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自稱“黃口無知”的曹頫

  明確了元春的原型人物,也就進一步確證了賈政的原型人物是曹寅。賈寶玉既然是賈政的兒子、元春的弟弟,那麼一個自然而然的推論是:小說作者就是曹寅的兒子、曹佳的弟弟,而絕不是曹寅的孫子、曹佳的侄兒曹雪芹。

  也許正因為如此,將元春和曹佳對應在一起的觀點才會遭到周汝昌先生的徹底否定。周老先生在《曹雪芹傳》中寫道:

  “王妃”與“皇妃”非一。小說所寫歸省儀注,絕非“王妃”所能有。又脂批有“故批至此竟放聲大哭,俺先姊先逝太早,不然余何得為廢人耶!”“難得他(寫)的出,是經過之人也。”“此語猶在耳(按指賈政“得征鳳鸞之瑞”語)。”等文(俱見庚辰本夾行硃批)。可見省親一回是由素材、原型而作藝術加工。有人竟以曹寅時代長女嫁訥爾蘇為平郡王妃之人之事來比附“元春”的原型,實在是不懂歷史制度的一種主觀牽合。又書中所寫場面與康熙南巡駐織造署的場面儀注亦無一毫相似點,二者實如風馬牛之不相及,絕不能指為借寫南巡往事。蓋自曹頫以下,並未有真正及見南巡“盛況”之人。[1]

  周汝昌先生一方面認為省親“是由素材、原型而作藝術加工”,另一方面卻又認為將曹寅長女比附元春的原型“是不懂歷史制度的一種主觀牽合”。他的反駁自相矛盾,站不住腳。

  從常理上來判斷,賈政的原型人物是曹寅,元春的原型人物是曹佳;而按本文對小說人物真實出生日期的推定,以及結合史料所做的辨析,賈政的原型人物一定就是曹寅,元春的原型人物一定就是曹佳。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賈寶玉的原型人物、小說作者究竟是曹寅的哪個兒子、曹佳的哪個弟弟。

  前文已經提到,曹寅有兩個兒子,長子曹顒,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繼任江寧織造,五十三年底因進京染疾,五十四年(1715年)初病逝;次子珍兒,康熙五十年(1711年)三月夭殤。關於曹寅這兩個兒子的生平史料非常匱乏,其生年未有定論。珍兒早夭,自然不可能是賈寶玉的原型人物。關於曹顒的生年,朱淡文認為生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2],周汝昌先生認為生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3],曾保泉認為周的推論有誤,斷定曹顒應生於康熙二十八年[4]。

  根據本文對小說人物生年的推定,賈珠生於生於1691年(康熙三十年辛未年)年初,比元春大一歲。按小說的寫法,賈珠在二十歲左右就去世了,這與曹顒享年不永的史實是相符合的。另外,曹顒在康熙五十一九月初四日的奏摺《曹寅之子連生奏曹寅故後情形折》中稱:“奴才年當弱冠,正犬馬效力之秋。”[5] 古代以二十歲為“弱冠”,由於曹顒只是“年當弱冠”,而不是“年已弱冠”,則曹顒最晚應生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這一年正是賈珠的生年,筆者因此認為,賈珠的原型人物就是曹顒,賈珠的“珠”字則是從早夭珍兒的“珍”字變化而來。

  除了曹顒和珍兒,曹寅還有一個過繼的兒子曹頫。曹頫,字昂友,號竹居,曹寅之弟曹宣第四子,幼時即由伯父曹寅帶在江南撫養。康熙五十四年正月,曹顒病故,在康熙皇帝的直接主持下,曹頫過繼為曹寅嗣子,繼任江寧織造。雍正五年(1727年)底,曹頫因騷擾驛站離職受審,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雍正下令江南總督范時繹查抄曹頫家產。從輩分上來看,曹頫是曹寅的兒子、曹佳的弟弟;從經歷上來看,曹頫是曹家破敗的直接承受者,這兩點跟賈寶玉是一致的。

  關於曹頫的生年,學術界因缺乏史料,面對僅有的史料又歧見各出,同樣沒有定論。朱淡文認為曹頫生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至三十七年(1698年)之間[6],但在《紅樓夢論源》一書中沒有列出具體的論證過程;曾保泉則認為他“大約生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曾先生在《曹雪芹與北京》一書中寫道:

  曹頫生於何年?沒有明文記載,但大致可推算出來。我推算出他大約生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曾註:亦有推曹頫生於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者,謹供讀者參考,不贅。),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頫奏謝繼任江寧織造折”,這是曹顒死後,曹頫過嗣,剛上任,他在折中自稱“黃口無知”,雖是奏給康熙,但“黃口”一詞卻不是可以隨便用的,黃口一詞古指兒童,雖曹頫自稱,豈能與年齡出入太大?康熙五十七年六月初二康熙對曹頫的請安折批雲“爾雖無知小孩”,雖是老皇帝的口氣,但“小孩”二字也不是隨便用的。“黃口”未成丁也,“小孩”未冠也。康熙五十七年為公元1718年,康熙五十四年為公元1715年,如曹頫約生於1700年,正是未冠、未成丁之年。此說若不差,則曹顒要比曹頫大十一歲(顒生於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曹佳氏約比曹頫大十歲。[7]

  關於曹頫的生年,目前發現並公開的有三條間接的史料,其中兩條為曾文中提到的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頫奏謝繼任江寧織造折”和康熙五十七年六月初二康熙對曹頫的請安折硃批。曹頫在前一個奏摺中稱:“竊念奴才包衣下賤,黃口無知,伏蒙萬歲天高地厚洪恩,特命奴才承襲父兄職銜,管理江寧織造。”[8] 時隔3年,康熙在曹頫請安折尾硃批:“爾雖無知小孩,但所關非細,念爾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9] 朱淡文和曾保泉等研究者對於曹頫生年的推斷,都沒有對史料中“黃口無知”和“無知小孩”作出合理的解釋。

  何謂“黃口”?《辭海》對“黃口”的解釋是:

  (1)雛鳥。謝朓《詠竹》詩:“青扈飛不礙,黃口得相窺。”

  (2)指兒童。《淮南子•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10]

  曹頫在1715年的奏摺中稱自己“黃口無知”,過了3年康熙皇帝還是稱他“無知小孩”,照常理來判斷,曹頫在1715年當織造時肯定是一個10歲左右的兒童,朱淡文和曾保泉等研究者推斷的曹頫的年齡與奏摺中反映出來的年齡相差太大。

  第三條雖然間接,但同樣非常重要的史料是,雍正五年正月十八日(1727年2月8日),兩淮巡鹽噶爾泰在呈雍正皇帝的奏摺中寫道:

  訪得曹頫年少無才(行間硃批:原不成器),遇事畏縮,織造事務交與管家丁漢臣料理。[11]

  假定曹頫生於1696年至1700年之間,到1727年初,他已經是30歲左右的人了,噶爾泰無論如何不至於將這樣年齡的人稱為“年少無才”。只有當曹頫在1727年年初時為“弱冠”,噶爾泰的稱謂才合理。由此逆推,曹頫一定生於1707年左右。

  世界著名漢學家、現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在其學術專著《曹寅與康熙》(Ts’ao Yin & The K’ang-Hsi Emperor)承認曹頫的確切年齡的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他認為曹頫擔任織造時是“十七八歲”。儘管史景遷先生認識到噶爾泰對曹頫的稱謂是一個疑點,很遺憾他卻沒有綜合三條史料證據對曹頫的生年做出大致準確的判斷。他寫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