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三、批語的內容是否準確、客觀地總結或描述了小說的創作手法。就小說中個別詞句或段落髮出“妙”、“妙甚”以及“千古未有之奇文”等簡單讚嘆的批語不屬於此類,它們也不可能是曹頫所批。
以上述三個標準去衡量所有的批語,可以發現:大量既未署名又未標記干支紀年的批語無法確定其歸屬權,但是少量未署名和署名且標記了干支紀年的批語很快可以辨別真偽。
獨特的經歷和情感體驗
小說第十八回寫道:“那寶玉未入學堂之先,三四歲時,已得賈妃手引口傳,教授了幾本書,數千字在腹內了。”(第246頁)對此,庚辰本獨有的側批寫道:
批書人領至此教,故批至此竟放聲大哭,俺先姊先逝太早,不然余何得為廢人耶?[20]
這條未署名的批語很容易讓人想到它就是小說作者曹頫所寫,這一方面是因為批語所透露的身份對應關係,同時是因為這條批語在一般讀者不經意的細微處突然迸發出極其強烈的情感。由於“批書人”和“余”是脂硯齋常用的自稱,因此我們很容易相信“脂硯齋”就是曹頫的化名。
不過,從曹頫與曹佳的年齡關係來看,曹頫不太可能在“未入學堂之先,三四歲時”,得到曹佳的“手引口傳,教授了幾本書,數千字在腹內”,因為曹頫出生於1706年農曆四月底,而曹佳在當年十一月就嫁給了納爾蘇,出嫁後的曹佳是不可能經常對曹頫“手引口傳”的。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只有生於1796年清明節、於1709年嫁給擔任康熙侍衛的某王子的曹寅次女、曹頫的二姐才可能擔當起教育弟弟的責任。
如果情況果真如此,那麼批語跟曹頫的經歷和情感看來並不完全合拍。可是,如果要說這條批語是後人假脂硯齋的姿態偽作,似乎也說不通,因為聯繫其他署名脂硯齋的批語內容來看,這條批語給人以作批者脂硯齋就是小說作者本人的印象。例如,第四十八回寶釵說薛蟠外出做生意,“只怕比在家裡省了事也未可知”,庚辰本雙行夾批寫道:
作書者曾吃此虧,批書者亦曾吃此虧,故特於此註明,使後人深思默戒。脂硯齋。[21]
脂硯齋在多處批語中將“作書者”與“批書者”相提並論,兩者總是有著相類似的經歷。如果作偽者弄巧成拙,在哭姐的批語中將大多數讀者認定的著作權從曹雪芹那裡奪過來,硬塞給曹頫,似乎太過愚蠢。
無論如何,在確認曹頫是作者之後,將他與批書人脂硯齋聯繫起來考察是有道理的。我們可以從更多的批語中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繫。例如,“作書者”某些看起來平常的文字往往能引起“批書者”強烈的情感體驗,或者引起後者披露“作書者”的強烈情感體驗。從情理上來說,這些情感體驗不大可能是後人用文字偽造出來的,可是,它們卻正好符合作者曹頫的身份和經歷。如第三回寫到,王夫人對林黛玉說“我有一個孽根禍胎”,甲戌本對此句有側批:
四字是血淚盈面,不得已、無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22]
第三回寫到賈寶玉的外貌“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甲戌本的眉批不但解釋了“中秋之月”的用意,還為寶玉這嬌嫩的膚色大動感情:
此非套“滿月”,蓋人生有面扁而青白色者,則皆可謂之秋月也。用“滿月”者不知此意。
“少年色嫩不堅牢”,以及“非夭即貧”之語,余猶在心。今閱至此,放聲一哭。[23]
第十三回寫到鳳姐協理寧國府時歷數府上五大弊端,甲戌本眉批不但將寧國府與作批者自家並舉,並且為鳳姐所提及的弊端感到悲痛不已,甚至泣血:
舊族後輩受此五病者頗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見書於三十年後,令余想慟血淚盈(按,當為“悲慟血淚盈面”之誤)。[24]
這些批語“知根知底”和“與作者經歷相似、心意相通”的特點,只有當其作者就是曹頫時,才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甲戌本《凡例》和第一回的文字表明,這個脂硯齋不但能夠代表作者清楚地說明小說的意圖和源流,他還能最後決定小說的“最終定稿”,將小說定名為《石頭記》。誰能夠擁有這種權利?只有小說的原作者曹頫本人。
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沒有任何一處脂硯齋的批語指出曹雪芹是小說的真正作者。在可以確定為脂硯齋所作的批語中,“作書人”和“作者”的稱謂絕不可以用“曹雪芹”或“芹溪”來代替,“批書者”嚴格而又巧妙地區分了曹雪芹和作者的關係。例如甲戌本第一回獨有的眉批:
