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甲申八月淚筆”辨
不論是畸笏叟的批語自作聰明地讓脂硯齋早死,還是靖藏本的批語假得不成話,兩位造假者都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甲戌本獨有的一條批語顯然讓脂硯齋活到了丁亥年之後的甲午年(1774年)。甲戌本第一回有三段並列的眉批:
若雲雪芹披閱增刪,然後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又系誰撰?足見作者之筆狡猾之甚。後文如此者不少。這正是作者用畫家煙雲模糊處,觀者萬不可被作者瞞蔽了去,方是巨眼。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余嘗哭芹,淚亦待盡。每意覓青埂峰再問石兄,余不遇獺頭和尚何!悵悵!
今而後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本,餘二人亦大快遂心於九泉矣。甲午八日淚筆。[1]
姑且不論這三段批語的真偽,最後一段批語明明白白地是以脂硯齋的口吻說話,“餘二人”絕不可能指“脂硯齋”和“畸笏叟”,而是指“一芹一脂”。這條批語看起來是脂硯齋在“甲午八日”寫下的臨終絕筆。
既然甲戌本的批語表明脂硯齋直到甲午年還活著,畸笏叟和靖藏本的批語讓他在丁亥年夏天之前就已死去,豈不是露出造假的馬腳了?從所有批語的情況來看,畸笏叟似乎沒有著手彌補這個明顯的漏洞,靖藏本批語則將“甲午八日淚筆”乾脆換成了“甲申八月淚筆”,另外還有幾處用字的變動:
此是第一首標題詩,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余常哭芹,淚亦待盡。每思覓青埂峰,再問石兄,奈不遇賴頭和尚何,悵悵。今而後願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書有幸,餘二人亦大快遂心於九原矣。甲申八月淚筆。[2]。
這一段批語並不是毛國瑤先生所輯錄,而是靖藏本的所有者靖應鵾先生在1964年6月23日將這一頁批語送給毛先生,再由毛先生於6月25日轉呈給俞平伯先生收藏的。原文無句讀,標點亦為俞平伯先生所加。這一頁批語是靖藏本的殘頁,靖藏本在此前已遺失,殘頁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遺失。
跟毛先生輯錄的其他絕大多數批語一樣,這段批語也是由幾處甲戌本的批語拼配改動而來。與甲戌本批語相同的是,靖藏本這條“淚筆”的作者看起來只可能是脂硯齋。然而特別奇怪的是,這段批語並不是正文的眉批、夾批或側批,而是單寫一頁,接著就是“卷二”兩字,因此看起來像是“卷一”的回後批。
甲戌本批語的情況則很不一樣,“此是第一首標題詩”一句是第一回正文中五言絕句(曹雪芹所作“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下的雙行夾批,上文所引的三段眉批看起來是對小說所寫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情況以及五言絕句的分段說明,五言絕句之後仍是“卷一”(即第一回)的正文。這樣看來,靖藏本對小說回目的劃分非常奇怪,令人不可思議。
且不說靖藏本這條獨有批語的來歷、去向和題寫位置有多可疑,如果沒有“甲申八月”這個時間標記,這條批語與甲戌本的批語相比較,實在沒有任何重要意義。這條批語的重要性完全在於它看起來彌補了靖藏本其他獨有批語此前留下的漏洞,明白地將脂硯齋的死期定在了“甲申八月”。
已知靖藏本其他看起來很重要的批語都是在畸笏叟造假的基礎造的第二次假,這句“甲申八月”的話豈能單獨變成真貨?重大造假嫌疑使這一句批語喪失了作為推論前提的“合法性”,也就是說,我們根本不能將它拿來作為考證脂硯齋生平情況的證據。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哭成此書”和“書未成”辨
現在接著來看一看上文所引甲戌本三段眉批的真偽情況。
本文第十八章討論過第一段眉批的真偽。筆者提出,這條未署名的批語即便是後人所偽造,企圖暗示曹雪芹就是小說作者,這一意圖也是不可能得逞的。因為甲戌本在這條眉批下面的正文中明白地寫到,在曹雪芹批閱增刪後,最後給小說定名的是脂硯齋,這表明,“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只可能是“脂硯齋”所撰,“脂硯齋”才是小說真正的作者。如果這條批語並非偽造,它恰恰是脂硯齋“不打自招”地承認自己就是小說的作者。由此看來,這條批語很可能是化名“脂硯齋”的曹頫所寫。事實究竟如何,下文作仔細辨析。
從後兩條批語的內容來看,除去“每意覓青埂峰再問石兄,余不遇獺頭和尚何!悵悵!”一句,完全可以認定這兩條批語一定是脂硯齋所作。即便是造假的靖藏本批語的製造者也不能迴避這個惟一合理的判斷。
從三條批語的總體情況來看,它們顯然是脂硯齋在“分段說明”小說所寫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以及五言絕句的情況。
第一段意在避免讀者誤將曹雪芹當作小說真正的作者,含蓄地表明脂硯齋才是作者。
第二段是對曹雪芹的五言題詩進行註解。從內容上來看,這首詩是在感慨世人不能了解小說是作者的“辛酸淚”。那麼,誰才能真正了解這一點呢?看來只有題詩的曹雪芹和小說作者本人了。第二條批語所謂“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恰好是在說明這一點:“能解者”是“哭成此書”的人,“哭成此書”的人才有“辛酸之淚”。
那麼,誰是“哭成此書”的人呢?當然是寫下這條批語的脂硯齋!儘管曹雪芹了解作者的“辛酸淚”,而且自己也有“辛酸淚”,並對小說“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可是“書未成”時,他就不幸於“壬午除夕”“為淚盡而逝”了。
所謂“書未成”,並非指小說沒有寫完,而是指小說沒有“最終定稿”。如果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之後“書已成”,那麼脂硯齋又何必在甲戌年“抄閱再評”時將曹雪芹擬的小說名《金陵十二釵》改成《石頭記》呢?
