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前一條批語顯然是一貫自稱“朽物”和“老朽”的畸笏叟所作,其內容當然跟甲戌本上類似的批語一樣荒唐,這不但是因為“刪去”之說不能成立,而且“命芹溪刪去”則表明畸笏叟將“芹溪”當成了小說的作者;更為荒唐的是,它還發揮出了“刪去”的色情內容,即“遺簪更衣諸文”。這句靖藏本獨有的批語當然是“錯上加錯”、“假上添假”。
畸笏叟也好,靖藏本批語的製造者也罷,他們似乎都沒有注意到甲戌本第五回曲子《好事終》“宿孽總因情”句下的一條雙行夾批:
是作者具菩薩之心,秉刀斧之筆,撰成此書,一字不可更,一語不可少。[10]
雙行夾批一般為脂硯齋所常用,將“作者”和“芹溪”嚴格區分來談,也是真正脂批的特點。如果這句未署名的批語的確是脂硯齋所作,那麼畸笏叟的“刪去”和靖藏本的發揮統統不能成立。如果是“大發慈悲”的畸笏叟所作,那麼作者的“菩薩之心”豈不成了口頭擺設?作者既有“菩薩之心”,哪裡輪得到畸笏叟來“大發慈悲”?既然作者“一字不可更,一語不可少”,畸笏叟還“命芹溪刪去”,豈不是自找沒趣,自打耳光?
發揮並不存在的“迷失稿”的情節
上文已經論證過,畸笏叟所謂“迷失五六稿”的說法根本不能成立,他以隻言片語所暗示的“獄神廟”和“懸崖撒手”等情節全是偽造。靖藏本批語的製造者看來並沒有認識到畸笏叟是一個假貨販賣者,他不辨真偽地順著畸笏叟偽造出來的情節繼續發揮。
小說第四十二回寫到,劉姥姥給鳳姐的女兒取名叫“巧哥兒”,她說:“這個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兒。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這名字,他必長命百歲。日後大了,各人成家立業,或一時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難成祥,逢凶化吉,卻從這‘巧’字上來。”鳳姐聽了自是歡喜,回答說:“只保佑他應了你的話就好了。”(第577頁)
靖藏本對此有“眉批”:
應了這話固好,批書人焉能不心傷?獄廟相逢之日,始知“遇難成祥,逢凶化吉”。實伏線於千里。哀哉傷哉!此後文字不忍卒讀。辛卯冬日。[11]
這個“眉批”符合靖藏本批語總體的特點,其句子是用小說正文和他本批語拼湊起來的。“批書人”的稱謂看起來像脂硯齋,可是“辛卯冬日”的時間標記又表明作批者只可能是畸笏叟。上文已經論證過,所謂“獄神廟”的情節根本是出自畸笏叟的偽造,靖藏本這條獨有批語順著畸笏叟的假話發揮出巧姐在“獄神廟”“遇難成祥,逢凶化吉”的情節,豈不可笑可恥。
靖藏本批語的製造者對小說不存在的情節進行發揮,還不止於在畸笏叟造假的基礎上繼續造假,他甚至模擬畸笏叟的口吻造出荒唐的小說情節。小說第四十一回寫到妙玉嫌劉姥姥喝髒了成窯的茶杯,命道婆將這些茶杯擱在外頭。毛國瑤先生輯錄了靖藏本上對此情節的一段眉批,並在批語後作了說明:
妙玉偏辟處此所謂過潔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勸懲不哀哉屈從紅顏固能不枯骨各示□□□(妙玉不收成窯杯一節眉批,缺字前二字看不清,似是“各示”兩字,第三字為蟲蛀去,文義也不可解)[12]
周汝昌先生對這條錯亂的批語作了這兩種校讀:(1)“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勸懲,紅顏固不能不屈從枯骨,豈不哀哉!”(2)“他日瓜州渡口,紅顏固□屈從枯骨,不能各示勸懲,豈不哀哉!”戴不凡先生則校為:“(乃)妙玉偏僻處,此所謂‘過潔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屈從,各示勸懲,(豈)不哀哉!紅顏固(不)能不(化為)枯骨(也),(嘆嘆)!”[13]
不論研究者對靖藏本這條獨有的錯亂批語作何校讀,有兩個關鍵詞足以讓讀者大致猜測妙玉的悲慘命運:“瓜州渡口”和“屈從”。這顯然是在暗示妙玉後來流落到“瓜州渡口”,“屈從”了某種惡勢力,淪為風塵女子,這一悲慘的命運是在“勸懲”世人不要像妙玉一樣“太過清高”。
妙玉這一悲慘的結局不見於現存120回小說,小說第一一二回寫道:“可憐一個極潔極淨的女兒,被這強盜的悶香熏住,由著他掇弄了去了。……。不知妙玉被劫或是甘受污辱,還是不屈而死,不知下落,也難妄擬。”(第1543頁)這段由小說作者曹頫寫的文字,不但沒有“妄擬”妙玉的下落,而且對妙玉抱以深切的同情。然而靖藏本批語不但比小說作者更清楚妙玉的命運,而且對妙玉的態度也完全掉轉過來了,這豈不是荒唐至極,可恥至極!