若雲雪芹披閱增刪,然後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又系誰撰?足見作者之筆狡猾之甚。後文如此者不少。這正是作者用畫家煙雲模糊處,觀者萬不可被作者瞞蔽了去,方是巨眼。[25]
這條未署名的批語即便是後人偽造,企圖暗示曹雪芹是小說作者,這一意圖也是不可能得逞的。因為在這條眉批下面,甲戌本的正文明白地寫到,在曹雪芹批閱增刪後,最後給小說定名的是脂硯齋!這表明,“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只可能是“脂硯齋”所撰,“脂硯齋”才是小說的真正作者!如果這條批語並非偽造,它恰恰能表明曹雪芹並非小說真正的作者,恰恰是脂硯齋“不打自招”地承認自己就是小說的作者。
丁淦先生在《脂硯齋辨》一文中推算了脂硯齋的生年,他所依據的是脂硯齋在甲戌年對小說“再閱評過”時所作的一條批語。小說第十八回寫到齡官執意不肯出演《遊園》、《驚夢》兩齣戲,己卯本和庚辰本對此都有大段的夾批,其中一句是:“與餘三十年前目睹身親之人,現形於紙上”[26]。
丁先生認為,這條批語作者肯定是脂硯齋,跟其他幾處提及“三十年前”的批語一樣,這條批語也是寫於甲戌年(1754年)。丁先生認為,從脂硯齋“三十年前”就廣歷“梨園子弟”的經歷來看,“三十年前”的脂硯齋大致為“十四、五歲”,因此他大概生於“1709年或1710年,即康熙四十八、九年”[27]。從丁先生的推斷來看,實際上他將脂硯齋的年齡稍微計算小了一些。即使如此,這個出生年份與曹頫的生年也非常接近了。
現在回過頭去看“鳳姐點戲,脂硯執筆事”,是多麼自然啊,這條批語正好表明化名“脂硯齋”的作批語者就是小說主人公賈寶玉的原型人物。因此這條批語看來很可能是曹頫本人所寫。
脂硯齋對小說準確客觀的描述和總結
前文反覆引用了甲戌本第一回獨有的一則眉批,即:
事則實事,然亦敘得有間架、有曲折、有順逆、有映帶、有隱有見、有正有閏,以致草蛇灰線、空谷傳聲、一擊兩鳴、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雲龍霧雨、兩山對峙、烘雲托月、背面敷粉、千皴萬染諸奇書中之秘法,亦不復少。余亦於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釋,以待高明,再批示誤謬。[28]
以上述三個標準去衡量所有的批語,可以發現:大量既未署名又未標記干支紀年的批語無法確定其歸屬權,但是少量未署名和署名且標記了干支紀年的批語很快可以辨別真偽。
獨特的經歷和情感體驗
小說第十八回寫道:“那寶玉未入學堂之先,三四歲時,已得賈妃手引口傳,教授了幾本書,數千字在腹內了。”(第246頁)對此,庚辰本獨有的側批寫道:
批書人領至此教,故批至此竟放聲大哭,俺先姊先逝太早,不然余何得為廢人耶?[20]
這條未署名的批語很容易讓人想到它就是小說作者曹頫所寫,這一方面是因為批語所透露的身份對應關係,同時是因為這條批語在一般讀者不經意的細微處突然迸發出極其強烈的情感。由於“批書人”和“余”是脂硯齋常用的自稱,因此我們很容易相信“脂硯齋”就是曹頫的化名。
不過,從曹頫與曹佳的年齡關係來看,曹頫不太可能在“未入學堂之先,三四歲時”,得到曹佳的“手引口傳,教授了幾本書,數千字在腹內”,因為曹頫出生於1706年農曆四月底,而曹佳在當年十一月就嫁給了納爾蘇,出嫁後的曹佳是不可能經常對曹頫“手引口傳”的。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只有生於1796年清明節、於1709年嫁給擔任康熙侍衛的某王子的曹寅次女、曹頫的二姐才可能擔當起教育弟弟的責任。
如果情況果真如此,那麼批語跟曹頫的經歷和情感看來並不完全合拍。可是,如果要說這條批語是後人假脂硯齋的姿態偽作,似乎也說不通,因為聯繫其他署名脂硯齋的批語內容來看,這條批語給人以作批者脂硯齋就是小說作者本人的印象。例如,第四十八回寶釵說薛蟠外出做生意,“只怕比在家裡省了事也未可知”,庚辰本雙行夾批寫道:
作書者曾吃此虧,批書者亦曾吃此虧,故特於此註明,使後人深思默戒。脂硯齋。[21]
脂硯齋在多處批語中將“作書者”與“批書者”相提並論,兩者總是有著相類似的經歷。如果作偽者弄巧成拙,在哭姐的批語中將大多數讀者認定的著作權從曹雪芹那裡奪過來,硬塞給曹頫,似乎太過愚蠢。
