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鈞兒,不得胡說。」

  「柳鈞,不可胡言。」

  秦國夫人和楊國忠同聲喝道。

  玄宗並沒有見怪,皺眉道:「柳鈞之言倒也並非全無道理。成都規模巨大,四五千兵馬都未必能維護好治安之責,更可況是調動了一半的兵馬去保護王鉷和羅希奭。只能說刺客下手的機會經過精心的選擇,有心算無心,導致了這件事的發生。然則朕不明白的是,既然派了兩千兵馬護送,怎會讓吐蕃人得手了?難道吐蕃人大軍壓境了麼?」

  第515章 請求

  楊國忠道:「陛下,吐蕃人還沒那麼大的膽子,但正是因為王源遇刺之後,成都城中一片混亂。當時王源性命垂危,必須要有人出來主持大局,故而他不得不命人通知保護王鉷和羅希奭去雅州巡查的宋建功。宋建功是劍南軍兵馬使,這時候只能由他主持大局了。而且,為了穩定成都的局面,緝捕城中的刺客,宋建功不得不將兩千兵馬一併帶回。宋建功也有奏摺呈報到了兵部,陛下請過目。」

  楊國忠將宋建功的奏摺呈上來,玄宗接過來仔細的讀了一遍,點頭道:「原來如此,那種局面下,確實需要宋建功帶著兵馬會成都穩定局勢。宋建功奏摺上說,他的離去是徵求了王鉷和羅希奭應允的。看來是朕錯怪王源了,王源並沒有罪。」

  楊國忠輕聲道:「是啊,王源也是難為,他也沒料到自己會遇刺,而且兩位欽差只是巡查邊境會被吐蕃人殺害。若說有罪的話,那也是無奈之罪。事實上宋建功離開時曾經告誡過王鉷和羅希奭,要他們小心在意,建議他們不要深入邊境左近,以免發生意外。因為王鉷和羅希奭兩人之前說要進入沙漠之中,越過大唐的邊境進入吐蕃境內,還說要帶著吐蕃境內的沙土回京,親自向陛下展示。現在看來,王鉷和羅希奭並沒有聽進去,他們不但深入了沙漠腹地,而且迷失了方向誤闖到了吐蕃人邊境的野牛城左近,這才被吐蕃人發現,導致了如此的意外。若是依臣看來,這件事跟王源可一點關係都沒有。」

  玄宗嘆了口氣道:「糊塗的很,逞強作甚?沙漠中豈能亂闖,王鉷這羅希奭當真是糊塗的很,為了顯示膽量,也不必如此。」

  楊國忠點頭道:「是啊,可惜了。就這麼喪命在吐蕃人的手裡。我只能說,幸而有七名南衙禁衛逃了出來,遇到了雅州當地進入沙漠中尋找沙蠍和沙蛇的百姓,得到他們的幫忙才逃出生天。他們親口講述了過程,政事堂六房管事均在場,留下了他們的筆錄口供。否則,肯定有很多朝臣會暗地裡散布一些針對王源的謠言了。這七人能活著出來,也澄清了此事的事實和過程。」

  玄宗皺眉道:「誰會散布謠言,散布希麼謠言?」

  楊國忠道:「陛下難道忘了以前朝廷的幾名官員在范陽被奚族人和契丹人襲擊身亡的事情了麼?當時便有很多人散布謠言說是安祿山所為。若非陛下對安祿山信任有加,安祿山當時便會被這些謠言連累。有些人就是喜歡陰謀論,唯恐天下不亂。」

  玄宗點頭道:「你說的是,此事既然過程都清清楚楚,那麼便不允許有類似的謠言流傳。國忠你以政事堂的名義給各部發公文,將此事的經過詳細列出,以正視聽。誰要是敢拿這件事做文章,朕絕不輕饒。」

  楊國忠躬身道:「臣遵旨。」

  「王鉷和羅希奭為國而死,朝廷也該給他們些褒獎,給其家人些撫恤。力士,這件事你去替朕辦了,朕寫兩幅輓聯你給送去他們府上,賞賜些撫恤之物。屍首回不來,立衣冠冢隆重下葬便是。」

  高力士躬身道:「老奴遵旨。」

  楊國忠輕輕鬆了口氣,重新拿出王源的奏摺道:「陛下,王源的奏摺您還是瞧一瞧吧。」

  玄宗擺手道:「他沒什麼過錯,這請罪的奏摺便不必看了。」

  楊國忠忙道:「不光是請罪,王源的奏摺上還說了兩件事情,陛下還是看一看為好。臣覺得王源提出的事情很重要。」

  玄宗哦了一聲道:「你給朕念一念吧,朕坐著聽。」

  楊國忠連忙答應,將奏摺展開來讀道:「罪臣王源上奏。吾皇萬歲萬萬歲。臣有負聖恩眷顧,未能恪盡職守,汗顏無地。日前朝廷派駐劍南的兩位欽差在雅州邊境之外遭遇吐蕃人襲擊身亡,盡為臣之過失,請陛下不吝賜罪,罪臣絕無二言。特命柳鈞攜此請罪奏摺上奏於吾皇,罪臣王源頓首自愧,誠惶誠恐。」

  玄宗微笑道:「這個王源,倒是不說一句推脫之言,把責任盡數歸於自己了。」

  楊國忠繼續念道:「……臣之罪是臣個人之罪,但劍南道乃我大唐西南門戶之地,臣不敢因個人之罪怠慢國家大事,故而重新將兩件急務稟報陛下得知,往陛下早做定奪。其一,關於與南詔國和議之事,朝廷遲遲未有旨意安撫,乃至南詔國閣羅鳳等心中惶然。和議之條款和緣由臣已於日前上奏朝廷知曉,安撫南詔為當務之急,否則劍南兵馬便被牽制在姚州一帶以防生變。此舉徒耗兵力錢糧,也違大局之勢。」

  玄宗皺眉道:「南詔國的和議朕正在政事堂的意見,你們政事堂和六部官員商議的如何了?」

  楊國忠道:「李相國抱恙在家休養,此事一直停滯。」

  玄宗點點頭道:「繼續念。」

  楊國忠道一聲遵旨,繼續念道:「……如今同南詔和議修好已是刻不容緩之事,吐蕃國嶲州之敗後便一直虎視眈眈作秣兵厲馬之態,雅州嶲州姚州一帶邊境均稟報有吐蕃兵馬試探的身影。身在劍南,臣深知絕不可同南詔和吐蕃同時為敵,否則以劍南軍之力,無力於兩敵抗衡。此為臣所言的第二件事。臣建議陛下,一則儘快宣旨南詔,達成和議,穩定南詔閣羅鳳,杜絕吐蕃再次拉攏南詔之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