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新房子是黑塞自己設計的,山坡上有一千一百平方米的土地,可以讓他翻土、種花,享受渴望了許久的“田園之樂”。
只是,揮別卡薩·卡穆奇,黑塞還是忍不住要難過。他特意趕畫了幾十幅水彩,似乎是想把這裡的記憶一口吞了去。在散文里,他對卡薩·卡穆奇的追憶痛切而傷感:“……這十二年,改變的不只是我的生活,還有這房子,這花園。花園中那株我畢生所見的最大的南歐紫荊,在某個秋夜,成了狂風的祭品;有人趁我不在,砍去了小陽台上的那株白色的木蘭;還有一次,我從蘇黎世返回,有人竟然用磚牆將舊大門封了起來,我一下子失了神,如做夢般徘徊在門前,找不到進去的路……”
------------
伍爾夫的美麗與哀愁(1)
------------
“……種種感受如此逼仄地擁擠一起,我想,這樣的五分鐘我這一生一世都不會很多……”這是維吉尼亞·伍爾夫1919年7月1日的日記,其時,她和丈夫倫納德·伍爾夫剛用七百英鎊買下了蘇塞克斯郡羅德梅爾的“僧屋”,一時百感交集,連文字也有了呆氣。
“僧屋”占地約四分之三英畝,據說十五六世紀曾是僧侶的避難所,式樣簡單到通透:兩層磚石結構,立面長且矮,房間狹小——因為當初要應付“僧多房少”,所以多是些因陋就簡的隔間,是彼此相通、須穿過前一間方能打開後一間的那種;廚房破落得不成樣子,房裡沒有壁爐、澡盆、廁所,不供應熱水;冬天屋裡極冷,即便後來經過了裝修,床頭仍有老鼠爬來爬去。
卻也因了這屋子的老舊與隔絕,空氣里瀰漫著常年禁慾後的潔淨,分明有故事,卻是孩子般的坦白痴純,反讓你不忍去探究了。維吉尼亞喜歡那具式樣古怪的煙囪,喜歡盛聖水的壁龕;花園是更不消說了:荒疏得久了,石楠與矢車菊全沒心沒肺地痴長,不講和諧錯落,只一味的熱烈與頹唐。站在園子裡往外看,視線里柔柔地框出遠處山坡與樹林的輪廓,不真切,倒像是滾了一道毛邊。
伍爾夫說,“僧屋”是一條船,載起她浮在醉人而憂傷的寫作的浪潮之上,任她漂流一世。
迷失於詞藻
每天早晨八點半左右,伍爾夫照例要去依傍著花園圍牆搭建的小木屋裡寫作。照她的話說,她是“逕自去那浪漫的居室,一路上穿過亂蓬蓬的草,地上結著霜,硬得像磚”。接下來的三個小時是鐵定無人侵擾的。她喜歡用淡藍色的紙,蘸綠墨水,字是極小極密的,筆劃清晰有力,卻鋪排得緊張,像織得過於精細的蛛網。
自從有了小木屋,伍爾夫徹底改了寫作習慣。過去,她一向是站在那種高高的、建築師用的桌前奮筆疾書的,有點像海明威的風格。搬入新居以後,座椅有了用武之地,頂多在文字實在趕不上意識的流向時,伍爾夫才會站起身,把桌椅挪一個方向,換一個角度看看窗外。
又或者,彼時,三十七歲的伍爾夫真的已經到了站不動的年紀——看她的照片,少女時代臉頰還是盈潤的,飛著淡粉色,一過中年,依然是那樣精緻的、有雕塑感的五官,卻凹陷得厲害,一色的象牙白,眼睛裡空洞洞的,連悲意也無。