無論如何,在確認曹頫是作者之後,將他與批書人脂硯齋聯繫起來考察是有道理的。我們可以從更多的批語中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繫。例如,“作書者”某些看起來平常的文字往往能引起“批書者”強烈的情感體驗,或者引起後者披露“作書者”的強烈情感體驗。從情理上來說,這些情感體驗不大可能是後人用文字偽造出來的,可是,它們卻正好符合作者曹頫的身份和經歷。如第三回寫到,王夫人對林黛玉說“我有一個孽根禍胎”,甲戌本對此句有側批:
四字是血淚盈面,不得已、無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22]
第三回寫到賈寶玉的外貌“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甲戌本的眉批不但解釋了“中秋之月”的用意,還為寶玉這嬌嫩的膚色大動感情:
此非套“滿月”,蓋人生有面扁而青白色者,則皆可謂之秋月也。用“滿月”者不知此意。
“少年色嫩不堅牢”,以及“非夭即貧”之語,余猶在心。今閱至此,放聲一哭。[23]
第十三回寫到鳳姐協理寧國府時歷數府上五大弊端,甲戌本眉批不但將寧國府與作批者自家並舉,並且為鳳姐所提及的弊端感到悲痛不已,甚至泣血:
舊族後輩受此五病者頗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見書於三十年後,令余想慟血淚盈(按,當為“悲慟血淚盈面”之誤)。[24]
這些批語“知根知底”和“與作者經歷相似、心意相通”的特點,只有當其作者就是曹頫時,才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甲戌本《凡例》和第一回的文字表明,這個脂硯齋不但能夠代表作者清楚地說明小說的意圖和源流,他還能最後決定小說的“最終定稿”,將小說定名為《石頭記》。誰能夠擁有這種權利?只有小說的原作者曹頫本人。
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沒有任何一處脂硯齋的批語指出曹雪芹是小說的真正作者。在可以確定為脂硯齋所作的批語中,“作書人”和“作者”的稱謂絕不可以用“曹雪芹”或“芹溪”來代替,“批書者”嚴格而又巧妙地區分了曹雪芹和作者的關係。例如甲戌本第一回獨有的眉批:
若雲雪芹披閱增刪,然後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又系誰撰?足見作者之筆狡猾之甚。後文如此者不少。這正是作者用畫家煙雲模糊處,觀者萬不可被作者瞞蔽了去,方是巨眼。[25]
這條未署名的批語即便是後人偽造,企圖暗示曹雪芹是小說作者,這一意圖也是不可能得逞的。因為在這條眉批下面,甲戌本的正文明白地寫到,在曹雪芹批閱增刪後,最後給小說定名的是脂硯齋!這表明,“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只可能是“脂硯齋”所撰,“脂硯齋”才是小說的真正作者!如果這條批語並非偽造,它恰恰能表明曹雪芹並非小說真正的作者,恰恰是脂硯齋“不打自招”地承認自己就是小說的作者。
丁淦先生在《脂硯齋辨》一文中推算了脂硯齋的生年,他所依據的是脂硯齋在甲戌年對小說“再閱評過”時所作的一條批語。小說第十八回寫到齡官執意不肯出演《遊園》、《驚夢》兩齣戲,己卯本和庚辰本對此都有大段的夾批,其中一句是:“與餘三十年前目睹身親之人,現形於紙上”[26]。
丁先生認為,這條批語作者肯定是脂硯齋,跟其他幾處提及“三十年前”的批語一樣,這條批語也是寫於甲戌年(1754年)。丁先生認為,從脂硯齋“三十年前”就廣歷“梨園子弟”的經歷來看,“三十年前”的脂硯齋大致為“十四、五歲”,因此他大概生於“1709年或1710年,即康熙四十八、九年”[27]。從丁先生的推斷來看,實際上他將脂硯齋的年齡稍微計算小了一些。即使如此,這個出生年份與曹頫的生年也非常接近了。
現在回過頭去看“鳳姐點戲,脂硯執筆事”,是多麼自然啊,這條批語正好表明化名“脂硯齋”的作批語者就是小說主人公賈寶玉的原型人物。因此這條批語看來很可能是曹頫本人所寫。
脂硯齋對小說準確客觀的描述和總結
前文反覆引用了甲戌本第一回獨有的一則眉批,即:
事則實事,然亦敘得有間架、有曲折、有順逆、有映帶、有隱有見、有正有閏,以致草蛇灰線、空谷傳聲、一擊兩鳴、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雲龍霧雨、兩山對峙、烘雲托月、背面敷粉、千皴萬染諸奇書中之秘法,亦不復少。余亦於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釋,以待高明,再批示誤謬。[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