因此第二條批語實際上告訴我們,小說直到“壬午除夕”曹雪芹去世時仍未最終定稿,最終定稿是由脂硯齋最後哭著完成的。第二條批語還告訴我們,脂硯齋不但為小說而哭,還為曹雪芹的去世而哭;曹雪芹是“淚盡而逝”,脂硯齋在寫這條批語時“淚亦待盡”,說明脂硯齋此時已經知道自己來日無多了。
第三段眉批顯然是承接第二段這個“來日無多”的意思繼續寫下去。由於這一段眉批並不是就五言詩的內容進行註解,所以脂硯齋隔行另起一段來寫。
這一段眉批表明,脂硯齋在知道自己來日無多的情況下,寫下遺願:希望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如此則小說“何幸”(“何本”應是抄手的筆誤)。為什麼這麼發願呢?顯然是因為脂硯齋認為再出的“一芹一脂”才能真正了解小說的含義,了解當年“一芹一脂”的辛酸之淚,了解他們二人的寂寞和痛苦。只有這樣,當年的“一芹一脂”才會“大快遂心於九泉”。
“甲申八月淚筆”辨
不論是畸笏叟的批語自作聰明地讓脂硯齋早死,還是靖藏本的批語假得不成話,兩位造假者都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甲戌本獨有的一條批語顯然讓脂硯齋活到了丁亥年之後的甲午年(1774年)。甲戌本第一回有三段並列的眉批:
若雲雪芹披閱增刪,然後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又系誰撰?足見作者之筆狡猾之甚。後文如此者不少。這正是作者用畫家煙雲模糊處,觀者萬不可被作者瞞蔽了去,方是巨眼。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余嘗哭芹,淚亦待盡。每意覓青埂峰再問石兄,余不遇獺頭和尚何!悵悵!
今而後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本,餘二人亦大快遂心於九泉矣。甲午八日淚筆。[1]
姑且不論這三段批語的真偽,最後一段批語明明白白地是以脂硯齋的口吻說話,“餘二人”絕不可能指“脂硯齋”和“畸笏叟”,而是指“一芹一脂”。這條批語看起來是脂硯齋在“甲午八日”寫下的臨終絕筆。
既然甲戌本的批語表明脂硯齋直到甲午年還活著,畸笏叟和靖藏本的批語讓他在丁亥年夏天之前就已死去,豈不是露出造假的馬腳了?從所有批語的情況來看,畸笏叟似乎沒有著手彌補這個明顯的漏洞,靖藏本批語則將“甲午八日淚筆”乾脆換成了“甲申八月淚筆”,另外還有幾處用字的變動:
此是第一首標題詩,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余常哭芹,淚亦待盡。每思覓青埂峰,再問石兄,奈不遇賴頭和尚何,悵悵。今而後願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書有幸,餘二人亦大快遂心於九原矣。甲申八月淚筆。[2]。
這一段批語並不是毛國瑤先生所輯錄,而是靖藏本的所有者靖應鵾先生在1964年6月23日將這一頁批語送給毛先生,再由毛先生於6月25日轉呈給俞平伯先生收藏的。原文無句讀,標點亦為俞平伯先生所加。這一頁批語是靖藏本的殘頁,靖藏本在此前已遺失,殘頁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遺失。
跟毛先生輯錄的其他絕大多數批語一樣,這段批語也是由幾處甲戌本的批語拼配改動而來。與甲戌本批語相同的是,靖藏本這條“淚筆”的作者看起來只可能是脂硯齋。然而特別奇怪的是,這段批語並不是正文的眉批、夾批或側批,而是單寫一頁,接著就是“卷二”兩字,因此看起來像是“卷一”的回後批。
甲戌本批語的情況則很不一樣,“此是第一首標題詩”一句是第一回正文中五言絕句(曹雪芹所作“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下的雙行夾批,上文所引的三段眉批看起來是對小說所寫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情況以及五言絕句的分段說明,五言絕句之後仍是“卷一”(即第一回)的正文。這樣看來,靖藏本對小說回目的劃分非常奇怪,令人不可思議。