由於只有畸笏叟才知道根本不存在於現存120回小說中的情節,因此靖藏本這條批語很容易被認為是畸笏叟所作,戴不凡先生在所謂的缺字處加上畸笏叟常用的“嘆嘆”兩字,正好說明他就是這麼認為的。可是,這條批語是靖藏本所獨有的,畸笏叟並沒有在任何其他本子上有類似的隻言片語。
從抄錄的情況來分析,假定存在一個批語的底本,那麼一種情況是:靖藏本這些獨有的批語更接近底本的原貌,庚辰本或者庚辰本據以抄錄的過錄本抄漏了畸笏叟這些重要的批語;另一種情況是,庚辰本更接近底本的原貌,靖藏本這些獨有的批語是後人偽造的。
可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畸笏叟根本就是一個造假分子,“命芹溪刪去”就是造假,就是假貨的源頭,靖藏本的“遺簪更衣諸文”當然是“假上添假”,“瓜州渡口”“屈從”的錯亂文字更是故意用畸笏叟的身份“妄擬”小說作者都不知道的妙玉的結局!
發揮脂硯齋早死的故事
靖藏本批語還對本章第一節所引庚辰本第二十二回關於“鳳姐點戲”的兩條眉批作了拼貼和發揮。庚辰本的後一條眉批說:“前批書者聊聊,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寧不痛乎!”如前所論,無論是知道“脂硯執筆”這回事的人很少,還是“以前批書的人很少”,這一條批語都表示:到了丁亥年夏天,只剩下畸笏叟一個知情的批書人了,另一個批書人脂硯齋已經去世。靖藏本將庚辰本的兩條眉批拼在一起,並順理成章地發揮道:
鳳姐點戲,脂硯執筆事,今知者聊聊矣,不怨夫?前批知者聊聊。不數年,芹溪、脂硯、杏齋諸子皆相繼別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寧不痛殺![14]
其中“不數年芹溪脂硯杏齋諸子皆相繼別去”一句也是靖藏本批語所獨有。如果庚辰本“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確係畸笏叟所作,它自然是這個造假分子的偽造,那麼靖藏本的“不數年芹溪脂硯杏齋諸子皆相繼別去”一句當然也是“假上添假”。如果“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系脂硯所作,那麼靖藏本的這一句添文簡直假得不成話了。
畸笏叟也好,靖藏本批語的製造者也罷,他們似乎都沒有注意到甲戌本第五回曲子《好事終》“宿孽總因情”句下的一條雙行夾批:
是作者具菩薩之心,秉刀斧之筆,撰成此書,一字不可更,一語不可少。[10]
雙行夾批一般為脂硯齋所常用,將“作者”和“芹溪”嚴格區分來談,也是真正脂批的特點。如果這句未署名的批語的確是脂硯齋所作,那麼畸笏叟的“刪去”和靖藏本的發揮統統不能成立。如果是“大發慈悲”的畸笏叟所作,那麼作者的“菩薩之心”豈不成了口頭擺設?作者既有“菩薩之心”,哪裡輪得到畸笏叟來“大發慈悲”?既然作者“一字不可更,一語不可少”,畸笏叟還“命芹溪刪去”,豈不是自找沒趣,自打耳光?
