問我為什麼會那樣做,或為什麼不那樣做,我也只能說連我自己都不清楚。總之,當時我的精神狀況不是常理可以推斷的。”
野野口要這麼回答,我也沒有辦法。如果是物質層面的東西,我還可以提出反證,偏偏這四點都是心理層面的問題。
此外,還有一個一直讓我覺得不對勁的最大疑問,一言以蔽之,是“個性”的問題。
比起我的上司和其他辦案人員,我對野野口要了解多了。在我的認知範圍內,這個人的個性和他在自白書里所講的那些內容,怎樣都湊不起來。
漸漸地,我已無法抽離那突然萌生的奇怪假設。因為,如果那個假設是正確的,一切的問題都將迎刀而解。
我去見日高理惠,當然有特別的用意。倘若我的推理(嚴格說來,現在只能稱之為幻想)是正確的,那麼野野口修撰寫事件筆記,應該還有另一個目的。
不過,我從她那裡打探不到任何關鍵性的線索,唯一的收穫就是那瓶香檳,它是否能夠佐證我的推理,現在還不得而知。野野口的筆記里沒有提到香檳,會不會只是他漏寫了?還是有其他特別的理由?平常不會拿酒做禮物的野野口,那天特地帶了香檳前去,我想這其中應該有特殊的含意,如果真的有,那會是什麼?
遺憾的是,此時此刻我什麼都想不出來,不過,關於香檳的事,好像有必要先把它存在記憶里。
我想,我最好重新審視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彥的關係。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走錯了路,那麼必須回到原點,從頭開始才是。
就這點而言,我去見藤尾美彌子是正確的。想要理清他二人的關係,必須追溯到中學時代,而被譽為寫實小說的《禁獵地》應該是最好的參考書。
相她見過面之後,我馬上跑去書店,買了一本《禁獵地》,就在回程的電車上開始讀了起來。由於內容和我所知的大綱完全一致,所以讀來比平時都快,只是文學價值什麼的,我仍然一概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