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現在,最關鍵的問題不再是“脂批是否全部作偽”,而是“能不能證明脂硯齋就是曹頫”。
“仍用《石頭記》”辨
《還原脂硯齋》第四章《脂硯齋與紅樓夢》第二節《脂硯齋對書名的取捨》第二小節《“仍用〈石頭記〉”辨》寫道:
幾乎人人都知道一條“紅學常識”——《石頭記》是《紅樓夢》的原名。這常識是從何處獲得的呢?是脂硯齋自己告訴大家的嗎?不是。脂本一律稱“重評石頭記”,從頭至尾未見有“稿本”或“原本”的標記,書中也沒有任何人的序跋(不論是出作者之手還是評者之手)說明本子的來歷與源流。翻遍所有現存的紅學文獻(包括被當作“脂本系統”的其它版本),唯獨程偉元寫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程甲本《序》中,有一句“《紅樓夢》小說,本名《石頭記》”的話,在脂本說“出則既明”時,程甲本卻說“《石頭記》緣起既明”,這才是這條“常識”的真正出處。[10]
我們來看一看,脂本中到底有沒有文字說明本子的來歷與源流,究竟有沒有將小說“本名”定為《石頭記》。甲戌本《凡例》寫道:
《紅樓夢》旨意。是書題名極多,《紅樓夢》是總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風月寶鑑》,是戒妄動風月之情。又曰《石頭記》,是自譬石頭所記之事也。此三名則書中曾已點睛矣。如寶玉做夢,夢中有曲名曰《紅樓夢》十二支,此則《紅樓夢》之點睛。又如賈瑞病,跛道人持一鏡來,上面即鏨“風月寶鑑”四字,此則《風月寶鑑》之點睛。又如道人親見石上大書一篇故事,則系石頭所記之往來,此則《石頭記》之點睛處。然此書又名曰《金陵十二釵》,審其名則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
……
此書開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夢幻識通靈’。”[11]
甲戌本正文第一回又寫道:
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鑑》。【甲戌眉批:雪芹舊有《風月寶鑑》之書,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懷舊,故仍因之。】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並題一絕云: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
出則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12]
從以上引文來看,不但小說的來歷和源流非常清楚,小說本名《石頭記》也可以由“作者自雲”“撰此《石頭記》一書”這句話自然推論出來。庚辰本將引文中“此書開卷第一回也”一段列入了正文第一回,程偉元即使沒有看到過甲戌本,單憑“作者自雲”“撰此《石頭記》一書”這句話也可以得出“小說本名《石頭記》”的結論,程偉元的這個常識恰恰來自脂硯齋的評語,而不是相反。
歐陽健先生對上述脂批的誤讀,還表現在他認為“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這15個字“顯然是後來所添加”,他的理由是:曹雪芹是小說的“最後的定稿人”,“出則既明”四字直承前文“分出章回”,“語意十分連貫”,而“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一句是在“前一句話尚未說完的情況下”“忽從中添加”的。歐陽健先生還引用了郭樹文先生對其判斷作完全肯定和讚賞的評論:“這鑑賞感知敏銳細緻,辨析鞭辟近理。”[13]
可是,歐陽健先生在下論斷時犯了兩個錯誤。第一,他誤認為曹雪芹是小說的作者。由於小說真正的作者是曹頫,那麼曹雪芹就不可能是小說“最後的定稿人”,因此“分出章回”之後當然不能緊接“出則既明”,因為“最後定稿”的情況還沒有說明。第二,正因為歐陽健先生誤認為曹雪芹是小說的作者,所以他沒有認識到“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一句是對小說源流的恰當說明,並非忽然添加,他沒有認識到只有在這一句之後才可能“出則既明”。
由此而論,歐陽健先生對甲戌本獨有的“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一句所作的判斷是錯誤的。進一步說,如果脂硯齋就是曹頫,那麼這一句脂批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而甲戌本的《凡例》,恰恰就是作者兼評者的序言。
“元春是石頭的後身”辨
庚辰本第十七至十八回寫道:
