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0頁
化整為零的女真人,讓他們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三、四年的時間,才徹底地完成了二十人以上部落就堅決不留的規定。
在以後對西線韃靼的作戰中,孫傳庭就被天子破格當武將使用了。當他從好兒趁出發的時候,天子把盧象升派過來在他的軍中做考功郎。
一路所向披靡。
看著盧象升經過與自己幾年前一樣的成長路程,孫傳庭就慶幸自己終於走了過來。等他帶軍打到巴爾斯和坦的時候,天子召他和盧象升返朝。
讓他們倆人擔當皇子的老師——儘管他們兩個都是兵部的四品郎中。
天子在朝已經是一言九鼎了。公鼐致仕後,也就葉向高能略略勸說天子幾句,但是葉向高轉年也致仕了。天子突然拔擢了文震孟做吏部侍郎,余煌做禮部侍郎,使得朝中凝聚在孫承宗和盧象升身上的目光立即轉移了。
孫承宗有時都會想,若自己晚一科、晚兩科春闈,是不是能考上狀元?會怎麼樣?也會是三品的侍郎嗎?
每逢有這樣想法的時候,他跟著就會嘲笑自己,三甲同進士奢望成狀元郎?但天子對狀元的格外器重,還是促使了學子們更努力。
尤其術科方面有能力的人,越來越受到天子和工部的重視。
時間就不快不慢地流逝過去了,當孫傳庭以為自己會老死在兵部郎中位置上的時候。天子派他和盧象升帶著太子去呂宋。
接旨的時候,他跪伏在天子的御案前不肯起來,帶著太子去,若是陸地還好,可海上啊,遇到大風浪,可怎麼護持太子的周全。
“朕讓你和盧卿帶太子去呂宋見見大明的疆域,哪裡就有你說的那麼危險了。你若是怕,朕就要換別人了。”
孫傳庭和盧象升一起,到底帶著太子去了呂宋省。經由河南、山東、江浙、福建、新元、瓊州到呂宋。然後又陪著太子去安南,去暹羅,從雲南到四川,寧夏,陝西才返京。
三年走完大明的這些地方,只在京師略略休息了兩個月,又添上了二皇子,再去遼東、朝鮮。
在回到京師的時候,太子行了冠禮,開始正式地處理朝政。陪伴太子最多的邢泰吉,也以戶部右侍郎、文華殿大學士的名頭入閣,成為太子在文臣中的支撐。
而自己和盧象升以東閣大學士兼兵部侍郎(掛職)入閣,成為太子的左膀右臂。以至朝臣都認為自己和盧象升不是文臣了。
孫傳庭不羨慕文震孟了,也不羨慕余煌了。文震孟還是吏部侍郎。等文震孟熬到左光斗這個吏部尚書致仕了,他早就致仕了,文震孟比左光斗還大一歲呢。等林欲楫這個禮部侍郎熬到尚書的時候,都還早著呢。
何況自己比余煌還小五六歲呢。
果然是要早早中進士啊。
唉,盧象升比自己晚一科卻小了八歲。
後生可畏!
作者有話要說: *
孫傳庭(1593年-1643年),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崇禎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
次年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帶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民變。由於時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無奈草率出戰,後兵敗,在陝西潼關戰死,馬革裹屍,年約51歲。《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
文震孟1574年明代官員,書法家。文徵明曾孫。1622年廷對大魁天下,成為明代第八十二位狀元。崇禎初拜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文震孟疾惡如仇,敢於彈劾,直言無忌。但他也因此而得罪了權臣魏忠賢、王永光、溫體仁等,兩次被迫引退 ,一次被革職。卒年六十三。
***
余煌1588天啟五年(1625)狀元。崇禎十七年(1644),思宗吊死煤山後,魯王任命余煌為兵部尚書。隆武二年(1646)六月,清兵直逼紹興,魯王渡海而逃。余煌見大勢已去,果斷下令,大開城門,放軍民出城避難。城空之後他賦絕命詩一首,獨自出東門赴水,殉國而死。
****
盧象升(1600~1639年)。明朝末年傑出將領。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自崇禎六年(1633年)起,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總理河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再遷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崇禎七年(1634年),擊潰張獻忠農民軍。崇禎八年(1635年),擊敗高迎祥、李自成農民軍。崇禎十一年(1638年),擔任兵部尚書,力主抗清,守衛京師,連戰皆捷,反被太監高起潛陷害,免去尚書職務,以侍郎視事。
崇禎十二年(1639年),率部在巨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年僅三十九歲。
邢泰吉1599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鄉試第一,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
任戶部員外郎,管理米倉。他清除積弊,加強管理,經過整頓,盈餘糧食17000石,個人粒米不沾。本部疏薦,贊其"清如止水,慎若持盈",考績上上。崇禎時都城告急,各鎮援兵到京,均需糧餉。泰吉晝夜操勞,積勞成疾,卒於官,年僅32歲。
學識淵博,善屬詩文,筆精墨妙。手輯《四夷疆域風俗》諸書,藏於家。
注:弱冠領解,20歲(19周歲),可知其生於1599年。卒於1630年,32歲(31周歲)。
第912章 木匠皇匠帝167
在以後對西線韃靼的作戰中,孫傳庭就被天子破格當武將使用了。當他從好兒趁出發的時候,天子把盧象升派過來在他的軍中做考功郎。
一路所向披靡。
看著盧象升經過與自己幾年前一樣的成長路程,孫傳庭就慶幸自己終於走了過來。等他帶軍打到巴爾斯和坦的時候,天子召他和盧象升返朝。
讓他們倆人擔當皇子的老師——儘管他們兩個都是兵部的四品郎中。
天子在朝已經是一言九鼎了。公鼐致仕後,也就葉向高能略略勸說天子幾句,但是葉向高轉年也致仕了。天子突然拔擢了文震孟做吏部侍郎,余煌做禮部侍郎,使得朝中凝聚在孫承宗和盧象升身上的目光立即轉移了。
孫承宗有時都會想,若自己晚一科、晚兩科春闈,是不是能考上狀元?會怎麼樣?也會是三品的侍郎嗎?