且不說靖藏本這條獨有批語的來歷、去向和題寫位置有多可疑,如果沒有“甲申八月”這個時間標記,這條批語與甲戌本的批語相比較,實在沒有任何重要意義。這條批語的重要性完全在於它看起來彌補了靖藏本其他獨有批語此前留下的漏洞,明白地將脂硯齋的死期定在了“甲申八月”。
已知靖藏本其他看起來很重要的批語都是在畸笏叟造假的基礎造的第二次假,這句“甲申八月”的話豈能單獨變成真貨?重大造假嫌疑使這一句批語喪失了作為推論前提的“合法性”,也就是說,我們根本不能將它拿來作為考證脂硯齋生平情況的證據。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哭成此書”和“書未成”辨
現在接著來看一看上文所引甲戌本三段眉批的真偽情況。
本文第十八章討論過第一段眉批的真偽。筆者提出,這條未署名的批語即便是後人所偽造,企圖暗示曹雪芹就是小說作者,這一意圖也是不可能得逞的。因為甲戌本在這條眉批下面的正文中明白地寫到,在曹雪芹批閱增刪後,最後給小說定名的是脂硯齋,這表明,“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只可能是“脂硯齋”所撰,“脂硯齋”才是小說真正的作者。如果這條批語並非偽造,它恰恰是脂硯齋“不打自招”地承認自己就是小說的作者。由此看來,這條批語很可能是化名“脂硯齋”的曹頫所寫。事實究竟如何,下文作仔細辨析。
從後兩條批語的內容來看,除去“每意覓青埂峰再問石兄,余不遇獺頭和尚何!悵悵!”一句,完全可以認定這兩條批語一定是脂硯齋所作。即便是造假的靖藏本批語的製造者也不能迴避這個惟一合理的判斷。
從三條批語的總體情況來看,它們顯然是脂硯齋在“分段說明”小說所寫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以及五言絕句的情況。
第一段意在避免讀者誤將曹雪芹當作小說真正的作者,含蓄地表明脂硯齋才是作者。
第二段是對曹雪芹的五言題詩進行註解。從內容上來看,這首詩是在感慨世人不能了解小說是作者的“辛酸淚”。那麼,誰才能真正了解這一點呢?看來只有題詩的曹雪芹和小說作者本人了。第二條批語所謂“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恰好是在說明這一點:“能解者”是“哭成此書”的人,“哭成此書”的人才有“辛酸之淚”。
那麼,誰是“哭成此書”的人呢?當然是寫下這條批語的脂硯齋!儘管曹雪芹了解作者的“辛酸淚”,而且自己也有“辛酸淚”,並對小說“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可是“書未成”時,他就不幸於“壬午除夕”“為淚盡而逝”了。
所謂“書未成”,並非指小說沒有寫完,而是指小說沒有“最終定稿”。如果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之後“書已成”,那麼脂硯齋又何必在甲戌年“抄閱再評”時將曹雪芹擬的小說名《金陵十二釵》改成《石頭記》呢?
因此第二條批語實際上告訴我們,小說直到“壬午除夕”曹雪芹去世時仍未最終定稿,最終定稿是由脂硯齋最後哭著完成的。第二條批語還告訴我們,脂硯齋不但為小說而哭,還為曹雪芹的去世而哭;曹雪芹是“淚盡而逝”,脂硯齋在寫這條批語時“淚亦待盡”,說明脂硯齋此時已經知道自己來日無多了。
第三段眉批顯然是承接第二段這個“來日無多”的意思繼續寫下去。由於這一段眉批並不是就五言詩的內容進行註解,所以脂硯齋隔行另起一段來寫。
這一段眉批表明,脂硯齋在知道自己來日無多的情況下,寫下遺願:希望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如此則小說“何幸”(“何本”應是抄手的筆誤)。為什麼這麼發願呢?顯然是因為脂硯齋認為再出的“一芹一脂”才能真正了解小說的含義,了解當年“一芹一脂”的辛酸之淚,了解他們二人的寂寞和痛苦。只有這樣,當年的“一芹一脂”才會“大快遂心於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