元春入室更衣畢,復出上輿進園。只見園中香菸繚繞,花彩繽紛,處處燈光相映,時時細樂聲喧,說不盡這太平景象,富貴風流。此時自己回想當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淒涼寂寞;若不虧癩僧、跛道二人攜來到此,又安能得見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燈月賦》、《省親頌》,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別書的俗套。按此時之景,即作一賦一贊,也不能形容得盡其妙;即不作賦贊,其豪華富麗,觀者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是省了這工夫紙墨,且說正經的為是。[14]
歐陽健先生讀到這一段脂本特有的描寫後,議論說:“最令人詫異的是,脂硯齋有時還將元春看作石頭的後身……此段行文,純從元春的所見所思角度落筆:她先是看到這說不盡的富貴風流,於是‘自己回想’起當初在大荒山青埂峰的淒涼寂寞。於是乎,賈元春也成了石頭的後身了,豈不怪哉?……其實,全段一氣呵成,‘只見’也好,‘回想’也好,‘本欲’也好,主語都是元春。庚辰本同回敘元春賜名題詩之後,還向諸姊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長於吟詠,妹輩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責,不負斯景而已。異日少暇,必補撰《大觀園記》並《省親頌》等文,以記今日之事。’益加證明上段之欲作《省親頌》云云,正是元春的內心活動。”[15]
歐陽健先生在這段議論中又引用兩條既未署名也未標記干支紀年的批語,一條是:“如此繁華盛極花圍錦簇之文,忽用石兄自語截住,是何筆力,令人安得不拍案叫絕?”另一條是:“自‘此時以下’,皆石頭之語,真是千奇百怪之文。”他認為這兩條批語是“為了‘防止’讀者的誤會”(按,指“將元春看作石頭的後身”),進而得出脂硯齋“顛倒錯亂”的結論。
很遺憾,“顛倒錯亂”的恰恰是歐陽健先生自己。“最令人詫異的是”,“鑑賞感知敏銳細緻,辨析鞭辟近理”的歐陽先生竟然會發出這樣“顛倒錯亂”的議論。
首先,我們能確證這兩條批語的確是脂硯齋所作嗎?正確的答案是“不能”。那麼,我們能確證這兩條批語肯定不是脂硯齋所作嗎?正確的答案是,如果脂硯齋就是曹頫,那麼這兩條批語肯定不是他所作。因為曹頫本人沒有必要在此自吹自擂,而其他具有相當藝術鑑賞力的評點者則可能對此發出由衷的讚嘆。如果脂硯齋不是曹頫,那麼我們無法確證這兩條批語一定不是脂硯齋所作。如果這兩條批語一定不是脂硯齋所作,加批者為什麼要主動防止讀者的誤會呢?難道這兩條批語所作的判斷不能根據小說文本自然而然地得出嗎?我認為,這兩條批語是對小說恰當的評價,也符合我的觀感;而且,單從批語的字面上看不出加批者有任何故意防止讀者誤會的意圖。
“仍用《石頭記》”辨
《還原脂硯齋》第四章《脂硯齋與紅樓夢》第二節《脂硯齋對書名的取捨》第二小節《“仍用〈石頭記〉”辨》寫道:
幾乎人人都知道一條“紅學常識”——《石頭記》是《紅樓夢》的原名。這常識是從何處獲得的呢?是脂硯齋自己告訴大家的嗎?不是。脂本一律稱“重評石頭記”,從頭至尾未見有“稿本”或“原本”的標記,書中也沒有任何人的序跋(不論是出作者之手還是評者之手)說明本子的來歷與源流。翻遍所有現存的紅學文獻(包括被當作“脂本系統”的其它版本),唯獨程偉元寫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程甲本《序》中,有一句“《紅樓夢》小說,本名《石頭記》”的話,在脂本說“出則既明”時,程甲本卻說“《石頭記》緣起既明”,這才是這條“常識”的真正出處。[10]
我們來看一看,脂本中到底有沒有文字說明本子的來歷與源流,究竟有沒有將小說“本名”定為《石頭記》。甲戌本《凡例》寫道:
《紅樓夢》旨意。是書題名極多,《紅樓夢》是總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風月寶鑑》,是戒妄動風月之情。又曰《石頭記》,是自譬石頭所記之事也。此三名則書中曾已點睛矣。如寶玉做夢,夢中有曲名曰《紅樓夢》十二支,此則《紅樓夢》之點睛。又如賈瑞病,跛道人持一鏡來,上面即鏨“風月寶鑑”四字,此則《風月寶鑑》之點睛。又如道人親見石上大書一篇故事,則系石頭所記之往來,此則《石頭記》之點睛處。然此書又名曰《金陵十二釵》,審其名則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
……
此書開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夢幻識通靈’。”[11]
甲戌本正文第一回又寫道:
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鑑》。【甲戌眉批:雪芹舊有《風月寶鑑》之書,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懷舊,故仍因之。】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並題一絕云: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
出則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12]