隨著年事漸長,伍爾夫已經越來越疏於著裝打扮。才搬進“僧屋”不久,她就在日記里寫道:“我現在不怎麼關心頭髮、穿衣之類的‘大問題’;我已經甘於粗劣的衣著了。”不過,這樣一來,當年伍爾夫父親的好朋友、大文豪亨利·詹姆斯對她的評價在某種程度上倒是顯得比原先跟貼切:“維吉尼亞優雅而迷人,洋溢著素樸之美。”
一日日老去的伍爾夫,把自己的歲月如銀屑般搗碎、榨盡,那銀屑被“僧屋”的風景激活了,便熬出這樣的文字:“米蘭達躺在蘋果樹下的一把長椅上。她的書墜入草叢裡,她的手指似乎仍指向那個法文句子‘這確乎是一個女孩子的笑容會比別處明媚的國度啊……’仿佛她就在那裡跌入睡鄉了。”(短篇小說《果園》,1923)。
------------
伍爾夫的美麗與哀愁(2)
------------
除了早期的《遠航》、《夜與日》和《邱園記事》,伍爾夫的其他作品都是在她搬到“僧屋”以後問世的。“僧屋”對於她寫作軌跡的影響力,不亞於當年聖伊弗斯康沃爾村的“塔蘭德屋”——那是伍爾夫的父親、《英國傳記辭典》的首任主編萊斯利·史蒂芬爵士在她出生前買下的消夏別墅,是維吉尼亞兒時的伊甸園。在那裡,她可以天天看著“海浪高高地湧起、迸碎,在海灘上撒開一層薄紗似的水花,發出嘆息般的聲響。”也奇怪,搬進“僧屋”以後,這裡的靜謐素談倒作了絕佳的襯底,關於“塔蘭德屋”的記憶在這樣的背景上顯得格外清晰,和著遙遠的浪花的混響,重又鮮活起來——從《到燈塔去》(1927)和《海浪》(1931)里都找得到“塔蘭德屋”的影子,而這些作品都是在“僧屋”里寫成的。在一部晚年的回憶錄中,伍爾夫多次提到在“僧屋”里寫作的感受,這一次她把自己也比作一條“多孔、滲水的船,浮於情緒感受之上;又如一隻敏感的盤子,沐在看不見的光束之下。”
只是,揮別卡薩·卡穆奇,黑塞還是忍不住要難過。他特意趕畫了幾十幅水彩,似乎是想把這裡的記憶一口吞了去。在散文里,他對卡薩·卡穆奇的追憶痛切而傷感:“……這十二年,改變的不只是我的生活,還有這房子,這花園。花園中那株我畢生所見的最大的南歐紫荊,在某個秋夜,成了狂風的祭品;有人趁我不在,砍去了小陽台上的那株白色的木蘭;還有一次,我從蘇黎世返回,有人竟然用磚牆將舊大門封了起來,我一下子失了神,如做夢般徘徊在門前,找不到進去的路……”
------------
伍爾夫的美麗與哀愁(1)
------------
“……種種感受如此逼仄地擁擠一起,我想,這樣的五分鐘我這一生一世都不會很多……”這是維吉尼亞·伍爾夫1919年7月1日的日記,其時,她和丈夫倫納德·伍爾夫剛用七百英鎊買下了蘇塞克斯郡羅德梅爾的“僧屋”,一時百感交集,連文字也有了呆氣。
“僧屋”占地約四分之三英畝,據說十五六世紀曾是僧侶的避難所,式樣簡單到通透:兩層磚石結構,立面長且矮,房間狹小——因為當初要應付“僧多房少”,所以多是些因陋就簡的隔間,是彼此相通、須穿過前一間方能打開後一間的那種;廚房破落得不成樣子,房裡沒有壁爐、澡盆、廁所,不供應熱水;冬天屋裡極冷,即便後來經過了裝修,床頭仍有老鼠爬來爬去。