每逢有這樣想法的時候,他跟著就會嘲笑自己,三甲同進士奢望成狀元郎?但天子對狀元的格外器重,還是促使了學子們更努力。
尤其術科方面有能力的人,越來越受到天子和工部的重視。
時間就不快不慢地流逝過去了,當孫傳庭以為自己會老死在兵部郎中位置上的時候。天子派他和盧象升帶著太子去呂宋。
接旨的時候,他跪伏在天子的御案前不肯起來,帶著太子去,若是陸地還好,可海上啊,遇到大風浪,可怎麼護持太子的周全。
“朕讓你和盧卿帶太子去呂宋見見大明的疆域,哪裡就有你說的那麼危險了。你若是怕,朕就要換別人了。”
孫傳庭和盧象升一起,到底帶著太子去了呂宋省。經由河南、山東、江浙、福建、新元、瓊州到呂宋。然後又陪著太子去安南,去暹羅,從雲南到四川,寧夏,陝西才返京。
三年走完大明的這些地方,只在京師略略休息了兩個月,又添上了二皇子,再去遼東、朝鮮。
在回到京師的時候,太子行了冠禮,開始正式地處理朝政。陪伴太子最多的邢泰吉,也以戶部右侍郎、文華殿大學士的名頭入閣,成為太子在文臣中的支撐。
而自己和盧象升以東閣大學士兼兵部侍郎(掛職)入閣,成為太子的左膀右臂。以至朝臣都認為自己和盧象升不是文臣了。
孫傳庭不羨慕文震孟了,也不羨慕余煌了。文震孟還是吏部侍郎。等文震孟熬到左光斗這個吏部尚書致仕了,他早就致仕了,文震孟比左光斗還大一歲呢。等林欲楫這個禮部侍郎熬到尚書的時候,都還早著呢。
何況自己比余煌還小五六歲呢。
果然是要早早中進士啊。
唉,盧象升比自己晚一科卻小了八歲。
後生可畏!
作者有話要說: *
孫傳庭(1593年-1643年),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崇禎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
次年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帶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民變。由於時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無奈草率出戰,後兵敗,在陝西潼關戰死,馬革裹屍,年約51歲。《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
文震孟1574年明代官員,書法家。文徵明曾孫。1622年廷對大魁天下,成為明代第八十二位狀元。崇禎初拜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文震孟疾惡如仇,敢於彈劾,直言無忌。但他也因此而得罪了權臣魏忠賢、王永光、溫體仁等,兩次被迫引退 ,一次被革職。卒年六十三。
***
余煌1588天啟五年(1625)狀元。崇禎十七年(1644),思宗吊死煤山後,魯王任命余煌為兵部尚書。隆武二年(1646)六月,清兵直逼紹興,魯王渡海而逃。余煌見大勢已去,果斷下令,大開城門,放軍民出城避難。城空之後他賦絕命詩一首,獨自出東門赴水,殉國而死。
****
盧象升(1600~1639年)。明朝末年傑出將領。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自崇禎六年(1633年)起,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總理河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再遷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崇禎七年(1634年),擊潰張獻忠農民軍。崇禎八年(1635年),擊敗高迎祥、李自成農民軍。崇禎十一年(1638年),擔任兵部尚書,力主抗清,守衛京師,連戰皆捷,反被太監高起潛陷害,免去尚書職務,以侍郎視事。
崇禎十二年(1639年),率部在巨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年僅三十九歲。
邢泰吉1599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鄉試第一,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
任戶部員外郎,管理米倉。他清除積弊,加強管理,經過整頓,盈餘糧食17000石,個人粒米不沾。本部疏薦,贊其"清如止水,慎若持盈",考績上上。崇禎時都城告急,各鎮援兵到京,均需糧餉。泰吉晝夜操勞,積勞成疾,卒於官,年僅32歲。
學識淵博,善屬詩文,筆精墨妙。手輯《四夷疆域風俗》諸書,藏於家。
注:弱冠領解,20歲(19周歲),可知其生於1599年。卒於1630年,32歲(31周歲)。
第912章 木匠皇匠帝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