從以上引文來看,不但小說的來歷和源流非常清楚,小說本名《石頭記》也可以由“作者自雲”“撰此《石頭記》一書”這句話自然推論出來。庚辰本將引文中“此書開卷第一回也”一段列入了正文第一回,程偉元即使沒有看到過甲戌本,單憑“作者自雲”“撰此《石頭記》一書”這句話也可以得出“小說本名《石頭記》”的結論,程偉元的這個常識恰恰來自脂硯齋的評語,而不是相反。
歐陽健先生對上述脂批的誤讀,還表現在他認為“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這15個字“顯然是後來所添加”,他的理由是:曹雪芹是小說的“最後的定稿人”,“出則既明”四字直承前文“分出章回”,“語意十分連貫”,而“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一句是在“前一句話尚未說完的情況下”“忽從中添加”的。歐陽健先生還引用了郭樹文先生對其判斷作完全肯定和讚賞的評論:“這鑑賞感知敏銳細緻,辨析鞭辟近理。”[13]
可是,歐陽健先生在下論斷時犯了兩個錯誤。第一,他誤認為曹雪芹是小說的作者。由於小說真正的作者是曹頫,那麼曹雪芹就不可能是小說“最後的定稿人”,因此“分出章回”之後當然不能緊接“出則既明”,因為“最後定稿”的情況還沒有說明。第二,正因為歐陽健先生誤認為曹雪芹是小說的作者,所以他沒有認識到“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一句是對小說源流的恰當說明,並非忽然添加,他沒有認識到只有在這一句之後才可能“出則既明”。
由此而論,歐陽健先生對甲戌本獨有的“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一句所作的判斷是錯誤的。進一步說,如果脂硯齋就是曹頫,那麼這一句脂批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而甲戌本的《凡例》,恰恰就是作者兼評者的序言。
“元春是石頭的後身”辨
庚辰本第十七至十八回寫道:
元春入室更衣畢,復出上輿進園。只見園中香菸繚繞,花彩繽紛,處處燈光相映,時時細樂聲喧,說不盡這太平景象,富貴風流。此時自己回想當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淒涼寂寞;若不虧癩僧、跛道二人攜來到此,又安能得見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燈月賦》、《省親頌》,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別書的俗套。按此時之景,即作一賦一贊,也不能形容得盡其妙;即不作賦贊,其豪華富麗,觀者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是省了這工夫紙墨,且說正經的為是。[14]
歐陽健先生讀到這一段脂本特有的描寫後,議論說:“最令人詫異的是,脂硯齋有時還將元春看作石頭的後身……此段行文,純從元春的所見所思角度落筆:她先是看到這說不盡的富貴風流,於是‘自己回想’起當初在大荒山青埂峰的淒涼寂寞。於是乎,賈元春也成了石頭的後身了,豈不怪哉?……其實,全段一氣呵成,‘只見’也好,‘回想’也好,‘本欲’也好,主語都是元春。庚辰本同回敘元春賜名題詩之後,還向諸姊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長於吟詠,妹輩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責,不負斯景而已。異日少暇,必補撰《大觀園記》並《省親頌》等文,以記今日之事。’益加證明上段之欲作《省親頌》云云,正是元春的內心活動。”[15]
歐陽健先生在這段議論中又引用兩條既未署名也未標記干支紀年的批語,一條是:“如此繁華盛極花圍錦簇之文,忽用石兄自語截住,是何筆力,令人安得不拍案叫絕?”另一條是:“自‘此時以下’,皆石頭之語,真是千奇百怪之文。”他認為這兩條批語是“為了‘防止’讀者的誤會”(按,指“將元春看作石頭的後身”),進而得出脂硯齋“顛倒錯亂”的結論。
很遺憾,“顛倒錯亂”的恰恰是歐陽健先生自己。“最令人詫異的是”,“鑑賞感知敏銳細緻,辨析鞭辟近理”的歐陽先生竟然會發出這樣“顛倒錯亂”的議論。
首先,我們能確證這兩條批語的確是脂硯齋所作嗎?正確的答案是“不能”。那麼,我們能確證這兩條批語肯定不是脂硯齋所作嗎?正確的答案是,如果脂硯齋就是曹頫,那麼這兩條批語肯定不是他所作。因為曹頫本人沒有必要在此自吹自擂,而其他具有相當藝術鑑賞力的評點者則可能對此發出由衷的讚嘆。如果脂硯齋不是曹頫,那麼我們無法確證這兩條批語一定不是脂硯齋所作。如果這兩條批語一定不是脂硯齋所作,加批者為什麼要主動防止讀者的誤會呢?難道這兩條批語所作的判斷不能根據小說文本自然而然地得出嗎?我認為,這兩條批語是對小說恰當的評價,也符合我的觀感;而且,單從批語的字面上看不出加批者有任何故意防止讀者誤會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