發揮並不存在的“迷失稿”的情節
上文已經論證過,畸笏叟所謂“迷失五六稿”的說法根本不能成立,他以隻言片語所暗示的“獄神廟”和“懸崖撒手”等情節全是偽造。靖藏本批語的製造者看來並沒有認識到畸笏叟是一個假貨販賣者,他不辨真偽地順著畸笏叟偽造出來的情節繼續發揮。
小說第四十二回寫到,劉姥姥給鳳姐的女兒取名叫“巧哥兒”,她說:“這個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兒。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這名字,他必長命百歲。日後大了,各人成家立業,或一時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難成祥,逢凶化吉,卻從這‘巧’字上來。”鳳姐聽了自是歡喜,回答說:“只保佑他應了你的話就好了。”(第577頁)
靖藏本對此有“眉批”:
應了這話固好,批書人焉能不心傷?獄廟相逢之日,始知“遇難成祥,逢凶化吉”。實伏線於千里。哀哉傷哉!此後文字不忍卒讀。辛卯冬日。[11]
這個“眉批”符合靖藏本批語總體的特點,其句子是用小說正文和他本批語拼湊起來的。“批書人”的稱謂看起來像脂硯齋,可是“辛卯冬日”的時間標記又表明作批者只可能是畸笏叟。上文已經論證過,所謂“獄神廟”的情節根本是出自畸笏叟的偽造,靖藏本這條獨有批語順著畸笏叟的假話發揮出巧姐在“獄神廟”“遇難成祥,逢凶化吉”的情節,豈不可笑可恥。
靖藏本批語的製造者對小說不存在的情節進行發揮,還不止於在畸笏叟造假的基礎上繼續造假,他甚至模擬畸笏叟的口吻造出荒唐的小說情節。小說第四十一回寫到妙玉嫌劉姥姥喝髒了成窯的茶杯,命道婆將這些茶杯擱在外頭。毛國瑤先生輯錄了靖藏本上對此情節的一段眉批,並在批語後作了說明:
妙玉偏辟處此所謂過潔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勸懲不哀哉屈從紅顏固能不枯骨各示□□□(妙玉不收成窯杯一節眉批,缺字前二字看不清,似是“各示”兩字,第三字為蟲蛀去,文義也不可解)[12]
周汝昌先生對這條錯亂的批語作了這兩種校讀:(1)“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勸懲,紅顏固不能不屈從枯骨,豈不哀哉!”(2)“他日瓜州渡口,紅顏固□屈從枯骨,不能各示勸懲,豈不哀哉!”戴不凡先生則校為:“(乃)妙玉偏僻處,此所謂‘過潔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屈從,各示勸懲,(豈)不哀哉!紅顏固(不)能不(化為)枯骨(也),(嘆嘆)!”[13]
不論研究者對靖藏本這條獨有的錯亂批語作何校讀,有兩個關鍵詞足以讓讀者大致猜測妙玉的悲慘命運:“瓜州渡口”和“屈從”。這顯然是在暗示妙玉後來流落到“瓜州渡口”,“屈從”了某種惡勢力,淪為風塵女子,這一悲慘的命運是在“勸懲”世人不要像妙玉一樣“太過清高”。
妙玉這一悲慘的結局不見於現存120回小說,小說第一一二回寫道:“可憐一個極潔極淨的女兒,被這強盜的悶香熏住,由著他掇弄了去了。……。不知妙玉被劫或是甘受污辱,還是不屈而死,不知下落,也難妄擬。”(第1543頁)這段由小說作者曹頫寫的文字,不但沒有“妄擬”妙玉的下落,而且對妙玉抱以深切的同情。然而靖藏本批語不但比小說作者更清楚妙玉的命運,而且對妙玉的態度也完全掉轉過來了,這豈不是荒唐至極,可恥至極!
由於只有畸笏叟才知道根本不存在於現存120回小說中的情節,因此靖藏本這條批語很容易被認為是畸笏叟所作,戴不凡先生在所謂的缺字處加上畸笏叟常用的“嘆嘆”兩字,正好說明他就是這麼認為的。可是,這條批語是靖藏本所獨有的,畸笏叟並沒有在任何其他本子上有類似的隻言片語。
從抄錄的情況來分析,假定存在一個批語的底本,那麼一種情況是:靖藏本這些獨有的批語更接近底本的原貌,庚辰本或者庚辰本據以抄錄的過錄本抄漏了畸笏叟這些重要的批語;另一種情況是,庚辰本更接近底本的原貌,靖藏本這些獨有的批語是後人偽造的。
可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畸笏叟根本就是一個造假分子,“命芹溪刪去”就是造假,就是假貨的源頭,靖藏本的“遺簪更衣諸文”當然是“假上添假”,“瓜州渡口”“屈從”的錯亂文字更是故意用畸笏叟的身份“妄擬”小說作者都不知道的妙玉的結局!
發揮脂硯齋早死的故事
靖藏本批語還對本章第一節所引庚辰本第二十二回關於“鳳姐點戲”的兩條眉批作了拼貼和發揮。庚辰本的後一條眉批說:“前批書者聊聊,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寧不痛乎!”如前所論,無論是知道“脂硯執筆”這回事的人很少,還是“以前批書的人很少”,這一條批語都表示:到了丁亥年夏天,只剩下畸笏叟一個知情的批書人了,另一個批書人脂硯齋已經去世。靖藏本將庚辰本的兩條眉批拼在一起,並順理成章地發揮道:
鳳姐點戲,脂硯執筆事,今知者聊聊矣,不怨夫?前批知者聊聊。不數年,芹溪、脂硯、杏齋諸子皆相繼別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寧不痛殺![14]
其中“不數年芹溪脂硯杏齋諸子皆相繼別去”一句也是靖藏本批語所獨有。如果庚辰本“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確係畸笏叟所作,它自然是這個造假分子的偽造,那麼靖藏本的“不數年芹溪脂硯杏齋諸子皆相繼別去”一句當然也是“假上添假”。如果“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系脂硯所作,那麼靖藏本的這一句添文簡直假得不成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