卻也因了這屋子的老舊與隔絕,空氣里瀰漫著常年禁慾後的潔淨,分明有故事,卻是孩子般的坦白痴純,反讓你不忍去探究了。維吉尼亞喜歡那具式樣古怪的煙囪,喜歡盛聖水的壁龕;花園是更不消說了:荒疏得久了,石楠與矢車菊全沒心沒肺地痴長,不講和諧錯落,只一味的熱烈與頹唐。站在園子裡往外看,視線里柔柔地框出遠處山坡與樹林的輪廓,不真切,倒像是滾了一道毛邊。
伍爾夫說,“僧屋”是一條船,載起她浮在醉人而憂傷的寫作的浪潮之上,任她漂流一世。
迷失於詞藻
每天早晨八點半左右,伍爾夫照例要去依傍著花園圍牆搭建的小木屋裡寫作。照她的話說,她是“逕自去那浪漫的居室,一路上穿過亂蓬蓬的草,地上結著霜,硬得像磚”。接下來的三個小時是鐵定無人侵擾的。她喜歡用淡藍色的紙,蘸綠墨水,字是極小極密的,筆劃清晰有力,卻鋪排得緊張,像織得過於精細的蛛網。
自從有了小木屋,伍爾夫徹底改了寫作習慣。過去,她一向是站在那種高高的、建築師用的桌前奮筆疾書的,有點像海明威的風格。搬入新居以後,座椅有了用武之地,頂多在文字實在趕不上意識的流向時,伍爾夫才會站起身,把桌椅挪一個方向,換一個角度看看窗外。
又或者,彼時,三十七歲的伍爾夫真的已經到了站不動的年紀——看她的照片,少女時代臉頰還是盈潤的,飛著淡粉色,一過中年,依然是那樣精緻的、有雕塑感的五官,卻凹陷得厲害,一色的象牙白,眼睛裡空洞洞的,連悲意也無。
隨著年事漸長,伍爾夫已經越來越疏於著裝打扮。才搬進“僧屋”不久,她就在日記里寫道:“我現在不怎麼關心頭髮、穿衣之類的‘大問題’;我已經甘於粗劣的衣著了。”不過,這樣一來,當年伍爾夫父親的好朋友、大文豪亨利·詹姆斯對她的評價在某種程度上倒是顯得比原先跟貼切:“維吉尼亞優雅而迷人,洋溢著素樸之美。”
一日日老去的伍爾夫,把自己的歲月如銀屑般搗碎、榨盡,那銀屑被“僧屋”的風景激活了,便熬出這樣的文字:“米蘭達躺在蘋果樹下的一把長椅上。她的書墜入草叢裡,她的手指似乎仍指向那個法文句子‘這確乎是一個女孩子的笑容會比別處明媚的國度啊……’仿佛她就在那裡跌入睡鄉了。”(短篇小說《果園》,1923)。
------------
伍爾夫的美麗與哀愁(2)
------------
除了早期的《遠航》、《夜與日》和《邱園記事》,伍爾夫的其他作品都是在她搬到“僧屋”以後問世的。“僧屋”對於她寫作軌跡的影響力,不亞於當年聖伊弗斯康沃爾村的“塔蘭德屋”——那是伍爾夫的父親、《英國傳記辭典》的首任主編萊斯利·史蒂芬爵士在她出生前買下的消夏別墅,是維吉尼亞兒時的伊甸園。在那裡,她可以天天看著“海浪高高地湧起、迸碎,在海灘上撒開一層薄紗似的水花,發出嘆息般的聲響。”也奇怪,搬進“僧屋”以後,這裡的靜謐素談倒作了絕佳的襯底,關於“塔蘭德屋”的記憶在這樣的背景上顯得格外清晰,和著遙遠的浪花的混響,重又鮮活起來——從《到燈塔去》(1927)和《海浪》(1931)里都找得到“塔蘭德屋”的影子,而這些作品都是在“僧屋”里寫成的。在一部晚年的回憶錄中,伍爾夫多次提到在“僧屋”里寫作的感受,這一次她把自己也比作一條“多孔、滲水的船,浮於情緒感受之上;又如一隻敏感的盤子,沐在看不見的光束之下。”