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次,不看批語,單看小說文本,我們會將元春誤認為是石頭的後身嗎?至少我不會。在我看來,自“此時”以下的那段文字,恰好表明小說是“石頭”所寫,“石頭”、寶玉以及賈寶玉是“三位一體”的關係,也就說,小說是賈寶玉原型人物的自傳性作品。

  “秦可卿淫喪天香樓”辨

  歐陽健先生對小說情節的誤讀,還表現在對秦可卿死因的分析上。他在第四章第五節《命刪“秦可卿淫喪天香樓”辨》中寫道:

  無論從文本解讀、還是邏輯推導的角度看,“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之說都堪稱虛妄的謊言,後世紅學家所做的發揮,尤是遠離版本、文獻的主觀臆斷。揭穿此說的悖謬本質,是使新世紀紅學研究走上健康之路的當務之急。[16]

  歐陽健先生還提出,秦可卿是虛構的小說人物,判斷她的德行和死因等一切問題,依據只能是小說文本的敘寫。歐陽健先生不但是這麼說,而且是這麼做的。我非常贊同他身體力行的這個原則和前提。可是,“無論從文本解讀,還是邏輯推導的角度看”,秦可卿一定是因淫導致心理負擔過重而最終上吊自殺的,至於她是否在天香樓偷情或上吊,那是另外一回事。

  誠如歐陽先生所論,小說沒有任何一處文字正面敘寫秦可卿的淫亂,所謂可卿“養小叔子”(寶玉)的猜測亦純屬妄誕。可是,秦可卿自縊卻不是出於讀者的“懷疑”,第五回判詞的配圖和第一百十一回鴛鴦上吊的情節明確寫到了秦可卿自縊身亡。

  歐陽先生認為,秦可卿自殺是因為精神負擔過重。為什麼會精神負擔過重呢?他的解釋與有正本第十回回後總批類似,他說:

  可卿出身貧寒,又是最晚輩的媳婦,因此一言一行,小心謹慎,為人處世,力求圓融,尤氏道:“他可心細,不拘聽到什麼話,卻要衡量個三日五夜才算。”可見精神負擔之重。[17]

  然而,“精神負擔沉重”的原因真是歐陽先生所論的“出身貧寒、小心謹慎”嗎?我們來看一看小說文本的敘寫。第七十一回寫到了司棋與“姑舅兄弟”潘又安在園子裡幽會時被鴛鴦撞見,第七十二回又寫到司棋因此“精神負擔過重”,一病不起:

  忽被鴛鴦驚散,那小廝早穿花度柳,從角門出去了。司棋一夜不曾睡著,又後悔不來。至次日見了鴛鴦,自是臉上一紅一白,百般過不去。心內懷著鬼胎,茶飯無心,起坐恍惚。挨了兩日,竟不聽見有動靜,方略放下了心。這日晚間,忽有個婆子來悄悄告訴他道:“你兄弟竟逃走了,三四天沒歸家。如今打發人四處找他呢。”司棋聽了,氣個倒仰,因思道:“縱是鬧了出來,也該死在一處。他自為是男人,先就走了,可見是個沒情意的。”因此又添了一層氣。次日便覺心內不快,百般支持不住,一頭睡倒,懨懨的成了大病。(第1017~1018頁)

  試想一下,作者如此描寫,有沒有“一擊兩鳴”地暗示“秦可卿偷情被人撞見”的用意呢?如果有此用意,那麼秦可卿究竟是與誰偷情,又被誰撞見了呢?小說文本的敘寫是否有足夠的暗示?

  從小說的敘寫來看,當然可以得出一個恰當的結論:秦可卿與賈珍偷情,被丫頭寶珠撞見,因此“百般過不去,心內懷著鬼胎,茶飯無心,起坐恍惚”,“心內不快,支持不住,一頭躺倒,懨懨的成了大病”。作為一個聰明又心氣忒高、既受賈母寵愛又得眾人尊重的漂亮女人,秦可卿的精神負擔無疑比司棋更加沉重。

  第十回寫張太醫論病,張太醫說,如果有“醫緣”,照著他開的方子吃藥,秦可卿應在第二年春分過後就可痊癒。可是,秦可卿不等痊癒,就在當年冬底自行了斷,上吊自殺了。秦可卿為什麼會自殺?小說有沒有暗示她自殺的原因?

  第四十四回寫到,賈璉與鮑二媳婦通姦,被鳳姐撞見,鬧了起來,鮑二媳婦第二天就上吊死了。一個“淫婦”尚且有如此強烈的羞恥心,眾人眼中的大好人秦可卿“畏罪自殺”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歐陽健先生認為,正因為“秦可卿淫喪天香樓”實屬荒謬,所以甲戌本的批語“命芹溪刪去”和“刪去天香樓一節,少卻四五頁”亦屬妄誕[18]。歐陽健先生從各回文字數量的對比和幾條批語內容的矛盾對“刪去”作了有力的批駁,我亦相信“刪去”之說是完全不能成立的,持“刪去”論的批語必定是作偽。

  但是,從上文的論述來看,“刪去”之說不能成立的根本原因並非在於秦可卿不是因淫喪命,而是在於小說恰恰從多方面、多角度、或明或暗地寫到了這一點。秦可卿的病因、死因以及自殺的動機全部通過小說細節的描寫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

  歐陽健先生認為“刪去”之說純屬荒謬的判斷很恰當,可是他對於並非持“刪去”論的批語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相反卻將它們同樣視為偽造,這是有失偏頗的。對於這些批語,下文將作詳細討論。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辨別“脂批”真偽的標準

  上文論證了歐陽健先生著作中的幾點錯誤,認為“全部脂批作偽論”不能成立。上文又提出,最關鍵的問題不再是“脂批是否全部作偽”,而是“能不能證明脂硯齋就是曹頫”。筆者由此在本節文字中提出辨別“脂批”真偽的標準。

  由於現存120回《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頫,那麼從一般情理上來看,對小說本身擁有最大發言權的人必定也是曹頫。所謂“最大發言權”,指的是對於小說“最終定稿”的裁決權、對於小說情節和人物原型的最大了解、對於小說創作過程的最大了解,以及對於小說細節處理的最大了解等等。

  那麼,在所有的批語之中,究竟有沒有曹頫化名或者不屬名所作的批語呢?這就需要對“脂本”中所有的批語進行甄別。本文考察的脂本批語來自八個本子: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蒙府本、列藏本、靖藏本和甲辰本。朱一玄先生主編的《紅樓夢資料彙編》將這八個本子的批語彙集在一起[19],本文即以此為重要參考。

  本文提出,辨別“脂批”真偽的標準有以下幾個:

  一、批語的內容是否與“小說的作者是曹頫”這一論斷相符合。從現今發現並公開的史料文獻來看,曹雪芹實有其人,並非曹頫所虛擬,也絕不可能是曹頫本人。從署名批語的情況來看,這些批語也絕不可能是曹雪芹所作。因此,如果脂硯齋、畸笏叟真的是與作者曹頫非常接近的人,深知小說的創作內幕,則他們署名或不署名的批語一定不會將曹雪芹當作小說的作者;另一方面,這些批語應該多多少少符合曹頫的個人經歷。

  二、批語的內容是否與“現存小說120回是一個整體,續作說不能成立”這一論斷相符合。這就是說,凡是提出與現存後40回情節不相同內容的批語均是後人偽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